APP下载

信息技术对促进学生学习有效性的探究

2017-12-25陈圆圆刘荣凯

东方教育 2017年21期
关键词:有效学习学习信息技术

陈圆圆++刘荣凯

摘要:教育部在2001年6月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面对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重大影响,采用传统的模式培养的教师以及沿用旧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都不再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习;有效学习

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发展,对当今社会各领域都造成全面冲击,也引发教育诸多方面的变革,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环视国内国外,信息资源开发与有效应用对策研究成为前沿热点之一。在今天的教育研究与实践领域,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整合应用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共识的主流话题。

一、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性学习的基本模式

1、信息技术环境下运用技术的基本原则

信息技术的使用必须符合该年龄段学生心理特点和学科特点,“人机交流”绝不能取代“人人交流”,因而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原则除了应秉承一般传统的以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教学原则,即要遵循实用、适用、新旧结合,整体运用的原则。比如语文课的一些内容,倘若不让学习者到现实情境中去实践感悟,光靠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2、教学模式的过程优化

(1)加强教师课前对教学内容的研究设计。为了实现课堂教学有的放矢,效率的最优化,则必须使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先做到最优化。学校借鉴并完善了“一备二上三评”制度。先由各学科组分年级组织教师集体讨论备课,由一位老师承担上课,集体参与听课;再针对上课的情况开展讨论活动,改进教学步骤和方法,然后再请这位教师第二次上课(前后两次执教老师也可以是不同人);最后对两次上课的情况进行分析比较,找出一些规律,指导以后的教学,同时对教案和课堂教学实录进行整理和改进,形成优秀案例。整个过程循序渐进,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其中,每一位教师都是设计者与实践者。他们提供原有经验,又获得新经验,在反复思考中不断提高自身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2)探索了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设计,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通过研究,我们确立了一个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实现有效教学的基本模式。具体如下: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准备阶段:创设问题情境 ————→ 发现提出问题

探索阶段:点拔引导指导 ————→ 自主或合作探索问题

研究阶段:合理恰当点评 ————→ 交流归纳结论

运用阶段:设计应用练习 ————→ 综合运用知识

反思阶段;引导自我反思 ————→ 反思学习过程

二、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1、信息技術环境下信息反馈处理策略:

交流是知识学习和传递过程的需要,信息技术只是手段,而不能当作结果,所以务必重视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信息的反馈交流。因此,首先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营造一种交流的气氛,从而促进反馈的进行。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交流的一个首要前提,有一个良好的交流氛围,学生就能在环境下熏陶下掌握知识,发展智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2、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内容设计策略:

(1)教学内容设计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内容要避免“繁、难、偏、旧”,突出基础性;同时要注重教学内容注重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才有可能保持和发挥课堂教学载体的主导功能。

(2)教学内容设计要对教材进行统合。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是学生学的媒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可以大胆地对教材进行统合,使之成为有助于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学材”。

(3)在内容设计时应该注意几点:第一、应用多种表达方式。第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第三、应该不断动态更新学习资源,一成不变的内容会使学习者产生厌倦。

3、信息技术环境下个人思考与同伴合作学习相结合的策略:

合作学习策略所包含的所有方法都包含了这样一种思想:学生们在一起学习,对自己和学习伙伴的学习都要负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4、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的评价策略:

教师需重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过程性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不仅在教学实践中建立了和谐互动、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而且做到了以评促学,从而达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教学效果显著。

(1)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把备课时预测的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设计成电子版练习,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内容,从而使练习更有针对性。

(2)利用投影仪或电子白板,可以随时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学生的典型范例或典型问题展示在屏幕上,或讨论、或质疑、或讲解,便于聚焦学生的思维,达到正确的思路得到强化的目的。

(3)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练习,如猜一猜、对口令、聪明屋、多媒体直观演示等,使他们在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4)利用网络实现学生的互评,强化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

在高科技迅猛发展和人才类型深刻变革的时代,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对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下一步,我们要积极探索在校园网络上搭建起本校各学科网络学习平台,力争把语数外学科的全过程都能做到信息化:教师的教学设计、学生自学、作业、评价,都能通过这个平台得以实现。从而实现学习的交互性、便捷性、高效性,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更积极使用学校信息资源库提供的资源,向数字化教学的更深一步迈进。

参考文献:

[1]《中国基础教育大数据发展蓝皮书(2015)》

[2]刘昕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究[J].教育研究,2010.

[3]彭振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及对策分析[J].湖南:衡阳市华新实验中学出版社,2011.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信息技术对促进学生学习有效性探究》(编号1352016034)。

猜你喜欢

有效学习学习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高中文综学科学习方法的中学生视角分析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家庭习得环境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