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元素与音乐教育相结合的探究
2017-12-25刘琳
刘琳
摘要:孔子思想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地位,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和重视。孔子思想体系中突出的几个重要思想元素,一直熠熠生辉、影响深远。深入挖掘孔子思想元素,将其运用于音乐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孔子;思想元素;音乐教育;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50-0250-0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体现在对孔子思想的归纳和总结。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突出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元素和文化符号,彰显了具有民族气质和独特魅力的文化特色,对后世影响深远。深入挖掘孔子思想的核心元素,将其运用于音乐教学中,探究有效的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礼与乐的结合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中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包含政治制度、社会秩序、文化传统、道德风俗、处世之道和修养完善等方方面面。“礼”的智慧体现了对人、对天地、对万物的敬意,体现了对秩序的遵守和对自我欲望的约束,体现了对自身行为和修养的不断完善和自省自觉。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注重“礼”的重要作用,在“礼”的弘扬和践行中,将“礼”与“乐”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礼乐”思想和文化。
孔子的礼乐思想不是独立产生的,是在周公“制礼作乐”的基础上发展和升华而来的。孔子不局限于礼乐制度本身,不局限于政治制度和仪式规范,而是赋予了礼乐思想深刻的人性论和深远的文化内涵。孔子认为,礼乐带给世人的不仅仅是一种仪式、秩序和制度约束,更重要的是传达仪式所蕴含的精神内涵——道德自省与主体自觉。孔子认为,“礼乐”思想的核心是克己复礼,束己敬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来维护良好的秩序,达到和谐的状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在孔子的礼乐思想中,乐是礼的载体,礼是乐的升华。音乐是“礼”的表现形式,“礼”是乐的思想主旨和内在传承。人人听之习之都是自我完善、自我学习提升的过程。达到由外在的制度约束转变成内在的道德追求,是孔子礼乐思想的最高境界。
将孔子“礼”的思想元素体现在音乐教学中,有助于学生了解和体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提升自身修养,完善和约束自身行为,提升文明层次。音乐教学中所涉及的中国音乐发展的历史、音乐制度、音乐教育的传统、音乐的创作手法、乐器的使用、音乐的表演形式等,都能够体现出“礼”的音乐思想,感受到中国音乐传统中“礼”与“乐”的特点。在音乐教学中,通过对中国音乐文化发展历史的了解,思想家音乐思想的了解和学习,传统音乐曲目的赏析,体会和感受“礼”与“乐”结合的境界和深刻内涵,使学生树立尊重、自省、有序、自我約束等优秀的品质,从而达到规范自身行为、完善人格修养的目的,具有实际的教育意义。
二、诗与乐的结合
孔子的思想体系非常注重“诗”的教化作用。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认为,“诗”具有重要的教化作用,可以成就文质彬彬的君子气质和谦谦尔雅的文人情怀。“诗”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也非常久远,一直以来受到文人墨客的追捧和喜爱。早在西周至春秋时期,我国就有流传下来的大量诗作,在后世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产生了多种表现手法和形式。在中国文化里,“诗”是一种文化形式和符号的象征,具有丰富的内涵:“诗”是一种修养完善、心灵进化、境界提升的有效方式;“诗”是一种文人情怀,饱含着志士文人的刚正信念与明德弘道的大义之情。在我国历史上,“诗”与“乐”的结合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最早的音乐葛天氏之乐就是“诗”与“乐”的完美结合。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我国逐渐形成了“诗中有乐,乐中有诗”的独特艺术呈现。
“诗”与“乐”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两者都具有教化的作用。孔子认为,成就君子的过程最初要通过学习诗,最终成就要通过学习乐。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诗”的深刻寓意、高尚的道德情怀、完美严谨的结构,让学生感受到高雅的文化、美好严谨的内容,配上音乐旋律的美感,会使音乐教学内容更加升华,效果更为显著。在音乐教学中,将优美的音乐配以诗歌加以吟诵,会使音乐的寓意更加深刻,使诗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学生的感悟也会更加深刻。发挥两者独特的育人之处,达到培养高雅情趣、传达教育理念的效果,是我国研究的重要内容。
三、仁与乐的结合
“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留下的语言记载中,可以发现孔子对“仁”的多处解释和不同境界。仲弓问仁,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问仁,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樊迟问仁,孔子曰:“爱人。”在孔子的思想中,约束自我,成就和谐有序的环境;克制自身欲望,达到对人、对天地万物的敬意;推己及人,达到对天地人的大爱情怀,是“仁”的境界和方向,是人人都应该完善和追寻的人生坐标。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是重要的内容,是君子应具备的重要品质。在孔子的思想中,“仁”与“乐”有着密切的联系,孔子对音乐的最高定义是“尽善尽美”。他认为最美好的音乐,在表现形式应该是美好的,内容上应该是体现仁善的,能够把美和仁善相结合的音乐,才是值得传颂和推崇的音乐。
“仁”应该是音乐传达的核心内容,仅仅满足了声色之欲,却没能达到真正内心的精神给养,不是音乐的真正意义。在孔子思想中,“仁”赋予了“乐”内在的主旨,“乐”给予了“仁”外在的表达,内在主旨的仁爱宽厚、温润贤良会使音乐更具生命力,蕴含着仁爱思想的音乐会使听者的道德情操更加完善,显现教化世人的独特功效。音乐教学将孔子重要的思想元素“仁”与“乐”密切联系,具有现实的意义。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是“仁”的代表和现身说法,教学内容是“仁”的载体,教学对象学生成为“仁”的践行者和传播者。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升华教学内容,使其饱含着高尚的道德旨趣、崇高的人生追求、高贵的人格品质,最终达到完善育人质量和水平的目的。endprint
四、和与乐的结合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彰显着中国文化的特色。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和”的思想蕴含其中。“和”的内涵非常丰富,它既表现的是一种状态,又展现着一种境界。人与人和,人与天地万物和,人内在的身心和谐,都是“和”的不同层次。最终能够达到和而不同、互为共生的状态,是孔子和合思想的精要,是中华文化始终倡导的一种理念。“和”与“乐”自古就有着密切的联系,甲骨文中的“和”——“龢”就是由表示乐器的“龠”和表示农作物的“禾”字组成。史伯的“声一无听”论认为,单一的音高和声响不能构成音乐,音乐的形成就是要“和六律”,将不同的音高、不同的乐器、不同的声响以不同的形式融合在一起,是音乐产生的方法和手段。
“和”与“乐”的融合,是精神境界和审美追求的一种体现。《乐记》中记载:“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音乐是一种和合之美的体现,是自然万物巧妙融合所产生的和谐之声。音乐只有体现了自然规律,符合了人的审美标准后,才能产生打动人心的艺术美感。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将“和”的思想融入其中,将“和”的理念融入教育。通过乐器的配合、人声与乐器的配合、人声与人声的配合,使学生感受到音乐和合带来的独特感受,体会“和”的状态、境界与智慧,感受万物和谐带来的愉悦,从而达到调和身心、调和关系、和谐环境的教育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广博,与音乐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挖掘传统文化精华,挖掘孔子思想的典型元素,研究并运用于音乐教学中,提升育人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修海林.古乐的沉浮[M].山东文艺出版社,1989.
[2]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3]汪毓和.中国近代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4]罗艺峰.中国音乐思想史五讲[M].上海音樂学院出版社,2013.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Abstract:The cultural value and historical status of Confucius' thought has been closely watched and valued,and several important elements of thought have been highlighted in Confucius' thought system,which have been bright and far-reaching.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nd value to dig deeply into the use of the thoughts of Confucius in music education.
Key words:Confucius;thought element;music education;inquiry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