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问题导向和区域特色的农业生态学课程实践教学探索

2017-12-25李永春李永夫秦华陈俊辉王旭东徐秋芳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50期
关键词:问题导向

李永春 李永夫 秦华 陈俊辉 王旭东 徐秋芳

摘要:基于课程实践性较强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需要,作者从实践教学基地选择、实习内容设置和实习考核体系建设等方面,对农业生态学实践教学课程进行了实习模式探索和实践。结果表明,教学改革实施激发了学生参与实践实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有助于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关键词:问题导向;区域特色;农业生态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50-0126-02

高等农林院校设置农业生态学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备农业生态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和强化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国民經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1,2]。农业生态学是生态学拓展到农业领域的一个应用分支,由于农业生态学跨越生态学和农学领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如何将生态学基本理论与农学基础知识有机融合[2],已有相关的教材选用、教学方法等研究报道[3-8]。在实践教学研究中提及的比较典型的模式,如杨冰等[1]认为要建构包括必做实验、选做实验和创新性实验在内的实验模块,并构建基于网络的虚拟实验室平台,开展控制性实验如自由大气CO2浓度增高技术、连续CO2梯度技术等。陈桂葵等[9]提出充分利用农事训练中心和生态教学农场的实训基地,开展生态教学农场“我的地盘我做主”学生大田种植实践,并在导师指导下开展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相结合,有助于强化和巩固农业生态学理论和实践知识及能力的教育。针对目前农业生态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陈旧、实践基地缺乏、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有必要深入探索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及考核体系。本文结合专业特点与地域特色,根据我们近几年开展资源与环境类专业《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实习的实际情况,就实践基地选择、实习内容设置和考核体系优化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

一、基于地域特色的实践基地选择

由于我校地处典型的亚热带地区,竹林是面积较大且具有特色的植物资源,竹类植物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而且具有极强的固碳能力,生态功能明显。根据专业特点和地域实际,我们选择了由校友创办的杭州临安太湖源观赏竹种园有限公司作为农业生态学课程的实践基地。该公司主要从事各类珍稀观赏、笋用竹种的引种收集及快繁研究,现有苗圃基地占地1005亩,竹类品种120多个,拥有如龟甲竹、罗汉竹、紫竹、斑竹、金镶玉竹、花毛竹等一大批观赏价值高,且品种优良的中径园林绿化用竹盆栽苗。此外,针对黄河以北气候相对寒冷的特点,公司也筛选出耐寒园艺用竹10余种;为了满足在园林工程上做色块的需要,公司还培育了地被类容器竹苗如菲白竹、翠竹、黄条金刚竹、鸡毛竹和韭黄竹等;目前公司已成为浙江乃至全国最大的观赏竹种苗生产基地。选择该基地进行教学实习实践,对于调查农林生态系统组分、自然资源与环境状况以及生态农业模式与经济效益指标等较为可行,在领略现代农业发展成果的同时,还能使学生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华竹文化。

二、围绕课程体系和问题导向的实习内容设置

根据实习基地竹种园的实际情况,结合本门课程的主旨——充分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满足课程要求——掌握农业生态学核心内容:结构、功能、调节及控制等[2]。我们设计了如下实验内容:(1)认识特定区域(竹种园)的典型农业生态结构。竹种园位于浙江临安太湖源镇,属于典型的水稻田改种雷竹林及集约种植生产体系,通过主要植被与群落结构、水稻田与竹林经营方式调查,充分认识农林生态系统的组分结构差异。(2)了解本生态系统中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状况。调查选取农业生态系统所在地地形、地貌与土壤类型等特征。同时对周边水体洁净程度与污染源开展调查;采集不同种植管理条件下的雷竹林土壤样本,并以附近水稻田为对照,取样后带回实验室进行土壤pH、速效养分如氮、磷等指标测定,比较不同作物类型与竹林管理方式对土壤关键理化性质的影响,评价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的生态学效应。(3)生态农业模式与经济效益估算。调查生态农业模式设计的目的,辨析该模式的系统边界,系统结构与功能。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思考如何选择适应该模式的土地、植被等自然资源条件;了解该模式管理运作的方式与机制。通过向管理者或者农户进行调查所取样方地块、往年的资金投入与产出概况,估算农业经济效益指标。

三、体现过程考核和动手能力的考核体系建设

结合实习的内容和形式,实习成绩测定包括组员互评、实习汇报(PPT)和实习报告,由以上三部分加权得到每位学生的实习成绩。由于学生按照样地分组、每组3—4人,通过组员互评可以鉴别在实习观测、采样和测定过程中每位同学的表现;每组成员组织一份实习结果PPT汇报,由该组学生代表展示演讲后再由其他同学评分,这样能够鉴别组内协作互助以及完成结果分析的质量。最后,每位学生上交一份实习报告,主要包括实习目的和意义、实验结果分析以及实习心得等内容,虽然每组成员共享一套实验数据,但是每位学生仍然有自己分析和发挥的空间,任课教师据此可以评判学生在实习过程是否用心。通过这样的考核方式,除了鼓励学生勤于动手实践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培养了学生凝练、分析和表达的能力。

农业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通过教学实践基地的选择、实习内容优化和考核体系设计,强化农业生态学实践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增强实际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深化农业生态学教学实践探索,期望增强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系统观点,清楚认知生态学理论在农业生产系统中的地位,为服务于农业生产实践做好知识和技能储备,以便更好地为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战略以及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服务。当然,以上仅是我们近几年在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农业生态学》教学实践中总结的些许经验和方法,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的设计优化,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并最终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仍然需要持续进行思考、探索和前行。endprint

參考文献:

[1]杨冰,陈长青,陈林海,冯金侠.加强农业生态学实践教学的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12,(8):68-70.

[2]骆世明.农业生态学实验与实习指导[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3]骆世明.农业生态学的国外发展及其启示[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1):14-22.

[4]黄国勤.中国农业生态学的发展[J].江西农业学报,2009,(8):178-181.

[5]陈阜.农业生态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

[6]马丁,绍尔博恩,严峰,等.农业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7]王松良,ClaudeD C,Shannon K I,等.中加合作农业生态学“双语+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90-95.

[8]章家恩,骆世明,秦钟,等.我国高校生态学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方向探讨[J].应用生态学报,2009,20(7):1630-1634.

[9]陈桂葵,冯远娇,贺鸿志,等.基于创新型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农业生态学》教改探索[J].生态科学,2014,(5):1035-1040.

Absract:In order to develop the students' practical training capacity,an innovative teaching mode focusing on selecting teaching practice bases,setting practice content and constructing assessment system have been conducted on the basis of feasible applicability for lab sessions of agroecology. The practice showed that teaching reform is able to inspir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and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and facilitate to cultur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ies and innovational abilities.

Key words:problem oriented;regional characteristics;agriculturalendprint

猜你喜欢

问题导向
问题导向的食品安全课程教学模式初探
用“数学”理解古诗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特”在何处
计量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研究
大学英语教学中PBL教学模式的实施研究
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