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粮食收储制度的利与弊

2017-12-25程蔚琦

中国集体经济 2017年36期

程蔚琦

摘要:我国粮食收储制度自提出和实行以来,在我国农业的發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粮食收储制度实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正在不可避免地影响着粮食收储制度带来的好处。在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被重点强调。在此背景下,文章将以玉米为例,着重分析中国粮食收储制度的利与弊,并为粮食收储制度改革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粮食收储制度;“中央一号文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引言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革的重点是实施“三去一降一补”,努力适应经济新常态。而农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一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并重点提及了粮食收储制度的改革。

近年来,粮食收储制度的弊端不断显现,这和粮食收储制度的发展历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990年,粮食专项收储制度提出,使我国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的中央储备粮公司。而粮食临时收储制度是为应对2008年全球粮荒,国家出台的一项特殊政策。但由于长期的托市收购,导致中储粮入不敷出,保鲜技术又得不到显著提升,陈化的粮食只得被提供给酿造等行业,大大降低了粮食本来的价值。国际市场的持续低迷,也对粮食的出口制造了严重的困难,这些都在不可避免地影响着粮食收储制度给我们带来的效益。在2017年新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中,中央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中之重”的地位,着重强调了我国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要素分配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等突出问题。我国正处于经济新常态,经济增长的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个别产业产能过剩造成的产能利用率急剧下滑,而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依市场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促进粮食收储制度由需求侧向供给侧进行转变,为粮食收储制度增添新的活力。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背景下,粮食收储制度要走向何方,有待进一步探索。

本文以玉米为例,重点分析粮食收储制度的利与弊。文章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在第二部分中,以玉米为例研究粮食收储制度的合理性,并交代粮食收储制度实行的背景;文章的三、四部分以玉米为例对粮食收储制度利与弊进行分析;接下来,在该制度利与弊的基础上,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粮食收储制度改革提出可行建议和新思路,为收储制度的实行增添新的活力;最后一部分是小结。

二、以玉米为例分析粮食收储制度实行的背景

(一)玉米的特殊性

玉米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小麦和水稻,居于第三位。而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小麦,居第二位,单产居粮食作物之首。

据国家统计局年度数据显示,在2015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已达3811.93万公顷,远超稻谷的播种面积。而总产量也颇为可观,据国家统计局年度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玉米的总产量达到2.25亿吨,比2014年增长将近1000万吨,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产量的提高对于收储的要求也就格外提高,特别是在玉米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不断提高的背景下,玉米不是中国人最主要食用的前两大粮食作物,因此,对玉米的收储格外重要,玉米收储制度的改革在粮食收储制度中也就具有了很强的代表性。因此,本文以玉米为例,来分析粮食收储制度的利与弊。

(二)粮食收储制度提出

自1990年以来我国农业实现了快速发展,粮食收储制度功不可没。1990年,中国正经历通货膨胀,粮食专项收储制度应运而生,粮食收储制度也一直在根据市场的变化,作出相应的改革,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农业的发展。

1990年开始的第一阶段粮食专项收储制度,形成了以中央储备粮为核心,地方储备粮为支柱,社会储备为基础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粮食收储制度,并有效应对了多起灾害引起的粮食生产波动。

到2000年,粮食收储制度进行到了第二阶段。政府建立政企分开的储粮公司,对粮食收储制度进行调整,进一步提高了储备调控市场的实力。

而当前,我国的粮食收储制度正处在第三阶段,主要矛盾由总量矛盾转为结构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向由需求侧转向供给侧,而中央也因此从供给方面进行调整。

自1990年粮食收储制度应运而生后,我国农业在种植面积、总产量、总收益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三、粮食收储制度的有利影响

(一)形成了良好的价格形成机制

自1990年粮食专项收储制度应运而生,通过国家对市场的影响,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我国多次有效避免了因世界市场的不稳定造成的对国内市场的冲击,使我国农业保持稳步发展。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在该制度实施的第一阶段(1990~2000年)中,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反映不同时期农产品价格水平的变化方向、趋势和程度的经济指标。实现了提升。在1994年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达到了139.9。而且,我国在1991年发生了淮河流域特大洪水事件,自然灾害的侵袭和灾后重建的任务并未使我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有明显的波动,反而在1990年97.4的基础上增加到了1991年的98.0。更加可喜的是,在第二阶段(2000~2013年),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显著上升,以2010年最为明显,2010年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高达116.1,比2009年的98.5有了质的飞跃。农产品生产价格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国际市场低迷对我国农产品的种植面积的影响,也正因如此,我国的农业保持着自己的节奏,稳步发展。粮食收储制度中,国家通过对粮食的托底收购,实现粮食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形成了良好的价格形成机制。

(二)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

在粮食收儲制度制定之前,各地因区域阻隔、交通不便等原因,大都形成了本地产、本地销、本地储的粮食生产模式,而产向外地的却是少之又少。

以东北地区主要种植物之一——玉米为例,粮食收储制度实行之前,玉米的高销售量主要集中在东北三省,在其它地区的销售量少之又少。但粮食收储制度实行后,各地玉米销售量有了显著地提升,扩大了东北玉米的市场。

由此可见,粮食收储制度的制定与实行,扩大了粮食生产的市场,有效解决了供过于求的粮食滞销问题,实现由本地销到全国销的转变,大大减少了粮食的陈化量,使种植的粮食得到最大限度的有效利用。市场的扩大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粮食产销的交流与联系。同时,也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提升了农民对于生活质量提升的信心,有效提高了我国农业从种植到走入市场的总体水平,激发了市场的活力。

四、现行粮食收储制度的弊端

(一)粮食产量过剩导致财政收入水平下降

根据国家统计局有关数据显示,玉米的播种面积在2011年年末到2015年年末均以每年100万公顷左右的速度增长,而在2007年年末至2009年年末,玉米的播种面积仅从2947.7万公顷上升到3118.2万公顷。这其中,粮食收储制度逐步发挥了自己积极的作用,但弊端也日渐显露。

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使以玉米为代表的粮食产量骤然提高,冲击了日渐完善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农民对于玉米等粮食的种植面积的扩大、玉米等粮食产量的过快增长,导致了市场滞销的现状,造成国家收购机构压力的增大,使国家财政收入水平有所下降,不利于我国经济水平的迅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通过粮食收储制度第一阶段形成的以中央储备粮为核心,地方储备粮为支柱,社会储备为基础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粮食收储制度基础受到严重冲击,不利于我国粮食收储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二)监管力度不够大影响粮食收储制度的实施

自粮食收储制度建立以来,我国农业经济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但仍未达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监管部门监督力度有待提升。

因为国家有专门的储备粮公司,于是,农民开始无限制的根据种植粮食的性价比来调整种植的面积、比例,力求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可是,因市场为得到扩大,保鲜技术未得到完全改善,造成了陈化粮的产生。正因如此,许多农产品收购企业利用国家的粮食收储制度来减少陈化粮带来的损失。监管力度的不够大使某些企业从中钻空,牟取私利,给国家财政带来了负担,成为导致国家财政水平增长速度减缓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

(一)国家调整对储备粮的收购

以玉米为例,从2014年以来,大量玉米因为依托市场进行收购流入国家储备粮食库。在间接推高粮价的同时,加重了国家粮食储备库因过量库存带来的负担,粮食收储制度弊端日益凸显。

在粮食收储制度实行之初,国家本是通过参与市场的调节,使农民的利益即使在出现不可预料的突发状况时,如发生洪灾、旱灾,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但随着国家对储备粮收购量的加大,造成了被收购粮食群体对国家调控的过度依赖,使逐渐形成的市场价格机制受到了新的冲击。通过调整国家对储备粮的收购,可提高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使拥有粮食的一方更多地进行自我的市场调节,既有利于种植技术和种植质量的提升,又有利于营造一种良好的种植氛围,减少因种植作物性价比低、价格昂贵不实用带来严重滞留现象的产生,减少国家财政的负担,有利于我国农业的良性发展。

(二)加大对粮食收储制度实施过程的监管力度

一方面,国家对农业高度重视,制定了大量政策;而另一方面,国家对粮食收储制度实施过程的监管力度不够大,使一些地方储备粮公司钻了空子。

震惊国内外的辽宁、吉林“以陈粮充新粮”的狼耗子新闻,引起了我国对实施过程中监管问题的重视。2015年4月21日,辽宁、吉林多个粮库与粮商之间“以陈顶新”,套取国家补贴。而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在此之前,辽宁和吉林的储粮公司刚刚获得2014年度“全国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优秀单位”荣誉称号。

这个事件认识到在粮食收储制度实施过程中的监管不力的现象,从而有必要将加大对粮食储备制度实施过程中的监管力度作为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的重点之一,实现粮食收储制度实施过程的公开化、透明化,有效避免因滥用职权等造成的腐败现象的出现,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六、结语

粮食收储制度的提出和实行是我国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产品产量的提升,市场价格体系的日趋完善,无一不在彰显着粮食收储制度的优势所在。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对我们来说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粮食收储制度的提出与实行,与我国大力发展农业的目标相得益彰。

粮食收储制度有利于我国农业形成良好的价格形成机制和农产品市场的扩大,要抓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会,解决好因市场过分依托国家长期收购,导致的国家财政水平下降,以及实施过程中的监管不力等问题,使粮食收储制度更好地发挥作用,为提高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鹏,丁乐.粮食收储制度改革与粮食储备安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6(35).

[2]杨景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粮食收储制度改革[J].黑龙江粮食,2016(11).

[3]丁声俊.玉米产销巨变与收储制度改革[J].黑龙江粮食,2016(11).

(作者单位:河南省实验文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