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江苏沿海气象灾害发生规律
2017-12-25何妍杨柳青青
何妍+杨柳青青
摘要:对历史资料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①明清时期江苏省气象灾害以暴雨洪涝及干旱与高温为主;不同于同时期的中国其他地区,研究区主要灾害类型是水灾,表明自然灾害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②水灾与旱灾相关性最高,表明水旱灾害的发生通常是并存的;③灾害的损失度以微灾和中灾发生频次最多,巨灾和大灾出现较少;④江苏省沿海气象灾害发生频次与所在区的地貌类型有关。
关键词:明清时期;江苏沿海地区;气象灾害
中图分类号:P4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22007003
1 引言
自然灾害往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研究发现自然灾害的强度与发生频率呈反比[1]。陈桥驿[2]在分析浙江省历史时期的自然灾害时提出我国有观察和记录自然灾害的传统。在科学技术都比较落后的古代社会,对各类自然灾害的文献记录是出于防患未然。而当代对古代历史自然灾害的研究,不仅可以反映出古代各特定历史时期自然灾害发生的演变过程,也能为今后分析和处理现代自然灾害提供借鉴和依据,对当今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通常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发展与异常气候变动有着密切的联系。近2000年来,中国气候变化经历了几次冷暖的交替波动。约元末到清末,中国历史气候变化进入较长的冷期。王劲松等研究发现小冰期是全球气候异常期,在1400~1900年表现得尤为强烈,在中国对应时期下的王朝主要是明清时期[3]。竺可桢所划分的气候变迁史的四个时期中,方志时期的时间跨度和小冰期起始相当[4]。这一时期对自然灾害多以各种地方志和史料的形式予以收集,因此这一时期相关自然灾害的历史记录数据也较为详尽[5]。与此同时,对这一历史气候期下各地不同的灾害类型的研究也较为热门[6~9]。
江苏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是典型的季风区,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气象灾害频繁发生。本研究尝试结合历史资料统计数据,分析江苏沿海地区明清自然灾害的具体时空变化情况以及主要灾害类型。
2 数据来源
采用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江苏卷》[10]、明清时期江苏沿海地区的地方府志,并且结合气象科学研究院主编的《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11],选取了1401~1900年近 500年间的主要气象灾害数据。结合江苏省明清历史建制沿革和行政区划的相关文献[12],可以发现虽然江苏省在明清时期行政区划有过变动且名称也不相同,但基本上行政区范围大致相同变动不大,主要包括:江宁府、苏州府、徐州府、常州府、镇江府、松江府、扬州府、淮安府、通州直隶州、海州直隶州、太仓直隶州以及海门直隶厅。其中海州直隶州、淮安府、扬州府、通州直隶州、海门直隶厅、松江府为沿海区,为本文研究选取的行政区。
3 江苏沿海地区气象灾害发生的时空分异特征
3.1 明清时期各主要气象灾害发生频次
1400~1900年年间有数据记录的年份中,主要气象灾害发生共计517次。其中以暴雨和洪涝为主的水灾和以干旱与高温为主的旱灾是江苏沿海地区最主要的气象灾害类型。暴雨和洪涝的发生占总气象灾害的29%;干旱与高温灾害出现的频次占总气象灾害种类的21%;两种气象灾害所占比例相加达到50%。除此之外,其他的气象灾害中台风和潮灾是发生频次较高的两种气象灾害,其中,台风天气共有94次,潮灾数据有82次,分别占总比例的18%和16%。剩下的如强对流天气、寒潮暴雪、低温霜冻等气象灾害发生频次较少,共计不到20%(图1)。这与刘毅[13]、程晓昀[14]等人对同一历史时期中国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种类的研究基本可以相对应。
3.2 各种气象灾害年际变化特征
现以50年为一尺度单位,对江苏省沿海地区的气象灾害发生频次进行统计分析(图2)。
(1)不同历史时期主要的气象灾害存在差异,不同气象灾害在不同时间段内会出现一个峰值。如1400-1450这50年间,台风灾害发生最为频繁,且在之后的近500年發生频次看,台风发生的频次在明朝初期达到一个最大值。
(2)将明、清两个朝代的气象灾害频次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总体上清朝各种不同的气象灾害发生的次数要多于明朝,总体气象灾害呈不断增长趋势。这一现象和“小冰期”发展到清朝时强度达到最大的研究较为契合。冰期发展强盛,对应的是气候异常期,各种气候灾害频发[15]。另一面,随着明清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增长,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强度的增大使得自然环境本身修复能力不断减弱,对潜在灾害的调节能力下降,从而会加剧灾害的发生以及成灾程度。
(3)主要气象灾害类型表现出区域性特征。除了明初旱灾发生频次要多于暴雨和洪涝灾害,多数年份中水灾还是要多于旱灾。而有学者指出中国在1640年左右出现大范围的旱灾,在16~17世纪中国各省普遍有水灾小于旱灾的现象[16],但江苏省在该时段内除了1601~1650年这50年间干旱灾害较为突出,其他时间段内还是以水灾为主,这说明自然灾害的分布存在一定的地域分异。
4 江苏沿海地区气象灾害损失度统计以及相关灾害间相关分析
4.1 沿海地区灾害程度划分统计
刘毅等研究表明灾害发生频次和致灾程度并非完全一致,如统计公元前180年至公元1911年中国各省灾害损失程度时,发现中原地区相比于浙江、江苏等沿海区为灾害损失最为严重区域[13]。这表明,自然灾害损失程度的划分不仅要看自然灾害发生的频次,更要参照一定地区农业、商贸发展水平和人口数量。关于自然灾害损失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赵阿兴等主要从社会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致灾的自然条件背景以及相应的管理对策三方面综合考虑,用灾度作为分级标准[17]。
根据文献记载将灾害程度划分为:伤死亡人数<10人,无描述灾情程度的视为微灾;伤亡人数10~100人,仅有灾情描述的视为小灾;伤亡人数100~1000人,有灾情描述且有出现坏田、伤稼、歉收等程度的视为中灾;伤亡人数在1000~10000人,灾情描述除上述种类之外还出现饥荒、病疫等视为大灾;在伤亡人数超过10000人以上的,灾情描述中还出现沉船决堤、断桥、坏城、毁屋等的可视为巨灾。表1表明明清时期江苏省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程度多以微灾和中灾为主,灾情中易出现坏田、伤稼、歉收等现象。气象灾害所造成的大灾和巨灾发生频次较少,可能一定程度上源于人们防灾减灾意识的提高以及所采取的灾害防治手段,如海塘的修筑能一定程度上抵御潮灾带来的危害,降低损失。
4.2 主要气象灾害之间的相关性
自然灾害不是简单偶然发生的,通常会发现一种自然灾害的发生会诱发其他可能因素所导致的其他自然灾害的发生,但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表2可以看出台风发生次数和暴雨洪涝发生频次相关系数较高,相关性十分显著,这说明暴雨和洪涝发生与台风的发生密切相关,江苏省沿海地区的暴雨和洪涝主要是受台风雨的影响。王静爱根据区域灾害系统理论[18],构建了中国东南沿海区域台风灾害链系统模式。从沿海到内陆区,台风灾害链类型依次为台风-风暴潮/海水倒灌-洪涝、台风-暴雨-滑坡/泥石流等[19]。这种结论能很好地解释台风雨暴雨和洪涝及潮灾存在高度相关性。
寒潮和暴雪发生频次与暴雨洪涝频次呈正相关。虽然寒潮和台风两大天气系统的属性、移动过程等都是完全对立的,但也能根据寒潮暴雪灾害天气的次数揭示出台风发生和登陆的规律[20]。而暴雨和洪涝与干旱和高温之间的高相关系数说明暴雨和洪涝密集出现的年份里,也是干旱和高温密集出现的阶段。正如毛佳、王静爱等人对中国水旱灾害研究的发现:受季风气候影响,中国洪水和干旱气候灾害同时并存[21]。江苏省位于东部季风区,有明显的的夏汛,也易在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下发生旱灾,在明清时期缺乏对水旱灾害的监测和科学认识,也是造成夏秋季节气象灾害多发且造成的损失程度较大重要原因。
5 江苏沿海地区主要气象灾害空间分异特征
江苏省明清时期沿海主要行政区对应的地形区主要有:海州直隶州位于黄淮平原和东北低山丘陵区,淮安府位于江淮平原,扬州府多数地区位于西南部丘陵,而通州直隶州和松江府分别位于东部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平原区。
统计江苏沿海地区不各府气象灾害频次,其中发生灾害最多的是松江府,气象灾害次数达124次;淮安府次之,气象灾害次数有109次;通州府和扬州府的气象灾害次数分别为103次和92次,海州府的气象灾害频次最少,只有68次。总体来看,除海州府外,明清时期江苏主要各府的气象灾害发生频次的差距不大。松江府在遭受暴雨和洪涝等灾害的同时还易受风暴潮灾害带来的次生灾害影响,因此松江府为整个江苏省沿海各区遭受气象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
在地貌组合较为复杂的地区,气象灾害类型通常较多,但致灾所造成的损失程度平原地区要大于丘陵地区。平原地区为人口分布较为集聚的地区,人类经济活动较为频繁,气象灾害一旦发生所造成的的社会影响和危害程度也要高于丘陵区欠开发地区。
6 结论
(1)江苏省明清时期气象灾害发生的频次呈波动增长的趋势,并在清朝时期达到一个极峰值,整体上清朝的气象灾害频次要多于明朝。该时期是中国农业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口激增、人与自然联系最为密切的阶段,人类高强度的开发活动势必对自然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产生影响,因此这阶段灾害频发除了气候本身的异常,也和人类的干预活动有关。
(2)暴雨和洪涝以及干旱与高温是影响江苏省沿海地区的主要气象灾害类型,其次是潮灾和台风。暴雨和洪涝密集出现的年份里,干旱和高温也密集出现。这表明江苏省沿海地区明清时期主要气象灾害的发生具有同步性。
(3)气象灾害损失程度的分级统计发现微灾和中灾发生频次较高,大灾和巨灾出现次数较少。一定程度上可以推测古人能够根据文献记载,窥测出一定的灾害发生规律,也能够采取一定措施减灾防灾。
(4)结合明清时期江苏行政区划和整体地貌类型,发现平原区发生的气象灾害频次最多。区内地貌组合较为复杂的地区气象灾害类型较多,但致灾损失程度要小于平原区。和平原区相比,丘陵区开发程度和人口数量规模要小于平原区,因此不考虑气象灾害所导致的其他次生灾害链,单一气象灾害致灾程度和规模也会相比较小。
参考文献:
[1]黄崇福.自然灾害基本定义的探讨[J].自然灾害学报, 2009(5):41~50.
[2]陈桥驿.浙江省历史时期的自然灾害[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87(1):5~17.
[3]王劲松, 陈发虎, 杨 保,等.小冰期气候变化研究新进展[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1):21.
[4]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中国科学, 1973(2):89~168.
[5]朱圣钟.明清时期凉山地区水旱灾害时空分布特征[J].地理研究, 2012(1):23~33.
[6]彭 莉. 明清时期西北地区农业灾害研究 [D].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7]郁科科, 赵景波, 罗大成.河西走廊明清时期旱灾与干旱气候事件初步研究[J].干旱区研究, 2011(2):93~288.
[8]李宗慈. 明清时期陇南地区自然灾害研究 [D]. 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9]叶 玮, 赵 虎, 王俊荆, 等.明末浙江水旱灾害分布规律与成因分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4):9~13.
[10]温克刚.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江苏卷[M]. 北京: 气象出版社,2008:6.
[11]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 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M]. 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1.
[12]林 涓. 清代行政區划变迁研究 [D]. 上海: 复旦大学,2004.
[13]刘 毅, 杨 宇.历史时期中国重大自然灾害时空分异特征[J].地理学报, 2012(3):291~300.
[14]程晓昀. 江苏省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的时空格局研究 [D]. 重庆: 重庆师范大学,2011.
[15]曹罗丹, 李加林, 叶持跃,等.明清时期浙江沿海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异特征[J].地理研究, 2014(9):1778.
[16]陈关龙, 高 帆. 明代农业自然灾害之透视[J].中国农史, 1991(4):8~15.
[17]赵阿兴, 马宗晋.自然灾害损失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 1993(3):1~7.
[18]史培军, 邵利铎, 赵智国, 等.论综合灾害风险防范模式——寻求全球变化影响的适应性对策[J].地学前缘, 2007(6):43~53.
[19]王静爱, 雷永登, 周洪建, 等.中国东南沿海台风灾害链区域规律与适应对策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2):130.
[20] 相士堂.寒潮与台风关系分析及台风长期预报[J].海洋预报, 1991(2):42~49.
[21]王静爱, 毛 佳, 贾慧聪.中国水旱灾害危险性的时空格局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 2008(1):11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