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资助大学生感恩行为变化的分析研究
2017-12-25吴越郑思恒仇恒喜
吴越 郑思恒 仇恒喜
摘 要 随着国家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力度不断加大,有一大批寒门学子在国家的资助体系下健康成长,并不断反哺社会。在这一背景下,贫困大学生的感恩行为在资助前后发生了显著变化,通过大学生感恩行为的变化及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研究,进一步对现有资助体系进行评估,并以此为依托提出优化现资助体系的建议,最终促进大学生资助体系的完善,其带来的意义有利于产生社会正能量,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关键词 大学生资助 感恩行为 资助体系 育人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08.079
An Analysis of Gratitude Behavior among Funded College Students
WU Yue, ZHENG Siheng, QIU Hengxi
(Jiaxing University Nanhu College, Jiaxing, Zhejiang 314001)
Abstract With the country's efforts to support poor college students,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poor students in the country's funding system under the healthy growth, and continue to feed the community. In this context, the gratitude behavior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has undergone significant changes before and after the subsidy.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change of college students' gratitude behavior and its influence on society, the existing subsidy system is evaluated and optimized. The proposal of the subsidy system is to promote the perfection of the subsidy system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ubsidy system is to promote the positive energy of the society and realiz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so as to promote the goal of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funding; gratitude behavior; funding system; education platform
1 相關背景
1.1 研究现状
大学贫困生资助问题如今越来越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检索,总体发现国内外研究者对于大学贫困生资助问题研究方向侧重点有较大差异。国外研究者主要偏向研究资助理论、资助体系、资助管理这三方面,而国内研究者多从国家资助政策、国家对贫困生资助方式以及高校对受资助大学生引导的研究三方面。国外的研究视角、思维、方法可以拓展我们的研究纵深,国内的研究更倾向结合实践,从实际资助模式下进一步探究其中的综合影响,推动了大学生贫困资助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1.2 大学生资助现状
国家助学金资助面平均约占在校学生总数的20%,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元;依据每年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进行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校奖学金的评定发放,奖励面约占在校学生总数的30%。
2 受助大学生感恩行为表现
大多数受资助大学生非常珍惜并感恩上大学的机会,对家人、师长、社会给予他们的帮助心存感激。在精神上不断自我激励,成为源源不断的动力,并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得到的资助。主要表现为:
(1)刻苦学习,感恩资助。相比较其他同学而言,受资助大学生在家庭背景、所接触的知识面等方面都有所欠缺,但是他们身上坚韧的精神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通过优异的成绩感恩自己得到的资助。同样,大学也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帮助,例如学校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让他们能够像其他同学一样享受最丰富、快捷的资源。
(2)参与实践,丰富经历。通过社会实践丰富自己的阅历,让自己在前进的浪潮中更游刃有余。受资助学生经历过或多或少和普通同学不一样的经历,他们一旦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去,能够有更好的适应能力和主动性,这使得他们更加感谢他们曾经的经历,丰富的社会经历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提升自己,做一个日后回馈社会的人。
(3)回报父母,独立自强。不但为父母排忧解难,而且独立自强。许多受资助大学生的家庭条件不好,父母为了他们的上学也费尽心思,所以受资助大学生能更好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另一方面,受资助大学生感恩自己的父母,在家帮助父母分担家务,排忧解难,在外独立自强,为父母争光。
(4)投身公益,传递善心。善虽小,力无穷。受资助大学生感受到国家、社会、学校的帮助,也进一步投身到公益活动中去。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有很多,但是资助的力量却是有限的,受资助大学生奉献出自己力量投身到公益事业当中,通过义工、支教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endprint
(5)感恩他人,回馈社会。对于大多数受资助的大学生来讲,社会对其的帮助让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往往这些大学生都有着感恩回馈社会的心,进入社会后,他们逐渐步入社会岗位。他们会通过自己的力量来帮助像自己一样需要帮助的人,例如创业成功建立扶贫基金会,义务捐善款,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等等。
3 感恩行为现状分析
3.1大部分受资助大学生富有感恩之情
在受调查的大部分受资助大学生都富有感恩之情,社会上也涌现出很多这样的事例,受资助大学生富有感恩之情的原因主要有:
感恩意识是炎黄子孙的传统美德,《孟宗“哭竹”》的传说和“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報”等为人处世的信条中表达出的感恩之情着实让人敬佩,受到这一传统美德的影响,深深植根于心中的感恩之情被激发出来。
资助改善贫困大学生的生活、精神状况。受资助之前的物质和精神上来自他人的帮助少之又少,但是受到资助之后,得到了很多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所以在资助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前后生活、精神的变化,感受到很多的温暖,激发出内心的感恩之情。
3.2部分受资助大学生感恩行为缺失
尽管大部分受资助大学生心存感激,感恩国家、社会、家人及师长,但是也有一些大学生因为道德的缺失而出现缺乏感恩行为的现象。当前的社会转型时代中,大学生的价值观也从一元发展成多元,所以部分不知感恩的受资助大学生的行为可表现为:道德情感的缺失,出现道德败坏等现象,认为给予的资助是理所应当的,不偿还国家的助学贷款,而且不择手段想要得到更多物质上的资助;进而表现为随意旷课、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甚至有挂科现象出现;虽然出生农村但看不起身为农民的父母亲友,盲目、炫耀及超前消费,更不要说感恩父母;而且以个人为中心,自私自利,缺乏集体意识、同情心等等。
4 当前高校资助体系中的不足
4.1 精神层面的资助不够
我们的调查中发现,现有的大学生资助体系大多集中于物质方面的资助,诸如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减免学费等方式,这种资助方式的确见效快,效果佳,表面上对学生帮助显著。但同时,用科学发展的角度来看,此举不符合学生的长远可持续发展,以健康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学生的精神层面加强引导,从意识形态上的培养、能力的培养、感恩教育的传播等途径真正做到“授之以渔”。
4.2 信息不通畅
当前高校中存在资助下达及上行渠道相对闭塞,上级关于资助的通知下达到学生个人时间较久,环节耗时较长,而且学生对于资助信息反馈渠道不够公开,广大学生或社会资助人不能及时、便捷地对资助管理工作进行咨询、提出意见和建议。
4.3 贫困生认定程序不规范
在目前实行的贫困生认定程序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1)一些学生产生“不要白不要”的错误心态,有时甚至会出现一个班大部分人都递交申请表的情况,造成了大家都困难的假象。(2)学生填写的家庭情况调查表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加以地方民政部门审查不严格,随意开贫困证明,学校又几乎不会去学生户籍所在地进行实际调查,导致生源地信息失真。(3)由于贫困生评定部门工作出现主观失误,存在着一定的“轮流坐庄”和“平均主义”,导致真正贫困的学生并没有受到应有的资助力度。
4.4 暴露的问题分析
普遍高校尤其是西部地区的普遍高校贫困生比例明显高于全国平均,并且社会各界捐资助学参与热情低。但国家没有根据地区的东西部、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的贫困生实际比例特点来划拨资助经费。
国家各种资助政策没有或很少考虑公办高校内招收的第三批录取本科生、民办本专科院校的学生、各类高校中成人脱产学习学生,使得上述群体中贫困生资助工作成为盲区。
国家、政府资助政策多需要学习配套经费的协作,再加上“难得”的协作项目更使高校经费预算雪上加霜。
5 资助-育人新平台的构建
5.1 资助结构的优化
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应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依新的时代特点和教育方式进行优化和改革。资助结构的优化应首先依赖于解决经济层面的“解难”,在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后,更多地关注道德方面的追求,从而使资助和育人两个方面的目标有机结合。
5.2 资助法律法规的完善健全
现今我国大学生的资助行为过程、结果大多处于无法可依的处境。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使得不少部门、个人截留资助款项的现象屡见不鲜。大学生资助是一项由政府主导的复杂的系统过程,这样的性质决定了必须由法律法规的完善健全来实现。例如对资助各方的权利与义务的规定还处于模糊的状态,这不仅不利于资助的发放和中间流通过程的透明化监督,更不利于受资助人面对侵权时的维权行为。因此相关法律的完善健全可以说是刻不容缓。
5.3 积极探索全新模式
在完善现有体系的同时,我们也可以进一步探索全新的资助-育人的模式。例如企业可以与高校进行合作,设立“企业奖学金”。贫困大学生在上学期间可以利用空余时间进入此企业进行实习,而企业可以根据他们的表现定期发放“企业奖学金”。当其中一部分优秀贫困大学生毕业后,企业具有优先选择权,可直接邀请其进入企业进行工作。长此以往,贫困大学生既受到了良好的资助,又获得了实习的经验,企业也能笼络到优秀的人才,促成良性发展。
5.4 追踪关注育人记录
学校可以建立受资助大学生档案,对其进行长期的追踪关注。除了大学期间的表现,还应该对毕业后的状况继续关注,当贫困生正式踏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在不打扰其正常生活的前提下记录他们回馈母校,回报社会,资助他人等情况,达到育人到底,传承感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钟小玲,王煜珺.农村贫困大学生资助探析[J].现代妇女(下旬),2014.7:231-232.
[2] 陈健,梁思影.高校贫困生认定、资助体系评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1).
[3] 张晓琴.“资助”与“育人”:助学指导工作的必然选择[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
[4] 赵贵臣,刘和忠.试析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育人功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