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幼儿阅读遭遇手机……
2017-12-25彭解华
彭解华
一、案例呈现:“我希望她多读书,她却特痴迷手机……”
雨菲妈妈周末打我手机,委屈而悲伤地和我讲述了这段经历:雨菲大班了,其实从小我们大人在孩子面前手机就很少用,相反特别注重她阅读习惯的培养,家里一屋子绘本;但是最近上大班了,她自己接触的世界也大了,看着周围小朋友都抱着手机,她也越来越爱玩手机,开始和我们斗智斗勇,最近还开始用心机了。今天上午九点半,我们俩计划好我做午饭,她先在自己的小房间看看书,做做手工;十点半后可以选择看会动画片。她答应得好好的,可没过一会儿约定就变成一张空纸。9:45分,我在厨房就听见了非常熟悉的手机铃声,我想探个究竟,就蹑手蹑脚地走过去,声音从我房间传出来的,房门还关着(话外感受:这小家伙居然在我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学会防备我了,自己的小孩把自己当成了敌人防,真觉得做家长做得失败)。我轻轻地推开门进去一看,房间里空空的,但是声音在,而且奇怪的是声音是从衣柜里传出来的。我走过去打开衣柜门缝,她正蜷缩在一个被子里专心致志地玩游戏呢,还用被子蒙住头,她倒不怕蒙着难受!
讲完这个故事,她说:“彭老师,我真心觉得现在家长难做了,女儿这么点大,就开始和我隔心隔背了,手机真的这么有吸引力吗?小孩到底能不能放任她们碰手机呢?我真的糊涂了。手机那么花哨,哪个孩子还有心阅读呢?还谈什么阅读?”
二、教育反思
现在的幼儿园教育已经不仅是针对幼儿,家长也是教育合力中的一个重要分力,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与幼儿园教育同步,也很乐意求助老师相关的家教困惑。案例中,雨菲妈妈求助于老师的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有共性的社会性问题。孩子普遍非常痴迷手机,年龄还越来越早龄化,而与此同时,整个社会和教育都重视和提倡的阅读成效却一般。不仅在家庭,在幼儿园也表现为同样现象,孩子一见老师打开电脑就很兴奋,而阅读区总是寥寥无几的人。如何帮助雨菲的妈妈,甚至普遍的家庭呢?
三、教育策略
(一)转变观念——内容重于形式
我们老师和家长都应该意识到随着信息化的推广,电子产品及相关技术已经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我们正得益其中。完全阻碍孩子接触电子产品几乎已经是不可能的,一旦被孩子发现电子产品的魅力,它的反弹效果可能会出乎所有家长意料!案例中雨菲妈妈的陈述与感悟已经验证了这个观点。堵则溃,疏则通,与其让孩子背着我们偷偷地去摸索这些电子产品,倒不如让孩子大大方方地在成人监督下去了解与探索。成人的判断和甄别能帮助孩子将电子产品的益处最大化,伤害最小化。因此,能不能玩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玩什么,怎么玩?案例中,对于雨菲妈妈的困惑,我觉得这不是个体问题,而是班级共性问题。于是,我们首先邀请对此教育困惑感兴趣的家长建立了单独的微信群,在群里探讨,同时也利用幼儿放学后的时间集中了两次,大家形成了相对一致的观点:1.调整成人的观念和态度,不要对幼儿碰到手机就敏感、焦虑、急于否定、阻止与剥夺幼儿的探索行为。同时,家长要控制自己在幼儿面前的手机使用率,多与幼儿进行亲子互动;2.建立手机优秀资源库,尤其是有利于幼儿阅读兴趣培养的相关产品。大人先来帮助幼儿找寻有趣而有价值的电子产品,曲线干预、介入引导,弥补幼儿判断力不足的危害;3.制定电子产品与阅读规则,共同执行,保证幼儿主要生活环境,家庭与学校、同伴之间的协同一致;4.加强同社区幼儿之间的互动交流,丰富幼儿的语言交流和户外活动。
(二)甄别内容——阅读与时俱进
阅读和手机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孩子想玩手机,家长希望孩子多阅读,那为什么不能在手机中阅读呢?如果给孩子这样的机会,不是既满足了他研究手机的兴趣,又能够尽情阅读与思考吗?现在许多家长甚至老师手机里有许多商业性的公众号、APP,却不知道其实还有许多公益性的、价值性的公众号,其中就包括幼儿绘本阅读方面的。例如:公众号“儿童有声故事绘本”“老约翰绘本馆”,APP“小伴龙”等,他们都声情并茂,甚至是交互性的。同时,我们还不能放弃传统的阅读模式,依旧要经常带孩子去图书馆、阅览室、新华书店等具有浓郁阅读氛围的场所,让孩子感受阅读的气氛,去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记得有一次在公众号里,我给孩子们听《逃家小兔》,我以为孩子不能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但是班里孩子们却被《逃家小兔》中优美生动的拟人化语句吸引了。第二天韩泽小朋友带来这本书,因为当晚刚好妈妈带他去新华书店,他看见了这本书觉得非常惊喜,就要求妈妈买来送给大家一起阅读。最高兴的是韩泽妈妈,她事后通过QQ在班级群里留言:“第一次,儿子主动要买书,激动死了!”因此,阅读和手机并不是“死对头”,结合巧妙也是有许多惊喜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雨菲的妈妈和我(我的女儿刚好也中班)以及班级部分家长都发现:绘本阅读公众号让孩子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很多,最主要的是他们常常自主提出閱读需求,阅读积极性和自主意识浓厚。
(三)制定规则——提高阅读实效
成长总是伴随着烦恼。雨菲的妈妈反映,对于许多故事,宝宝都只读一半就开始换了,触屏的兴趣比听故事的兴趣大;还有家长反映宝宝耳朵听的和手指点的不是同一内容。于是我又建议家园同步和孩子商量手机规则:1.选我所读,读我所选。幼儿需要完整地听完整个故事,喜欢的可以重复听;2.声音和内容需要“一一对应”。家长要在宝宝需要帮助时给予积极、耐心的指导;3.电子阅读与传统纸质阅读的结构比例要合理,时间分配科学。开始可以是1:1,即读一本电子书,看一本传统读物。随着孩子阅读能力和兴趣的提升,慢慢增加孩子纸质阅读的兴趣,比例可以变成1:2(读一本电子书,看两本传统读物)。家长要尽量将幼儿喜欢阅读的电子书的纸质版呈现给幼儿,可以通过图书馆借阅、同伴漂流阅读、购买等形式获得。
(四)团队协作——阅读生活化
个别家长的问题常常是共性问题,幼儿园现在一般都是跟班制,孩子们彼此在一起朝夕相处三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群体资源。好的教育做法尽量全班幼儿推广,发挥同伴之间的影响、互动与共享的作用,例如:建立班级纸质图书库、电子书分享群,社区幼儿集中起来经常进行图书漂流会、共享会等。同社区的家长可以每周固定一个时段,开展亲子读书会,例如:雨菲妈妈和我住的比较近,我们周围的8名幼儿就固定在每周五晚6:00-8:00在雨菲家集中,进行亲子读书会,每次不同的妈妈可以推荐一本好书,通过阅读、表演、游戏多种形式来解读故事,同时也是家长之间的一种学习和交流,家长全情参与让孩子们在整个活动中就表现得非常专注、大方与活跃。尤其一名赵演成(化名)宝宝,他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候表现得与平时判若两人,说话很温和、情绪也很适宜(单亲家庭,每周只有一天与母亲在一起)。只有“让阅读脱离孤岛”,让孩子们感受到阅读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游戏的一部分、是娱乐的一部分、是友谊的一部分,那么他自然而然就更愿意进行生活中的阅读了。
当孩子的生活充实而有乐趣时,便会慢慢淡化手机的吸引力;当阅读又增添了孩子的生活乐趣,充满娱乐与游戏精神时,便会慢慢融入孩子的生活,一切顺理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