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成就“天生云阳”
2017-12-25刘倩玮
刘倩玮
走进重庆,依山而建的房屋鳞次栉比,长江与嘉陵江的交汇处,薄雾弥散。拨开层层迷雾,乘船顺江而下,途径云阳时,连绵起伏的青山跃然眼前。蓝天、绿水、青山、薄雾……这一切让人仿佛置身仙境,不禁想大声吟诵那句“江山如此多娇”。
造林护林,构筑长江生态屏障
云阳县临水而栖,地处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位置,长江生态屏障区涉及县境内“一江四河”的 27个乡镇(街道),生态屏障区幅员面积676.54 平方公里,是三峡库区的第一生态屏障区大县,在维护三峡水库水体、库岸稳定和库区生态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看,那片就是‘领袖林!”云阳县副县长刘新民指着对面的山林兴奋地告诉记者,那是云阳县的长江防护林,又称“领袖林”,是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绿化长江”号召,从1958年开始,历时近30年,经过几代人坚持不懈植树造林而建造起来的。
“从前植树一般都是直接买苗,按照数量要求找人来把树苗种上就算大功告成了,至于日后的维护管理,往往乏人问津,这也就导致出现‘年年栽年年荒,年年栽在老地方,年年栽树不见树的景象。”云阳县林业局副局长彭明回忆道,后来为了确保造林质量和成效,云阳县全面推行“买林不买苗”模式,严把 “业主准入关、苗木进场关、苗木栽植关、建设监管关、工程验收关”五关,按照‘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应绿尽绿的原则,突出‘三带建设布局。
彭明解释,“三带”建设布局即在175米水位线以上的沿江区域建设库岸100米生物阻隔带,主要栽植绿化大苗,落叶与常绿、彩叶树种混交配置,兼顾景观效果;在海拔300-600米区域建设生态经济林带,主要栽植以柑橘为主的经济树种;在海拔600米以上的土地瘠薄区域建设生态防护林带,选择栽植刺槐、柏木、栾树、桤木等适生乡土小苗。
30年艰苦奋斗,云阳人在境内长江两岸植树造林9万余亩,建成了万里长江上的绿色明珠,铸就了“植树造林、保护母亲河”的辉煌历史。至此之后,云阳人不忘初心,砥砺奋进,从1998年开始试点,2002年开始正式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简称天保工程),历时近20年,县境内“四条支流”的森林覆盖率已增加到55%,长江干流两岸森林覆盖率更是达到70%以上,为长江牢牢筑起了绿色生态屏障。
“云阳长江防护林主要分布在云阳境内长江干流的第一层山脊,两岸全长84公里,对三峡工程的运营安全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生态区位极为重要。从2002年开始,我县将天保工程作为保护库区生态安全的根本性重要举措之一,在该区域通过大力实施天保工程造林绿化,保护森林资源,使‘一江四河两岸的植被覆盖率大幅提高,构建了云阳长江稳定的森林生态屏障。”彭明告诉记者,目前,云阳全县已完成长江两岸绿化54万余亩,其中:栽植生态林34万亩,消落带生物治理3800亩,“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的壮丽美景已经形成。
穿梭在云阳县城,你会感觉到仿佛行走在林中,所到之处,任何地方都是绿树掩映,城与林的完美结合让人犹如画中游。彭明介绍,通过实施天保工程,云阳全县的森林面积由实施前的126万亩上升到27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1%,成为重庆市七个森林资源大县之一。
身着迷彩服,手戴“护林员”红袖章的刘铱正巡护着江边的林子。作为云阳县为数不多的女护林员,刘铱已守护这片林子十三年之久。“以前这片都是荒山,我们管护员不仅工资低,住得也都是破烂不堪的窝棚。现在森林多了,我们住的管护站也都改造成了大楼,各种设施设备一应俱全,收入也有了很大增长。我们这些护林员每天真是‘工作在景区,住在别墅,别提多高兴了!”说起这些年护林生活的改善,刘铱显得格外高兴。
云阳县林业局副局长段毅告诉记者,从2012年起,云阳县林业局和3个国有林场多渠道筹集资金,逐年对管护站房屋進行新建和改建,并将不通公路的管护站迁到林区边上交通方便的地方。截止目前,全县3个国有林场12个管护站办公楼全部改造完毕。为改善民生,云阳县每年全额发放给农户生态补偿资金2115万元,发放率为100%,使全县20.3万户群众受益。同时落实建卡贫困户生态护林员628名,年发放护林费350万元,建卡贫困户生态护林员每年平均获取护林费0.55万元。
在把“荒山”变“青山”的同时,云阳县还建立起市级森林公园3个,自然保护区3个(其中:市级自然保护区各1个,县级自然保护区2个)。先后三次问鼎重庆市绿化杯,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油桐之乡”、荣获“全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先进县”,全国林业系统“先进集体”和“重庆市级森林城市”、龙缸景区命名为“中国森林氧吧”荣誉称号。
果树遍野,“绿色银行”改善民生
穿行在云阳县盘龙活龙村,连片的柑橘树满目苍翠,望着满山即将成熟的晚熟柑橘,盘龙街道活龙社区十二组村民冉绍忠乐呵呵地说:“我一共种了4.7亩柑橘,现在每到柑橘采摘季节都会有很多游客来玩。”
冉绍忠曾在广东一家制衣厂打工10余年,21世纪初,云阳县成为三峡大坝库区的重要大县,为了加强长江生态屏障绿化建设,控制水土流失,当地通过组建合作社的方式规模化栽植经济林。面对机遇,冉绍忠决心返回家乡创业,现在每年通过种植晚熟柑橘能增收5万余元,“除了种柑橘,我今年夏天还开了家小型农家乐,相信以后会有更多收入。”冉绍忠说。
“生活云阳,亲山近水,经济发展也蒸蒸日上,在外地的好多云阳人都想回来定居创业。”云阳县副县长刘新民骄傲地说,柑橘产业已成为云阳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云阳也成功跻身重庆市柑橘产业生产重点区县之一,获得重庆市柑橘无公害产地区(县)整体认证。
家住云阳县巴阳镇阳坪村的熊德东,同样因为自家果园乐得合不拢嘴。今年,他家培育的10亩枇杷,长势非常好,果实成熟前几个月就有客商与他签定合同,把10亩树上的枇杷全包销了。
“现在我栽植培育的50亩柑橘、10亩枇杷、10亩柚子、葡萄、桃子园已全部投产,年产值达到28万元。”熊德东告诉记者,为了扩大规模,他组建了“金丸水果专业合作社”,带动周围110户农户种植柑橘、枇杷350亩,他和周围群众的水果除本地热销外,还远销陕西、甘肃等地。被当地村民戏称为“果王”的熊德东正一步步朝着真正的果王而努力。
“对天保工程来说,人的因素很重要。以前老百姓收入低,整天都在为生活担忧,哪有精力去想护林。现在通过发展林业产业,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好,自然而然就想着如何更好地守护这片为他们带来收入的山林了。”段毅告诉记者,云阳县是秦巴山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年来云阳县借助长江生态屏障绿化建设,共栽植以晚熟柑橘为主的经济林20余万亩,加快了全县农业产业发展步伐。
随着经济林建设的投产,增收效果明显。经测算,挂果初期,柑橘亩产可达1000斤,每亩产值2500元以上,进入盛产期后,亩产可达2000斤以上,每亩产值5000元以上,当地群众人均年收入可增加1000元以上。
要栽就栽摇钱树,要种就种经济林。通过打造“绿色银行”,云阳人变“穷山”为“金山”。
据了解,云阳县依托天保工程及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林区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新发展核桃、花椒、辣木籽、李子、香榧、黄桃、冬枣、石榴和中药材等林业产业基地1.8万亩。随着当地林业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还带动了十二乡镇,27个贫困村,1200余户,3500余人实现了贫困户增收。有效助推了农民脱贫致富,实现了增绿与增收的结合,逐步走出了一条新的发展路子。
靠山吃山,丰富的林果产品是云阳发展的资源动力。段毅表示,云阳县正在打造“一江四河”沿岸优质经果林走廊,把生态农业与观光旅游相结合,大力发展山水游、体验游、农家乐,打好“吃、住、行、游、购、娱”组合牌,营造农民脱贫致富新业态。
整合品牌,做大做强“天生云阳”
“这个是蜂王浆,这个是白蜜,这个是野生荆条蜜树蜂蜜……”重庆蜂谷美地生态养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姚城兴从他“百宝箱”般的背包中不断地掏出包装精美的蜂蜜产品,如数家珍地向周围的人介紹着云阳特有的三峡蜂蜜。而一旁的重庆渝峰乌天麻集团天麻加工技术指导谢政权也自豪地拿着一盒天麻样品说:“云阳这里的乌天麻经中国药检检测,含天麻素1.64%,是国家标准的8.2倍。”
说起云阳的农产品,不得不提蜂蜜和乌天麻。首先要说的就是蜂蜜,云阳多高山河谷,立体气候显著,三峡库区的蜜源植物和粉源植物又非常丰富,这些良好的生态环境为蜜蜂采花酿蜜和养蜂业发展提供了天然园林。“我们公司在云阳当地已经培养和扶持了年收入8至20万元的养蜂户800多户3900多人,养殖中华蜜蜂7万多群。目前只有68名员工的蜂谷美地公司,去年产值已经达到4700万元,今年产值有望达到5500万元。”姚城兴说。
还有一个就是云峰山上的乌天麻,据了解,渝峰乌天麻集团在云阳县建设的乌天麻基地达到5000亩的,产量400吨,实现年收入4000多万元。并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方式,将一部分乌天麻种子和培育技术无偿提供给村民,并统一包销售。云峰山上已有3000多户村民种植培育乌天麻,1000多户发家致富。
“良好的生态环境赋予了云阳众多优秀的生态农产品,包括柑橘、枇杷、蜂蜜、乌天麻、黑木耳、黑芝麻等等,但都各自为政,每个企业都用自己的品牌进入市场。在推广品牌时,既耗时间、又费资金,影响力和竞争力都不够。”刘新民举例说,如云阳柑橘,面积达30万亩,但品牌一度达到12种之多,虽都小有名气,但销售情况并不理想,很难形成整体合力。
“十个手指头再有力,也不如一个拳头有劲儿。”为了解决各个企业品牌单打独斗的问题,从2013年起,云阳县大力推进柑橘、黑木耳等特色农产品的品牌整合,打造了“云阳纽荷尔”、“云阳晚橙”、“云阳黑木耳”等单品种公用品牌,全县范围内此类产品均使用统一的商标,有效助推了产业发展。其中,云阳柑橘在统一命名为“云阳晚橙”后,销售行情一路看好。现在,“云阳晚橙”品牌价值已达5.7亿元,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农产品品牌化逐渐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为进一步做大做强云阳县的农业品牌,我们推出了一个区域公用品牌——‘天生云阳,这是我们择优选取县内优质农产品进行打包,创建的覆盖全县、全品种、全门类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并以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结合形成‘母子品牌的模式,合力开拓市场。”刘新民告诉记者,这是全国继浙江“丽水山耕”、四川金堂“田岭涧”、贵州“毕节珍好”后又一个综合型的农产品公用品牌。今年4月,“天生云阳”品牌已通过国家工商总局的验收。目前,“天生云阳”授权农产品已达到43个。
有了“天生云阳”这个统一的农产品大品牌后,如何做大做强呢?
刘新民介绍,首先,健全协调管理、运营机制。云阳县成立了以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县农委、财政、商务、质监、食药监、供销、宣传、旅游、工商、公安、经信、扶贫等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天生云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领导小组,并采取“行政管理+专业公司”相结合的运营方式,具体的品牌宣传、营销、推广、维护,由政府采取公开招标、购买服务的方式,择优选择专业公司承担;专业品牌运营机构运用市场化手段,做大做强做响“天生云阳”品牌。今年上半年,云阳县成立了“天生云阳”品牌企业协会,组建专业运营公司,进一步规范和强化“天生云阳”品牌运营。
其次,着力质量管控和品牌管理。“‘天生云阳虽然是个‘筐,但并不是所有的产品都能进入到这个‘筐中,我们建立了严格的准入退出机制。”刘新民告诉记者,云阳县要求严格使用“天生云阳”的品牌标识和商标标识,以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情况、产品质量安全状况、产品品质、企业规模、企业品牌认证等指标为基准,建立健全“天生云阳”产品准入制度,动态管理“天生云阳”产品,对不符合相关条件的产品及时淘汰退出。
同时要求使用“天生云阳”品牌的企业(合作社)全面落实主体责任,确保其产品质量安全。禁止在不适宜生产区域从事农产品生产。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生产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措施,规范化、标准化组织生产,如实做好生产记录,不得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农业投入品,不得超剂量、超范围使用农药,不得在休药期内使用农药。开展自主快速检测,每年主动送检或接受抽检不少于两次。
入选“天生云阳”的所有农产品都代表了云阳农业的整体形象。为确保广大消费者能够买到真正的“天生云阳”农特产品,云阳县与专业公司合作建立了“满天星”溯源系统,为所有“天生云阳”产品贴上二维码“身份证”,实现消费者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就能了解到该产品的“出身”及各项检测指标。
记者了解到,云阳县的溯源系统最早在部分企业如宝坪镇朝阳葡萄试点。在葡萄园安装60个摄像头,对葡萄园进行24小时、360度监控,消费者可通过APP,随时查看葡萄长势和葡萄园的生产管理情况。
产品质量是品牌发展的基石。为防范“天生云阳”在农产品销售中出现质量安全风险,云阳县还与保险公司合作,为“天生云阳”量身打造了产品质量保险,对进入“天生云阳”的产品进行质量保险,保费由政府全额承担。今年上半年为授权企业全额购买保险19.7万元,提供1.4亿元的保险保障。
“今后五年,‘天生云阳将以“扩大品牌数量、提升品牌价值”为总体要求,不断丰富旗下子品牌,持续提高“天生云阳”的品牌价值,促进全县优质农产品量价齐升。力争将‘天生云阳打造成体现城市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全国的综合性农产品品牌,打造成重庆市著名商标和全国驰名商标。”刘新民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