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结构模型的构建
2017-12-25孙剑斌曾秀萍王丹雯
孙剑斌 曾秀萍 王丹雯
摘要:高校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教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显性知识的基础,对教师科研、教学有着重要的支持作用。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隐性知识的共享与传播,有必要深入研究隐性知识的组成要素及其结构。本文梳理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高校教师在科研与教学过程中隐性知识的特点,以构建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结构模型。
关键词: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知识结构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50-0028-03
一、引言
當前,我国政府正在大力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等教育,而良好的高等教育则需要具有丰富知识的优秀教师。高校教师的知识可以分成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理论性知识通常可以通过阅读和听讲座获得,实践性知识包括高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来的知识,以及高校教师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解释和运用原则与方法。高校教师理论性知识通常呈外显状态,可以为他人所共享,是高校教师知识冰山露出水面的显性部分。高校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往往如隐藏在水面下知识冰山的下半部分,是高校教师的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体现高校教师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显性知识往往是在隐性知识基础上发挥作用的。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授课本中的显性知识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在潜移默化中将隐性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在课堂和学校里,不仅仅要学习到课程的显性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优秀教师内在的思想、品格、意志、信念、习惯、技能、经验等隐性知识。为了更好地将高校教师的隐性知识共享和传播,则需要了解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的组成结构。
二、文献综述
1.隐性知识。Polanyi将知识从形式上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大类,显性知识是可以准确地加以描述,并可以编码化的知识,而隐性知识是来源于经验和技能,存在于专家的技能、员工的头脑之中,不易被明确地加以描述,涉及个人的经验、信念、观点和价值。[1]Nonaka则认为,能够表述的知识仅是整个人类知识冰山的一角,显性知识依赖于隐性知识而存在,隐性知识是人类知识的内核,是显性知识的基础。[2]Nelson等认为隐性知识就是人们在行动中掌握的技能。[3]Drucker认为隐性知识主要源于经验和技能,只能被演示证明是存在的,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学习这种经验和技能的唯一方法是练习和领悟。[4]Kogut等将隐性知识定义为知道如何去做的知识,即人们平时所说的“诀窍”。[5]Davenport提出隐性知识几乎不可能在文件和数据库中产生,是需要经过长期学习和领悟才可以被识知者形成和内化的、内隐的、复杂的知识,并且与识知者的行动紧密相连。[6]Sternberg论述了隐性知识与人类思维及心理过程的关系,并指出隐性知识是以行动为导向的知识,具有明确的程序性,能促使个人实现价值目标。[7]Leonard等认为,所谓隐性知识存在于所有者潜在的素质中,是个人长期积累和创造的结果,难以用语言表达并难以交流和传播,与所有者的经历、修养、知识背景等内在因素有关。[8]
在国内,王众托认为隐性知识是一种意会性知识,来源于个人实践过程中通过感官接受或形体动作而获得的感觉与体验。郁义鸿认为,隐性知识是难于清楚地表述出来,或者即使表述了也很难被学习者或接受者获得的知识。施琴芬等认为,隐性知识是在特殊环境和背景下,难以格式化、高度个性化的非编码型知识,是停留在实践层面即时性的经验性知识。[9]
2.隐性知识结构。在隐性知识的结构方面,影响力较大的有以下几类。(1)Polanyi提出隐性知识具有三元结构:集中意识、辅助意识和认识者。(2)Wagner提出的三维立体结构:一是内容维,包含管理自我、管理他人、管理任务;二是情景维,包含局部情景和全局情景;三是价值取向维,包含理想主义定位和实用主义定位。他还以此为基础开发了适用于不同领域的隐性知识量表。[10](3)Sternberg提出的智力三元理论。基于现实情境开发了一系列针对不同领域的隐性知识量表,如销售领域、管理领域、军队领域等。[7](4)Nonaka认为隐性知识包括两个维度:认知和技能。认知维度上的隐性知识包括信念、价值观和思维模式,是可以表达的;技能维度则是难于控制的技能或“怎么做”的知识,是难于表达的。[2](5)李作学、王前提出的两层次两维度结构。认为个体隐性知识分为通用隐性知识和专用隐性知识两个层次,同时包含认知和技能两个维度。通用隐性知识属于认知层面,包括认知与价值观;专用隐性知识属于技能层面,包括专业诀窍与技能。[11]
3.教师隐性知识结构。Sternberg 等基于现实情境开发了教师隐性知识量表(TKIM),研究得出教师的隐性知识结构是一维结构。[7]孟彬以Sternberg研究成果为理论基础,以中学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了中学教师隐性知识的三维结构,包括自我管理、他人管理和任务管理。李莉以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中小学教师隐性知识的四维结构,包括个体间维度、个体维度、情境维度与组织维度。
由于高等教育要求高校教师具备较高知识、能力、经验等。因此,高校教师的隐性知识较为系统和成体系的,并经过较为专业、科学的验证。胡泽平、施琴芬认为高校教师是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主要承担者和实施者。因而,高校教师的隐性知识主要在其实践高校功能过程中得以体现,可划分为三种隐性知识:(1)教学过程中的隐性知识,主要表现为教师的教育观念、思路、方法、心得及经验等;(2)科研过程中的隐性知识,主要表现为思维方式、灵感直觉、研究感悟、研究方法等;(3)社会服务过程中的隐性知识,主要表现为个人的价值取向、行为模式等。
4.文献述评。通过现有文献可以看出,学者对隐性知识概念、内涵、分类方面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对隐性知识的维度结构也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教师的隐性知识结构研究领域,针对中小学教师隐性知识结构的研究成果较多,针对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结构的研究成果较少。endprint
三、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结构
1.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结构模型。本文将以李作学、王前提出的两层次两维度隐性知识结构为基础,构建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结构模型。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由以下五个维度隐性知识组成:元认知维、价值观维、情感维、人际维、专业技能维。由于高校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特点,且价值观对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构建的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结构模型如图1。在该模型中,元认知维是基础,价值观维是核心,人际维、情感维、专业技能维是隐性知识的三个支柱。
2.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结构维度分析。隐性知识中的元认知维主要包含个人的洞察力、灵感、直觉、思维模式等内容。这部分隐性知识通常根深蒂固地隐植于教师本体之中,以至于教师本人都感知不到它们的存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非常迅速,无论是科研还是教学,都需要高校教师快速适应各种变化,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完成不断变化发展的科研任务和教学要求。
隐性知识中的价值观维主要是指个人信念、个人价值目标、内驱力和动机等,来源于高校教师后天的人生体验和学习实践,一旦形成,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价值观维对其他维的隐性知识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隐性知识中的情感维主要是外界事物所引起的爱、憎、愉快、不愉快、惧怕等的心理状态,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待学生会产生不同的情绪、情感体验,其教学效果会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如果教师能够用健康的情绪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则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对待学习。
隐性知识中的人际维主要是指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管理他人、解决冲突等方面的能力。高校教师需要处理好同事、学生、上下级等的人际关系,以顺利完成其科研和教学任务。
隐性知识中的技能维主要包括那些不可或难以编码和表达的经验、技能、诀窍、专长等。对于高校教师而言,技能层面的隐性知识多源自亲身体验,具有高度主观性,依赖个人的洞察力和直觉。这些特定的经验、技能、诀窍、专长等往往最终决定科研和教学的水平和效率。
四、结论
本文梳理了隐性知识结构方面的研究成果,通过对高校教师科研、教学、社会服务过程中隐性知识特征的分析,构建了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结构模型,以隐性知识元认知维为基础,以价值观维为核心,以人际维、情感维、技能维为高校隐性知识结构的三个支柱。该模型能较好地解释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对如何提高高校教师隐性知识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Polanyi M.Personal Knowledge [M].London:Routledge,1958.
[2]Nonaka I.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 [J].Organization Science,1994,5(1):14-37.
[3]Nelson R R,Winter S G.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M].Boston:The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1982.
[4]Drucker P F.The New Productivity Challenge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1,69(6):45-53.
[5]Kogut,B. Zander,U.Knowledge of the Firm and the Evolutionary Theory of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3(4):625-645
[6]Davenport,T.H.Successful Knowledge Management Projects [J].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8,39(2):43- 57.
[7]Sternberg R J.Successful Intelligence:Finding a Balance [J].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1999,11(3):436-442.
[8]Leonard D,Sensiper S.The Role of Tacit Knowledge in Group Innovation [M].In:Smith D E. Knowledge,Groupware and the Internet.Woburn:Butterworth/Heinemann,2000:281-302.
[9]施琴芬,吴祖麒,赵康.知识管理视野下的隐性知识[J].中国软科学,2003,(8):96-102.
[10]Wangner R K,Sternberg R J.Practical Intelligence in Real-World Pursuits:The Role of Tacit Knowledge [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5,49(2):436-458.
[11]李作學,王前.个体隐性知识的层次结构及维度模型分析[J].情报杂志,2006,25(11):75-77.
Abstract:University teachers have accumulated a great deal of tacit knowledge in the long course of teaching. Tacit knowledge is the basis of explicit knowledge. It plays an important supporting effect in teachers'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haring and dissemination of tacit knowledge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better,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components and structure of tacit knowledge. This paper reviews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acit knowledge of university teachers,and constructs the tacit knowledge structure model of University teachers.
Key words:university teachers;tacit knowledge;knowledge structure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