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文化自信对于保护中国文化安全的作用

2017-12-25彭定光肖勇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文化安全文化自信

彭定光 肖勇

摘 要:文化是国家之间竞争的因素这一事实,意味着不同国家的文化之间必定会有碰撞、交锋甚至侵蚀。于是,各自的文化安全及其保护问题备受各国高度关注。要保护我国的文化安全,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就必须从文化的独立性、独特性及无风险性同时着手,并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对于中国文化的坚定自信作为最根本的措施。

关键词:文化安全;文化独立性;文化独特性;文化无风险性;文化自信

作者简介:彭定光,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湖南 长沙 410081)

肖 勇,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湖南 长沙 410081)

文化是在当今社会里所起作用越来越重要的因素,是国家之间竞争的重要力量。正是因为这样,不同国家的文化之间就必定会有碰撞、交锋甚至侵蚀。于是,文化安全及其保护的问题就成了当今社会最突出且最受关注的一个问题。那么,作为国家总体安全的一个主要内容并对于国家安全的其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的文化安全究竟包括哪些方面?中国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从哪些方面来保护自身文化安全,以实施我国的文化强国战略?这样的措施必须是系统性的,不过,其中最根本的措施则是培养中华民族和中国人对于中国文化的坚定自信。

一、文化自信可以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立性

作为建成文化强国的前提,文化安全指的是某一国家的文化不受威胁或者不存在危险的状态,具体包括该国文化的独立性、独特性及无风险性。因此,要保护我国的文化安全,就必须从这三个方面同时着手。文化自信不仅有利于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立性和独特性,而且可以抵御侵蚀中国文化的国内外风险。

一个国家要将自己建成文化强国,其前提在于该国的文化必须是安全的。该国的文化是否是安全的,首先在于该国的文化是否可以保持其在存在形态上的独立性。一定国家文化存在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该文化的独立存在、主体资格和独立发展道路等方面。我国要通过坚定和坚持文化自信来保护我国的文化安全,就必需在这些方面下功夫。

首先,文化自信可以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立存在

文化独立性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就是文化自身存在的独立性。文化自身存在的独立性指的不是文化可以不需要建立在相应的客观基础上而独立存在,不是文化不依赖于任何外在条件的孤立性,不是文化具有自生自存的能力,而是一种文化相对于其他文化所具有的存在形态上的独立性。文化存在的独立性或者文化的独立存在意味着:第一,承认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多样性既是历史的产物,又是必须予以慎重对待的事实。文化的多样性实质上就是文化的合法性,这种意义上的文化自身存在的獨立性,实际上就是文化独立存在的合法性。第二,承认文化的差异性。承认文化的多样性隐含着承认文化的差异性。承认文化的差异性,就是肯定不同的文化在内容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就是某一国家及其成员对于自身文化以及有异于自身文化的他国文化的尊重。这种尊重既有利于一定国家及其成员对于自身文化的特殊性的肯定,又有利于他国文化的独立存在。第三,承认文化的平等性。这就是承认各国文化都是世界文化的独立存在者,承认中国文化享有与其他文化同等的地位,都应该享有同样的存在权利。

中国人对于中国文化的自信就是建立在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差异性和平等性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只有这样的文化自信,才会承认中国文化是人类多样性文化中的一种,中国人才会有鲜明而坚定的文化立场,才会在自身文化的对外开放过程中不与他国文化“趋同”或者被“西化”,不会沦为他国文化的附庸,也才会保持中国文化的文化特色,平等地对待他国文化,不会主张唯我独尊的文化一元主义或者强制他国接受并奉行自身文化的文化霸权主义。这是保持中国文化独立性的基本的文化自觉。这一“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 [1 ]只有在多样性、差异性和平等性的人类文化环境中坚定和坚持中国文化自信,才能真正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立性,才能在文化自立的前提下拓展中国文化的存在发展空间,才能将中国建成文化强国,中国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才能得到尊重和维护。

其次,文化自信可以保持中国文化的主体资格

文化的主体就是对于文化进行认识和实践的人,是生产文化并赋予其意义的人,它既包括国家或者民族,又包括作为国家或者民族成员的个人。虽然现实存在的具体文化总是一定主体的文化,但是,并不是随便哪个主体就可以获得某种文化的主体资格,充当该文化的主体。由于文化的主体资格包括权利与义务两个方面,因此,文化自信对于中国文化的主体资格的保持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

第一,文化自信可以保持中国文化与其主体的一体性。中国文化与其主体表面上是文化的客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其实却是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即中国文化与中国人和中国或者中华民族是合为一体的。这种一体性表明:一方面中国人和中国或者中华民族与其他国家或者民族及其成员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文化的不同上,正如亨廷顿所说:“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 [2 ];另一方面,中国人和中国或者中华民族是什么样的,其文化也就是什么样的,反过来说,中国文化是什么样的,中国人和中国或者中华民族也就是什么样的。中国人的实践、思想观念、品质等是什么样的,中国或者中华民族的整体实践和社会意识(形态)是什么样的,中国文化也就是什么样的;反过来说,中国文化是什么样的,一定会影响中国人的实践、思想观念、品质等和中国或者中华民族的整体实践及社会意识,并通过后者表现出来。在此意义上,中国的崛起不只是一个经济事件,同时是一个文化事件,会内在地要求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具有时代性的中国文化。这种一体性不仅要求中国人和中国或者中华民族应该坚定和坚持对于中国文化的自信,而且要求其必须坚定和坚持这种自信。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立性和民族性,才能维系中国的民族血脉和民族精神,也才能保存和挺立中国文化为其灵魂的文化主体。如果在中国文化方面不自信甚至“去中国化”,那么,它就必定会导致这样的结果:不仅中国文化会“去中国化”,而且中国人和中华民族也会“去中国化”。endprint

第二,文化自信可以维护中国文化主体的权利。人们以为文化只是社会的思想观念体系,往往意识不到文化是与权利联结在一起的。实际上,谁获得了某种文化的主体资格,谁就拥有了与之相应的权利,只是这种权利相比于经济权利、政治权利等要隐蔽、间接得多而已。就此而言,不同文化交锋、竞争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权利的对立。亨廷頓对此理解得非常透彻,他指出:“在冷战后的世界中,国家日益根据文明来确定自己的利益。它们同具有与自己相似或共同文化的国家合作或结盟,并常常同具有不同文化的国家发生冲突。” [2 ]中国对于自身文化的自信,就是作为文化主体的中国维护自身权利的方式,不仅有利于中国或者中华民族维护自己的权利,而且有利于中国人维护自己的权利。这两者之中,首要的是维护中国或者中华民族的权利,包括维护其生存权利和发展权利。就其生存权利而言,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不仅如此,如果中国对于自身的文化不自信,那么,中国就会毁掉自己安身立命的文化根基,就会难保自身文化的独立性,就会丧失自己的文化话语权,就会失去自己的国家利益,保护不了自己的国家安全。就其发展权利而言,中国对于自身文化的自信,一方面表征中华民族的强盛,另一方面是中华民族的发展权利得到尊重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愈益强盛的动力。“文化之盛衰,民族之兴亡系之” [3 ]。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必须以坚定和坚持中国文化自信为前提。

第三,文化自信可以驱动中国文化主体履行相应的义务。中国文化主体自信自身文化的价值,并非限于通过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立性和将中国建成文化强国来维护自己的权利,还有承担并履行对于中国文化的责任。这种责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中国文化与他国文化之间关系上的责任,它通过对于中国文化的自信来保持作为一种人类文化的中国文化的独立存在和发展,既要求中国保持自身的文化身份认同,保持中国文化的民族性和独立性,又要求中国采取有力措施预防外来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不利影响,摆脱西方国家的文化控制。其二是中国文化与其主体之间关系上的责任。这是作为国家成员的中国人对于中国文化的责任,具体包括中国人不要在文化身份上模糊、混乱,应该摆正自己的文化身份,正确看待其他文化主体的身份,尊重中国文化的历史,积极参与中国文化的建设,养成适合中国文化独立存在发展的素质和品德,自我约束个人的欲望、选择和活动,对于自己的生活方式负责,等等。

再次,文化自信可以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立发展道路

一个没有其文化的国家或者民族是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国家或者民族,一个在文化上不独立的国家或者民族是不成熟的国家或者民族。可以说,文化成熟和文化自信的程度表明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成熟程度,前者是后者的标志。因此,中华民族或者中国要越来越成熟,不断地塑造自身,就必须始终注重提高自己的文化成熟程度和文化自信程度。中国文化要成熟,进而中华民族或者中国要成熟,其前提在于中国文化必须独立发展。中国文化要独立发展,其前提则在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自己对于中国文化要有自信。中国文化自信不仅表明中国文化的成熟,而且是中华民族或者中国成熟的标志。在整个社会的各种自信中,最根本的是文化自信。有了坚定的对于中国文化的自信,中华民族和中国人就会对于中国的前途命运抱有高度负责的态度,就既不会如那些对于本国文化不自信的国家那样不对自身文化的独立发展抱有希望,又不会对于中国文化有所怀疑、动摇甚至全盘否定,还不会指望他国一无所图地来教会自己如何发展其文化,或者照搬他国文化来发展其文化,否则,“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其他国家的领导人有时企图摈弃本国的文化遗产,使自己国家的认同从一种文明转向另一种文明。然而迄今为止,他们非但没有成功,反而使自己的国家成为精神分裂的无所适从的国家” [2 ]。相反,不会随心所欲而会认真地对待中国文化的独立发展,会寻找中国文化独立发展的有效传承体系和方式,加强自身文化建设,发展出具有中国风格的独立的文化。

二、文化自信可以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中国文化要得以安全,除了中国文化在存在形态上保持独立以外,还必须在其内容上具有并保持独特性。中国或者中华民族及其成员坚定和坚持对于中国文化的自信,不仅能够有力地回应当代社会对于中国文化的挑战,而且有利于坚信和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1. 文化独特性在当代的突显

文化独特性是与文化独立性既相关联又有所区别的。对于文化的独特性问题,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把握。显然,它指的不是某种文化不与外界(包括其他人类文化)存在任何联系的封闭性或者孤立性,不是某种文化既拒斥其他人类文化的影响又力图扩张自身并因此而挤压其他人类文化存在空间的排他性,不是某种文化囿于其考察文化的视角和价值立场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而是指某种文化所具有的文化个性、民族性或者差异性。这种文化个性、民族性或者差异性,既不是文化功能的独特性,如中国文化具有突出的同化功能或者能力,又不是文化特征的独特性,如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是与某种文化考察文化的视角和价值立场相关的文化内容方面的独特性,这种具有独特性的内容就是该文化的内核、价值追求或者精神追求。

由于文化的独特性就是该文化的内核、价值追求或者精神追求的独特性,体现不同民族或者国家及其成员对待一切事务的独有方式和价值追求,构成不同民族或者国家得以持续发展的独特战略资源,因此,凡是独立存在的文化都力图保持其独特性。然而,虽然以往人类历史上也有过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甚至交锋,但是,在人类“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的社会历史时期,文化独特性的保持问题并不是一个让人着急、令人忧虑的问题,也不是一个异常复杂、使人无措的问题。它成为令人着急、十分复杂的重要问题,则是全球化时代的事情。可以这样说,文化的独特性及其保持问题不仅在全球化时代突显出来,而且是该时代的非常重要的问题。endprint

正是因为文化的独特性及其保持问题是当代引人关注的重要问题,所以,各个拥有文化主权的国家都非常注重保持本国文化的独特性,以保护本国文化的安全。

为了保持本国文化的独特性,保护本国文化的安全,各个国家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就经济上非发达、文化上落后的国家而言,由于它们所要解决的文化独特性及其保持问题与经济发达、文化先进的国家并不全然相同,因此,它们不得不采取某些不同的措施。它们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意图在于:第一,回应全球化。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客观现象,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展开和深入的过程。虽然它首先出现在经济领域,但是,它不仅将各个地区、民族和国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而且对于整个人类的全部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影响了不同民族或者国家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于是,与文化有关的几个重大问题就摆在了世人面前:全球化是否只是经济的全球化?如果不只是经济全球化,那么,文化全球化是否会成为现实?如果存在着文化的全球化,那么,这种具有全球性的文化是否会挤压与消解不同民族或者国家的文化,而产生一种与任何既有文化不同的具有同质性和一元性的文化?如果它不是具有同质性和一元性的文化,那么,它与各个民族或者国家的文化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就各个民族或者国家力图保持各自文化的独特性的现实来看,它们既没有反对真正的全球化,而是反对不顾所有民族或者国家利益的存在陷阱的全球化,又没有反对适应全球化进程要求的具有全球性的文化,而是反对将这种新文化与具有独特性的各个民族或者国家文化对立起来。

第二,抗拒西方化。全球化是关涉全球各个民族或者国家的前途命运的大事,它使各个民族或者国家自觉不自觉地从全球的视角来审视和对待自己即将实施的所有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財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 [4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各个民族或者国家的文化就不具备民族性或者独特性了,并不意味着其文化的民族性或者独特性在全球性文化面前就不复存在了。由于全球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是由西方发达国家所主导和推动的,因此,出于追逐其特殊利益的考虑,西方发达国家在将其资本向全球流动的时候,也将其文化向外扩张,千方百计地向非西方国家渗透。其结果是导致西方国家文化与非西方国家文化之间的对立与冲突。为了抵御西方国家文化的入侵,摆脱其对本国文化的威胁,非西方国家不得不关注和强调自身文化的独特性。

第三,争取本国文化的生存空间。全球化是一个平台,全球的万事万物都处在这个平台上,各个民族或者国家都在这个平台上表演,任何民族或者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在这个平台上被展示、比较和取舍。任何民族或者国家的文化要在这个平台上被选择和保留,得以生存下去,无非依靠两条,其一是其文化具有独特性,其二是其文化所发挥的作用突出。某一民族或者国家文化的独特性之所以能够为该文化赢得生存空间,是因为它为该文化的生存提供了理由,为不同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可能。可以这样说,没有任何特色的文化都是不可能存在的。某一民族或者国家文化所发挥的突出作用之所以能够为该文化争取生存空间,是因为它相比其他人类文化具有比较优势,能够实现该民族或者国家的利益,增进全人类的福利。

2. 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特性是中国应对全球性挑战的重要方式,是保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一项重要内容。要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其前提在于弄清中国文化的独特性究竟是什么,否则,中国文化的独特性是不可能真正得到保持的。

第一,人们关于中国文化独特性的不同观点。

对于中国文化的独特性是什么的问题,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如在《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一文中,陈独秀认为,东西民族文化的根本不同有三个方面:其一,西洋民族以战争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安息为本位;其二,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家族为本位;其三,西洋民族以法治为本位,以实利为本位,东洋民族以感情为本位,以虚文为本位。李大钊在《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一文中详细地分析了东西文化或者文明的根本差异,认为,其根本差异在于“东洋文明主静,西洋文明主动”。陈来认为,中国文化或者传统价值观念的特色有责任先于自由、义务先于权利、群体高于个人、和谐高于冲突及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等五个方面。还有其他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从学者们的分析来看,有的是在分析中国文化的优长性,有的是在分析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有的是在分析中国文化的独特性,有的是在分析中国文化的特色,有的关注的是中国文化的内容,有的关注的是中国文化的形式,有的关注的是中国文化的考察视角,有的关注的是中国文化的价值立场,有的关注的是中国文化的功能,有的关注的是中国文化的作用。这种状况一方面表明对于中国文化的独特性的把握有待进一步提炼,另一方面表明中国文化的独特性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第二,中国文化的独特内容。

在我们看来,文化的独特性应该指的是文化内容方面的独特性,即某种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核、价值追求或者精神追求。中国文化的独特内核、价值追求或者精神追求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天人合一。在中国文化中,虽然“天”有“天道”,人有“人道”,但是,天人关系不是客体与主体二分的关系,不仅仅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而是“合一”的、没有对立冲突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无需人的理性来把握的自然而然的“合一”或者一体关系,是一种“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的关系,是一种“天”自然地生“人”、“天”与“人”可以自然地感应对方(之道)的关系。由于“人”能够顺应“天道”,肩负“天”的使命,因此,“天”实际上就是“人”的价值追求和所应该遵循的价值原则。在季羡林看来,这种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其二,大同和谐。在思考了“人”得以生成和存在的“天”与“地”,并得出“天命不可违”之后,中国文化就将其关注的重点投向了“人”自身。换句话说,当知道了“人类是从哪里来的”之后,人类就必定会接着思考“人类将往哪里去”这一根本性问题。这一根本性问题就是关于人类的根本价值追求和价值目标的问题。《礼记·礼运》对此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回答,这就是“大同”,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作为人类的根本价值追求和价值目标的“大同”,体现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就是“和谐”。其三,群体至上。当弄清并确立了“人类将往哪里去”这一根本价值追求和价值理想之后,人类就会接着思考“人类是怎样往那里去的”、人应该承担哪些相应的责任这样的问题。在中国文化看来,人是“群居”的动物,不仅只有作为群体才能现实地存在,才能“胜物”,而且,任何个人只有在群体中才能生存,只有“能群”者才能有所成就,即“能群者存,不群者灭;善群者存,不善群者灭”,否则,“虽有尧之智而无众人之助,大功不立”。个人与群体之间的这种关系要求个人应该优先考虑的不是作为整体的构成部分的个人,而是整体或者群体,应该将群体的利益或者价值作为最高的追求,甚至在有时候“不惜身以殉天下”。其四,重义崇德。在中国文化看来,群体生活的自我组织、群体价值的实现,虽然离不开诸多因素的作用,但是,“为天下及国,莫如以德,莫如以义”。“义”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义者,百事之始也,万利之本也”。就群体而言,“天下将治,则人必尚义也;天下将乱,则人必尚利也”,就个人而言,“制害者莫大乎义,而罹害者莫凶于利”。义并不是一个虚无缥缈、一无所用的东西,相反,“义可以利人”“义以生利”。因此,任何人都应该将“义”置于比“利”优先的地位而考虑,应该树立“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的道德观念。同“义”一样重要的还有“德”。“德,国家之基也”,不仅国家的治理必须依赖于“德”,“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而且,只有有“德”,个人才是真正的人或者君子,否则,他就会与禽兽无异。endprint

3. 文化自信对于保持中国文化独特性的作用

中国文化独特性的保持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个因素,其中,中国或者中华民族及其成员对于中国文化的坚定自信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第一,中国文化自信有利于保持中国精神。文化自信包括对文化的性质、作用等的自信,对文化内容的自信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文化的内容方面,不仅不同的民族或者国家有所不同,而且同一民族或者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也有所变化。前者中的“不同”表明某个民族或者国家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这一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后者中的“不变之处”表明某个民族或者国家有其具有确定性的民族精神,就中国而言,“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习近平语),就是习近平所说的“我们民族的‘根和‘魂”。这一“根”和“魂”就是中国精神,就是中国独有的民族精神,就是前述的以“天人合一”、“大同和谐”、“群体至上”和“重义崇德”为主要内容和核心价值观的独特的中国文化。在其内容上,中国文化自信就是对于这种独特的中国文化的自信,换句话说,中国文化的独特内容正是中国文化自信之源。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自信,中国或者中华民族才能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特内容和中国精神,才能保持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如果中国人没有这样的文化自信,那么,就无异于抛弃传统、放弃中国文化的生存权。而“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5 ]。

第二,中国文化自信有利于保持中国文化的民族自我意识。中国文化自信不仅会对于中国文化的独特内容或者中国精神具有坚定的自信,而且会意识到中国文化有其唯一的民族自我即中华民族。这种生发于中国文化自信的民族自我意识,就是中国或者中华民族及其成员对于中国文化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这种文化自觉使中国或者中华民族及其成员自觉到中国文化是由中华民族这一文化主体所创生的一种人类文化,自觉到中华民族是一个独立的民族并不断地建构自己的文化,自觉到中国文化是一种具有独特内容和精神的民族文化,自觉到对于中国文化的民族性尤其是其独特内容和精神应该肩负的责任。只有在这种文化自觉的基础上,才会有中国或者中华民族及其成员对于中国文化的文化认同。这种文化认同不同于人们在接受其他民族文化内容时的那种具有选择性的认同,它虽然必须以准确地理解并接受中国文化的独特内容为前提,但是,更为重要的在于它是基于自身民族身份并因此而承担相应文化责任的认同,是意识到中华民族与中国文化相辅相成、合为一体的认同。这种文化认同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是将中国文化的独特内容与中华民族的素质和中国人的言行内在地结合的认同。这种文化认同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 [5 ]这样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是建立在中国或者中华民族及其成员对于中国文化具有坚定自信的基础上的,是保持中国文化的民族自我的根本方式。如果中国或者中华民族及其成员对于中国文化没有这样的民族自我意识,那么,中国文化就必定会消亡,中华民族也就会因此而自毁长城,丧失一个民族得以存在的根本条件。

第三,中国文化自信有利于保持中国文化构建的定力。文化并不是“死”的,总是不断变化的,处在不断的构建之中的。就当前中国文化的构建而言,使之不得不进行的现实社会生活条件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运行,其二是全球化进程的推进,这两个方面都对中国文化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外国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更加全面、充分和深入。在这样的前提下,中国文化要进行构建,实现文化崛起,其根本条件在于中国或者中华民族及其成员对于中国文化要有坚定的自信。只有这样,中国文化构建才能在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和频繁的文化交流时保持定力,始终认准中国文化的自我定位,既不被复杂多变的现实社会生活所扰乱,又不盲目排外或者崇洋媚外,不在强势西方文化面前随波逐流,而是中国人在中国文化构建时作出自我决定和自主提出要求,提高相应的文化构建能力,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习外国文化的长处的过程中“来整理中国的,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东西” [6 ]。只有这样,中国文化才不会被其他文化所替代、消解或者同化,才能真正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保护中国文化的安全,实现中国文化的崛起。

三、文化自信可以维护中国文化的无风险性

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立性和独特性是保护中国文化安全的根本内容和内在要求,没有中国文化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就谈不上中国文化的安全,更不用说将中国建成文化强国。由于中国文化是在现实社会生活和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中存在的,因此,要保护自己的安全,它就有着排除外在干扰、抵御各种风险的艰巨任务。中国文化自信为这一任务的完成提供了有利条件,是保护中国文化安全的重要方式。

1. 当前中国文化面临的文化风险

当前中国文化的文化风险问题,是一个如何看待、评估当前中国文化生态的问题。中国当前的文化生态是什么样的?这种文化生态是由国外因素造成的,还是由國内因素演化而成的?是由客观因素引起的,还是由主观因素所导致的?是令人满意的,还是不尽如人意的?其中,哪些文化因素对于中国命运提出了挑战?它们会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中国或者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中国文化保护和将中国建成文化强国过程中必须正视的问题。在此只论及中国文化当前所面临文化风险的类型。虽然中国文化风险的类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把握,但是,为了更好地认清中国文化风险的来源问题,此处只从国内外来源的角度来分析中国文化面临的风险。

中国文化面临的文化风险就是中国文化受威胁或者存在危险的状态,准确地说,是中国文化的性质和内容存在风险。人们往往更多地关注来自国外的文化风险,对于源自国外的文化风险有更高的警觉。实际上,源自国内的文化风险同样不可小觑。endprint

源自国外的文化风险就是来自以经济实力和政治力量为后盾的西方文化的冲击,具体说来,就是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和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冲击。虽然它们的目的都在于使中国文化西方化,都力图在中国进行“颜色革命”,都企图在中国培植信奉西方文化的知识精英和政治精英,都会给中国文化造成威胁,但是,与意图较为隐蔽的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相比,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威胁更为直接、公开和强横。这种威胁表面上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全球文化市场上互竞高下,其实却是西方文化企图侵蚀、破坏、消解甚至替代中国文化的“没有销烟的战争”。

源自国内的文化风险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而来的文化风险,这些文化风险主要有物质主义、文化多元主义、文化复古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这些文化主张不同于“全盘西化论”的拿来主义,产生于中国本土,因观察中国现实生活所得。由于观察视角的局限,这些文化主张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它们或左或右,或激进或保守,虽然可能出于对中国前途命运的担忧,但是,它们却或多或少会对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因为它们都对中国文化的独特性表现出某种不自信,这种文化不自信会导致对中国文化的怀疑、批判或者否定。

2. 中国文化风险的实质

虽然中国文化的独特性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文化风险,但是,这些文化风险并不简单地只对中国文化的独特内容发生影响,并非只是中国或者中华民族及其成员对于中国文化进行认同的危机,其实质和根本之处在于对中国文化主权的侵蚀或者侵犯。应该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中国文化的文化风险或者文化安全问题。之所以应该如此,是因为中国作为一个与资本主义对立的社会主义大国,在建立自己的政权之后,“在拿枪的敌人被消灭以后,不拿枪的敌人依然存在,他们必然地要和我们作拼死的斗争,我们决不可以轻视这些敌人” [7 ]。在中国的敌对势力或者破坏力量不能采取军事、经济等其他手段来对付中国的情况下,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它们就会从文化的角度采取措施来影响中国的国家主权和社会主义建设。于是,“文化成了一个舞台,各种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力量都在这个舞台上较量。文化不但不是一个文雅平静的领地,它甚至可以成为一个战场,各种力量在上面亮相,互相角逐” [8 ]。事实上,“西方的一些国家拿什么人权、什么社会主义制度不合理不合法等做幌子,实际上是要损害我们的国权” [9 ]。“主权是在一个国家里居于统治地位的力量……主权还意味着外国的势力不能侵入和干涉你们国家的事务” [10 ],是特定国家所享有的独立自主地处理其国内外事务的权力。一个国家所拥有的文化主权,表现在它对其文化作出自我决定和自主地提出要求上,对其文化内容、文化制度等进行自主选择上,对其文化管理、文化传播等享有自主权等方面,其中,最起码和基本的是它拥有自主地保护自身文化的权力。如果中国连这种最起码的文化主权都不拥有,那么,它就不可能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文化挑战和风险,就不可能保护中国文化安全,就不可能将其建成文化强国。

3. 文化自信对于中国文化安全的维护

从中国文化风险的实质就是中国的文化主权问题来看,中国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来防范文化风险,维护中国文化安全。维护中国文化安全的措施多种多样,中国文化自信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措施。就中国或者中华民族及其成员对于中国文化的自信而言,它对于中国文化安全的维护不外乎从中国文化内部与外部着手两种措施。在这两者之中,从中国文化内部着手是根本的措施,因为,只有练好“内功”,做好自己,才能真正维护好中国文化的安全。具体表现在,其一,通过文化自信来确信中国文化尤其是其独特内容的合理性,其二,通过文化自信来达成中国文化尤其是其核心价值观的共识,构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其三,通过文化自信来使中国文化不断走向成熟。可以说,中国文化自信就是中国文化的成熟,中国文化的成熟程度既标志着中国或者中华民族及其成员的文化自觉程度,又表明着中国文化的安全程度。一个没有其文化的国家是不成熟的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国家,是没有文化安全和不拥有文化主权的国家;一个在其文化上越成熟的国家,其所面临的文化风险必定会越少,其文化安全程度必定会越高。外部措施虽然是维护中国文化安全的相对次要的措施,但是,同样必须认真对待。不仅要认真对待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因素及产生于国内的非主流文化,而且要认真对待越来越变化迅速的世界及外国文化,尤其对于外国文化一定要有自信和辯证的态度。只有这样,才是维护中国文化安全的应有态度。

参考文献:

[1]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190.

[2]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6,15,353.

[3]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5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4,171.

[6]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83.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27.

[8]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M].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前言4.

[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48.

[10]迈克尔·罗斯金,罗伯特·科德,詹姆斯·梅代罗斯,沃尔特·琼斯.政治科学[M].林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409.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安全文化自信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维护文化安全的对策思考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儒学创新为中华文明“走出去”提供战略支撑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构建我国“十三五”时期新闻出版科技创新体系的思考
论文化安全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对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