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管理体系的构建
2017-12-25白亚东王禹耕孙牧孙斯特
白亚东 王禹耕 孙牧 孙斯特
摘要: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一种新的高等教育形式,为地方院校的发展提供了培养优秀复合型人才的新途径。但中外合作办学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在管理方面出现了很多不适应其发展的问题,探讨构建适应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管理体系,树立全新的办学理念,促进地方院校的改革发展。
关键词: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50-0022-02
目前中外合作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但对中外合作办学的整体发展尚缺乏统筹规划,对中外合作办学也尚无明确管理办法和实施意见。不论部属院校还是地方院校,其中外合作办学呈现出“各自为战”的特点。另外,地方院校在中外合作办学管理方面凸显了如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课程引进比例过低、质量监管力度不大和质量认证、评估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地方院校需要充分利用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后发优势、区域优势及特色优势,在引进国外高水平大学先进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地方院校的自身特色,加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管理,保证其办学质量,优化其办学结构,提高师资水平,增强内涵建设,提升地位和竞争力。
一、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
1.政府缺乏有效监管和利益导向。中外合作办学是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环节,但相关管理办法和规定过于粗放,各地也没有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大都是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由实施高校自主制定规则,导致各地各校的管理办法不统一。由于各地对于政策理解程度的不同,地方院校与部属院校管理尺度不同等原因,导致部属院校的成功经验不可被地方院校复制,限制了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各项管理制度和规范尚未完善的情况下,部分地方院校只注重项目的申请,着眼于扩大招生数量及提高学校的经济效益,导致学校办学思想不正确、办学定位不准确、办学目标不明确、办学思路不清晰,没有把中外合作办学放在学校国际化战略的高度去认识,盲目引进国外资源,造成办学质量低下。
2.办学主体和部门职责不明晰。笔者在对吉林省部分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调研过程中发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虽不是新兴的事物,但由于其涉外的特殊性,不同学校对项目的管理方式不同,有的学校单独成立国际教育学院专门负责中外合作项目的实施,如吉林工业大学、吉林师范大学;有的学校将项目放在所在学院一起管理,如吉林农业大学、长春理工大学。不同的管理方式带来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如果办学主体和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不明确,就会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不利于项目的顺利开展。
3.教学管理不够规范。按照中外合作办学的相关规定,中外双方须共同制定教学计划以及教育质量评估方案,在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时要遵守四个三分之一的规定,引进外方专业核心课程,引进外方原版教材,外方派遣教师来华授课。在实际操作中,部分院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只是将原有教学计划稍加修改,共同制定的教学计划并不能体现引进的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教学模式的特点。在教学管理方面,部分院校教学管理不够规范,缺少专门的教学管理机构,国外合作院校不能提供原版教材,国外合作院校由于师资紧张或者教师科研任务繁重以及中外薪酬差距较大等原因,无法派遣教师来华任教。
4.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首先,部分地方院校没有把中外合作办学的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一个重要的工作来抓,没有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师资队伍建设进行合理规划,存在着“先招生后上课”的心理。其次,教师结构不合理,如生师比过大、年龄结构不合理、职称梯度不合理、学历层次偏低、教师缺乏海外留学经验、外方教师比例过小等。最后,对外方派遣的教师缺乏有效监管,部分院校对于外方派遣教师还采取语言外教的管理方式,偏重生活管理而疏于教學管理,在考核方式上没有专门针对外方教师的考核和评价体系,而是采取与本校教师同样的考核方式。以上的各类问题导致部分地方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师资力量不足、教师外语水平偏低、外方派遣教师比例偏低的问题,达不到教育部关于中外合作办学的相关规定,起不到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效果,致使教学质量、中外合作办学的整体水平和层次下降。
二、地方院校如何构建中外合作办学管理体系
教育部在2016年举办的第六届中外合作办学年会上提出,“今后中外合作办学要实现三个转变: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建设转变,从模仿复制向合作创新转变,从学生流动向能力提升、聚焦优质转变。”由此不难看出,中外合作办学从以前的规模式发展进入质量提升的新阶段,要提高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在项目的申报、实施以及评估阶段,政府、学校以及社会要根据实际情况,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外合作办学基本规律,加强管理,提质增效。
1.转变角色,更新观念,合理规划。政府在中外合作办学的管理中要转变角色,从“国家控制模式”向“国家监督模式”的管理方式转换,重点应着眼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办学目标,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规范发展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在中外合作办学的入口准入条件及许可、质量标准制定、质量评估监测等方面,优化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制度和政策环境,为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奠定坚实基础,促进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项目申报阶段,根据各省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有需要、有条件地申办项目,不能盲目地追求项目数量,忽略项目质量。学校要做好顶层设计,根据国外合作院校的优势专业,合理规划我校的专业布局,做到在引进优势专业的同时带动学校弱势学科的发展,真正做到引进优势教育资源。
2.加强管理,改善结构,提高素质。项目实施阶段,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中外双方应根据双方的特色优势,在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共同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应切实做到引进外方优质的课程资源和先进的教学模式。学校教务处以及学院等部门要对教学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实时监督,采取教学督导平时听课、校领导随时听课、教务处期中教学检查、学院学生座谈等方式,及时了解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教学计划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及时修正、解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有效实施,要有国际化教师队伍作保障。地方院校应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基础工作来抓,除了引进国外教师来校授课以外,学校应该着力培养一批青年骨干教师,可以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或者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拔一批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外知名大学或者国外合作院校进行培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海外留学青年教师的比例,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趋势良好、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只有教学和管理上了台阶,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水平与能力才能得到提升。endprint
3.“騰笼换鸟”,淘汰更新,优化升级。项目审核评估阶段,引入惩罚引退机制。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的部分职能逐渐由社会中介组织承担,引入第三方评估认证机构,借鉴国外大学评估认证的先进经验,探索中外合作办学认证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着手解决中外合作办学认证理论和操作层面的问题,对于评估认证不合格的项目有序退出,重点在于盘活存量,“腾笼换鸟”。逐步实现淘汰更新,优化升级。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培养一批“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地方院校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力量,要提高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转变传统的教育质量观,深化管理模式改革,不断进行总结、创新,构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地方院校发展规律、国际惯例,体现较强理论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实践性的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赵雷.黑龙江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管理问题及策略[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2]曾健坤.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我国地方院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
[3]张禧,邓良基.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实践与启示——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合作办学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2).
[4]孔韬.浅谈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管理[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Abstract:Sino 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as a new form of higher education,provides a new way to cultivate excellent talen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ut the Sino 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development,there has been a lot of management can not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issues,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anagement system adap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Sino 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in local colleges. Establish a new educational philosophy,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local colleges
Key words:local college;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management system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