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养殖模式下河蟹生长效果及存活率的对比

2017-12-25韩亚慧白海锋侯琳杨公社袁永锋高志

河北渔业 2017年12期
关键词:河蟹存活率

韩亚慧 白海锋 侯琳 杨公社 袁永锋 高志

摘 要:比较分析了沟壑泉水养殖和黄河水养殖模式下池塘水质以及河蟹的生长效果。结果显示:2016年3-10月河水养蟹池塘除水温、溶解氧整体低于泉水养蟹池塘外,pH、电导率、氨态氮以及亚硝态氮均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实验结束时河水养蟹模式下河蟹的平均壳长、壳宽(5.61±0.362 cm、5.95±0.373 cm)与泉水养蟹差异不显著,体重、体重特定生长率(89.32±13.05 cm、1.179%/d)显著高于泉水养殖。养殖水环境、养殖技术以及养殖理念的不同,导致在养殖存活率上存在差异,泉水养蟹成活率为51.2%,相比河水低了66%。综上所述,初步认为河水养蟹模式适合本地区河蟹养殖发展,建立河蟹生态健康养殖新模式意义重大。

关键词:河蟹;养殖模式;特定生长率;存活率

河蟹,又名毛蟹、大闸蟹、辽蟹等,学名中华绒螯蟹(Erlocheir sinensis H.),河蟹在动物分类上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方蟹科,绒螯蟹属[1]。河蟹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分布地区广泛,从北方的辽宁至南方的广西等省的通海河流里均有其生长,尤其是长江中下游两岸的附属湖泊以及辽河流域两岸的芦苇荡使其生长栖息的良好场所[2-3]。随着河蟹养殖规模的扩大和市场需求的增加,历史上不出产河蟹或者远离海洋的内地,其目前养殖河蟹的面积和规模也不断在扩大[4]。陕西省地处中国内地中西部,其水资源相对贫乏,但水资源类型多样,主要有沟壑泉水、流域(黃河、渭河、汉江)河道水以及秦岭溪流水等。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因地制宜发挥地区优势,2016年笔者在陕北的沟壑地带和关中的黄河滩涂开展了两种河蟹养殖模式对比试验,旨在为陕西省河蟹规模化健康养殖提供技术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池塘

分别选取延安市黄龙县圪台乡的2口池塘(1#、2#)和渭南市大荔县华园镇的2口池塘(3#、4#)作为对比试验池,其中1#、2#池面积为0.20 hm2和0.07 hm2,池深1.0~1.2 m,3#、4#池面积为0.27 hm2和0.13 hm2,池深1.3~1.5 m。1#和2#池水源为沟壑天然泉水,3#和4#池水源为黄河沉淀水。每个池子进排水口分开,进水口用密网过滤。在池塘四周池埂上用高60 cm的加厚黑塑料膜做成防逃围栏。

1.2 清塘肥水

3#和4#池塘冬季排干水后对池塘进行淸整,清除多余淤泥后晒塘冻土,1#和2#池塘采用秋季清塘消毒。蟹苗放养前7~10 d,采用生石灰消毒,生石灰用量800~1 200 kg/hm2[5],采用即时溶化全池均匀泼洒,在生石灰药效消失后3#和4#池塘每公顷使用生物有机肥520~750 kg,促进生物饵料生长繁衍。

1.3 种植水草

3#和4#池塘2月底,1#和2#池塘11月底全池种植伊乐藻,面积控制全池的25%左右,水位保持在30~40 cm。3#和4#池塘3月初,1#和2#池塘12月初种植面积控制在40%左右,水位保持在50~60 cm。至高温季节3#和4#池塘水草覆盖率保持在80%左右, 1#和2#池塘水草覆盖率保持在70%左右。

1.4 苗种投放

试验扣蟹苗种均采购于长江水系的养殖池塘,选择体质健壮、活动敏捷、附肢齐全,规格整齐,大小为160~200只/kg,运输成活率大于95%。3#和4#池塘3月上旬开始投放蟹种,放养密度为30 000~45 000只/hm2,1#和2#池塘12月中旬开始投放蟹种,放养密度为28 000~40 000只/hm2,扣蟹越冬成活率86%,越冬期间蟹苗的特定生长率低于0.3%/d。蟹苗在放入池塘前要进行消毒处理,用食盐水(3%~4%)浸洗3~5 min。蟹苗投放时间选择在晴天水温较高时,进行多点投放,让蟹苗自行爬入水中。

1.5 日常管理

在养殖过程中,饵料的投喂以全价配合饲料为主,搭配一些动物性饵料(例如新鲜的小鱼小虾和冰鲜的鱼虾等)和植物性饵料(例如浸泡的小麦、玉米、高粱、蔬菜类等),坚持“两头精,中间粗”投喂原则,日投饲量控制在3%~5%。每天早、中、晚各巡塘一次,及时掌握水位变动和水质变化情况,以及河蟹摄食和活动情况,做好防逃、防盗以及防敌害工作。坚持每日做巡塘记录,视气温及水温定期加注新水,保持水体透明度。定期(15~20 d)对池塘进行水质调节和改良。

1.6 水环境指标测定

试验期间,每10~15 d对各个池塘的水温(WT)、水深(WD)、透明度(SD)、溶解氧(DO)、pH值、电导率(EC)、氨氮(NH+4-N)、亚硝酸盐(NO-2-N)等水质理化指标进行跟踪测定,从3月10日至10月15日共测定16次,每次采样监测时间固定在上午9:00-10:00,每口池塘设置3个固定监测点(进水口、出水口和池塘中央)。

1.7 数据处理与分析

试验期间每25~30 d对河蟹的生长情况进行测量,河蟹体重(CW)测量使用1×10-4电子天平,壳长(SL)和壳宽(SW)使用游标卡尺测量,每次测量样本取20~30只。河蟹存活率(SR)和特定生长率(SGR)[6]计算按照下面公式:

SR(%) = (Nt/N0) ×100%;

SGR(%/d)=[ (lnWt –lnW0)/t ]×100%

其中,Wt 、W0分别为试验结束与开始时河蟹体重(mg);Nt 、N0分别为试验结束与开始时河蟹量(只);t为培育时间(d)。

试验数据统计分析使用SPSS17.0软件,使用单因素分析中的最小显著差数法检验进行多重比较(P<0.05)。

2 结果

2.1 不同养殖模式池塘水体理化指标

水质理化指标测定结果显示:根据《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2016年3-10月河水养蟹池塘水质中pH值、NO-2-N超标,泉水养蟹池塘水质基本符合养殖要求。试验期间,泉水养蟹池塘水温始终低于河水养蟹池塘,且水体透明见底,透明度始终高于河水养蟹池塘。河水养蟹池塘水质除水温、DO整体低于泉水养蟹池塘外,pH、电导率、NH+4-N、NO-2-N均处于相对较高水平(表1)。两种养蟹池塘相比较, 水温平均值相差9.4℃,DO相差2.03 mg/L,pH值相差0.80,河水养蟹池塘电导率均值是泉水池塘的5.3倍,NH+4-N均值高出了152.3%,NO-2-N高出了180.9%。endprint

2.2 河蟹生长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试验初始时两种养蟹模式池塘蟹苗规格差异均不显著。经过7个月的对比试验,10月15日起捕时,统计出1#和2#蟹塘雌蟹平均壳长、壳宽增长了2倍,平均体重超过620 g/只,特定生长率大于1.0%/d;雄蟹壳长、壳宽均值均达到了5.40 cm以上,平均规格为12只/kg,特定生长率达到了1.20%/d以上。 3#和4#蟹塘雌蟹壳长、壳宽平均值大于5.30 cm,平均规格为14只/kg,特定生长率相对较小,小于110%/d;雄蟹壳长、壳宽均增长了2.3倍,平均体重超过了100.0 g/只,特定生长率表现出最大值,大于1.3%/d。从整体来看,河水养蟹模式下河蟹的平均壳长、壳宽分别为5.61±0.362 cm、5.95±0.373 cm,与泉水养蟹差异不显著,但体重、体重特定生长率分别为89.32±13.05 cm、1179%/d,显著高于泉水养殖。从性别上看,雄蟹的特定生长率要明显高于雌蟹,两种养殖模式的平均特定生长率无显著差异,但雄蟹之间差异显著(P<0.05)。存活率由于养殖技术差异,河水养蟹存活率比泉水高6.6 %,两者差异显著(P<0.05,见表2)。

3 讨论

3.1 两种养殖模式养蟹比较

从河蟹的壳长、壳宽以及体重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两种养蟹模式下,雄蟹的增长比较明显,且河水蟹的增长明显高于泉水蟹。从特定生长率上分析,河水蟹的体重增长要优于泉水蟹,可能由于河水水温整体较泉水要高,适宜河蟹生长的水温持续时间较长,致使河蟹的养殖期延长。泉水养蟹的水源来自沟壑中的泉眼水,水温相对比较稳定,水质受外界污染较小,水体透明度相对较高。由于试验期间泉水模式采用微流水养殖,加之池塘没有及时肥水,导致1#池塘出现大量青苔,水体透明见底,浮游动物大量繁殖,影响了河蟹的正常生长。

一般淡水养殖的pH值在6.5~8.5,pH值能够影响河蟹的新陈代谢及其他生理功能,在正常pH范围内,河蟹摄食代谢旺盛,生长较快。研究表明,水体中pH值过高,很容易出现河蟹氨氮排泄率降低现象,从而间接影响其氨中毒解毒机制[7]。从整个试验结果来看,河水养蟹池塘pH一直处于较高值,导致河蟹长期处于应激状态,这对河蟹的栖息、摄食以及生长都存在不利影响,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除了池塘自身污染外,主要由于黄河大荔段水质的pH和亚硝酸盐的本底值较高。因此,通过换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需主要通过引水沉淀、水草吸收、底泥吸附加之微生态制剂调控,使养殖水体各项指标处于较优水平。从整体来看,河水养殖河蟹的生长效果要优于泉水养蟹,但是有关优质的泉水养成的河蟹品质研究将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进一步开展。

3.2 水草覆盖率与河蟹生长的关系

大量研究表明,在河蟹养殖中水草可作为河蟹的植物性饵料被河蟹直接利用[8],尤其在養殖中后期,由于水体中动物性饵料缺乏,河蟹对水草的摄入量相对比较大[9]。此外,池塘水草上着生的微型藻类对河蟹的生长也具有促进作用,因为藻类中富含微量元素、维生素以及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素[10]。水草在河蟹养殖中另一个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可为河蟹提供优良的栖息、隐蔽、摄食以及蜕壳场所,降低软壳蟹的残食率,从而提高其养殖成活率。本试验中1#、3#、4#池塘伊乐藻的覆盖概率基本保持在30%~40%,为河蟹的生长提供了优良的水下丛林世界。但是2#池塘由于8月初伊乐藻的过度生长,出现了伊乐藻大量浮株死亡沉底,引起水质突变,夜晚溶解氧降到了最低点,导致幼蟹成活率降低。随后通过捞除、换水以及泼洒生石灰和微生态制剂控制水质,减少损失,确保池塘存蟹量。

3.3 生石灰在养蟹中的作用

生石灰遇水后会瞬间提高pH并释放大量热量,能有效杀灭、抑制病害微生物,同时池塘水体会因此形成弱碱性水体并保持稳定,起到抑制细菌、病毒繁殖和杀虫作用,有利于有益菌藻的生长繁殖。生石灰泼洒后产生的钙离子可置换出池塘底泥中其他阳离子(钾、钠等矿物质),促进无机盐循环利用,同时释放出的CO2供水体中藻类光合作用,间接提高水体溶氧[11]。此外,生石灰中的钙离子能被河蟹直接吸收利用,有利于河蟹蜕壳及新壳的形成,而且生石灰里面含有少量矿物微量元素,能够起到补充水体营养的作用[12]。因此,坚持科学的使用生石灰能明显调控水质、提高产量、降低养殖成本。

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加强,以及人们的环保意识提高,河蟹养殖模式必须向着绿色生态方向发展。河蟹生态养殖模式是利用藻类-水草-螺-蟹等多种生物间的生态位形成的稳定生态系统,因各生物的生物学特征彼此相辅相成,又互相制约所形成的生物链,使养殖的生物获得自身所需的营养而生长,又能保持水体的自净,达到生态安全可持续。因此,在河蟹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的推广中,水草的种植、螺蛳的投放、合理的投饵以及科学的肥水对水质的自调节具有重要作用。此外,为了综合调控水体,改善河蟹生态,促进健康养殖,定期使用生石灰或者泼洒微生态制剂[13],可全面有效调控水体,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

堵南山.甲壳动物学(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2] 李晓东.北方河蟹养殖新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3] 王武,李应森.河蟹生态养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4] 张列士,李根保,张国样,等.长江口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蟹苗资源预报方法的研究[R].上海市水产研究所研究报告(第6集),1998,170-181.

[5] 贾秋红,陈小霞,王博涵,等.异育银鲫苗种培育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动态变化[J].河北渔业,2016,(1):9-11.

[6] 李涛,杨平凹,白海锋,等.生物絮团对锦鲤生长及养殖水体水质的影响[J].河北渔业,2017,(8):18-20,38.

[7] 于敏,王顺昌,卢韫.中华绒螯在不同pH下氨氮排泄和血淋巴含氮成分的变化[J].水生生物学报,2008,32(1):62-67.

[8] 陈明耀.生物饵料培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9] 金刚,李钟杰,谢平.草型湖泊河蟹养殖容量初探[J].水生生物学报,2003,27(4):345-351.

[10] Jensen G C. Asplen M K.Omnivory in the diet of juvenile dungeness crab,Cancer magister Dana[J]. JExp Mar Bio Eco,1998,226(2):175-182.

[11] 胡爱斌.生石灰在养殖水体中的慎用和妙用[J].渔业致富指南,2010,(19):30.

[12] 宋长太.生石灰在河蟹养殖中的应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1,12(102):33.

[13] 贾秋红,白海锋,张星朗,等.微生态制剂对河蟹养殖成活率的影响[J].河北渔业,2016,(12):5-8.

(收稿日期:2017-09-04;修回日期:2017-09-30)endprint

猜你喜欢

河蟹存活率
日本癌症10年平均存活率为57.2%,胰腺癌最低仅5.3%
关于北方河蟹养殖关键技术的探讨
河蟹生态养殖及疾病防控技术
人工肝血浆置换对肝衰竭的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的探究
温度对克氏原螯虾苗种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养蟹能手李海的致富经
人工扩繁异色瓢虫幼虫和蛹最适贮存条件研究
吃掉它不如放它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