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在行为领域中的性别刻板印象研究
2017-12-25杜幼红肖二平
杜幼红,肖二平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浙江 杭州 311121)
学前儿童在行为领域中的性别刻板印象研究
杜幼红,肖二平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浙江 杭州 311121)
为探究学前儿童在职业、日常活动、攻击行为和亲社会行为4个领域中的性别观念,采用内隐和外显两种研究方法测量104名学前儿童的性别观念,并探究其性别和年龄差异.结果发现,学前儿童对职业、攻击性行为和亲社会行为存在显著的性别刻板印象,对日常行为没有显著的性别刻板印象;女孩在一些行为上表现得更为刻板,且年龄越大越刻板化.由此可见,学前儿童对行为领域中的性别观念已刻板化.
性别刻板印象;学前儿童;内隐测量;外显测量
0 引言
性别刻板印象是人们对男性或女性在活动、角色、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固定看法或信念.这种印象并不一定有事实依据,也不考虑个别差异,仅仅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并使人们认为某类性别角色具有某种特点的固定观念[1].儿童在有性别意识的时候,受到文化、家庭、学校、大众传媒等社会因素[1]的影响,就会形成对男女性别的刻板印象.很早就有学者对儿童的性别刻板印象进行了研究,由于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有限,研究一般从职业、日常活动、攻击性行为和亲社会行为这4个领域进行[2].
关于职业的性别观念,以往国内外的研究都表明学前儿童对职业存在性别刻板印象,且男孩比女孩更加刻板[3-4].但是最近Baker等的研究却发现学前儿童对职业的性别差异发生了转变,女孩表现出更加刻板的观念[2].由此可以推测在国内学前儿童对职业的性别差异可能也出现了转变.在日常活动上,Hofferth等发现儿童从年幼时代就表现出有差异地参与一些刻板的日常行为的特点,例如,随着女孩年纪变大,她们会花更少的时间在游戏上,花更多的时间去阅读和旅游,而男孩会花更多的时间去运动[5].在国内,对学前儿童日常活动的性别观念研究甚少,大多是以大学生或者小学生为研究对象[6-8],因此有必要对学前儿童在日常活动中的性别观念进行研究.在攻击性行为的研究上,国内外的学者均发现学前儿童倾向于把攻击性行为与男孩相联系[8-9].有研究者提出男孩的攻击行为水平高于女孩,是儿童发展文献中最显著的性别差异之一[10].Baker等发现在动手打人上,这种性别刻板印象没有性别差异,而在抢东西和拔头发这两个行为中,女孩更刻板化[2].与攻击性行为相对应的是亲社会行为,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了解和参与了一些亲社会行为,许多研究发现,亲社会行为通常在女孩中比在男孩中更明显[8-9,11-12].此外,有研究发现女性更多的是情感方面的亲社会行为(例如同情),而男性更多的是行为方面(例如分享)[13].
本研究从职业、日常活动、攻击性行为和亲社会行为这4个领域对学前儿童性别刻板印象进行更为全面的研究.由于学前儿童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的限制,目前有关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研究大多采用外显的方法,极少采用内隐的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内隐和外显两种实验方法综合地探究3~6岁的学前儿童在4个行为领域中是否存在性别刻板印象,进一步对性别差异和年龄特点进行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被试来自杭州市两所幼儿园.内隐测验组的被试共50名儿童,其中,小班17人(男9人,女8人),平均年龄(4.01±0.30)岁;中班16人(男9人,女7人),平均年龄(4.88±0.26)岁;大班17人(男8人,女9人),平均年龄(5.92±0.27)岁.54名儿童作为外显测验组的被试,其中,小班19人(男9人,女10人),平均年龄(3.86±0.28)岁;中班19人(男9人,女10人),平均年龄(4.99±0.36)岁;大班16人(男8人,女8人),平均年龄(5.91±0.31)岁.
1.2 研究材料
正式实验前对幼儿园有经验的老师进行访谈,确定在职业、日常活动、攻击行为和亲社会行为4个领域中,与性别最相关且实验材料能在学前儿童的认知范围内的特定行为.每个领域中确定4个特定行为,共16个,将其用文字描述后记录于卡片上,放入一个彩色盒子中.
内隐测验的实验材料包括:1)行为故事.参照已有研究[8],将16个特定行为编制为16个行为故事式提问,如“有一个小孩,和你差不多大,长大后他成为了老师,你认为这个小孩是谁呢?”正式实验前先进行预实验,以检验实验材料的适用性和合理性,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仔细修订.2)人物图片.从网络上选出6张卡通人物图片,3男3女,图片中的人物均为同一微笑表情且无动作.通过预实验对这6张图片中人物的性别进行判断,均能被正确判断才可作为正式实验的材料.
外显测验的实验材料需要准备3张图片(图片由内隐测验中的一对卡通男女组成),内容分别为一个男孩、一个女孩、一个女孩和一个男孩.
1.3 研究程序
对被试进行单独测试,首先问一些介绍性的问题与被试建立融洽关系,然后每个被试接受一种测验方式.
1)内隐测验:将6张人物图片随机摆放在被试面前,指导被试从一个彩色盒子中抽取一张卡片,主试根据卡片中的特定行为,进行行为故事式提问,要求被试指向符合行为的一张人物图片.并告知被试每次提问可以重复指向同一个人物图片.将被试所做的反应进行记录,选择男孩计0分,选择女孩计1分.
2)外显测验:向被试呈现3张图片并解释其意义,随后指导被试从盒子中抽取一张卡片,由主试提问,如“你认为谁可以当警察,是只有男孩可以当警察,还是只有女孩可以当警察,还是男孩和女孩都可以当警察?” (“只有男孩可以”“只有女孩可以”“男孩和女孩都可以”的提问顺序随机呈现).记录被试所做的反应,选择男孩计0分,选择女孩计1分,选择男孩和女孩计0.5分.
2 结果
采用SPSS对学前儿童的每个行为性别平均分与中性分(0.5分)进行单样本t检验以揭示其对这4个行为领域的内隐和外显态度.同时,采用SPSS 对每个行为的性别平均分进行二元方差分析以揭示年龄和性别特点.
2.1 职业领域的性别观念
在职业领域上,总体来看,两种测验结果均显示学前儿童对这4个职业存在显著的性别刻板印象(表1).进一步采用二元方差分析性别和年龄特点,发现这4个职业均不存在性别和年龄差异,即不同年龄组和不同性别的学前儿童均对这4个职业存在显著的性别刻板印象.
表1 职业领域行为的性别观念Tab. 1 Gender concept of behavior in occupation field
注:*表示与中性性别分的差异程度,*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下同.
2.2 日常行为领域的性别观念
由表2可见,在日常行为领域,只有旅游这一行为在内隐测验中显示学前儿童存在着性别刻板印象.进一步采用二元方差分析性别和年龄特点,没有发现显著的性别和年龄差异.
表2 日常行为领域行为的性别观念Tab. 2 Gender concept of behavior in daily activity field
2.3 攻击性行为领域的性别观念
在攻击性行为领域上,除了踢别人这一行为在内隐测验中的结果显示不存在性别刻板印象外,其余的行为在内隐测验和外显测验中均显示出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刻板印象(表3).进一步的二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年龄的主效应显著,小班儿童在攻击性行为中不存在性别刻板印象,而大班儿童的态度,尤其是在投掷玩具和摔东西两个行为上,显著比小班和中班儿童更刻板化(F(2,49)=3.76,p<0.05;F(2,49)=4.33,p<0.05),他们更多地认为只有男孩会做出这些攻击性行为.此外,在推别人这个行为上,男孩和女孩之间的态度存在差异(F(1,53)=5.12,p<0.05),女孩更刻板化(M男=0.33;M女=0.13),即更多的女孩认为只有男孩会推别人.
表3 攻击性行为领域行为的总体性别观念Tab. 3 Gender concept of behavior in aggressive behavior field
2.4 亲社会行为领域的性别观念
在亲社会行为的领域上,两种测验均表明学前儿童在同情这一行为上存在性别刻板印象,分享玩具和帮助捡起这两个行为在外显测验的结果中显示存在性别刻板印象,一起游戏则不存在性别刻板印象(表4).内隐测验的结果不存在性别和年龄的差异.但是在外显测验中分享玩具这一行为上存在性别差异(F(1,53)=6.07,p<0.05),更多女孩认为只有女孩会分享玩具(M男=0.51,M女=0.71).此外,在同情行为上,性别的主效应显著(F(1,53)=14.52,p<0.05),女孩更认为只有女孩会同情(M男=0.54,M女=0.82);年龄的主效应也显著(F(2,53)=6.59,p<0.05),中班和大班的儿童显著比小班儿童表现更刻板;年龄和性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s(2,53)=1.35,ps>0.05).在一起游戏这个行为上,性别和年龄都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帮助捡起这个行为上,性别主效应显著(F(1,53)=7.52,p<0.01),女孩认为女孩会帮助捡起(M男=0.50,M女=0.70);年龄的主效应也显著(F(2,53)=6.77,p<0.01),大班儿童显著比小班和中班儿童更刻板化;交互作用不显著(Fs(2,53)=1.38,ps>0.05).
表4 亲社会行为领域行为的总体性别观念Tab. 4 Gender concept of behavior in prosocial behavior field
2.5 两种研究方法之间的比较
分别对两种研究方法测量的4个领域中的行为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来分析差异的显著性,结果发现,在旅游(t=-2.87,p<0.01)和投掷玩具(t=-2.51,p<0.05)这两个行为上,两种研究方法得到的结果差异显著,其余行为均表现为结果的一致性.
3 讨论
关于职业,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学前儿童存在显著的性别刻板印象,但是不存在性别和年龄差异,这与其他研究结果不同.虽同样认为职业存在显著的性别刻板印象,但是以往的研究发现男孩比女孩更加刻板化,而Baker等在最近的研究中发现女孩比男孩更加刻板化[2].由此可以看到在职业领域上刻板化的性别差异发生了变化,这很有可能是近年来对男女平等文化的推广,使得男女之间对职业性别观念的差异缩小的结果.这一转变,值得学者们深思与进一步的研究.当然,学前儿童对职业的性别刻板印象没有得到改变.学前儿童通过所接触或经历的信息来建立特定角色的内部期望,也会间接地以及在不知不觉中通过和这些角色的日常交互来构建角色模式,例如身边的女性学前教师或男性警察导致他们认为教师都是女的,警察是男的.除了社会现状,他们也会通过幼儿故事书、动画片等接触到的人物形象来理解性别.研究发现幼儿故事书、经典童话和动画片中都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刻板印象[14-16],学前儿童所接触的现实与虚拟中的人物角色信息使得他们对职业产生性别刻板印象.
日常活动的研究结果大都没有表现出性别刻板印象,只有旅游在内隐测验中存在性别刻板印象,认为女孩可以出去旅游,这可能是由于学前儿童对“旅游”的理解的偏差或者存在一定的实验误差所导致的.在国外的研究中,学前儿童对诸如使用工具、修理汽车等日常活动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是在国内,由于文化差异,此类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未列入实验材料中.而其他日常活动在家庭和社会环境下并未表现出性别刻板印象.
关于攻击性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的结果,基本与先前的研究相一致,学前儿童普遍认为男孩与攻击性行为相联系、女孩与亲社会行为相联系.此外,研究结果表明小班儿童在攻击性行为和亲社会行为中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刻板印象,而随着年纪的增大,表现出显著的性别刻板印象.这可能是由于年龄越大,所接触的刻板信息越多,也就越容易产生刻板印象.研究还发现女孩比男孩更加刻板化,这与先前Miller等的实验结果[17]相同.这可能是由于男孩和女孩对性别角色的经验有所不同,女孩比男孩有更多的社会化的机会,从而有机会发展为刻板印象.另外还有一个可能是女性的认知发展通常快于男性[18],因此,学前女孩对于身边所接触到的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能够更快地发展.最近有研究发现父亲带有性别刻板印象的教养方式会导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性别差异,而母亲的教养方式与儿童攻击性行为中的性别差异无关[19],这值得进一步探讨.
此外,根据两种研究方法的结果对比,除了旅游和投掷玩具存在结果的差异性,其余行为表现为结果的一致性,两种研究方法之间基本能够相互验证,从而进一步地支持本研究中的结论.由此可以推测学前儿童由于社会化尚不成熟,很少会考虑到社会赞许而做出倾向于反映社会规则和规范的反应,所以在内隐和外显的态度上差异不明显.
4 结论
本研究表明学前儿童对职业、攻击性行为和亲社会行为存在显著的性别刻板印象,但在日常行为中性别刻板印象不显著.同时,随着年龄增长,学前儿童对行为的刻板化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此外,女孩比男孩在一些行为中表现得更刻板.
[1] BANAJI M R, GREENWALD A G. Implicit gender stereotyping in judgments of fam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1995,68(2):181-198.
[2] BAKER E R, TISAK M S, TISAK J. What can boys and girls do? Preschoolers’ perspectives regarding gender roles across domains of behavior[J]. Social Psychology of Education,2016,19(1):1-17.
[3] WILBOURN M P, KEE D W. Henry the nurse is a doctor too: implicitly examining children’s gender stereotypes for male and female occupational roles[J]. Sex Roles,2010,62(9/10):670-683.
[4] 战欣.儿童性别刻板印象的发展及其对社会判断的影响[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5] HOFFERTH S L, SANDBERG J F. How American children spend their time[J].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2001,63(2):295-308.
[6] 陈朝阳,杨金光,程永佳.基于IAT的内隐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37(3):6-11.
[7] 畅引婷,许英,邸晓星.社会性别观念与妇女地位的关系探讨[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4):68-72.
[8] 王美芳,孙丹.学前儿童关于攻击和亲社会行为的性别差异信念[J].心理科学,2010,33(3);576-579.
[9] HEYMAN G D, LEGARE C H. Children’s beliefs about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academic and social domain[J]. Sex Roles,2004,50(3/4):227-239.
[10] LOEBER R, CAPALDI D M, COSTELLO E. Gender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ggression, disruptive behavior, and early delinquency from childhood to early adulthood[J]. Disruptive Behavior Disorders,2013,1:137-160.
[11] HASTINGS P D, UTENDALE E T, SULLIVAN C. The socialization of prosocial development[M]. New York: Guilford Press,2007:638-664.
[12] TISAK M S, HOLUB S C, TISAK J. What nice things do boys and girls do? Preschoolers’ perspective of peers’ behaviors at school and at home[J]. Early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2007,18(2):183-199.
[13] SPINRAD T L, LOSOYA S H, EISENBERG N, et al. The relations of parental affect and encouragement to children’s moral emotions and behavior[J].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1999,28(3):323-337.
[14] 张宇.幼儿园幼儿故事书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分析[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10.
[15] 刘丽群,曲茜.童话中的性别书写与儿童社会性别的建构[J].学前教育研究,2014(2):43-48.
[16] 周韵笑.动画片对3~6岁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D].广州:广州大学,2012.
[17] MILLER C F, LURYE L E, ZOSULS K M, et al. Accessibility of gender stereotype domains: developmental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children[J]. Sex Roles,2009,60(11/12):870-881.
[18] ZOSULS K M, RUBLE D N, TAMIS-LEMONDA C S, et al. The acquisition of gender labels in infancy: implications for sex-typed play[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9,45(3):688-701.
[19] ENDENDIJK J J, GROENEVELD M G, VAN DER POL L D, et al. Gender differences in child aggression: relations with gender-differentiated parenting and parents’ gender-role stereotypes[J]. Child Development,2017,88(1):299-316.
OnPreschoolChildren’sGenderStereotypesintheBehavioralField
DU Youhong, XIAO Erping
(Faculty of Education,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1121, China)
The present study used implicit and explicit methods to explore the gender concept of preschool children in four fields: occupation, daily activities, aggressive behavior and prosocial behavior. Their gender and age differences were also research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reschool children had gender stereotypes on the occupation, aggressive behavior and prosocial behavior, whil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gender stereotype on daily behavior. Furthermore, children in top class and girls expressed multiple stereotypic beliefs for some contexts.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re were gender stereotypes of preschool children in the behavioral field.
gender stereotypes; preschool children; implicit test; explicit test
2017-09-11
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17NDJC072YB);杭州市社科规划人才培育计划专项课题(2016RCZX31).
肖二平(1980-),女,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儿童心理学研究.E-mail:ep_xiao@hznu.edu.cn
10.3969/j.issn.1674-232X.2017.06.005
B842
A
1674-232X(2017)06-059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