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省柞蚕产业可持续发展途径及建议

2017-12-25杜烨君

辽宁丝绸 2017年4期
关键词:柞蚕文化发展

杜烨君 王 慧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设计艺术学院,辽宁沈阳110136)

辽宁省柞蚕产业可持续发展途径及建议

杜烨君 王 慧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设计艺术学院,辽宁沈阳110136)

本研究对柞蚕产业的概念重新做了归纳和界定,对柞蚕产品及产业结构进行了系统梳理,对柞蚕产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分析了阻碍柞蚕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因,继而提出辽宁省柞蚕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形成了现代柞蚕产业由基础柞蚕业、休闲柞蚕业、文化柞蚕业、生态柞蚕业四位一体构成的发展体系理论框架,提出实现以环保生态为基、柞蚕文化为魂、柞蚕产业为体、创新创造为径、移动互联为用的柞蚕产业新格局的发展理念。

柞蚕产业;可持续发展;建议

1 研究背景

柞蚕起源于中国,是人类最宝贵的生物资源之一。中国是柞蚕大国,产量约占世界90%,柞蚕产业是中国蚕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柞蚕及柞丝绸文化也是中国蚕茧丝绸文化极具特色的组成部分。辽宁是中国柞蚕主产区,柞蚕产业是辽宁省的传统产业和特色产业,柞蚕茧产量约占全国80%,资源优势显著。柞蚕是辽宁省区域特色浓郁、地域文化悠远的一张名片。

柞蚕产业是蚕业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特征特性和区域特色。柞蚕产业和柞蚕文化在我国历史悠久。20世纪90年代以前,由于传统蚕业的历史沿革以及受科技水平限制,柞蚕产业主要以柞蚕茧丝绸产业为主,甚至很多论著和研究中都把柞蚕产业等同于柞蚕茧丝绸工业。20世纪90年代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柞蚕资源的综合利用被重视强调,新开发的一批柞蚕生物新产品正以较高的知识和技术含量挺进市场,柞蚕产业的边界逐步被拓宽,柞蚕产业链也逐步延伸关联。

本研究将柞蚕产业的概念界定为,根植于农、林、牧业,以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为产业源头基础的,生产和制造柞蚕相关产品,传承和传播柞蚕相关文化,并参与和柞蚕有关的一切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活动的产业。本项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现有柞蚕产业问题的深刻调研剖析,提出辽宁省柞蚕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想,以促进全省柞蚕产业进一步深化农工贸一体化,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相关企业向生产规模稳、技术水平高、服务体系全、产业化程度高、深加工能力强转变。在此基础上打造区域特色蚕业品牌,传承弘扬柞蚕文化,并构建发展体系理论框架和发展理念。

2 辽宁省柞蚕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制约柞蚕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2.1.1 柞蚕产业生产规模较小,蚕农老龄化严重

柞蚕放养的周期性及其对自然条件的高度依赖、柞园的山区林地特征等都决定了柞蚕养殖无法彻底机械化、规模化经营,与概念上的现代农业差距很大。经营规模较小、生产方式传统、生产效率低下,依然是小农家庭的传统模式。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青壮年普遍不愿接受这样的生产方式,导致柞蚕放养从业人员老龄化严重。随着我国劳动人口增长进入拐点,使得人力资源短缺成为常态,用工成本连年提升。

2.1.2 柞蚕生产自然风险加大,蚕茧市场风险加剧

柞蚕产业是农业中风险较高的产业。柞蚕产业的生产特征、产品特征、技术特征和市场特征决定了柞蚕生产不仅面临着来自蚕病、柞树病虫害、自然条件等因素带来的自然风险和蚕茧价格波动导致的市场风险,而且还面临劳动力和林地资源约束、农药中毒和工业废气污染致减产减收的严峻挑战。病虫害、种茧质量是影响柞蚕生产的主要问题。究其原因和环境污染关联最大。

受国内外宏观经济周期波动、农产品价格波动、茧丝市场供求、蚕业生产特点及民间资本炒作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蚕茧、生丝价格不仅具有联动效应,而且茧丝价格的波动幅度呈加剧之势。这一方面加剧农民养蚕的市场风险与蚕业生产的不稳定,另一方面,导致丝绸商品出口的剧烈波动,使丝绸企业尤其是众多中小型丝绸企业经常性地亏损。所以说市场风险也是辽宁地区柞蚕丝产量降低的原因之一。

2.1.3 柞蚕产业实用技术进步缓慢,技术推广体系薄弱

柞蚕产业存在生产规模小、生产方式落后、产品质量低、附加值不高、产业链不宽等众多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不重视实用技术开发应用和推广。

我国现有体制鼓励科研人员从事精深技术研究,而缺乏动力从事实用技术开发与推广,体现在柞蚕产业技术领域,一方面,高精尖技术研究队伍强大、研究经费多、科研成果多,而且柞蚕基因组等研究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另一方面,实用、适用技术开发及推广研究人员少、研究经费不足、研究成果少,进展十分缓慢。

由于柞蚕科研机构设置不合理,公益性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没有建立,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柞蚕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既少又难以推广。蚕学专业教育出现萎缩现象,人力资源趋于老化,蚕业技术推广和蚕种场的技术力量后继乏人。

2.1.4 柞蚕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规模还不够大,产业化程度低

“蚕-茧-丝-绸-最终消费品”的传统柞蚕产业发展模式没有实质性改变。与传统蚕业相比,柞蚕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还是一个新兴学科,除了研究力量薄弱、科技创新有待加强外,多元化生产与经营还存在着市场需求狭窄、区域特征显著、生产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经营体制与机制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

2.1.5 柞蚕产业结构需调整,品牌战略程度低

传统柞蚕产业的基本结构是狭义的柞蚕放养+缫丝织绸,农林牧业+纺织工业。产业组织集中在产业链上游的养殖农户和初加工企业,中下游的深加工企业和一体化的企业数目很少,基本以传统组织模式分散进行。并且缺少品牌,目前辽宁柞蚕产业虽然有一些品牌,如百媚生、美麟等,但品牌知名度、品牌效益都远远不及桑蚕丝产品,要提升产业结构,必须延长拓宽产业链,使产业结构多元化,提升产品附加值,实施品牌战略,产业组织模式也要相应发展。

2.1.6 管理体制不畅,产业链各环节割裂

柞蚕产业各环节上的不同主体从各自利益出发,都有自己预设的理想的运行体制。如果管理体制不畅,人为割裂产业链各环节,将各环节主体置于不对等地位,导致各个主体利益分配不均,那么整个产业就会陷入矛盾重重的境地,产业发展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国家茧丝绸行业管理体制改革后,茧丝产业管理职能受到削弱。现行柞蚕生产及蚕业发展涉及多部门、多行业。农业部门管生产,商务部门管流通,工商部门管市场,物价部门管价格,茧丝绸加工无主管,各部门职责不明,存在严重职能交叉,难以形成合力。由于管理体制不顺,国家对蚕业长效的投入机制和良好的政策导向尚未建立,各级政府对柞蚕生产的投入严重不足,导致蚕业生产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弱化,专业技术人才后继乏人,柞蚕产业持续发展、蚕农持续增收存在困难。

3 可持续发展是柞蚕产业的必然选择

综合考虑辽宁省柞蚕产业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借鉴其他国家蚕业发展经验和教训,根据柞蚕产业的产业定位和特征,结合时代发展需求和经济规律,可以得出立足柞园柞蚕特点,区别于桑蚕开发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是柞蚕产业的必然选择。

3.1 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成为柞蚕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中国是丝绸的发源地,柞蚕文化和丝绸之路是承载着民族记忆和浓厚乡愁的永远令华夏儿女骄傲的精神高地。柞蚕产业一直是辽宁山区的传统产业,是蚕农赖以生存致富的民生产业,是人们衣食用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蚕农及北方人民对柞蚕有很深厚的感情,这成为柞蚕产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3.2 长而完整的产业链带动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柞蚕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一个地区第一二三产业的共同发展,尤其对于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实现柞蚕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第一产业的“农”重资源,在柞蚕产业中体现为“农、林、牧”,包括生态柞园建设、柞蚕放养、产业源头的资源保障。第二产业的“工”重产品,包括柞蚕茧丝绸全线产品的科技和文化创新全面升级和品牌打造,可大力提升终端产品附加值。第三产业的“贸”重营销,包括科技化服务平台及交易中心的创办、互联网+时代战略的融入以及柞蚕产业园休闲观光等新型旅游产业的开发。柞蚕产业本就具备的不争农时、不争耕地的特点,结合三产融合发展,产业自身发展的同时更能够为蚕农增收、带动就业、区域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3.3 蚕丝的优良特征仍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消费前景

蚕丝具有许多优良特性,被誉为“纤维皇后”和“保健纤维”。丝绸是世界上最受人推崇的绿色产品,素有“人体第二肌肤”之称。石油能源的消耗、人口的增加、消费意识的改变、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天然纤维产品的需求将有较大增长。因此,蚕丝将成为国际消费的主流之一,国内外市场蕴藏着较大的消费潜力。所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普遍上升,对丝绸品产品的需求将会大幅度增加。

3.4 技术与市场互动将推动柞蚕产业生产和消费向多元化发展

技术创新是与商业运用有关的一系列技术性活动,不管是产品创新还是工艺创新,都与市场需求有着复杂的关系。“技术创新与需求互动”理论强调“创新和市场需求以一种互动的方式在技术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互动还能推动产业的不断升级。一方面蚕业技术创新推动蚕丝产品结构由单一产品向多元化发展;另一方面,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和需求层次的提高也要求柞蚕产业及茧丝绸业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

3.5 柞蚕产业发展特征符合绿色环保和循环经济发展原理

柞蚕产业的源头是柞蚕野生放养,涉及农林牧产业,可保护资源和环境,符合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柞茧丝及相关产品综合开发利用中,争取取得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起到生态保护、循环发展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能力不断加深,对资源的利用开发力增强,柞蚕生产过程中诸多的副产物都可以通过生物和非生物手段进行多层次利用,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4 辽宁省柞蚕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思路

柞蚕产业可持续发展应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探索产业发展、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最优结合点,实现柞蚕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以提升柞蚕产业活力、传承传播柞蚕文化、增加农民收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把传统柞蚕产业升级为集基础柞蚕业、休闲柞蚕业、文化柞蚕业、生态柞蚕业四位一体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柞蚕产业体系。提质增效基础柞蚕业,大力发展休闲柞蚕业,传承创新文化柞蚕业、绿色环保生态柞蚕业。把柞蚕产业打造成辽宁省区域特色名片,使辽宁省成为柞蚕产业与柞蚕文化双强省。

4.1 立足定位、稳产提质、调整结构

柞蚕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准确定位。柞蚕产业应先做好区别于桑蚕产业的重新定位工作,再基于对柞蚕产业的重新定位调整产业结构。根据柞蚕资源生产和后续茧丝绸加工一体化的产业性质,应把丝纺及其相关制成品都归为蚕茧的深加工产品,改变以往柞蚕农业+柞丝工业的传统产业结构,深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最大程度实现生态发展。

根据城乡统筹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积极推广应用技术和优良柞蚕品种,提升蚕种质量和单产水平,稳定产量提升质量;继续重视生态柞园基础建设,现有柞园要结合林地规划,调整好柞园布局,利用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促进柞蚕产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柞蚕生产效率和效益。

4.2 综合利用、延伸产业链、建立生态蚕业

开拓柞蚕资源综合利用的新领域,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经济效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推进柞蚕产业升级,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

要拓宽视野,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加大柞蚕资源综合利用研发力度,并进一步挖掘相关产品的内在价值,建立相应的加工技术,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样化的发展格局,进一步拓宽应用领域,实现所有资源零废弃。充分利用国家重点推广资源开发与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的有关政策,扶持柞蚕资源利用的研发机构与龙头企业的合作,提高生产经营效益,使整个柞蚕产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发挥更大作用。4.3研学产用、科技创新、人才储备

研学产用的深度合作是确保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加大科技研发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成果转化对产业发展将起到决定性作用。以柞蚕基因组研究成果为基础,推动柞蚕种质创新,选育优良品种;推广使用先进技术,健全柞蚕技术推广网络,加强对基层和蚕农的技术培训;推广柞蚕优良新品种、重视病虫害防治研究;引导蚕种场改革、改制、改造,逐步使辽宁蚕种场装备先进、实力增强;严格控制微粒子等病虫害的流行,通过监督抽查等形式强化蚕种质量监管,确保繁育单位严格执行国家、行业标准,提高蚕种内在质量,保障供应优质蚕种,杜绝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构建研学产用服务体系,并结合研学产用加大柞蚕产业各领域人才的储备。

4.4 因地制宜、灵活组织、改革体制

因地制宜,结合不同地区的产业优势合理布局,围绕基地、蚕农、合作社、协会、公司、科研机构等多种性质主体探索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重点鼓励和引导蚕农建立专业合作社,根据蚕茧产销双方的意愿,建立保护价收购、订单农业、二次返利、蚕农入股等农民乐于接受的利益连接机制。用好国家有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相关政策,扶持柞蚕放养、改善设施设备,为蚕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通过推进产业化经营和提高组织化程度,形成相对稳定的蚕茧产销关系。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协调各方利益,保持蚕茧价格在合理区间,形成稳固有序的蚕茧收购秩序,切实保护蚕农和企业利益。

政府也应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健全市场流通体系,以产业结构调整和组织灵活重构为准则来改革柞蚕产业管理体制,实现资源生产、蚕茧收购、茧丝加工、综合利用、内外贸易等环节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的统一管理,彻底改变目前政出多门、宏观管理混乱、统计数字乱而不准的局面。

4.5 拉动内需、开拓国际市场、实施品牌战略积极拓展国内市场,适度开发国际市场,都必须加强柞蚕品牌建设,争取消费者认知度认可度。品牌战略是实现柞蚕产业可持续发展、柞蚕文化传承传播的必经之路。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国内市场对蚕蛹、丝绸产品的需求将逐渐增加,因而要大力开发适合国内需求的柞蚕产品,广泛宣传这类产品的优良特性,引导大众进行消费,进而拉动内需。拉动内需还体现在大力发展柞蚕休闲旅游吸引居民进行休闲体验和消费。这都需要辽宁省柞蚕区域品牌如百媚生等省名牌产品尽快打响全国性的知名度。

4.6 以人为本、传承文化

实施区域品牌战略,就需要针对柞蚕文化进行保护、挖掘、重塑、创新,继而传承传播,实现环保生态为基、柞蚕文化为魂、柞蚕产业为体、创新创造为径、移动互联为用的产业新格局。

在产业升级过程中,蚕农除了是资源生产者又是产业服务者和文化传承者,居民除了是产品消费者还是产业体验者和文化传播者。重视柞蚕乡土,重视产业所有参与者,使柞蚕产业升级最终成为一场社会广泛参与的柞蚕生态文明的复兴。

5 辽宁省柞蚕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施措施

解读政策、立足定位、调整结构、稳步发展,在科学可行的前提下,把传统柞蚕产业升级为集基础柞蚕业、休闲柞蚕业、文化柞蚕业、生态柞蚕业四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柞蚕产业。提质增效基础柞蚕业,大力发展休闲柞蚕业,传承创新文化柞蚕业、绿色环保生态柞蚕业。把柞蚕产业打造成辽宁区域特色名片,实现辽宁省成为柞蚕产业与柞蚕文化双强省的目标。

在这样的愿景下,我们对传统柞蚕产业作了深入的梳理研究,探索产业定位,探索结构调整、探索组织形式、探索体制改革,最终,我们得出柞蚕产业是根植农林牧,横跨一二三四五产业的,参与和柞蚕有关的一切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活动的产业,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观,把传统柞蚕产业升级为集基础柞蚕业、休闲柞蚕业、文化柞蚕业、生态柞蚕业四位一体的现代柞蚕产业体系(表1)。最终实现以环保生态为基、柞蚕文化为魂、柞蚕产业为体、创新创造为径、移动互联为用的柞蚕产业新格局。

表1 现代柞蚕产业体系

5.1 提质增效基础柞蚕业

基础柞蚕业在产业内容上包括柞蚕资源生产、柞蚕产品加工、柞蚕营销服务三方面内容,是产业基础链环,属一二三产业。通过源头的柞树种养、蚕种培育、柞蚕养殖获得直接产品柞蚕卵蚕蛹蛾等,加工成食品、丝纺、医药、生防产品,深耕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

通过创造需求拉动源头生产,通过现代科技保障资源供给,搞准产业定位,夯实产业基础,调整产业结构,使综合生产能力增强,产品竞争力提升,产业提质增效、蚕农就业增收。

5.2 大力发展休闲柞蚕业

休闲柞蚕业是以柞蚕休闲旅游为主要内容,具体包括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游览、旅游购物、旅游娱乐、旅游服务等内容,是三四产业的中和体。

大力发展休闲柞蚕业、积极开发柞蚕的多种功能与多重价值,以生态蚕业为基,以山区柞园为形,以柞蚕文化为魂,以创新创造为径,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新型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打造集养生、体验、购物、观光、教育展示、文化传承、品牌战略、互联网+于一体的富有区域特色和地理标志的多样化综合性旅游产品。

5.3 传承创新文化柞蚕业

文化柞蚕业是以柞蚕文化经济为依托,以科技、文化、研学产为动力,以柞蚕产业文化化、柞蚕文化产业化为核心,以柞蚕文化的挖掘重塑、柞蚕文化传承传播、柞蚕博物馆及活动、柞蚕生产生活体验、柞蚕试听文创产品、科学研究科技推广、柞蚕区域品牌战略、人才培养教育服务、互联网+为内容,属第四产业。发展重点是调结构、促升级、创品牌。

重视辽宁本土文化,通过对所在地柞蚕文化的挖掘、整理、重塑、创新,不断丰富柞蚕产品、柞蚕品牌、文化传播的创意和设计,健全柞蚕品牌价值体系,拓宽柞蚕文化产业范围,提升柞蚕产业文化价值。

5.4 绿色环保生态柞蚕业

生态柞蚕业是以循环经济为依托,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属第五产业。具体内容有资源环境生态保护、资源产品废料回收、缫丝印染废水处理、蚕丝纤维“零废弃”。

通过构建和重组经济发展模式,引导人们的消费过程和行为方式,使传统“资源—产品—污染”的单向流动调整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流动过程,消解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实现柞蚕产业持续、健康、生态、环保发展。6总结

模式的创新、产业的转型、组织的兴起,都标志着辽宁省柞蚕产业的全面升级。一个生态文明的时代、一个科技创新时代、一个信息互联时代所叠加的力量正在推动辽宁省柞蚕产业进入现代农业时代。可持续发展是柞蚕产业的必然选择,产业发展、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最优结合是柞蚕产业的永恒追求,实现资源、环境、经济、人和社会协调发展是柞蚕产业的最终目标。

2017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大学生省级创业实践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辽宁特色柞蚕资源文创品牌孵化》项目编号:201710143000295

【1】张国德,姜德富.中国柞蚕[M].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舒惠国,金佩华,朱祥瑞.蚕业资源综合利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3】浙江大学.中国蚕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4】杨和荣.我国茧丝绸业发展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农业大学,2005

【5】林伟.整合资源创新发展全面振兴辽宁丝绸产业.辽宁丝绸,2014(04)

【6】陈涛.中国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12

【7】戚琳.中国茧丝绸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D].无锡:江南大学出版社,2009

【8】李树林.联合是辽宁丝绸发展的必由之路[C].辽宁丝绸,1994(02)

【9】赵兴海.辽宁省茧丝绸行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的展望,辽宁丝绸,2008(01)

【10】瑞桂杰.关于辽宁省柞蚕丝绸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与改造.辽东学院学报,2003(02)

C

1671-3389(2017)04-01-06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课题《区域特色资源的产业化开发途径研究—以辽宁柞蚕资源为例》项目编号:L12CJY041

猜你喜欢

柞蚕文化发展
吉林省柞蚕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思考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柞蚕茧系统分形研究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柞蚕新品种“川柞3号”选育报告
巴中市柞蚕3项地方标准正式实施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