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渝城市群旅游协同发展路径研究
——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

2017-12-25

山西青年 2017年24期
关键词:成渝城市群协同

王 芳 张 丹 朱 文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四川 德阳 618000

成渝城市群旅游协同发展路径研究
——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

王 芳**张 丹**朱 文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四川 德阳 618000

文章基于扎根理论这一探索性研究方法,在层层筛选、发展和提炼的基础上构建了成渝城市群旅游协同发展路径模型,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构建“两心两带三区”发展格局,通过旅游资源整合和产品开发树立区域旅游发展品牌,并在交通互联、资金互流、客源共享、企业共建的合作基础上展开错位竞争,最终实现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效益,以期为成渝城市群旅游业快速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

协同发展;旅游;成渝城市群;共生共赢

城市群是按照一定规律和结构关系在特定空间作用下形成的城市联合体,其高度一体化的特点能使城市群在抱团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强大的助推力,从而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区域协同高效发展。成渝城市群是我国五大国家级城市群之一,更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平台,当前该城市群的建设已初现雏形,但要释放出巨大的内需潜力并真正实现新型城镇化,还需进一步深入探索城市群内各城镇协调、均衡发展的方式与途径。

一、成渝城市群协同发展

协同一词最早由德国物理学家Hemann Haken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协同论中提出,意指不同子系统之间通过不断地竞争与合作,最终实现系统整体及局部的共赢和互惠。区域发展离不开资源、人口、科技、环境等各种经济要素,而且发展效率取决于这些要素之间配合、协作的方式和程度,有效的协同发展不仅能充分释放出各要素的潜能,还能形成合力,产生超越各要素自身功能之和的新的整体功能。成渝城市群作为国家级城市群,旅游业发展水平和效率至关重要,协同发展成为其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国内有关协同发展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区域合作的加强,协同理论逐渐进入学者们的研究视野,有关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研究不断增多。城市群作为一种新的地域空间组织形式会对国家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其协同发展的实现则主要依赖于城市群内各城镇之间交通、产业、市场、科技、金融、信息和环境的协同。旅游业作为我国战略性的支柱产业,其强大的带动作用与区域协同发展的特点相契合,交易成本明显降低和区域旅游规模经济使协同发展成为城市群建设的必然选择。但目前关于成渝城市群旅游协同发展的研究成果很少,且多集中在城市群内各城市如何充分利用区域发展带来的契机,研究出发点和落脚点较单一,尚未从系统性的角度对成渝城市群旅游发展的整体建设进行研究,这并不利于区域旅游的协调、系统化发展。因此本文在实地调研与数据搜集、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扎根理论这一探索性研究方法,不断从现实中提炼、升华出成渝城市群旅游协同发展路径理论模型,并在模型阐释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相关发展途径,以期对成渝城市群旅游协同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并对相关理论研究进行完善。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及其实质

扎根理论最早由社会学家Galsser & Strauss于1967年提出,是一种在大量调查资料中概括、提炼社会现象的自下而上的归纳式研究方法,其摒弃了先验性理论假设,在不断比较、分析、转化资料成概念的互动过程中构建出新的理论,比较适用于现有理论体系并不是很完善的领域。文章采用扎根理论方法有助于在资料边收集、边分析、边补充的过程中提炼出成渝城市群旅游协同发展的基本问题,从而逐渐构建出其协同发展路径理论体系。

(二)数据搜集与整理

本研究主要通过深度访谈的方式来获取一手资料,同时辅以成渝城市群建设的时事新闻、成渝城市群内各城镇旅游局官方网站发布的信息等二手资料进行补充和验证。

2016年5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成渝城市群以成都、重庆两市为核心,主要包括四川省的成都、自贡、泸州、德阳、绵阳等15个市以及重庆市的渝中、万州、黔江、涪陵、江北等27个区(县),总面积达18.5万平方公里,基本涵盖了成渝两地经济活力最强、发展潜力最大的多数地区。成渝城市群跨度大、城镇数量多,根据研究需要和目的共选取了52位受访者进行深度访谈,其中包括成都、乐山、绵阳、德阳、宜宾、重庆、万州、合川等八个重点旅游城市的旅游局工作人员、科研院校专家学者、旅游企业管理者、旅游者等。这些受访者男女比例均衡,并分别来自不同的地区、从事职业各有差异、受教育程度也各不相同。在半结构化访谈过程中,话题主要围绕成渝城市群旅游协同发展的参与主体有哪些、其所扮演的角色是什么、参与的方式和途径是什么、旅游协同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工作是什么等四个方面展开,共涉及43个问题。每位受访者的访谈时间保持在45-60分钟之间,同时在访谈过程中进行录音以提高访谈效率并便于后续的资料整理,最后将访谈资料整理后反馈于相应的受访者以进一步对资料进行补充和修正,实现理论性饱和。

三、成渝城市群旅游协同发展路径分析

扎根理论对资料的分析主要包括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三个过程,本研究严格遵循此范式,以探索出成渝城市群旅游协同发展路径的内在机理。

(一)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是将原始资料通过打散、揉碎、重新综合等步骤逐步概念化和范畴化的过程。编码时,对原始访谈资料逐字逐句分析以进行初始概念化,如在回答“成渝城市群旅游产品开发的基础是什么”的提问时,回答的要点有:调查区域内潜在和现有旅游资源的数量、全面掌握旅游资源的分布情况、掌握旅游资源的类型和等级、掌握旅游资源的规模和特征等,这些要点被整合为“全面普查旅游资源”概念,并进一步归类至“旅游资源整合”范畴中。此外,将出现频次低于两次的初始概念予以剔除,以保证研究的可信度和普适性,最终得到了68个概念和15个副范畴。表1为开放式编码形成的概念和范畴。

表1 开放式编码形成的概念和范畴

(二)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是在开放式编码的基础上将得出的各项范畴通过“因果条件→现象→脉络→中介条件→行为策略→结果”这一典型模型联结在一起的过程,从而进一步发展出主范畴。根据不同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和逻辑次序,共归纳出四个主范畴,分别为:形象与品牌、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互惠共生共赢,得出的“旅游协同发展路径”典型模型见图1。典型模型的六个主要方面体现了范畴之间的关联,全面、准确地阐释了成渝城市群旅游协同发展的路径。

图1 主范畴“成渝城市群旅游协同发展路径”的典型模型

(三)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是在主轴编码的基础上,从主范畴中挖掘出核心范畴,并进一步将其与其他范畴联结,以故事线形式描绘出整体行为现象。基于此,确定了“协同发展方式”这一核心范畴,围绕该核心范畴的故事线可概况为: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引导的发展战略,通过旅游资源整合和产品开发塑造出成渝城市群统一旅游形象,打造差异化品牌,同时在政策的支持和人才的保障下,以交通互联、资金互流、客源共享、企业共建等手段促使成渝城市群各城镇互惠共生共赢协同性一体化发展,最终实现经济、文化和环境三大效益。据此,本研究构建出了“成渝城市群旅游协同发展路径模型”这一旅游协同发展的系统性理论构架,如图2所示。

图2 成渝城市群旅游协同发展路径模型

四、成渝城市群旅游协同发展路径模型阐释

(一)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发展战略

成渝城市群内共涉及44个地区,城镇数量多、区域跨度大、机构关系复杂,故而其区域旅游的协同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支持,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统筹规划、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同时当前供大于求的旅游市场特点促使市场主体必须发挥主导作用,通过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在政府主导、市场引导的过程中,首先,成立专门的成渝城市群旅游协同发展领导工作小组,组织成员主要来自于城市群内各城镇的旅游部门和旅游行业专家,主要负责旅游协同发展规划的制定、相关制度政策的制定、市场调研和监管、市场秩序维护等,以通过统筹规划与设计、服务标准一体化、市场监管一体化为成渝城市群旅游协同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其次,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通过建立旅游人才培养开发示范基地、举办旅游人才交流会议论坛、高福利引进专业管理人才、专家对口帮扶等手段打造一支底子好、技能高、素质强的旅游专业人才团队。最后,坚持政府部门营造环境、打好基础,市场通过供求、价格、竞争、激励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原则促使区域旅游集约化发展。

(二)整合旅游资源,通过精品塑造品牌

成渝城市群内旅游资源总量大、种类多,要实现协同发展必须在旅游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开发出拳头旅游产品。总体而言,首先成渝城市群内各城镇应按照统一标准和原则进行旅游资源普查,然后确定各自的特色旅游资源、重点旅游产品、旅游形象和定位,如成都—休闲都市、重庆—山水之都、自贡—井盐与灯会、遂宁—生态与恬静、合川—三江文明,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各地特色对资源进行分类分级、统一筹划,明确成渝城市群的核心旅游产品、关键旅游产品,并以此打造精品,并将其与地区结构、地理位置相结合串联成各具特色的主题旅游产品,形象完善的产品体系,塑造出区域旅游形象与品牌。

(三)构建“两心两带三区”发展格局,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

竞合关系的处理是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关键,成渝城市群旅游的协同发展必须先使各城镇明确合作是基础,齐心协力、抱团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然后通过比较优势展开差异化竞争。根据城市群内各城镇的旅游资源特色和区位条件,成渝城市群旅游发展应构建“两心两带三区”空间发展格局,两心分别为成都、重庆两座中心城市,两带分别为以成都平原为基础的成德绵乐城市带、以长江为依托的沿江城市带,三区分别为以泸州、宜宾、自贡、内江为主的川南聚合区、以南充、广安、遂宁为主的川东北聚合区、以达州、万州为主的达万聚合区,通过充分发挥成都、重庆两座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串联两大城市带、联动三大片区形成圈层化的区域旅游发展结构,从而优化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进行通力合作和错位竞争。

(四)通过互帮互助互惠实现综合效益

城市群内旅游协同发展的目标和宗旨是各城镇之间通过资金、客源、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要素的共享来实现经济、文化、环境三大效益。第一,交通互联。交通要素作为区域旅游发展的基础要求成渝城市群内必须实现交通一体化,应充分运用成都双流机场、绵阳机场、重庆江北国际机场、重庆万州五桥机场打造西部航空枢纽,利用和完善成绵乐高铁、成渝高铁、遂渝高铁打造成渝城际高铁网,升级泸州、宜宾、广元、南充、江津、涪陵、合川等地港口码头,优化长江、嘉陵江、岷江等航道,最终形成全面覆盖水、陆、空的成渝城市群内立体化综合交通网络体系,拉近城镇间距离。第二,资金互流。成渝城市群内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较大,资金作为旅游地发展的有力保障,必须完善城市群内投融资体系,打通资金流动渠道,加速资金流转,在充分利用资金的同时使相对落后地区获得充足的发展资金。第三,客源共享。客源作为旅游业发展的基础,直接影响着区域旅游经济效益,通过城市群内九寨沟等地秀丽的自然风光、深厚的巴蜀文化、成渝两市的现代都市风貌等吸引旅游者,然后各旅游地之间借助游客管理信息系统、旅游线路创新设计等手段分享游客信息,从而在市场定位和细分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当地独特的旅游产品将游客分流,避免成都、重庆两市独大,而其他地区出现“灯下黑”的遮蔽现象。第四,在市场主导的发展战略下旅游企业是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成渝城市群旅游的协同发展需要大量旅游企业作为市场支撑,但当前成渝城市群内大中型旅游企业并不多,缺少大型旅游集团,因此需集中力量培育出一批有实力、有市场的大中型旅游企业,采取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多元化发展、中小型旅游企业专营化的发展道路,同时鼓励和支持大型旅游企业上市,以获取更充足的资金并提高企业知名度。

互帮互助互惠是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必然手段,成渝城市群内各城镇唯有共享各资源要素,互相帮助,在合作的基础上展开良性竞争才能提升城市群内旅游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并带动就业和促进经济发展、传承巴蜀文化、美化城市环境,实现成渝城市群旅游发展的综合效益。

五、结论

成渝城市群旅游协同发展对成渝一体化建设、西部地区旅游业快速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基于文献述评、扎根理论的研究实现了在资料和现实互动过程中构建理论的需求,通过三层编码据此发展出了成渝城市群旅游协同发展的路径: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发展战略下,通过旅游资源整合和产品开发,打造精品并塑造区域旅游品牌,并在“两心两带三区”发展格局下,充分发挥成都、重庆两座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在城市群内进行交通互联、资金互流、客源共享、企业共建,形成互惠共生共赢的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最终实现经济、文化和环境等综合效益。

[1]方创琳.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与规律性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7,36(1):15-24.

[2]齐兴田.东北三省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模式及实现路径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33(2):65-67.

[3]张奕芳.成渝城市群发展路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5(11):100-137.

*2016年度四川省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项目“成渝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优化与协同发展路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SCTYETP2016L16)。

**作者简介:王芳(1981-),女,汉族,重庆人,硕士,毕业于四川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酒店管理研究和区域旅游开发研究;张丹(1989-),女,汉族,陕西陇县人,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区域旅游开发研究;朱文(1971-),女,汉族,四川德阳人,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酒店管理研究。

F

A

1006-0049-(2017)24-0016-03

猜你喜欢

成渝城市群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事记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发布
为世界级城市群铺路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成渝双城到同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