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建构之道:拉康对科耶夫欲望辩证法的借鉴
2017-12-25韩拓
◎韩拓
主体建构之道:拉康对科耶夫欲望辩证法的借鉴
◎韩拓
拉康主体结构的理论是通过对科耶夫欲望辩证法的借鉴而达成的。通过本文的介绍,可以清晰的看出拉康对于之前理论的改造,以及在其主体性理论中的语言结构框架和欲望生成理论如何在科耶夫的辩证法体系内形成主体。我认为欲望辩证法说明了欲望的想象性,并且对其的论述也能体现出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痕迹——特别是镜像阶段的“侵凌性”(aggressivity)和“外化”(alienation)等概念。
“欲望不是私人的事务,它总是在与其他主体的己知欲望的辩证关系中形成”。这句话体现出拉康理论对人的欲望的判断性描述。埃文斯认为,欲望在拉康那里既被看作是人类存在的核心,也被认作是理论建构的核心。在《弗洛伊德理论和精神分析中的自我》一文中拉康也说到,“弗洛伊德的世界既不是物的世界,也不是存在的世界,而是欲望的世界”。这说明,拉康的欲望的思考和概念源自于弗洛伊德的“本能-原乐-原欲”系统。但是也要指出,如同拉康对弗洛伊德其他概念扬弃式的使用一样,对于原欲、欲望的概念的使用也被拉康做了修正:(1)“本能-原乐-原欲”系统被赋予了无意识的结构,即语言的结构,并在这一结构下运作主体;(2)运用辩证法来说明欲望的主体间性。拉康对欲望概念的第二个修正——欲望辩证法——借鉴了科耶夫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重读。在文中我将对这一改正进行说明。
科耶夫重读主奴意识
科耶夫在1933年至1936年之间,以黑格尔的辩证法为主题举办了研讨班。他的研讨班经常设立在周末,这期间吸引了众多的法国战后知名学者,其中包括萨特、梅洛-庞帝等人,可以说对战后法国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复兴以及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产生具有深远影响。当然,科耶夫的研讨班也吸引了拉康的注意,并启发他今后的理论建构。
科耶夫的研讨班主要是以黑格尔的辩证法的解释为内容。辩证法作为哲学思维的方法表明了一个道理:正-反-合。在这种模式下任何观念、概念、事物、存在都有两个方面,而且是这两个方面的超越性统一。自我概念中本身就存在着非我的概念,而这两个相对的概念有超越性的形成了我,即“自我-他人-我们”就是依据这样的一个辩证模式形成的共同体下的“我”的概念。一旦我们了解了自我所暗含的自身的对立面,以及与这个对立面的统一存在,那么承认自我的存在,也就是承认他人的存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存在。这便是黑格尔所说的主奴意识。
主奴意识即主人和奴隶两个概念的相互依存关系:主人和奴隶之间是一种斗争中的相互认同关系。主人的存在需要以奴隶对主人的认同为前提;奴隶的存在也是要以主人的存在为前提。同样的,主人在主体地位的确认下的生活,是被奴隶的认可而确认的。这就导致了辩证法下的一个悖论:正面确认往往会导致一个负面确认。也就是说,主人的自我确认要依靠奴隶对其认可才能完成,从这种意义上说主人就是不自主的。而奴隶也并不依靠主人,即奴隶的自我确认完全取决于它是否要从事作为奴隶所必需的劳动生产。所以一旦奴隶通过自己的劳动确立的自己,那么奴隶便是自主的——他可以决定自己的存在,主人就是不自主的——他的存在需要奴隶的认可。
科耶夫首先肯定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关于人的自我意识的,而不是自然的、外在环境的。接着他又对黑格尔的主奴意识做了自己的解读。主人和奴隶之间的关系不光要看到相互统一的一面,也一定要看到相互对立的一面。即不能积极地看待他们在相互依赖中的存在,也要消极地看到他们相互依赖的消亡。主人的消失就是奴隶的消失,主人消灭奴隶就是消灭自己,奴隶消灭主人就是消灭自己。这样他们的关系就在消亡中相互依赖着,即一种相互对抗存在的关系(the relationship of mutual struggle)。在这种对抗性依存关系中,他们彼此是最“危险的敌人”。
拉康重构科耶夫的欲望辩证法
尽管科耶夭在谈及主奴意识的过程中,在对自我意识的辩证法解释过程中,也涉及到了欲望的概念,即我的欲望的确认需要已知的他者的欲望来支撑。拉康同样也将科耶夫“危险的敌人”的这种主奴意识表达运用到了欲望中。
首先,我的欲望与他者的欲望是一种对抗性相互依存的关系,即只有在相互消亡的层面上相互依存。正是基于这样的欲望的辩证法,拉康才说出了自己的名言,“欲望是他者的欲望”——尽管这句话中的“他者”拥有更为丰富的含义。其次,由于人的所有欲望都是直接指向对象的——比如,“根本欲望就是对母亲这个对象的原初者的乱伦欲望”——因此,欲望本身就是他在的、异域的。所以,我的欲望就是我欲望的对象。由此可见,欲望由于其指向性也就具有了对象性。第三,一个人的欲望需要与另一个人的欲望对抗出现并相互认可。这是就是欲望概念下的主奴意识。因为一个欲望的对象也可能是另一个欲望的对象。这就是说,主体总是在欲望这另一个主体的欲望。最后,当一个主体在欲望着另一个或者其他许多主体的欲望的时候,这个被欲望的对象就已经不再是“主体-对象”的关系,而是“主体——对象-主体”的关系。这样欲望的辩证法就从交互主体性——主体间的关系,生成了另一种关系——主体间性的关系。
综上所述,拉康基于科耶夫主奴辩证法的解释的欲望辩证法,不仅是对欲望的主体间相互指向的一个表达,即一个人的欲望总是指向另一个人的欲望,而且也是主体的欲望共同指向的第三者——欲望对象,在这个意义上欲望辩证法又说明了欲望是主体间性下的他者。对于拉康来说,欲望辩证法说明了欲望的想象性,并且对其的论述也能体现出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痕迹——特别是镜像阶段的“侵凌性”(aggressivity)和“外化”(alienation)等概念。
中央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