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释放云组织的红利

2017-12-25穆胜

中欧商业评论 2017年11期
关键词:人力资源人才用户

文 / 穆胜

组织转型已经成为大多数企业的刚需,无边界组织、指数型组织、平台型组织、云组织、动态合伙制……然而,繁多的概念创新并不能解决实践的困惑,企业转型亟需方法论。为此,本刊特别开设“组织转型设计师”系列,与读者共同探讨交流。

释放云组织的红利

文 / 穆胜

云组织的出现并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进步,更是一种价值观的进步——从威权到平权,云是一种商业民主。

穆胜

穆胜企业管理咨询事务所创始人,胜宴私董会创始人、总裁教练

从组织的角度看,“平台”是互联网时代主流的组织模式,往下一站走是“生态”。那么,再下一站呢?

从人的角度看,互联网时代是人力资源的“重器”时代,因为在资源可被广泛连接的条件下,人已经成为配置一切资源的中心,人力资源的高效配置(到用户需求上)才能盘活企业内外的各类资源。那么,人要怎样才能实现“随需调用”呢?这个过程对于人来说,又有什么特殊意义呢?

破解企业囚徒困境

人力资源真的缺乏吗?这显然是个伪命题。

互联网时代,企业和员工都在枷锁中,双方都很痛苦:

一方面,太多的企业发现自己越来越笨重——既无法获得用户需求的变化,也无法调整自己去适应这些变化。即使内部兵强马壮,但大企业病却形成了巨大的内耗,它们只能看着这艘巨轮在互联网的海洋中一路沉沦却难以自救。

另一方面,在传统企业的科层制裹挟中,员工成为了一个去个性化的“构件”。企业通过分工和授权为员工设置岗位角色,而员工被限制在岗位上,即使有能力做其他事情,也不得越界。于是,总有老板愤怒地声称企业里没人可用,但人力资源真的缺乏吗?这显然是个伪命题。认真观察会发现,每个企业内部都有真正“怀才不遇之人”,再认真观察又会发现,每个企业外部都有大量“可用之人”。其实,我们一直坐拥大量的人力资源,真正缺乏的是让人力资源供给找到需求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

问题来了,既然企业需要自己变得更灵活,而员工也有意愿让自己得到更大的舞台,为何不能让员工决定自己的舞台呢?为何不能将企业的经营责任“拆分”到每个人,让人人都成为自己的CEO,直接面对市场呢?庆幸的是,很多企业正在这样做,它们致力于让组织去中心化、扁平化、去威权化、分布式,让每一个员工都成为经营核算的单元。于是,各类新兴的组织模式层出不穷。

但如果创客与市场(用户需求)的匹配仅仅依靠线下的自组织来实现,效率是不高的。如果能够让企业平台上创客的所有属性都被“标签化”,而后“随时在线”,能够被任何用户“随需调用”,这不就是最高效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吗?我把这种组织模式称为“云组织”。

形象点说,所谓“云组织”,就是“滴滴摇人”,当企业在某一个角色上需要人了,就可以随时通过企业的云平台(开放或半开放的信息系统)找到到最合适的人,就像使用滴滴打车(现在叫“滴滴出行”)等软件来摇车一样。这种人如果来自企业内部,就叫“私有云”组织;如果来自企业外部,就叫“公有云”组织。

释放人性的欲望

当一个人将自己“共享”出去,他不就是一家“公司”吗?

在平台上,当每个创客根据用户的需求,组织资源提供解决方案,并能够从这一过程中获取合理收益,自组织过程就实现了。

这一过程中,IT只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云组织内的根本动力还是人的欲望,当然,基于这种欲望设计的机制会让这种动力最大化(正如我们前几篇谈到的)。我们抛弃了计划经济体制,选择了市场经济体制,但在组织里,却仍然秉持计划经济体制的逻辑。管理的终极追求是让“人人都成为自己的CEO”。说到这里,不妨定义一下——“经营思维”来自人的私欲,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生产力。进一步说,当员工变成经营者,他们的权利义务也开始调整,虽然变得更加功利,但也自担风险,他们获得自己对赌市场风险的高额回报,不是很公平吗?

作为科层制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人,我们都欠缺对于这个时代的了解。互联网时代,被压抑的人性开始释放出来,人们对于“自由”的追求远远超过计划经济信徒们的想象。当电子商务袭来时,有多少匠人开始放弃线下的安稳工作,开始把自己的作品放到线上平台,开始经营网上店铺;当微博、微信自媒体袭来时,有多少媒体人放弃了在传统媒体里的安稳工作,用内容打造一个个“流量入口”;当互联网医疗袭来时,多少三甲医院的名医一边在单位赚钱,一边开起了网上门诊;当滴滴打车、Uber袭来时,有多少出租车司机放弃了在出租车公司的安稳工作,开始拿出积蓄购买私车跑“专车”……仅仅以专车司机为例,问到他们为何转行,最大的一个理由是——“我可以自己决定什么时候开工,什么时候停工,我更加自由了。”

所以,让员工充分“被共享”,不仅仅是组织的需要,更是适应员工人性主张的需要,释放他们的私欲,就能够释放出强大的生产力。其实,我并不主张“共享员工”的说法,当一个人按照上述模式将自己“共享”出去,他不就是一家“公司”吗? 当我们认清了人的私欲和各种能力,就会发现,云组织是更好的组织模式。

新“木桶”的长板

高端价值的创造却一定不是通过“分工”来实现的,或者说,高端价值的创造是从“合工”开始的。

从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开始,我们对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的几个功能模块都深信不疑,按照一定模板雇佣员工、选拔员工、培训员工……因为,企业需要人去“填坑”,企业似乎应该定义岗位,而后选择和培养员工,实现人岗匹配。

这样的组织模式有两个问题:

第一是抹杀个性。事实上,我们为员工设置的那些任职资格、素质模型等模板,打掉了他们多少的个性?而个性就是不同,就是创新的来源,就是某一个能力维度上的优势。面对这些个性,企业不应该“打掉”,而是应该“发挥”。平庸是低稀缺、低价值的,而个性才是高稀缺、高价值的。

所有的员工都是异质性的,就好比天下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所以,究竟是应该通过管理手段让员工整齐划一,还是应该让员工不同的能力被组合成一个最佳的系统?换句话说,这个时代对于木桶理论有了新的解释。过去的认知是,一个人的能力是木桶,短板决定了水桶的容量(获得的收益),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去补齐短板,让自己拥有更大的容量。现在的“新木桶理论”则认为,一个人的能力是木桶,但短板并不决定容量,而是所有人都把自己的长板拿出来,组合一个更大的水桶,而后分享新水桶的容量。

第二是割裂知识。当员工被定义在某个岗位上,的确能够在机械性劳动中产生亚当・斯密主张的“分工优势”。工业经济时代,人并未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人们各司其职,附庸在其他生产要素上,将这些生产要素的功能发挥到最大,显然才是最需要的。即使是最重要的人——企业家,他们作为“企业家才能”这类生产要素的提供者,更多展示的也是自己的果敢和对于信息的敏锐。这样的他们,才能够敢为人先,投身商业浪潮,依靠对于信息的掌握创造出企业的红利。

但是,高端价值的创造却一定不是通过“分工”来实现的,或者说,高端价值的创造是从“合工”开始的(虽然需要“分工”来支撑),知识只有作为一个体系才会发挥最大的作用。互联网时代,人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他的生产要素应该围绕人来组织。也就是说,人必须具备多个领域(涉及不同生产要素)的知识,并且综合考虑一个系统,才能够创造出高端价值。这个时代,企业家会越来越多,企业家才能会喷涌而出,而且,企业家才能不仅是果敢和对于信息的敏锐,更是从0到1的创造。

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不同的发展路径:有人选择专业精深,他们依靠自己的长板来吸引别人互联;有人选择专业综合,他们充当系统整合者(system integrator)去组合长板。但是,每个人的路径又好像相同:专业精深者,为了经营好自己的长板,必须具备更加综合的能力,正如一个超级IP(知识资产),除了产出内容,还应该知道如何经营内容;而专业综合者,为了整合各类长板,必须自己首先具备一个最有力的长板,光谈“整合”是幼稚的。

最后,所有能够将自己放在云端、“共享出去”的人都具备三层能力:第一层是精深的专业知识;第二层是复合的知识结构;第三层是对接用户的高概念和高感性能力。这就是这个时代对于能力的要求,我们会看到更多的“极客”(专业精深)、更多的“跨界”(知识符合)、更多的“产品经理”(更懂用户),我将这种人才叫作“新T型人才”。

云组织红利

发出协作需求的人决定了“我是谁”。由此,所有人都可以被配置到任何的用户需求上。

云组织会释放怎样的“组织红利”?

成本低廉招聘成本和培训成本将大幅降低。聘请一名外部的人才需要高昂的招聘成本、培训成本。但在云组织里,所有员工的能力都是用标签标示的,搜寻效率更高;当人才实现了“在线”不“在册”,成为“公有云组织”,搜寻范围更大。由此可以找到“U盘化”(模块化)的人才,实现即插即用。这样一来,招聘成本和培训成本就降到了最低。

人均薪酬也将大幅降低。一来,云组织上“在线”的人才出售的是自己“可共享”的能力,由于不是专属,自然可以将单价降低。二来,由于互联网连通了极大范围内的人才供给,供给增加,自然可以降低人才单价。

管理成本(也就是内部交易成本)也将大幅降低。在使用人才的过程中,企业要想办法对其进行“管理”,而员工一定能找到办法偷懒,这是科层组织规则的必然结果。但在云组织里,员工与企业之间是“合伙人关系”或“外包关系”,员工是自己的CEO,从企业对付员工,变成了员工自己对付自己。

产出多样当企业的资源固定、安排固定时,产出的都是标准化的产品,一旦用户需求出现波动,首先冲垮的就是内部管理体系,或者说,管理体系会第一时间展现出不能与时俱进、自我迭代的劣势。

但在云组织里,人力资源首先由“本地人才”被扩展到“在线人才”,在KK(凯文・凯利)所谓“连接大于拥有”的时代,只要能够在互联网上接触到,就能够为我所用。另外,人力资源的安排方式是灵活的,他们不再基于岗位,而基于连接存在,或者说,连接定义了他们的岗位。正如,海尔的一名总监曾经说:“我这名片上的‘总监’只是一个title而已,我就是海尔生态网络里的一个节点”。他的意思是,对他发出协作需求的人决定了“我是谁”。由此,所有人都可以被配置到任何用户需求上。

当人才的获得范围和使用方式被扩展了,企业打造了一个柔性的生产系统,甚至可以将这种模式向供应链后端延伸,打造出“超级供应链”,从而满足互联网上千人千面的用户需求。

风险外置传统的人力资源使用方式是“自营”,即人才的进销存都在企业。换言之,如果人才不好用,企业亏损;如果人才没有及时被使用形成产出,企业亏损;如果人才没有被用到合适的地方,企业亏损……一旦聘用人才,企业必须支付大部分的固定薪酬,而不管市场绩效,此外,要解雇员工还会付出大量的沉没成本、重置成本。一句话,科层组织里,企业承担了所有的风险。

但在云组织里,企业转型为创客平台,仅仅是赚取撮合抽佣的收益。直观地说,就像马云不用雇佣、培训淘宝店家一样,在淘宝的平台上,优者生存,劣者淘汰,平台只是从供需对冲中抽取自己的收益而不用为失败者买单。当然,除了撮合抽佣外,企业也可以对创客平台上的优质项目进行投资。例如,海尔就会直接投资自己平台上孵化出来的项目,但会设计一套风控模式,也是风险极低的,这是他们“事先算赢”的基因。

如果我们默认云组织就是未来,那么,应该如何行动才能实现这种组织模式呢?

首先,获得足量的“可描述”的用户需求。企业应该开放自己的用户“接口”,将其变成交互用户“界面”。进一步看,应该让用户流量留存成为“用户资产”,以便让企业获取终身价值。未来的企业,都有一个用户流量(用户资产)的“基座”,并基于这个“基座”来搭建商业模式。这里,用户需求必须是“可描述”的,也就是说,最好能够用大数据来实现“用户画像”。

其次,获得足够的“可连接”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不仅是人力资源本身,其背后还包括其他资源。所以,企业的云台(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上必须有足够的人,而且他们还应该被数据化、标签化,确保能够被快速搜索到。只有这样,才能盘活云台上的整体资源。这在以前被人力资源管理者说成是“建设资源池”,但在互联网的语境里,“人才云化”可能是更加精准的描述。

其实,要把人才放到云端上很容易,但如何能够让他们“可连接”才是关键。换句话说,如何让人才从每次连接中获得合理的收益才是关键。是让他们当外包商,还是当合伙人?这需要企业进行激励机制的设计,云台的IT系统只是让这种机制更加固化、更加方便。只要有了这种快速连接的机制,员工是不会拒绝任何一次互联的,甚至外部人才也会进入企业的创客平台。进一步看,他们还会主动为自己打上诸多标签,使自己获得更多的连接机会。这和在LinkedIn上,会员主动第一时间更新自己的状态(以便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是一个道理。

第三,搭建足够的“可维基”的合作。当企业拥有足够的用户需求和足够的人力资源供给,如何链接供需呢?需要大量的合作形式(外包、合伙等)作为载体,才能够让创客之间实现“结构化”的交易。这有点像张五常描述的场景:1969年的香港街头,他坐在路旁的一个空木箱上,让一个男孩为他擦皮鞋,讲好价格为20分。当他开始擦时,另一个男孩走过来,不声不响地开始擦另一只鞋。他问如何支付,一个孩子回答“一人10分”。两个人完全不认识,但却清楚如何进行协作,如何分配。

显然,企业需要搭建员工协作的载体。一些企业开始为部门赋予三权,即财权、人权和事权,让它们变成经营体(实际就是一个模拟公司),让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用市场交易来连接。另一些企业开始虚拟出一些合作载体,用项目制来打穿部门墙。总之,任何的协作都必须出现在市场交易的关系中,每个环节上的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打工,而他们做的事情还必须能够指向满足用户需求,形成收益。

尽管有太多的管理学者都强调“人是第一资源”,但事实上,在互联网时代以前,人从来就不是“第一资源”,而是其他资源(如土地、资金、技术、社会资本等)的附庸物。

所以,在以前的管理理论中,我们仅仅是简单地设定人性,X理论、Y理论,甚至Z理论都不能有效地刻画出人性。其实,我们对于人性的这种设定更多地是在科层的框架下,把人性简单化,并作为科层组织的一个“构件”,而不是作为价值创造的中心资源。或者说,我们害怕人性的不确定性,害怕人性中过于复杂的部分,认为这些部分是管理的难题,而不是价值的来源。

不理解人性又怎么会明白如何激活员工?如果说一个企业的激励制度是产品,那么员工就是用户。然而,有多少此类产品完全是管理者主观臆想出来的产物?这样的产物,又怎么会有用户愿意接受?所以,那些名义上拥抱云组织的企业,大多是以此为幌子,设计了一些让员工“卖力不拿钱”的套路罢了。

云组织的出现并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进步,更是一种价值观的进步——从威权到平权,云是一种商业民主。毕竟,不是所有的企业家都能拥抱云组织,因为不是所有的企业家都能拥有那种平权精神的。

猜你喜欢

人力资源人才用户
人才云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关注用户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
试论人力资源会计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