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诗文化内涵价值观新解读
2017-12-25吴琳/文
吴 琳/文
亲近、了解古典文化才谈得上传承。几千年、几百年留下来的好东西,有灰尘、有糟粕,跟现代化的生活有距离。怎样的解读、怎样的形式才能够使大家容易接受,这是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重要问题,也是使文化传承并内化为当代人价值观的关键。有正能量的、扬弃糟粕的、抹去尘埃的文化价值观如何能够吸引人——这是当下中国历史文化保护发展中正在遇到的、必须面对的问题。
对历史文化名胜黄鹤楼而言,也是一样,必须面对这样的问题。黄鹤楼重建落成30年以来,武汉市对黄鹤楼及文化的保护是重视、积极、支持的。近年蛇山整治后景区及景区内的首义公园等历史建筑,交由黄鹤楼公园管理处管理,新增管理区域加上原来的黄鹤楼公园(10公顷左右),面积达到了40.3公顷。武汉正在着手规划未来的“大黄鹤楼风景区”——整合琴台、龟山、蛇山、首义文化园区等资源,打造黄鹤楼风景区,面积将达12平方公里,是现有黄鹤楼公园的30倍。现在的黄鹤楼,已经是国家5A级风景区,国家旅游胜地四十佳。2010年,黄鹤楼景区接待游客超过185万人次,收入首次破亿,2014年底门票收入将近1.5亿元。
在这样蓬勃发展的背后,如何进一步发挥文化的感召效应?大家都感到要有所改变、要创新,不能够只是在绿化、旅游两个重点上,要把重点和注意力放到挖掘和弘扬文化内涵。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思考能够更好发挥黄鹤楼诗文化在黄鹤楼历史文化保护中特殊作用的思路和方式,探讨黄鹤楼诗文化内涵价值观的新解读,希望用贴近现实、平易近人的解读,感染大众。
一、名人唐诗给黄鹤楼带来巨大影响力
毋庸置疑,大多数人认识黄鹤楼、向往黄鹤楼,不是现在的黄鹤楼以及配套的、精美的文化建筑,而是因为写黄鹤楼的诗,特别是以崔颢、李白为代表的唐诗。
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呈现的自然、宏丽的画卷,以及“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即景生情的乡愁,读后给人们呼之即来的联想和共鸣。
根据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起意的流行歌曲《烟花三月》,至今仍然红遍大街小巷。
黄鹤楼,史载最初建于公元223年,那是三国时期战乱年代。黄鹤楼没有名称,只是一个建在江边小山上的普通小楼,主要是作为军事瞭望、附带指挥的据点,随后几百年在历史上默默无闻,直到晋朝后,战事平息多年,逐渐演变成为游玩的小楼,也有了“黄鹤楼”的雅名;到唐代,鄂州、汉阳地区(今天的武昌)处于大一统局面的中心地带,在安史之乱中又未受到战争内乱的影响,相对平安的局面使其军事战略地位大大下降,原来的一些军事设施也逐渐演变为人们的游乐场所。蛇山一带在唐宋形成了一处以头陀寺、黄鹤楼、南楼、北榭等名楼古刹为中心的风景点。据唐人阎伯瑾《黄鹤楼记》记载,当时的黄鹤楼是鄂州刺史穆宁“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地方。唐朝许多诗人都在黄鹤楼留下了千古佳句,李白、白居易、崔颢、宋之问、王维、孟浩然、刘禹锡、贾岛、顾况、孟郊、李群玉以及南唐诗人卢郢等都在黄鹤楼留下了千古佳句。
公元735年左右,在唐朝著名诗人王维《送康太守》一诗中最早直接出现了黄鹤楼3个字:
送康太守
城下沧江水,江边黄鹤楼。
朱栏将粉堞,江水映悠悠。
铙吹发夏口,使君居上头。
郭门隐枫岸,侯吏趋芦洲。
何异临川郡,还劳康乐侯。
距离王维写《送康太守》诗240年左右,下面是公元975年南唐卢郢写的《黄鹤楼》,在这200多年间,以黄鹤楼为名为景写的诗歌无数:
黄鹤楼
黄鹤何年去杳冥,高楼十载倚江城。
密云朝卷四山景,流水夜传三峡声。
柳暗西州供写望,草芳南浦偏离情。
登临一向须回首,看却乡心万感生。
皮明庥先生在《黄鹤楼李白搁笔》文中提到著名诗人白居易、李白与黄鹤楼的关系,是这样描述的:
“诗坛巨子白居易曾畅游黄鹤楼,并赋有《赴黄鹤楼卢侍御宴》一首,头联有‘白花浪溅头陀寺,红叶林笼鹦鹉洲’句,表现了作者非凡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在众多的唐代诗人中,和江汉地区结下了不解之缘的首推唐代诗坛巨星、号称“诗仙”的李白。楚山楚水曾造就过战国屈原这样伟大的诗人,李白成长也离不开壮丽的楚地山水对他的哺育和陶冶。李白的诗集中共收诗歌1000余首,其中有关黄鹤楼和江夏、汉阳的诗共有50多首,武昌蛇山留下了许多李白的传说和遗址,有搁笔亭、太白亭、李白读书处等。
二、黄鹤楼诗文化内涵价值观新解读
黄鹤楼以及诗文化——体味其中蕴涵的浪漫情怀以及追求进取、创新、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价值观,对建设现代文明无疑具有无可替代的积极意义和作用。每一处古代的名楼胜景,都因为凝聚着璀璨的文化结晶而盛誉不衰,雄视千古。以江南三大名楼为例,滕王阁有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岳阳楼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黄鹤楼则是有崔颢、李白等历代文人骚客多人多篇诗文流传为傲。下面具体解析崔颢《黄鹤楼》、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两首诗歌。
(一)一座楼成就了武汉的情调
一个传说成就了一座楼,很多;一座楼成就了一首诗,也不少见。但是,因为一个传说、一座楼、一首诗使一个城市名扬四海的不多,武汉就算一个。
这传说,其实很简单——就是古代仙人驾鹤上天的传说;
这座楼,就是黄鹤楼——古代仙人驾鹤上天的地方;
这首诗,就是崔颢的《黄鹤楼》——位列现代电脑科技评选的唐诗排行榜第一名。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浏览眼前的鹦鹉洲、汉阳树,放眼看大江、白云,即景生情,脱口而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四句诗信手而就,一气呵成,给人一泻千里的诗情,呈现出一幅自然、宏丽的画卷;“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使这首诗蕴含一种文雅的风骨,也容易引来读者的共鸣。所以,李白对这首诗有惊叹般的评价:“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有趣的是,“昔人已乘黄鹤去”写于公元727年,距今以有一千多年之久。为了一个简单的传说,这座楼却得以反复修葺,引得众多名人慕名而来。如此成就了武汉城的情调,追求的不仅仅是浪漫,更是向往与外界交流、学习的态度和开放、创新的价值观。
(二)江山美景黄鹤楼,使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黄鹤楼之所以冠以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称,精美的建筑与江山美景浑然天成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千年沉静的山脉和奔流不息的长江,古典雕花栏杆的长江大桥,像一弯雄伟而精致的新月。倘若立足远眺,长久壮阔的大自然会使你自然明白什么是无限的天地,什么是过眼烟云,什么是名垂青史。
崔颢的《黄鹤楼》中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早已历经一千多年的变化。虽然在今天的武汉,“晴川”“汉阳”“鹦鹉洲”的地名仍然存在;还有一颗500多年的银杏树,被命名“汉阳树”,在武汉市五医院门前占据着一个像客厅那么大的地方,但是它们的周围绝大多数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
面对快速城市化的情形,自重建黄鹤楼以来,城市管理者开始限制黄鹤楼周围的建筑物的高度。所以,登临今天的黄鹤楼,美景有所改变,但是诗意历历在目。
(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意中的人情
大诗人李白曾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里我们品出的是埋藏在中国人性格里的真诚和热情。
这首诗的背景是:在一代名胜黄鹤楼送别朋友孟浩然;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年轻的李白送别尊敬的学长朋友;朋友要去的地方是有名的“烟花三月”的扬州。
所以,不同于一般送别诗中有悲凉的惜别之情,这里带来了古朴、雅致的送别,悠远的思念之情,人情中饱含诗意,诗意中饱含人情。
“孤帆远影,以目送也,长江天际,以心送也。”在黄鹤楼当时所处的高度、视野所能容纳的宽度,朋友孟浩然的帆船要经过很久才能在李白的视线中消失,但是,船消失了,李白还站在黄鹤楼上看着奔流的江水与远方的天际汇合处,想着朋友孟浩然、想着离别的这件事。这长时间的等候、关注不是责任和法律驱使,只是意念和情意而为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中意犹未尽的那种惦念之情是中国人性格中的真诚和热情的自然流露。
古代人重别离,跟交通、通讯不便有关系。但是,如今交通、通讯发达了,谁没有人情往来?人与人交往,谁不重视诚心诚意?
船消失了,李白还站在黄鹤楼上看着奔流的江水与远方的天际汇合处,朋友的人影都远去不见了,送的人还久久地站在原地念叨,这样与人交往的境界,不仍然是我们今天向往和追求的吗?
黄鹤楼不是仅仅因为文人墨客的高谈阔论而千古传扬,更是因为那里留下的人性中的真诚和热情。
三、黄鹤楼上激荡的革命斗志和理想
与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相比,毛泽东《菩萨蛮·黄鹤楼》一词却带给我们另一番感受——时代的沉郁,沉郁中开阔的胸襟及气概,还有对实现理想、抱负的热切期待。
菩萨蛮·黄鹤楼
毛泽东
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在新修建的武汉市民中心,大厅正中心就耸立着这幅词,巨大的标语牌与词中蕴含的博大气势让大厅气势非凡。读了毛泽东的《菩萨蛮·黄鹤楼》,首先对武汉两江三镇、长江中游的地理特征一目了然。
武汉位于长江中游,相传在长江中游一带有九条支流同长江汇合,古时有鲍照《登黄鹤矶》诗称“九派引沧流”,现在的汉口也是得名“汉江流入长江之口”,所以武汉是“茫茫九派流中国”;当时长江上没有大桥,长江以南的粤汉铁路和以北的京汉铁路在武汉相交于长江,火车用轮船一节一节拖过江,这就是“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武汉有龟蛇二山,蛇山在长江南岸的武昌江边,龟山在蛇山对岸的汉阳江边,在没有大桥的年代,隔江对峙的龟蛇二山,好像把长江锁住一样。
武汉的特点都在这几句里——长江中游(市域内长江长度150千米左右)、汉江和长江交汇、南北交通要道相交于长江、龟蛇二山,蛇山上有黄鹤楼,龟山上南有晴川阁、龟山北边有三国古战场……
由“茫茫九派流中国”、“九派引沧流”,很容易想到长江穿过中心的城市,肯定是一分为二的城市;汉水还与长江在武汉汇合,武汉城市中心不是一条江而是两条江相交穿过,像一个翻倒下来的“y”字横卧在武汉城市的中心,长条是长江,短条是汉江。由此,武汉也就在自然地理上有三个地块组成——翻倒下来的横“y”的北边是汉口(江北是汉口),南边是武昌(江南是武昌),两个短叉叉相交的地方是汉阳(在汉口和武昌的西面,汉阳是武汉的西部)。武汉的中心在哪里?就在那个横“y”的一个短叉叉与一长条相交的地方,那个地方就是长江一桥所在的位置,黄鹤楼在桥的南头,晴川阁在桥的北头。
读毛泽东写黄鹤楼的词,还让我们感受到黄鹤楼上激荡的革命理想和斗志。站在蛇山上眺望风雨中奔流不息的长江、长江对岸的龟山,时空交错之中,指点江山之时,总会令诗人激扬文字不止。公元8世纪崔颢写的是“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还,白云千载空悠悠!”;1927年毛泽东写的是“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这首词写于毛泽东34岁之时,这个时候是毛泽东的壮年。当时,1927年,正值中国多事之秋,国共合作的北伐革命初期获得了一些胜利,但军阀及各种势力依然存在,蒋介石登上领导地位后,革命由高潮到低潮直至失败。毛泽东投入热情、为之奋斗的革命事业由高潮急速转向低潮,因为国共公开分裂农讲所可能只办了一期就再也办不下去的时候(事实上也是如此)。
登高怀远,面对滔滔东去的长江水,面对时光流逝而不变的古迹,人容易联想到“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想到自己短暂的人生如何度过、理想如何实现。
毛泽东“心潮逐浪高”的是——虽然理想和现实有巨大差距,但是,使中国摆脱被帝、官、封压迫、使劳苦大众摆脱被欺凌的现实、使中国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的激情和高远的志向,以酒祭江明志——把酒酹滔滔。
“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看到希望,要提高我们的勇气”,毛泽东后来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候,是这样鼓励全党的。其实,从这首《菩萨蛮·黄鹤楼》词中,我们看到,在很早以前,毛泽东也是这样鼓励自己的。
1927年,已经过去90年,离我们很遥远了。现在的中国已经部分实现了毛泽东当年的愿望。当年共产党还不是执政党,今天共产党领导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已经60多年了。今天的黄鹤楼,已经重建重修,是国家5星级旅游公园。在那里,壮丽的景色中没有沉郁苍凉,但是回味毛泽东的《菩萨蛮·黄鹤楼》一词,仍然会感受到壮丽的景色中有过的沉郁苍凉、昂扬的革命激情和坚定的革命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