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水共治”促生态循环农业的龙泉模式

2017-12-25桑士达管竹伟姚升厚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7年32期
关键词:五水共治菌棒龙泉

桑士达 管竹伟 姚升厚 胡 琳/文

深入贯彻“两山”重要思想,扎实推进“五水共治”,对“七山一水两分田”的浙江来说,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推进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推广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在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中加快农业现代化。近年来,龙泉市围绕“绿色发展、科学赶超、生态惠民”,在扎实推进“五水共治”中,为保护农业生态、保障农业供给、守护舌尖安全,积极探索山区生态循环农业先进模式,综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取得了明显成效: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2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主体14家,建成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30个。全面实施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实现园区内畜禽养殖零污染、零排放和100%资源化利用目标;构建起种养内部小循环、各功能区中循环、外部大循环的全域生态体系,走出一条以生态循环农业推动山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绿色发展之路,成为全省山区型生态循环农业的样板。

一、龙泉抓生态循环农业的主要做法

长期来,由于畜牧养殖粗放污水粪便直排,化肥、农药过量施用,食用菌废菌棒等农业废弃物随意抛弃,导致一些地方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农业发展遭遇瓶颈。而如今,畜禽排泄物变成沼渣沼液,废菌棒成为绿色有机肥;溪边河畔的白色垃圾不见了,田头地角的食用菌废弃物难寻踪迹,这是龙泉市着眼精准治水、合力治水、长效治水,大胆探索山区生态循环模式、科学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出现的结果。

(一)从三处入手破解面源污染症结

一是从优化生态布局入手。制订《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2010-2020)》,统筹谋划环境承载和污染防治,明确划分畜禽养殖禁养、限养、适养三个区块;同时,坚持农牧结合、种养平衡,提升发展竹、茶、果蔬和生态畜牧业等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在茶园、果园、笋竹两用林基地建设生态规模养殖场50多家,建成沼液储液池3.8万多立方米,有机肥加工厂5家,实现农业废弃物就近循环利用,达到“生态、循环、清洁、优质、高效”。二是从集聚治理合力入手。制定现代生态循环示范创建、生态畜牧业、废菌棒回收利用等系列扶持机制,任务落实列入乡镇年度目标考核;实行职能部门包干扶持制,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环保节能减排、林业林间道路建设、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项目资金进行整合;实行示范区内循环项目优先制,做到循环建到哪里,项目就安排到那里、资金支持到那里。近四年来,累计安排各项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资金1亿多元。三是从搭建科技应用平台入手。成立“浙江大学龙泉现代农业技术合作推广中心”和省内首家“4+1”技术创新联盟,以平台开展高山蔬菜、特色茶、食用菌专题研究,筛选27个现代生态循环农业项目与科研院校有效对接;建立健全农业公共服务体系,投入资金456万元,打通循环农业应用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

(二)经三个推广创建山区循环农业模式

一是推广“畜禽排泄物利用”生态养殖模式。用畜禽养殖排泄物制作有机肥,利用沼气工程生产沼液并就地消纳,改变养殖场脏乱臭面貌。目前,115家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达标验收,实现畜禽排泄物100%利用和零排放。该市山区“猪-排泄物-作物”生态循环模式在全省农业水环境治理模式创新大赛中获得十佳模式荣誉称号。二是推广“废菌棒利用”循环产业链模式。作为全省最大食用菌生产地,该市年产食用菌2.2亿袋,过去大多被农户抛弃于村边田边、路道河道,成为病害菌滋生源。现该市采取生产有机肥还田还山和生物质发电,解决废菌棒乱抛乱扔污染环境难题。集中回收、统一处理、资源化利用方式,废菌棒年综合利用率达100%,且增收2000多万元。三是推广“减量、节约、清洁化”生产模式。采取肥水同灌和生物物理杀虫技术,有效降低农业灌溉用水,减少化肥农药投入量,提高农产品品质。推广喷滴灌面积4万亩,悬挂有色粘虫板40万张,安装杀虫灯2000盏;认证“三品”生产主体92家,产品145个,绿色畜禽53万头(羽),年产量7万吨。

(三)以三项结合推进高效生态循环农业

一是结合“三改一拆”促转型。以“五水共治”倒逼发展方式转变,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大小养殖场553家,拆除栏舍用房面积20万多平方米,鼓励56家有基础、成规模的养殖场向种植区、林区搬迁转移,积极兴建标准化生态养殖场。深化养殖污染整治,同步确保规模总量基本不减、畜牧生产持续增长,畜牧业实现年产值2.5亿元,同比增长12%。二是结合现代农业园区促示范带动。以省级生态循环农业标准推进兰巨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建成规模养殖场13个,万吨生产能力有机肥加工厂1个,完成种养结合、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面积1.9万亩,集中收集处理全市60%畜禽粪便和50%废弃菌棒,在种植、食用菌、畜牧等产业间形成相互融合促进格局,解决农业面源治理难题,并提供就业2000余人,受益农民6200余人,农民人均增收1.2万元,成为全省山区运用循环农业科学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样板区块。三是结合美丽产业培育促增收。着力推动农村土地整村整组流转,开展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创建一批农业精品乡村、农家乐及绿色农产品,使之成为山区农民增收新渠道,如金观音庄园、凤羽山区成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企业;高山蔬菜热销多个大中城市,定点供应20多家省直单位、大学食堂及社会饭店。

二、龙泉生态循环农业推进中的困惑

一是在养殖污染整治上,龙泉推行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与其他县(市)存在一定差异,区别于在坚决取缔“低小散”养殖、整治养殖污染的同时,立足山区特点和空间优势,注重推进“农牧、林牧、经牧”融合发展,做到拆迁不减量、整治大提升,从而有效保障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肉类产品稳定供给。从实际看,龙泉的养殖污染整治到位、举措和方法管用,但这种模式推行以来,却与省、市实行的模式不一致,在全省畜牧养殖污染整治深入推进、畜牧产值锐减情况下,龙泉畜牧业产值怎么反而增长,曾一度被统计部门质疑,这给该市深入推进养殖污染整治工作带来困惑。

二是在生态循环技术推广上,一方面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年龄结构老化,呈现青黄不接的现状,力量明显不足;另一方面部分农民生态保护意识不强,重生产轻保护思想严重,尽管知道传统方式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由于生态循环技术比起传统方式效果差、见效慢,在推广应用上阻力大。农民为了在生产过程中图省工、图便利、图见效快、图产量高,仍习惯用传统方式来生产,甚至出现化肥、农药、除草剂滥用以及畜牧排泄物直排等现象,给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三是在治水资金安排上,由于农业生产面广、量大、又分散,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综合回收再利用,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治理资金,资金缺口大。以废菌棒回收利用为例,该市代料食用菌年栽培量约2.2亿袋,按每袋回收综合利用投入5分计算,每年就需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而农业一产相比二三产业利润微薄,一般农户又不愿意追加投入用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认为增加农民的负担,这势必加大财政负担。

三、对促进生态循环农业的建议

在深入推进“五水共治”中,龙泉市从实际出发,将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摆在突出位置,有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龙泉的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为此建议:

一是加大“生态循环”龙泉模式支持力度。鉴于山区生态的特殊性,在环境承载力和自我净化能力上相对较强,有利于运用生态循环模式来达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效果,应由省农业主管部门牵头开展专题调研,加强对“生态循环”龙泉模式的指导,组织实施区域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山区型生态循环农业体系,扎实推进循环农业整建制制推进县创建,并通过总结梳理提炼,形成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行之有效的、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山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模板,加以推广应用,涌现更多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先行区。

二是建立生态奖励或转移支付制度。建立生态奖励或转移支付制度不但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具体实践,也能提高工作积极性,让生态保护好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县市从政府财政捉襟见肘中解脱出来,有更充裕的资金投入治水工作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并且也能相应地减轻山区农民的负担,激发他们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积极性和热情,共享保护好生态环境所赋予的生态红利。

三是加快推进生态循环技术攻关及推广应用。着眼浙江多山缺水少田的实际,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上,加强山区生态循环技术攻关及推广应用刻不容缓。要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懂专业、有朝气、能创新基层农技推广人才,输送一批新鲜血液,为基层更好地开展农技推广服务创造条件。同时,省农水科研单位和相关院校,针对浙江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加强对生态循环技术攻关,特别是适合山区的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突破技术瓶颈,减少投入成本,促进新型种养模式和生态循环农业技术集成推广应用;开发适合山区的微小型农用机械,推动“机器换人”,降低人力成本,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猜你喜欢

五水共治菌棒龙泉
话说齐缘堂龙泉铁壶
夏季高温期香菇菌棒间歇养菌三步走
美从极致简中来——浅析“龙泉”紫砂壶
“五水共治”视阈下高校生态德育建设研究
发挥媒体作用 助力“五水共治”——《绍兴日报》推进河长制报道的实践探索
龙泉铁壶 文化传承中的一抹惊艳
香菇注水时间怎样掌握
香菇菌棒开放接种新技术
灰树花菌棒第二潮菇春季出菇催蕾研究
杭州“五水共治”公众参与调查与对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