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基础会计课堂教学效果的对策研究
2017-12-25李峪兰晋东南会计学校
文/李峪兰,晋东南会计学校
1 基础会计课堂教学有效性原则
基础会计课的教学方法是指在基础会计的教学活动课中,教师与学生为了共同的期望目标,而采用的基本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模式。随着现代教育方式和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发展,很多传统的教授学生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得不到学生的喜爱,而且实践证明,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无法适应教学的发展需要。因此一定要针对当前的现状进行专门真针对基础会计课堂的方法的探析。在新的形势下,基础会计课堂的教学方法应当是依据以下的相关原则进行的。
首先就是科学性原则。教学的有效性,一定是要适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的。换句话说,就是要树立科学的原则,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同时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其次是主体性原则,教学的有效性,一定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够发挥出最大的作用。第三是过程性原则,要记得任何策略的实施,都应当是有一个过程的,千万不能操之过急。要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不足,进而不断发展,不断完善。最后就是创新性原则,一个学科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创新,尤其是会计这一学科,就更需要在与时俱进的情况下促进学生的发展。要借鉴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的精华部分,辅之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2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现状
2.1 理论与实际脱节
传统的课堂上,教师只顾着自己将课本中的知识讲述完毕就可以了,学生也只是做做笔记,不会有更深入的思考活动。教师只顾着迅速的将理论知识讲述完毕,从来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需要。长期填鸭式的教学使得学生完全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很多学生在几年的课程结束之后,也只是对一些会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简单了解,根本无法深入到实际的实践工作中去。实验教材内容单一,都只是涉及到某一个企业的某一个具体的经济业务,但是现在市场上各种大中型企业比比皆是,经济业务量大,不让学生进入这些企业进行实训,以后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鉴于普遍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很多学院的会计类课程教学目标不清晰,没有明确的目标定位。虽然国家大力倡导职业技术教学进行改革,也正在落实各项措施。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仍然摆脱不了传统目标的束缚,照搬照抄原来的教学目标,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更有甚者直接将其他学校的优秀经验直接拿来,没有充分考虑到本校以及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没有展示出本校的特色,因此目标界定模糊,影响教学质量和水平。改革停滞不前,教育观念落后。
2.2 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没有制定完善的学习计划
传统的基础会计课堂,很多的学生都没有充足的学习动力,没有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很多学校的学生由于学习习惯差,因此即使制定的相应的计划也无法落实,造成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极差。
会计专业的教学本身是比较枯燥的,所以需要教师和学生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专业课堂上进行创新。教师在课堂上仅仅只是讲授理论,理论学习全部结束,再安排学生统一进行实际训练,这样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学生前期学习理论的过程中没有及时进行实训教学,造成了理论和实际的脱节,没有有效的教学计划,会让学生丧失原有的新鲜感和积极性,学生是难以听进去的,因此要与实际训练相结合,学用结合,改变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
2.3 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会计专业教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和其他很多的专业息息相关,需要紧跟时代的脚步。会计课程本身在院校中是一门难度较高的课程,因此就更需要配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基础会计课时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且讲课与实训应该有一定的比例,但是在实际的课程配置中,与时代紧密集合的课程少之又少,课时量也不够,无法满足学生和教师的需要。本身课时量就不达标,再加上先进理论开设的课程也较少,学校缺乏一定的实训课的比例,因此几年时间结束,学生自身根本没有得到发展。
3 提高基础会计课程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
3.1 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学生最开始接触基础会计这门课程的时候,应该是既好奇又陌生,对于任课教师也有着很复杂的心理。教师和学生完全不熟悉的情况下,需要首先调动教师自身的教学情感,尽可能的给学生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多向学生阐述会计的重要性,和学生介绍当前会计从业人员的发展情况和社会前景,告知学生一个重要的思想:社会经济越是发展,会计人才越是重要。让学生知道自己选择的专业是完全正确的,并且要求学生在未来几年的学习中树立好目标,定好计划,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2 结合时代的特征,因材施教
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技术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是不一样的,在学校进行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也基本上也是以班级为教学单位,很难考虑到每位学生的个别差异,这样长此以往下去,就会使学生之间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大,严重的影响到学生的发展进步和基础会计课程的时代发展。在当今对学生的技能和知识的重视程度提高的过程中,想要每位学生的技能学习足够扎实,理论掌握充分,就应该做到因材施教,针对每位学生的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对于那些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增添更多更难的实际事例的内容,反之,则先进行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的讲解再逐步加强教育。对一些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鼓励参加一些会计资格类考试,如初级会计师的考试等。
3.3 深化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围绕会计基础的相关知识,对课程进行定位,改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学校要对市场进行调研,要明确的知道本专业的市场定位,依据市场制定适合的课程。同时要掌握行业的发展方向,依据市场定培养方案。
市场的需要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基础,学校要不断的深化教学改革,改变教师一言堂、一支笔的教授模式。对于技术性的专业课程,一味的教授并不适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因此要加大对教学方法的改革。要将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3.4 需要构建起会计课程实践环节
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的提升,更好的是在各种主体参与的环境下养成。因此院校应在进行课堂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实现课本和实践的结合,发挥课上和课下的两种效用,构建理论课程教育的实践环节。院校需要和企业建立长期稳固的联系,在学生进行有效的理论学习之后,提供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场地供学生动手实际操作。因此学校需要需要和外界联系,校企结合的模式是比较有效的模式,既能够提供给学生实际训练的场所,也可以减轻学校的压力,培养更多更高优质的技术性人才,校企结合是一种双赢的策略,学生是这中间的直接受益者,既强化了理论,也加强了实践。
3.5 课程考核方式的变革
课程考核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可以通过考核检验学生的学习阶段性效果,也可以考察教师的教学效果。因此,建立有效的考核制度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可以间接的对学生起到督促作用。基础会计课程考核一般都是用纯理论的方式进行考核,不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可以变革课程考核制度,采取基本知识的学习效果、实际操作能力展示以及工作计划等进行综合的考察。同时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精神、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进行考核,将不同的考核成绩按照比例综合,最终得出本课程的最终成绩。因此对基础会计课程的变革,也需要考察制度相应的进行变革,形成一套完整的改革体系。
[1]宋芳.中职《基础会计》教学方法的探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5(10).
[2]郭锦华.中职会计课的“吸引力”从何而来[J].中国市场,2014(18).
[3]贾宗武,王惠珍.关于提高会计学专业实践性教学质量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