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田舍奴,我岂妄哉”

2017-12-25郭恩宽

关键词:鹳雀楼王昌龄歌者

□郭恩宽

“田舍奴,我岂妄哉”

□郭恩宽

唐代诗人之间喜欢互相切磋以提高诗作水平,如诗人贾岛与韩愈的“推敲”、李白的铁杵磨针、白居易诗成读给老太太听以征求意见等故事,家喻户晓,人尽皆知。

唐代诗人更深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的道理,兴趣相投的诗人之间常常能结下深厚的友谊。诗人之间的小群体,往往被人们以姓氏来命名,如“李杜”“韩柳”“元白”等,也意味着这些人“齐名”。盛唐时期,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位好朋友被公认为“齐名”。“齐名”之誉,说明他们的诗歌在境界、风格、成就上相差不多,其中的王之涣则是一个特别有故事的人。

王之涣名满天下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用短短的20个字,就使山西省永济县鹳雀楼得以名垂千古、号称天下第一文化名楼。他的另一首边塞诗《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此诗委婉含蓄,悲壮苍凉,得到很高的评价,成为诗人唱咏塞外的代表作之一。更是因为这首诗,还为人们留下了生动形象的“旗亭画壁”故事。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一日,天寒微雪,三人共诣旗亭,贳酒小饮。有梨园伶官十数人,妙伎四辈,相继登楼会宴,旋即奏乐。三人私约曰:‘我辈各有诗名,每不自定甲乙,今可密观诸伶所讴,以诗入歌词,多者为优。’俄而一伶唱:‘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昌龄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又一伶讴:‘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今寂寞,犹是子云居。’适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唱:‘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昌龄又引手画壁曰:‘二绝句。’之涣曰:‘此辈皆潦倒乐官,所唱巴人下里之词耳。’因指伎中最佳者谓:‘此子所唱必是我诗,子等当须列拜床下,奉我为师。’须臾,果唱‘黄河远上……’,涣即揶揄二子曰:‘田舍奴,我岂妄哉?’因大谐笑。”

他们在旗亭相聚“贳酒”,即赊酒喝,因而是“小饮”。后在诸歌者的歌声中,三人兴致大增,可能已经进入微醺状态。在王昌龄、高适的诗歌都有人吟唱的情境下,王之涣脸上有些挂不住,他急切地指着歌者中一位相貌出众者,口吐“狂言”:“此子所唱必是我诗……”实际上,这在当时也仅是他的猜测而已。等到那位伶官真的唱出自己的诗歌时,王之涣更加“忘乎所以”:“田舍奴,我岂妄哉!”田舍奴,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乡巴佬”,将自己的朋友喊成“乡巴佬”,应该是一时兴起所致。

唐代诗人经常以此类俗语“自嘲”或“嘲人”,李白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诗句。“田舍奴”“蓬蒿人”是近义词,虽略含贬义,但无伤大雅。因此,王之涣的朋友们也毫不在意他的“狂言”,“因大谐笑”。这是唐代文风的大环境与个人友谊小环境的美妙结合。

由此可见,诗人们之间的友谊并不是互相闹“意气”、互相比个高低,也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人相轻”,而是以诗作的日臻化境为总前提的。

[责任编辑 荆学峰]

猜你喜欢

鹳雀楼王昌龄歌者
[唐]王昌龄诗二首(书法作品)
出塞①二首(其一)
草原人民的歌者——记蒙古族诗人包·布仁
抱憾鹳雀楼
爱国情怀永流传
登鹳雀楼
歌者和履痕
蒋昱欣??《登鹳雀楼》
裸露
鹳雀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