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的装裱技艺
2017-08-22曹晋程嫄倩
□曹晋 程嫄倩
中国书画的装裱技艺
□曹晋 程嫄倩
中国书画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瑰宝,然而因其历史悠久,若保管不善,会导致受潮发霉、虫蛀鼠咬、绢纸老化,一旦毁之,将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因此,一幅完美的古书画作品,若要长期保存和收藏好是离不开修复装裱的。书画装裱修复技艺是一门中国传统手工技艺。
一、历史悠久的中国书画装裱技艺
中国书画装裱技艺历史悠久。从考古资料来看:1973年,湖南省出土了战国楚墓中的《人物御龙帛画》,原帛画“最上横边裹着一根很细的竹条,上系有棕色丝绳”。1972年~1974年,湖南省长沙市考古工作者发掘马王堆一号汉墓时,在清理出土的帛画上发现:“丁形帛画的顶部裹有一根竹竿,并系以棕色的丝带;中部和下部的两个下角,均缀有青色细麻线织成的筒状绦带。”(图一)可以说,从战国帛画、缯书上的技术应用到西汉帛画装裱技艺的基本成形,中国书画装裱技艺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秦汉时期,盛行屏风书画。屏风上的书画是经过裱褙的,后因旧屏风书画拆旧换新,换下来的旧书画就需要装裱,使旧书画不仅能够妥善保存,而且还能提高其历史的收藏价值,同时也显示出豪门贵族的身份。《荀子·富国》有言:“为人主上者,不美不饰之,不足以一民也。”
两晋时期,书画装裱技术虽然已经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但还处于初期阶段。由于装裱技法不完善,所裱之书画质量不高,正如唐代张怀瓘所言的 “晋代装书,真草混杂,褙纸皱起”。
图一 马王堆汉墓出土帛画
南北朝时期,书画装裱有了初步的发展,形成了装裱的基本形制——卷轴。
隋代,隋炀帝将内府书画分为上、中、下三等,分别用不同材质的轴棒进行装饰,加以区分。由于当时丝绸纺织及造纸技术达到较高水平,绫、锦、绢、帛、皮棉和竹纸一应俱全,从而促进了装裱艺术的发展,史称“炀帝内府所藏书画,装潢极为华丽”。
唐代,装裱艺术进入成熟时期。由于社会稳定,加之唐太宗李世民喜好书画,人物、山水、亭台楼阁的绘画勃然兴起,促进了装裱业的发展。《名画猎精录》中记述:“贞观、开元中,内府图书,装裱艺术进入成熟,皆用白檀香为身,紫檀香为首,紫罗褫织成带,以为官画之标志。”这一时期继卷轴之后,又出现了挂轴和册页的形式。至此,书画装裱的三大基本形制均已出现,装裱技艺也日臻成熟。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装裱技艺的专著,成为今人考察书画装裱沿革的珍贵资料。
宋代,是我国书画艺术及装裱工艺飞跃发展的时期。宋徽宗十分喜好书画,设立画院,装裱家列入官职,成为文思院六种待诏之一。在皇家的倡导下,书画家、装裱家精心探究,终于形成了著名的“宣和裱”的格式。例如,画心上下镶隔界,不镶绫边,四周以古绸绢边栏之,做工十分考究。此“宣和裱”,又称“宋式裱”“宣和装”。南宋时期,书画装裱的样式及尺寸都有了具体的规定。当时,出现了代表皇家画院的文人士大夫阶层的书画,于是相应的书画装裱也出现了“宫廷装”与“民间装”。这也标志着我国书画装裱技艺开始传入民间。据宋高宗《翰墨志》记载:“纸书绢素,备成卷帙,皆用皂鸾鹊术锦褫,白玉珊瑚为轴,秘在内府,用大观、政和、宣和印章。”绍兴御府时,除了对装裱外表有严格规定外,还对具体操作技巧制订了规章制度。这一时期,又创造出“蝴蝶装册页”和“横批”两种新的装裱式样,还创造出一种名为“龙鳞装”(又称“旋风装”“鱼鳞装”)的特别的装裱式样。现存在故宫博物院藏五代吴彩鸾《刊谬补缺切韵》卷,是目前仅见的龙鳞装实物。
元代,书画装裱基本延续了宋代的装裱样式,而所用工料不及前朝考究。元末明初,陶宗仪在《辍耕录》中记述了宋御府书画的用料等情况,成为装裱史上的重要数据。
明代,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在挂轴的基础上,创制出多景“屏条”“对联”等新的装裱样式。在装裱形式上,增加了引首。在装裱理论方面,周嘉胄的《装潢志》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书画装裱理论著作。此书系统精辟地论述了装潢要点,不仅极大地推动了装裱的发展,也给后世的研究留下了丰富的史料。
清代,书画装裱在明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定型。清宫廷内,设立了专司宫廷绘画的“如意馆”,造办处专列“裱作”一行,裱褙书画。清代的内务府,还曾专门邀请苏裱名家秦长年等人入宫装裱书画作品。康乾之时,琉璃厂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出售古玩、字画的文化街,京城的书画装裱在此基础上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清代周二学的《赏延素心录》总结了中国古代历经多年装裱工艺的经验,具有重要的参考研习价值。
明、清五百年间,装裱技艺成为专门行业。在苏州、扬州、北京、上海、湖南、湖北、开封等地先后出现了许多驰名中外的书画装裱店铺。
新中国成立后,书画装裱不仅继承了传统的形式、风格和技法,而且在整修揭裱古代残破作品方面开创了新的途径。俗话说:“乱世黄金,盛世书画。”如今,在书画热、收藏热的推动下,装裱业也快速发展,一批款式新颖、艺术性很强的装裱作品脱颖而出,充分体现了中国当代书画装裱的水平。2008年,书画装裱这朵盛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奇葩,被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书画装裱的两大主派——京派和苏派
中国书画装裱技艺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步形成两大主派: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地区的称为京派,以苏州为中心的南方地区的称为苏派。
1.京派的特点:制作精良,高贵华丽。京裱,以浓装为特色,一般趋向于高贵华丽,质地厚重,用锦缎做边,常用多色绫,绢用苏绢,绫用杭绫(图二)。京裱制作精良,有一套多年形成并逐渐完善的操作程序,每一道操作程序都有严格的规定,丝毫不能马虎。例如,托“画心”时,必须先细心地观察书画的简繁、墨色的浓淡,以及纸张(或绢)的特点,考虑其吃水、缩水的性能,然后再动手拓托裱。这样在托裱时就可以避免损伤原画的墨迹,使画面保持最佳的水墨效果,意境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令人陶醉的艺术作品。
2.苏派的特点:做工精细,设色淡雅。自宋室南迁临安以后,文化中心也随之南移到杭州、苏州、扬州等地,装裱艺术也由此扎根于苏州,并得到进一步的繁荣和发展,以苏州为发祥地的“苏裱”开始兴起。苏派装裱工艺精湛,其裱件平挺、柔软,镶料配色文静,深受历代宫廷及文人墨客的喜爱,在社会上被广泛推崇(图三)。如宋代书画家米芾、米友仁父子,经常和装裱师傅们一起研究装裱设计方法,创新古纸冲洗补裱等技法,发明了古绢装裱法,因此法创始于宣和年间,故谓之“宣和裱”法,一直流传至今。到了光绪年间(1875—1908年),苏裱字画更为精巧,能将碎破到不可分辨程度的旧字画,出神入化地恢复其原状,可谓是装裱界的一大绝技。
图二 高贵华丽的京裱
图三 工艺精湛的苏裱
三、书画装裱修复技艺
书画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艺术品,如果修复得不好,会对其造成更加严重的损毁而危及寿命,失去古书画应有的艺术价值。清人陆时化的《书画说钤》中曾痛心疾首地指出:“书画不遇名手装裱,虽破烂不堪,宁包好藏之匣中,不可性急而付拙工。性急而付拙工,是灭其迹也。”在修复古书画的过程中,一定要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尽可能地保留原来的装潢形制,切不可画蛇添足,改变原貌。
古书画装裱修复的方法简介如下:
1.清洗去污 。古书画因烟熏尘染,颜色会变黄、变黑。如果画面颜色稳固,可将其放入清水内浸泡,隔时换水,即可干净;如果画面污迹较重,可用热水浸泡,或缓缓浇淋开水。画面颜色受潮返铅的,可用过氧化氢涂抹消除。画面发霉,有黑的有红的:黑霉易涂;红霉可用高锰酸钾溶液涂在霉处,稍后再涂过氧化氢和淡草酸水,如果霉不严重,一次即可除掉。用药物去污后,务必用清水冲淋,免蚀纸绢。
2.揭裱旧画。 揭前,在画心的正面用排笔蘸清水或温水刷湿,并覆盖新纸一张,反置案上待揭。古书画多有断裂,如果在揭心之前不附加垫纸,那么,揭托之后,不易起案。若是画心局部颜色不稳定的,应稍施淡胶矾水;干后,再行闷水。有些残破糟朽的画心,当日揭不完时,应在已揭过的部位,均匀地放置些湿纸团,然后覆盖一层塑料薄膜,以防画心干裂错位。揭画心上的旧纸,一般应根据字画的薄厚、残状、颜色和质地的具体情况制定揭旧方案。
3.托补旧画。已揭好的画心,如果完整,可调兑稀糊,托一层稍浅的旧色纸;如果有残缺,可用手将画心残处边际揉出薄口,选好补纸,端正纹理补上,并在补口边际搓出薄边,使接缝处厚度适宜。补缀残缺的绢本书画的方法:一种是揭毕待干,用刀将残处刮成薄口,上糊补绢,浆口干后再修刮补绢边际,使补口相合。另一种是托上一层与原命绢质地、丝纹相近的薄绢,正面如有残缺,可用素纸补在托绢的背面,使画心薄厚统一,干后再用刀修磨画面残缺处的边际。托旧绢画心时,要用干纸吸去正面的溢糊,以免留有浆迹,影响古旧作品的“褒光”。
4.全色。字画经揭托,待干后,务使补纸、补绢的矾性适度,否则,矾轻则透色,矾重则滞笔。全色时,应将颜色调兑得浅些,复次全就,使颜色渗进纸纹纤维,取得画面色调统一的效果。画心有缺笔的,补全时需先审视画心气韵及用笔特点,然后轻勾轮廓,调兑颜色,进而全之,力求使补全的一笔一点、一墨一皴均与原画浑然一体。对于一些具有重要学术研究价值的经卷、书籍、契证等文物,经过洗污补托,如有残缺,不必求其复原,只把残缺处的色调全补得与通幅基本一致即可。
四、古书画的保养与收藏
古书画不论是立轴、屏、对联、手卷、册页,还是扇面、斗方,基本上属纸质品和丝织品两种。因为都含纤维质,所以具有吸湿性。装裱字画用过的糨糊,含有蛋白质和糖,这又是蠹虫赖以生存的食粮。一幅古书画若不精心保管,很容易遭受各种侵蚀,从而损坏变质。凡收藏的古书画,最好放在封闭的箱、橱、柜内,使书画能拥有一个稳定的有限空间,避免直接受侵蚀和污染。但这并不是说一旦放进去就万事大吉,因为它还是会受到侵蚀的,被虫蛀是常见的一种毁坏现象。每年5月左右,随着气温的升高,蠹虫也大量繁殖。防止的办法,可用樟脑丸或上海产的樟脑精块等类药物驱虫。使用时可以将樟脑药放在字画的周围。此药一年之中最好分期放两次:第一次在3月至4月,第二次在10月至11月。这样防虫效果更好。
放在箱、橱、柜内的古书画除放药外,还要做到勤翻动,及时清除不洁之物。每隔半年左右就要展开字书画看看,特别是梅雨季节过去之后,最好能分批将字画取出来挂几天进行“晾画”,这样能有效地防止古书画发霉。霉菌在潮湿、温暖和黑暗条件下最易繁殖,因此,字画的贮藏空间的温度应保持在14℃~20℃,相对湿度在50%~60%。若室内相对湿度偏大,容易引起纸张受潮而滋长霉菌,太干燥又容易引起字画的翘曲变脆。一般的家庭遇天气干燥时,可常用湿墩布拖地,或在房内放盆水。天气潮湿时,尤其在雨季,尽量少开窗户,这样可以使房间的湿度得到相应的控制。
长期悬挂在外面的字面,会受到太阳紫外线的辐射,使古书画的颜色褪淡、字迹模糊,发生纤维的老化、变脆。因此,一般不要将珍贵的古书画长期地挂在厅室里,更不要挂在太阳能直射到的地方,应挂一段时间再收藏起来。若字画数量多,则可以采取轮流悬挂的办法。这样做,既能展现所收藏的古书画的不同风格, 又能延缓老化变色的过程。
尘埃,也是古书画的大敌之一。挂在墙上,或存放在箱、柜中的古书画,同样会受到尘埃的影响。细小的尘埃沾在字画表面,在一定的湿度条件下,它会成为不洁净的小颗粒,等小颗粒的水分蒸发,就会在画面上留下黄色斑点。
用箱子封存古书画是收藏界常用的方法。一般美术馆、博物馆有恒温、恒湿的条件,通常用铁柜保管。一般家庭则建议用木箱,比如衣橱柜、斗柜等都可以,比较高档贵重的古书画可以用樟木箱。如果没有樟木箱,藏家也可用一般木柜,里面放置樟脑丸,樟脑丸要用袋子包着,然后用针扎些小孔,以散发樟脑的气味。
除此之外,对古书画的保护还应注意:在欣赏观看时,应该戴上口罩和手套;不要指指点点,用手指接触画面;更应避免唾沫沾染。在收、拿、卷、挂字画时,一定要格外小心,动作要轻。
图四 修复后的《五牛图》(唐)
图五 修旧如旧的《雉鸡图》(明)
俗话说:“三分画,七分裱。”一幅完整的书画,为使其更为美观,以及便于保存、流传和收藏,是离不开装裱的。纵使是受损程度相当严重的书画,在裱画师手里,不仅能把书画裱好,还能令其起死回生,重新焕发光彩,达到更高的艺术美感。如《五牛图》为唐代画家韩滉的代表作品,清末,被八国联军从宫中劫出。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以高价收回此画时,画卷蒙满尘垢,有大小蚀洞数百处。经孙承枝先生修复后焕然一新(图四)。又如《雉鸡图》,为明代院体画家林良的作品。由于年代久远,出现多处折伤和虫洞,由徐建华先生主持修复,恢复了原貌,这不能不令人佩服裱画师的高超技艺(图五)。古书画装裱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完美的装裱也同时提高了古书画作品的艺术、商品价值。
(作者单位 河南博物院)
[责任编辑 秦秀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