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嘉陵江上》看重庆抗战音乐的美育观

2017-12-25

新商务周刊 2017年18期
关键词:贺绿汀嘉陵江抗战时期

从《嘉陵江上》看重庆抗战音乐的美育观

文/李楠,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美育救国”是蔡元培先生在抗战时期的信念,歌曲《嘉陵江上》是其代表作之一,其节奏、旋律、曲调、歌词等符合抗战时期的美育思想,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在抗战时期起到了积极影响。

重庆;抗战音乐;美育;嘉陵江上

1939年春末,端木蕻良在嘉陵江思乡,创作出散文诗《嘉陵江上》。后贺绿汀为这首散文诗作曲,通过《嘉陵江上》中包含的思想情感来号召人民,对人民起到的教育作用、美育作用、催人奋起。

1 重庆抗战时期的音乐创作

1.1 重庆的人文环境

抗战爆发后,重庆音乐界进步人士积极组织抗战群众进行大型的群众歌咏活动,进而引发群众对敌人的愤怒,激起人民的爱国之心。

在抗日时期,重庆人民打开了自己广阔的胸怀,接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士,体现了重庆这座城市的开放和包容性。

1.2 地域文化特征

山是巴人生存的依靠,却又给巴人带来了十分险峻的自然环境。巴国在发展创立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战斗的洗礼,是巴文化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江湖上占码头的小集体抱团求生为“小义”,进而演变成“大义”,为国家的存亡献身。

重庆作为陪都,聚集了全国大量的文化有志之士,他们用各种形式表达爱国之心,怒斥日本侵略者,描绘了中华儿女战斗不屈、抗战到底的精神。

1.3 重庆抗战时期音乐风格

(1)题材丰富多样

有以生活用语为题材的作品,有张寒晖的《去当兵》、江定仙的《大杀汉奸》等。

还有以诗词为题材作品,注重情感的表达,有夏之秋的《思乡曲》,刘雪庵的《长城谣》等。

(2)内容多元化

具有浓郁民族气息。大多数音乐创作都蕴含着真挚、朴实的情感,能够唤起人们心中的感情, 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作品大多具有个性突出的音乐形象。

(3)体裁多样化

独唱作品有夏之秋的《思乡曲》、贺绿汀的《嘉陵江上》等。合唱作品有应尚能的《请告诉我》、贺绿汀的《胜利进行曲》等。歌剧有黄源洛创作的大型歌剧《秋子》,陈田鹤的《荆轲》等。

器乐曲有马思聪谱写的小提琴组曲《西藏音诗》,陈田鹤的钢琴独奏《血债》等。贺绿汀的交响乐《晚会》等。

2 歌曲《嘉陵江上》审美特征

2.1 音乐特点

(1) 紧密与疏松相结合的节奏

“三连音”的强烈推动感加之密集的短音相配合,为歌曲的整体情感起推波助澜的作用,表达出人们的紧张不安的心情。

长音在乐曲通常是带有抒情性的。在《嘉陵江上》中,几乎每一乐句都有长音的使用。

(2)不断伴随情绪发展的旋律

伴奏以一个八度跳进开始音乐,表现悲伤的情绪。开始演唱部分出现了同音反复,是顽强、无畏的表现,然后六度大跳,连续的强音则意在唤醒人民沉睡的记忆,接着二度下行的长音,较为低沉,表现悲痛、思念之情。

(3)不规整的曲式结构

结构为单二部曲式,乐句和乐段根据歌词所表达的情感变化而变化,前段表达作者的悲痛心情。后段表现主人翁决心要打回家乡坚定的意志和战胜敌人的信念。

(4)具有民族特点调式调性

调式音阶上主要采用吉普赛音阶,吉普赛音阶相对于一般的五声调式多两个增二度音程,在《嘉陵江上》中为G-#A的增二度音程关系。

(5)歌曲《嘉陵江上》歌词

歌词具有故事情节,引发人们产生共鸣。参差不齐的句式具有散文诗的特点,具有朗诵诗的特征。第二段排比句的使用加强语势效果,让诗句有了节奏感,增强说服力。

2.2 审美特征

(1)抒情性

节奏的巧妙使用、旋律的“跳进”、曲式结构的不稳定、“转调”的运用、故事型歌词、表情术语“悲壮地”、力度标识细致,这些都推动了歌曲情感、情绪的变化,奠定了整首歌曲基调。

(2)民族性

吉普赛音阶的使用,使歌曲拥有异国的曲调以外更加突出其民族特征,表达了作者热爱民间音乐、忧国忧民、对外来侵略者的悲愤之心。

(3)时代性

贺绿汀和端木蕻良对《嘉陵江上》的创作都是在家乡沦陷,被迫逃离故土的陪都完成的,故而对故土的思念、侵略者的愤恨贯穿在这首艺术歌曲中。

3 从《嘉陵江上》呈现出的重庆抗战音乐美育观及其现实意义

3.1 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爱国主义

作品展示出作者面对日寇侵占故土,使其背井离乡的悲痛心情。还表现了主人翁决心要打回家乡坚定的意志和战胜敌人的信念。前段和后段音调的对比引起人们情感共鸣,鼓舞广大人民群众英勇抗战,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热情。

3.2 百折不挠、坚韧不屈的民族战斗性

歌曲中吉普赛音阶的使用将异国曲调和民族特色相结合,构成了歌曲的民族风格。

歌词中所包含的故事情节可以唤起民族的不屈不挠和抗战到底的民族精神。

3.3 救亡图存、自立自强的必胜信念

作品所具有的简洁而深刻的节奏、简洁明了的曲式结构、浓烈的时代气息及启发性的音调,又和民族特征相辅相成,进而鲜明的表达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意志,顽强的反抗精神和击败敌人必胜的信念。

歌词的内容、“三连音”的强烈推动感与长音的配合、全曲最强音F的出现,将作者决心要打回家乡坚定的意志和战胜敌人的信念展现得淋漓尽致,准确生动地表达了所有中国人的意志,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特性。

[1]卓琪.浅析《嘉陵江上》[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5(03).

[2]杨秀.艺术歌曲《嘉陵江上》分析[J].大理师专学报.2001(01).

[3]武鹏.浅谈歌曲《嘉陵江上》的创作与演唱[J].咸宁学院学报.2011(02).

[4]叶语.烽烟万丈 战歌震天──漫话“陪都”抗战音乐[J].人民音乐.1995(12).

[5]付磊.浅析歌曲《嘉陵江上》的艺术特征[J].北方音乐.2012(10).

[6]陈志昂.抗战音乐史[M].黄河出版社.2005(06).

[7]何泓璐.抗战时期的重庆声乐艺术研究初论[D].重庆大学.2014(04).

[8]王骏.试论贺绿汀艺术歌曲《嘉陵江上》的演唱处理[D].江西师范大学.2015(04).

指导教师:文琪

猜你喜欢

贺绿汀嘉陵江抗战时期
立足传统 立命时代——贺绿汀声乐作品创作研究
贺绿汀音乐教育思想与理念研究
——评《贺绿汀与20世纪中国音乐教育研究》
抗战时期的“跑警报”
嘉陵江东满福坝
歌剧《贺绿汀》剧照
在嘉陵江边
“花岗岩脑袋”的贺绿汀
抗战时期的周恩来与统一战线工作
我的嘉陵江(组诗)
抗战时期间谍剧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