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人民币汇率、汇率衍生产品的发展趋势

2017-12-25周涵洋

新商务周刊 2017年23期
关键词:结售汇衍生品汇率

文/周涵洋

1 人民币汇率的发展趋势

1.1 人民币汇率自发调节内外均衡

汇率的是对货币价格进行调节的一种方式,短期的小范围的汇率波动是正常的经济现象,可以通过市场内在机制进行自我调节,但如果这种波动幅度过大,且长时间得不到回复,就会影响汇率市场的平衡,造成市场资源分配不合理,资本外流等问题。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主要是围绕发挥市场机制在汇率变动中发挥领导作用为中心,实行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人民币兑款机制,通过复杂多样的汇兑方式,避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以减少汇率市场的风险性。另一方面,削弱美元与人民币之间的衔接,防止人民币对美元的过度依赖,减少因美元变动对国内市场产生的影响力度,以维持汇率的均衡发展。

1.2 人民币汇率稳健发展困难重重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的是,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部分,可以说是实现主目标道路上的一块垫脚石,其重要性往往会被人们所忽略,其次,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不是简简单单就可以实现的,它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的且不断改进的过程。最后,人民币汇率变动不仅受到国内市场的影响,国际市场的变动也会对人民币汇率造成一定的影响。可以明显的看出人民币汇率的发展受到多方的关注,并深受其中利害关系的影响,要想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健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努力才能完善其发展。

1.3 人民币汇率预期管理加强

自从2015年“8•11”汇率改革,人民币放弃与美元挂钩以来,国际市场预期人民币对美元的贬值感越来越强烈。为改变这种威胁国内经济发展现象,中国货币当局推行出了“疏堵并举”的预期管理策略。所谓的“疏”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疏通,通俗一点就是使狭窄变得宽松,也就是要加强金融市场基础建设,扩大金融市场的规模,以此来减轻国内金融市场过度拥挤的问题,除此之外,还要加强人民币汇率市场对符合规定的境外投资者的开放力度,以求吸取更多的投资资金,保证金融市场资金的顺畅流通。而所谓的“堵”是相对疏而提出的对立政策,其主要目的就是平衡市场的发展,保证其有序进行,其主要措施是加强对非法跨境套利行为和资本外逃行为的审查力度,严控对外来企业的开放力度以防止有损经济发展的问题的产生。“疏堵并举”的预期管理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其效力和后续影响力毕竟有限,加强对人民币汇率预期管理,及时掌握有效信息,才能在第一时间找到解决办法,才能在今后的状况中游刃有余。

2 汇率衍生品发展现状

2.1 银行间市场的人民币汇率衍生品

2.1.1 市场主体

国家现有的市场机制相关规定表明,各类组织机构只有在相关部门申请并经过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批准认证之后,才有资格在银行间市场进行人民币汇率衍生品的交易。目前,市场交易主体中资和外资机构各占一半,两者在金融市场这个大舞台上分别占据着重要的角色,相互媲美,分别成为市场交易的主体两大巨头。

2.1.2 市场规模

相比于境外NDF市场,人民币远期交易在银行间市场一直处于下风,成交量显著下降。而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需求方面原因导致的。首先,是由于“实需原则”的限制,即企业并非单纯的为了提升交易额而进行交易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或抵消经常项目下因贸易而发生的外汇收支的风险,简而言之,就是规避风险;其次是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较较小,难以引起企业的关注,致使企业缺乏通过汇率衍生品来管理汇率风险的契机,无法发挥汇率衍生品的能动性;最后,大多数企业或机构对汇率衍生品还比较陌生,缺乏一定的了解,相关的操作经验也比较匮乏。

2.1.3 定价机制

根据以往经验我们可以得知,远期结售汇汇价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按照利率平价理论进行计算,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意识到远期价格不能对利率平价有着客观的反映,因此并不能用利率平价作为远期定价的参考依据。目前各银行的远期定价主要是以境外NDF价格为参考来进行定价方案的有关制定的。汇率改革后,人民币升值的节奏较慢且其升值的幅度也越来越小,企业对人民币升值幅度的预期大打折扣,这就导致银行远期结售汇的价格与客户的心理预期形成很大的反差,达不到客户的要求标准,也就形成了供求与价格难以一致的局面,市场成交的困难度也大大提升,远期结汇价格难以达到理想的高度,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期,这就使得远期结汇的成本太高也就难以达到保值的目的。所以市场的定价机制对于市场未来发展的稳定性和持久性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1.4 交易品种

由于境内人民币汇率衍生产品在国内发展起步的较晚,还处于探索阶段,很多地方还不够完善,发展尚未成熟。目前,境内人民币汇率衍生产品的种类相对来说还比较单一,仅限于远期和掉期两种。根据不同的分类依据也可以分为不同的品种。按币种来分,主要包括人民币对美元、欧元、日元、港元和英镑五种,美国作为经济强国其影响力可想而知,人民币对美元的交易毫无疑问地占据主导地位,大约占95%左右,由此可见,汇率衍生产品与美元的衔接相当之密切。按兑换期限来分,主要包括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9个月、1年和3年期等品种,其中一年期以内的短期产品交易较为活跃,占据交易的主体,主要是因为这些商品流动性较强,风险较低,所以更受消费者的青睐。

2.2 零售市场:外汇指定银行远期和掉期业务

中国人民银行于2005年8月10日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外汇市场有关问题的通知》,发布关于全面取消交易期限的规定,大大放松对银行间交易的监管力度,允许银行自行确定交易期限和交易的次数。同时,增加具有办理远期结售汇业务资格的银行,扩大银行的规模,只要银行开办了即期结售汇业务并具有衍生产品交易资格,在相关部门进行备案后均可从事远期结售汇业务。

远期结售汇业务是中国汇率衍生产品中资历最早,使用量最大大,使用范围最广的衍生产品。但即期结售汇业务后来居上,交易量远远高于远期结售汇业务交易量,凭借消费者的青睐一举成为市场交易的主体;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调整和改进,远期结售汇业务成交量逐渐上升,占即期结售汇比重也越来越大;2008年以来,人民币的单边升值预期逐渐减弱,人们对人民币汇率的期望逐渐淡化,不再着眼于即期结售汇业务,相反的,远期结售汇业务越来越得到人们的看重。因此,远期结售汇规模不断扩大,成交量越来越多,到下半年为止,远期履约占结售汇比重上升至10%左右,且仍持持续上升的趋势。

2.3 商业银行代客理财业务中的汇率衍生产品

商业银行代客理财业务中汇率衍生产品主要产生于零售市场上,且大部分为外币之间的衍生品,主要在国际外汇市场进行交易活动。

商业银行代客理财业务发展之初推出的交易品种是十分有限的,1993年,中国银行才有了“外汇宝”交易。随后,中国银行又先后推出了两得宝”和“期权宝”交易,于广阔的金融市场而言,其发展力度远远不够。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的相关需求,提供外汇交易产品的银行也从中国银行一家扩大到多家中资银行,主要有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等知名度和信誉度较高的银行,产品主要为外汇期权和个人远期外汇等。

3 汇率衍生品发展趋势

3.1 交易量逐渐上升

目前,我国汇率衍生品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期,衍生品种还不够齐全,交易的规模还比较小,虽然其经过多年发展已有一定的成长和进步,交易规模也越来越大,但2003年我国境内人民币远期的成交金额还不足90亿美元,仅占贸易总额的1.06%,与同行业相比,其占据的比例还是很低的,与整个市场经济相比,更是九牛一毛,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逐渐完善远期市场,不断提升交易量和交易规模。

3.2 市场参与主体逐渐增多

目前进入外汇衍生品市场交易的主体形式还是比较单一的,数量相对市场整体和发展需求而言是远远不够多的,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等银行类金融机构,很多非银行机构、大型企业,机构投资者受限于市场权限机制而未能参与到外汇衍生品市场中来,一方面,加大了银行业务的工作量,增加了银行的压力,容易造成银行过度拥挤的现象,另一方面,这也使得大部分的潜力股得不到有效的投资,不利于汇率衍生产品规模和数量的扩大。

3.3 交易品种不断增加

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外汇市场起步已经落后了一大截,市场经验也远不如发达国家这些老手丰富,汇率衍生产品的种类相较而言也不那么齐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虽然已经取得一些进步,但相对市场发展的速度和态势而言,其远远落后于市场发展的要求。由于汇率衍生品交易品种的匮乏,使得不同的品种之间不能达到有效交叉交易,不能有效规避市场交易的风险,进行风险对冲,这就大大提升了市场交易的风险,使人们的交易安全得不到有效缓解,严重威胁到市场的平衡。为了解决这种潜在隐患,提升汇率市场交易的品质和数量,就应该着眼于交易品种类型的发展,不断扩大交易品种的数量。

[1]杨再平.我国汇率和汇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Z].和讯网,2010

[2]韩复龄.一篮子货币[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结售汇衍生品汇率
近期境内远期结售汇业务变动分析
深入开展证券公司结售汇业务试点
给漫威、DC做衍生品一天赚1485万元 Funko是怎么做到的?
人民币汇率:破7之后,何去何从
外汇衍生品业务发展忌“一刀切”
人民币汇率向何处去
越南的汇率制度及其汇率走势
祛魅金融衍生品
前三季度汇市述评:汇率“破7”、市场闯关
衍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