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关系的研究

2017-12-25童星浙江泰隆商业银行宁波分行

新商务周刊 2017年23期
关键词:金融体系流动性货币政策

文/童星,浙江泰隆商业银行宁波分行

1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金融支持问题逐渐凸显。经济新常态的特点使得当前的货币政策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增长速度的换档,货币政策中的货币供给应当满足经济的发展需求。经济结构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经济驱动模式的转变,由以前的要素和投资的驱动转变为由创新驱动。经济的新常态需要相应的金融的新常态相匹配。我国经济和金融政策的改革一般都是采用小步快走的战略,也就是通过部分地区的实验,检验政策的效果,然后再逐步的推广。我国央行行长周小川曾说,金融的发展要逐步地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需要,在金融稳定的基础上寻求经济的发展,完善货币市场调控的政策框架,综合应用多种货币政策和工具保证金融的稳定。中央银行的职能除了通过货币供给量的调节,维持社会价格水平的稳定,另一方面对于整个金融体系方面也具有维持金融体系稳定的职能。通过中央银行的建立,一国的金融体系将会摆脱不存在中央银行时的金融体系的混乱的局面。金融体系的稳定具有一系列的优点包括提高资金的分配效率,借款人能够较为容易地获得资金,而资金的供给者将能够以合理的收益将资金贷出去。这种情况下社会的经济将会受到进一步的刺激,稳定金融体系水平将会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不稳定的金融体系水平一方面导致经济发展停滞,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金融体系的不稳定会使得货币供给与社会需求不相符合,价格水平不稳定,通货膨胀严重等问题,因此金融稳定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学者对于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之间的关系,主要是通过实证研究的办法,从一个相对客观的角度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缺乏具体的理论框架,本文将从理论的角度入手,在对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分析的基础上,对目前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最终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2 金融稳定的概念及现状

2.1 金融稳定的概念

对于金融稳定的定义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论。一般来说对于金融稳定的定义主要是通过对金融稳定的特点,功能,金融稳定的条件等方面进行描述。金融稳定是一个国家金融发展的最重要的前提,一般来说金融市场的扭曲很难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来尽快的回到稳定状态,需要金融体系的核心中央银行出台相应的政策进行维稳。金融稳定具有促进经济的发展,调节资金的配置效率,分散市场风险,维持人们对于金融体系的信心。

2.2 金融稳定的相关理论及现状

关于金融稳定的相关理论有很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金融不稳定假说,金融危机说、银行挤兑说等。这些理论的提出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于金融稳定进行阐述金融不稳定说主要观点的提出者是明斯基。他是在总结了1929年的金融危机的基础上提出金融市场不稳定假说的。该理论主要是从经济周期的角度,当经济处于蓬勃发展期时,商业银行便会不断地增加其信贷供给,明斯基将市场中的资金需求者分为了三种,第一种是优良的资金需求者,也就是那些经济基础较为雄厚,完全有能力偿还借贷利息的资金需求者,发放给这种投资者的信贷资产是最安全的。第二种是投机性的资金需求者,这种投资者由于投资过程中资金的短缺,而需要暂时性的资金的借贷,由于该类投资者的投资的最终的投资结果并不确定,也就使得金融机构对于该投资者的资金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最后一种资金的需求者按照目前的经济状况很难偿还借贷的资本,也就是说金融机构一旦将资金贷给该类资金需求者,该笔资金将会存在巨大的金融风险。事实上,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机构资金供给的比例必然会由第一类资金需求者逐步向第三类过渡。毕竟优良的资金需求者必然是少数,随着经济的发展,工商部门的资金需求量逐渐增加,金融机构资金供给量的逐步的扩大进一步刺激了工商部门的发展。因此经济将会逐步走向繁荣,一旦资金链出现断裂,工商部门难以偿还所欠资金,必然会波及金融机构,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必然会导致金融危机。

银行挤兑说主要是阐述银行挤兑对金融稳定的影响。该假说最著名的是D-D理论。该理论认为银行在分散风险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当人们将资金存入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发生了转移,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提高,而个人的流动性风险降低。随着商业银行将资金转移给企业之后,便会出现商业银行的资产的流动性和负债的流动性也就是存款的流动性和贷款的流动性不匹配的问题。当客户大规模取款时,任何健康的银行都难以承担这种挤兑的风险,并最终导致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

3 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的协调关系

货币政策是指货币当局也就是中央银行通过一系列的金融工具,调节市场中的货币的数量,进而影响市场利率,最终对于投资等宏观经济变量进行影响的过程。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存款准备金、再贴现率以及公开市场操作。货币当局通过货币政策的实施,首先是对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最终作用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在这一过程中,一系列的经济变量都已经发生了变化,必然会对金融市场的稳定产生一定的影响。关于货币政策的变动对于金融稳定的影响目前已经有许多理论证明了二者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

3.1 流动性偏好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流动性偏好也就是货币特有的性质,人们愿意持有货币主要取决于人们的三种动机,包括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的动机。正因为这三种动机的存在使得人们对于货币具有独特的偏好。凯恩斯是流动性偏好的主要的提出者,在流动性偏好存在的情况下,货币当局一方面增加货币的供给,同时将会导致市场利率的降低,在二者共同的作用下,人们会将资金以货币的形式持有,以货币形式持有的资金将会进一步促进消费和投资。而市场中的货币供给量减少,市场利率上升将会使人们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上升,更多的投资者将会把资金存入银行,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但是当市场中的货币如果超过一定的数量,市场利率下降到了社会的边际报酬率以下时,人们持有货币的边际成本为0,那么无论货币当局在市场中投入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所持有,这就是流动性陷阱。在这种情况下货币当局扩大资金的供给并不会促进消费和投资而是会使得货币供给量增加,价格水平提高,最终导致通货膨胀。

3.2 财富效应对于金融稳定的影响

所谓财富效应也就是投资者手中所持有的资金的数量将会对其消费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当货币当局增加或者减少货币的供给量时,人们手中持有的名义货币量将会增加,而人们的消费和投资水平将会受到名义货币的影响,同时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将会影响资产价格的变动,使得人们意识中其资产数目增加了,进而扩大了其投资和消费的数量。从货币政策的角度分析,当金融市场趋向于稳定时,人们对资本市场的信心增强,因此将会进一步增加投资,进而对金融稳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当金融市场存在着较大的风险时,人们对金融市场的信心降低,他们将会把资金以货币的形式持有,市场的流动性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对于金融稳定的影响通过消费者的投资行为的财富效应得到进一步的扩大。

4 货币政策促进金融稳定的政策建议

4.1 构建完善的货币政策框架

为了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应当考虑建立完善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当前我国与外国的贸易逆差的长期存在使得人民币的升值的压力巨大,央行通过多次调节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使得官方数据与市场上的汇率水平一致。然而由于市场机制的不完善,离岸人民币和在岸人民币汇率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缺口,因此人民银行应当加快货币政策框架的完善,加强对于境外资本流动的监管,防止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4.2 加强对于境外跨境资本的流动的监管

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框架不完善使得境外游资很容易抓住制度的漏洞进入境内,对国内的金融市场造成巨大的冲击。相对于国外较为完备的金融体制,国内的金融体系相对较为脆弱,如果境外资本抓住制度的漏洞,市场中进入大量的投机性的外资,将会使我国的金融市场出现大范围的波动,金融市场必然会出现不稳定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货币当局必须加大对于市场中境外资本流动的监管力度,完善监管体系,做到实施的监控,一旦境外资本流动出现异常,及时的处理,必要时通过金融机构的直接干预。同时也要加强与国外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构建跨国的监管体系,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健康发展。

4.3 协调宏观审慎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

近年来我国对于金融体系的维稳方面一直是以宏观审慎的政策作为主要的标准,这一定程度上促使货币当局为了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以通货膨胀率和产出水平作为其政策结果的检验标准,但实践中表明,这种做法由于时间错配,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维护金融稳定的目标很难实现,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货币政策应当充分发挥辅助作用,协助宏观审慎的政策标准能够实现其目标,甚至直接取代宏观审慎政策,直接用于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1]刘玚.基于金融稳定与货币稳定协调的货币政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6.

[2]高凌云.金融结构与金融稳定的关系研究[D].辽宁大学,2013.

[3]钟意.汇率波动、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D].浙江大学,2014.

猜你喜欢

金融体系流动性货币政策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2020年二季度投资策略:流动性无忧业绩下杀无解
正常的货币政策是令人羡慕的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美联储“顺潮”降息或将提升全球流动性
金融系统多维度流动性间溢出效应研究
——基于三元VAR-GARCH-BEEK模型的分析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猪通胀”下的货币政策难题
The Great Unbanked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