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闻记者在特殊事件报道中的角色定位问题
2017-12-24武莹梅金昌广播电视台
文/武莹梅,金昌广播电视台
浅谈新闻记者在特殊事件报道中的角色定位问题
文/武莹梅,金昌广播电视台
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也是党的群众工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新闻媒体既要有担当,把准自身在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中的定位,又要创新机制与办法,时刻关注新形势下各阶层群众的思想动态与变化趋向,分析和掌握群众工作特点,抓住主动出击、首先“发声”、引导舆论的传播策略,推动群众工作高效、健康的发展,提高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与水平。
新闻记者;特殊事件;角色定位
1 我国正处于“黄金发展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
在法律法规尚不健全、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管理监督等又不到位的情况下,目前,我国的社会矛盾越来越复杂,矛盾表现形式趋于激烈。习总书记强调:“面对错综复杂、快速变化的形势,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既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长期趋好的态势,也要看到国际国内各种不利因素的长期性、复杂性、曲折性,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在这样一个时期,我们必须正视群众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正确处理好各类矛盾,认真改进工作方法,防止矛盾扩大、激化。
2 群众利益诉求发生深刻变化
随着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群众体现出不同的利益倾向。首先是群众诉求多元化。随着社会价值观多样化,群众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其次是群众对政府与各类组织的要求与监督逐步加强,但在个人心理层面和道德层面对风险的接受度在降低。第三是社会大众的“隐私”理念与权利意识高涨,逐步懂得争取自身利益,懂得委托律师或在公共开放平台(网络论坛、微博、微信等)表达不满并争取自身利益。
3 传媒生态发生“革命性”变化
互联网在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特别是信息消费习惯、社交方式变化巨大。传媒生态被重新构建,表现出一些特质,首先是“去中心化”。往昔由意见权威发布信息、传导舆论给公众的传统传播方式改变了,现在是自媒体、多媒体、跨时空、可交互的方式,出现所谓“社会化媒体”,“人人即媒体”。第二是意见发布者越来越“草根化”。新媒体技术使公众思想表达和参与公共事务的意愿与机会明显提升。第三是舆论场分化。网上网下舆论交互传导,因表达途径、话语方式、关注热点重点的不同,逐渐分化出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
4 新形势下新闻媒体在群众工作中的定位与现状
公众舆论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意识形态力量因为受价值判断的影响,并不总是科学的,而新媒体信息生产的互动性、快捷性使行政控制舆论的能量削弱了,因此,新闻媒体在舆论构建与引导过程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当前群众工作实践中,广播电视作为主流媒体对舆论的调控和引导既有问题的存在,也有难题的存在。一是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民众的反应能力越来越迅速,主流媒体的反应却往往相对滞后,这里有能力、水平的问题,也有责任感和担当的问题。二是新媒体缩短了危机由酿成到暴露的过程,甚至把危机的每一个细微过程都赤裸裸地展现在了人们的眼前,给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带来巨大挑战。三是突发事件发生时,有的事件责任部门封锁消息,官方信息又提供得简单,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出现信息不对称,给媒体出了难题。
5 新闻媒体在群众工作中的 传播策略
5.1 坚持党管媒体,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在社会转型期,我们要坚持党管媒体,紧紧抓住广大人民群众谋求发展富裕的强烈愿望,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唱响主旋律。面对各种声音,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一定要有正确的立场、鲜明的观点、坚定的态度,牢牢把握正确导向,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把正面宣传为主与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统一起来,切实提高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增强舆论引导的及时性、针对性、实效性。
5.2 构建体系完整、便于操作的突发事件报道协调机制。重大突发性事件发生后,媒体通常是在政府设置议程的框架下让公众了解真相,那么,媒体一方面是要做好“上情下达”工作,做到公布事实、明辨是非;另一方面就要打破新闻业务管理中存在的“线性”和“条块分割”的思维方式与工作机制,按照突发事件报道协调机制,把记者撒出去,深入调研,找寻问题;要善于沟通,采集事件中的利益相关者的各种反应、诉求等,以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及时做好“下情上达”工作,为有关方面科学决策提供准确、翔实的事实依据。
5.3 尊重、保障公民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争取来自民意,又高于民意的属于自己的权威言论。新闻媒体报道一定要以事实为导向,既要不瞒报、不漏报、不迟报,又要不虚报、不夸张、不炒作,围绕危机事实真相、危害范围、人员及财产损失及管理和应对中的人力物力投入等事实为主要传播依据和传播定位。如果权威信息传导出现不对称,引发公众不满,反而会令事态升级。新闻媒体在报道时,绝对不可以改变事实,但是可以改变公众对媒体、对组织形象的认知与评价,这诀窍就在顺应民意,在民意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主流观点,同时包容网上意见领袖,跟进他们的意见,让民意按可控的方向走,也把民意引向自己需要的地方,这样才有来自民意,又高于民意的属于自己的权威言论。
决定传播效果的要素是:时机、节奏、力度。什么时候说什么,怎么说,落点在哪里;说多少,说多久,说多深多透都有智慧在里头,需要预判事件发展走向。新闻媒体还要有导向策略,能够从文化、观念和机制等层面深刻分析危机,同时协调各方关系,实现管理体系的恢复再造,引导利益相关者和社会认同危机管理组织及其契约价值。
6 结语
总之,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到社会是否和谐稳定,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兴衰与安危。时代在变,策略要变,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新闻媒体在群众工作中肩负的责任不能变,要不断强化自身软实力,增强构建和引导公众舆论的能力,真正传播主流的声音,树立和谐中国的形象。
[1]洪怀峰,李征,叶景顺.“坑”就一个字,还要说几次?[N].信息日报,2015.
[2]张仕洪.深度报道与事件性新闻[J].新闻前哨,2013.
[3]巩国强.客观理性造就深度――关于事件性新闻深度报道的一些想法[J].新闻采编,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