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奋斗》与80后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追求

2017-12-24王云飞

活力 2017年13期
关键词:华子奋斗人生道路

王云飞

(黑龙江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中心,哈尔滨150036)

浅析《奋斗》与80后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追求

王云飞

(黑龙江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中心,哈尔滨150036)

本文主要阐述了《奋斗》成功的原因,以及这部剧对80后在人生道路、文化语言和思想情感上的一系列影响,并且为80后们做到了哪些方面的指引作用。

《奋斗》;80后精神状态;精神追求

一、什么是《奋斗》 什么是“80后”

1.奋斗: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干。

2.《奋斗》连续剧的故事梗概:主人公陆涛是一个奋发有为的年轻人。大学毕业的他对未来永远无限的美好憧憬,却忽然得知自己亲生父亲的消息,并且这位父亲将带给他与众不同的人生,他在这种生活的矛盾纠结中渐渐迷失自己,却在失去自己的爱人之后逐渐发现自己想要的生活,反映和体现了年轻人的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对美好的向往,以及一些必须面对的浮躁、压力和内心的脆弱。

3.“80”后,最早由少年作家恭小兵提出,本来是文坛对1980—1989年出生的年轻作家的称呼,后多指出生在1980—1989这一阶段的年轻人,并且由于当时的环境政策而促成的多被宠溺的一代,很多人都说80后是 “最没责任心的一代”,“垮掉的一代”,“愚昧的一代”,“最自私的一代”,“最叛逆的一代”。

二、《奋斗》成功的因素

1.内容

对于《奋斗》的成功,赵宝刚导演认为是取决于它的真实性,真实的还原了社会中出现的问题,和面对社会的年轻人的矛盾与抉择。而其中出现的绝大部分内容、情景都如此的贴近观众的生活,反映的同样是社会的热点,如:富二代、闪婚、堕胎、出轨等。《奋斗》真实地反映了生活,却不排斥那些生活中存在的阴暗与不健康,将血淋淋的生活质感与自由度传感给观众,并引发观众共鸣。这是《奋斗》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

2.台词对白

京腔的台词与演员之间幽默的对白都使《奋斗》的颜色更鲜艳。正如他们大学毕业时跟李老师的集体呐喊:“李老师,请留步。我们舍不得您,非常非常舍不得您,但是我们必须告诉您,我们必须离开您,我们必须去工作,去谈恋爱,去奋斗,这件事十万火急,我们一天也不能等,请您接受我们离开前最后的问候。”就是这样的必须去奋斗的一群年轻人,踏上了各自的奋斗的历程。为事业,为亲情,为爱情,十万火急,迫不及待的奋斗。也像闪婚的杨晓云与向南的对话,“你是谁?”“我是你的丈夫向南,我就是你的钱包,我就是你的生活舒适的工具,为了你的幸福,我时刻准备着,为杨晓云服务。”这样的两个人在经历离婚、堕胎、艳遇之后,却忽然发现自己身上背负着一种无法抹灭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

3.主人公之间的情感

《奋斗》人物安排的清晰明朗,以陆涛、向南、华子的友情为主,也不忽略陆涛与夏琳、米莱之间的爱情纠葛,更加用向南和杨晓芸、华子和露露的这种普通却不平凡的爱情作为衬托,使整部影片的爱情线更加曲折,富有深度的意义。并且,向我们传达一种爱情的至高无上,以及爱情在奋斗中不可抹去的重要意义。

三、《奋斗》与“80 后”

1.人生道路选择的影响

《奋斗》的内容绝大部分反映了现在的80后们所经历的社会现状,正如片中陆涛、向南、华子三种截然不同的人生一样,一种是陆涛的一位成功的亲生父亲给予一切方便,一种是向南父母那样包办的工作,虽然挣钱有限,却省去了自己奔波的劳碌,另外一种就是如华子一样的自己拼搏,无论是收售二手车,还是美发店、蛋糕店,都是依靠自己的能力。《奋斗》在80后们面对人生道路的选择上起到了极大的影响,也正是《奋斗》中在事业、爱情、生活人生抉择,一次次的抨击着80后乃至所有观众的灵魂,为那些处于迷茫期的80后点亮了一盏明灯。

2.文化上的影响

片中的建筑物“LOFT”,更加成为80后向往的生活乐园,LOFT在牛津词典的解释是“在屋顶之下,存放东西的阁楼”。随着《奋斗》的热播,LOFT这种居住形式,也在全国范围内引起的热烈的反映。说到语言文化,另外一个新兴词语就不得不说了,那就是“乌托邦”,《奋斗》剧中的LOFT名字正是“心碎乌托邦”,乌托邦的意义延伸是还有理想、不能完成的好事情。这样时尚的流行元素,准确地抓住了80后——一群不知道为什么而奋斗,为什么而拼搏的处于人生迷茫阶段的年轻人,让他们对新的流行、新的文化、新的时尚元素,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

3.思想情感上的影响

《奋斗》对80后的思想情感的影响要分为三个部分,那就是亲情的紧密联系、友情的忠诚坚固和爱情的忠贞不渝。《奋斗》的亲情线索明确,在整部剧的结尾处,主人公陆涛在两位父亲的抉择上,与其说他放弃了拥有巨额财产的生父,选择了本分做人的养父,倒不如说他更加明确了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脚踏实地的追求自己应该拥有的通过努力奋斗得到的财富与力量,将人生理想的实现最大化。

至于友情,则是《奋斗》整部剧中的重中之重。80后的年轻人,缺乏团队合作能力,集体观念整体较差。而《奋斗》的原著石康也认为友情比爱情更可靠。即使友情遭到了爱情的背叛,朋友也是可以原谅的。友情,是在奋斗中遭遇到挫折时候的一剂良药,与心灵的避风港,让正在努力奋斗的80后们明白自己其实并不是孤军奋战,更是精神上重要的依托。《奋斗》中讲述的友情足以成为80后引以为鉴的榜样。

80后的爱情观:爱情不需要勉强,不需要承诺,更不需要一生一世,爱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随时发生。这种属于80后们的独特的爱情观,在《奋斗》的两场一见钟情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爱情,有时候往往更容易让深陷焦虑中的80后们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从而,更加完美的实现自己的理想,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牢牢掌握属于自己的机会。

我们都是80后的一代,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心底更少不了一腔创业的激情。80后的我们需要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属于自己的思维,与众不同不一定是我们的首选,墨守成规也无法满足我们内心的蠢动。80后,需要去开创属于我们这一代,符合社会现状的一种生活方式,为社会增添新鲜的血液,更加要为正在发展中的我们做出一些我们力所能及的贡献与力量。

[1]潘益大:《人生就是奋斗》。

[2]拉塞尔·H·康威尔:《羊皮卷》,阿峰编译,2009年2月出版。

[3]《我们都是“80”后》 : 孙超, 康瑞锋编著,2010年6月第一版。□

(编辑/穆杨)

猜你喜欢

华子奋斗人生道路
真爱的标准
快活三里
物超所值
快活三里
快活三里
华子健忘
超级玛丽
浅析穷二代大学生怎样奋斗
知识分子的奋斗辗转
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