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儒家文化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2017-12-24郑国珍
郑国珍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郑州 450000)
优秀的儒家文化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郑国珍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郑州 450000)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外来文化的冲击,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在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教育是不可或缺的。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儒家文化;作用;教育方法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传统文化在大学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应当得到重视。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召开集会并发表宣言指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来,必须回首2500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如何汲取儒家文化的精髓,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境界的提升、理想人格塑造,把大学生培养成一个和谐的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必须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把弘扬传统文化作为大学教育一项重要内容。
一、针对部分大学生思想行为中存在的不良倾向,应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大学校园尽管有其特殊性,但也不是世外桃源,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会上各种思潮的影响,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行为的功利化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不同的价值观相互冲突,传统的道德观念影响弱化,信仰碎片化。这些社会现象不可避免的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理念。在一些大学生身上反映为虚无、迷惘、焦虑、丧失自我,从而造成理想信念模糊,不知下一步该向哪个方向努力。另外,在当代大学生中还存在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自我道德约束力不强等不良意识。行为上表现为上课迟到,无端缺课,不爱护公物,考试作弊,我行我素,以及个别大学生情侣公共场所不注意影响动作过分亲昵等。
在中国教育史上,其教育的基本问题就是德才关系问题,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德才关系做了精辟的论述,他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德才全尽谓之圣人,德才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如何纠正大学生的不良思想意识倾向和发生在校园中的不当行为,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当然离不开制度和纪律,但制度和纪律不是万能的。若要从深层次解决问题,还是不能离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儒家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孔子思想中的“仁”和“礼”包含着怎样做人做事的道理和程序。2013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80年校庆时的讲话中谈道:“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实践中,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教育,对矫正部分学生存在的不良的意识和行为,确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和理想信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经验应当加以总结和研究,并坚持和推广下去。
二、儒家文化精髓中的“仁”和“礼”
先圣孔子倡导“仁”,作为其理论的思想核心,是对个人品格的修炼和要求,孔子把“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作为他的思想的总纲,纲举目张地阐述了其思想。孔子认为,人的行为应当由理想、道德、爱心支配。孔子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在这里,“仁”即“仁者爱人”,是人自身所应具备的一种素养,应当自觉地进行修行和实践。
1.“仁”,是对个人品格的修炼和要求,也是基本的道德原则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何谓“仁”?“樊迟问仁,子日:‘爱人’”,“爱人”正是孔子仁学的重要思想。“仁”统帅着忠、恕、孝、悌、宽、恭、信、敏、惠、智、勇、刚、毅等诸多道德规范。这些道德规范不仅有着普遍的约束性质,而且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和进步意义。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直抱怨,以德报德”极为推崇,认为 “西方民族无论如何格言,如何数理,无可与此纯粹道德相比拟”。
普通人的“仁”,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父母“仁”就会“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子女“仁”就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兄弟“爱人”,就会“宜兄宜弟”;朋友“爱人”,就会“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由此可见,如果每个人都能追求仁,达到仁“里仁为美”,就会自觉形成完美与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是大学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回避且应贯彻的内容。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泛爱众”,对所有的人给予尊重、同情、和爱护,也是大学教育所提倡的。
2.“礼”,传统文化的另一重要思想
“礼”,是维系人类群体的外在规范,是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程序性质的人的行为,也体现着道德规范。
如果说“仁”是一种做人的思想精神境界,那么“礼”就是达到这种境界的载体即程序和途径,是对社会秩序的一种要求,也是社会和谐的外在表现形式。礼原为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内容涉及礼节仪式,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等。孔子于动荡不安、礼崩乐坏的社会中,把文明社会的制度理想和伦理道德规范理想寄寓“礼”中。
孔子对礼高度重视,认为“不学礼,无以立”,“礼让为国”,“为政先礼,礼者,政之本也”,“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都反映了孔子把“礼”提到立身、立业、立国的高度,说明儒家强调“礼”不仅是一种方法和程序,也是规范和理念。对人以礼相待,尊敬他人,促使上下尊卑之间互尽义务、互敬互让、和睦共处的方法,就是最大限度地保障和促进人伦关系的和谐。程序形式彰显着实体内容和境界。
三、用“仁”、“礼”等儒家思想之精华融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氛围
校园人文精神的培养是由人类优秀文化凝聚而成,并在现实环境中与文化创新活动相结合,其人文精神的内在主体就在于培养学生的理想人格,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是不可或缺的。
1.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
教师要践行“仁”,做到“仁者爱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然善诱人”,“诲人不倦”。教师爱学生,是进行教育的感情基础。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孔子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悔乎?”这种对弟子之爱,体现了他一生倡导的“仁者爱人”思想,孔子爱护学生主要表现在:(1)平等对待。这里的平等包括人格的平等、真理面前的平等和师生相处的平等。孔子教育学生:“当仁不让于师”。这样的师生关系,使孔子在传道、授业、解惑方面做到了无私无隐。(2)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表现、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学习情况、身体状况、家庭环境、社会交往等方面,才能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找到适合学生个人特点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因势利导地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教学,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充分调动他们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积极性。
其次,教师要实现“仁”,更应重视对学生的人格教育。《述而篇》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用知识、德行、忠诚、信誉四个方面的内容来教育学生。而“行”、“忠”、“信”则是指人格教育,人格教育与知识教育、能力教育的关系应该是人格教育更重要。 “弟子,人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而且主张把道德教育寓于知识的学习之中进行,使得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统一起来。“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知识的学习何等重要啊,无知的人,不好学的人是不会具备其美德的。足见知识的学习对美德形成的重要性。孔子对人才评分的标准是:“如有周公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如果有周公那样美妙的才华,但却骄傲并且吝啬,那么其他方面也不值得一提。再一次强调了人格的重要性,孔子把人格置于能力之上,可见在培养学生的众多素质中人格素质高于一切。
思想道德素质在人的素质层次中处于最高的位置,它深刻地影响到人的观念与行动。因此,教育应把人格教育放在首位,理想的人格就是儒家倡导的“仁”,且行为符合“礼”的标准。只有具备理想的人格,其能力才能实现应有的社会价值。如果没有健全、理想的人格,正如孔子所言:“其余不足观也。”
2.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用儒家的“仁”“礼”来规范自己,形成理想的人格
首先,要诚信。诚信即诚实信用。诚实,谓忠诚老实,而非狡猾、欺诈,这是理想人格的基本准则。信用,意即言必信,行必果,遵守诺言。在现代社会中,信用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高低的尺度。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诚为立身之本,信为立业之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人都有自己的不足,这是每个人的局限性,无可非议。人只有真诚地认识不足,才能走出自己的不足,那就能成为智者。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轨,其何以行之哉?”诚实守信是任何一个社会群体都需要个体遵循的“人格”法则。
其次,要“仁”。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而篇》)(28)。”在家孝敬长辈、尊重兄长,在外爱众人。只有尊重别人、爱戴别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爱戴。
第三,要宽容。“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的“患”与“不患”都需要有宽容的心态,博大的胸怀。人不管是处于什么时期和境遇,他都不是孤立的,他是从属于一个大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产生一些纠纷是正常的,要在这个整体中处理好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周围的人形成一种融洽的人际关系,宽容是必不可少的人格因素,只有宽容才能海纳百川,厚德载物。在共同的学习和生活中,和谐相处,共同进步。
第四,要自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不断地向前发展是自然界的规律,君子应以此为榜样,刚强不屈,积极向上,要坚忍不拔。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就是一种自强不息,刚健奋进的精神。
第五,要有正义感。“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孔子主张亲君子,远小人,反对阳奉阴违、谄媚邪恶的小人,强调社会正义,强调人要有正义感。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学的教育应该让学生成为仁者,智者。在当今的大学校园里弘扬优秀的儒家文化,以公民基本道德为基础,以理性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全面发展为目标,促进大学生人生境界的提升和理想人格塑造,从而使受教育者增强遵纪守法观念,实现其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健康的体魄素质全面协调发展。
[1]孔子的处世之道.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5年9月出版,作者手记.
[2]《国学典藏书系》主编.尚书·礼记.吉林出版集团出版,2011年3月第2版.
[3]《国学典藏书系》主编.尚书·礼记.吉林出版集团出版,2011年3月第2版.
[4]思履主编.四书五经.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2014年10月第一版.□
(编辑/李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