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中渗透大众化理念的研究
2017-12-23全晖
全晖
摘要: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不仅是理论生成过程,还是现实生成过程。而这个过程的持续,需“大众化”提供动力。所谓大众化,主要是指将马克思主义落实在广大中国人民群众心中,实现主体落实,生成新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体系与实践体系的过程。基于此,党在其召开的十七大会议中高度强调,应在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中渗透大众化理念,确保中国现实生活的可持续发展得到理论与实践基础。本文从大众化对马克思本土化的重要作用出发,探析在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中渗透大众化理念的实践途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大众化
自创立伊始,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步步为营,从单纯的思辨逐渐进驻现实生活,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价值取向。由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找到了其独具特色的生存方式与出场路径。从形而上的思辨逐步进入现实实践,对现实生活进行批判与引导,促成了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另一种生命力——大众化。从某种程度上看,大众化理论的存在与延伸,是阐释马克思主义现实性的最关键部分。可以说,若无大众化理论的支持,马克思主义将无法取得更深刻、更有利的批判力与建构力。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而言,大众化是理论与现实生活相互转化的关键支点。它的存在与发展,促使马克思主义在本土化过程中逐渐改造物质世界,使广大中国人民群众更深刻地感知马克思主义的功能作用。一如马克思所言,当形而上的理论逐渐渗透到群众内部时,理论将转变成另一种物质性的力量。唯有把握理论,联系群众,才能使理论转变成群众认同的思想与精神,成为群众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以及对生活充满希望的精神助力武器,进而转变成群众取得更美好生活的现实力量。从这个意义上看,在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中渗透大众化理念具有较强的可靠性。
一、大众化是马克思本土化得以贯彻的现实条件
(一)大众化是展现批判性的源头
在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过程中,大众化承担着认识现实、批判现实的重要功能。即其本身具有一定的深刻批判性。这种批判性并非来自于某个特定的理论,而是来源于一系列思想。如打破教条化倾向的思想、消除僵化学院化的现实主义思想、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思想以及西方国家在有意无意中强加给中国人理论范式等。总体而言,各种思想相互冲击,并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相互融合,进而结合中国国情、广大人民群众思想诉求形成的整体性思想,即是大众化思想。这种大众化思想破解了形而上马克思主义经院化,充分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改造现实世界的真正本质。鉴于此,在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过程中应积极渗透大众化理念。
(二)大众化是确认现实化主体的载体
在本土化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依托大众化确认其现实化主体。在马克思主义还未本土化时,该理论高度关注精英化与精英思维,以至于其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现实化的主体。直至马克思等人意识到了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并开始纳入大众化思想,马克思主义才开始从根源上消除乌托邦式的承诺,促使人类,包括中国民众逐渐走向自我解放。而大众化促成马克思主义确认现实主体后,又积极鼓励中国民众追求自由与自主生活,敢于破除长期束缚个人思想与行为的不良理念,全力冲击压制自身追求的一切力量,以至于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欢迎。因此,在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过程中,有必要进一步渗透大众化理念。
(三)大众化是理论表达的最后归宿
在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过程中,大众化逐渐转变成了表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后归宿。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并非是简单的理论本土化过程,而是理论与实践双重本土化的過程。即它在马克思主义原理基础上纳入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共同进步的过程。而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发起的,它的终极目标是解决民生问题,关爱人民群众,由此也促使马克思主义本土化逐渐生成了大众化理念。大众化理念生成后,人民群众开始广泛接受本土化的马克思主义,甚至将其当成指导生活追求的价值原则,进而促使中国引入的马克思主义逐渐转变成一种现实实践形态的理论。从这个意义上看,大众化乃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之价值对象化与主体价值自觉化的过程。它的存在,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得以达成其最终价值诉求。因而,有必要在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渗透大众化理念。
总体而言,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的存在,使马克思主义在本土化过程中不再高高在上,并逐渐转变成现实的物质力量,进而使马克思主义得以为大众服务。因此,大众化是马克思本土化得以贯彻的现实条件,要真正完成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必须要充分发挥大众化理念的功能。
二、在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中渗透大众化理念的实践途径
在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中渗透大众化理念,最根本的是要让人民群众了解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该理论对人民现实生活的指导功能。可以说,唯有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人民群众才有遵守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自觉,进而促使人们积极进行马克思主义实践。鉴于此,应积极采取措施在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中渗透大众化理念。
(一)向群众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作用
大众化的根基是广泛人民群众。唯有普遍向人民群众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使人民群众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发展、对人民现实生活产生的作用。这也要求我国思政工作者应积极采取可行性措施向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作用。如采用灵活的理论灌输方式让人民群众了解马克思主义就在我们身边并参与着我们的生活与工作;进一步完善现行的大众化规范机制,积极创新实践机制、社会机制与领导机制,让人民群众深刻地感受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在领导机制方面,要积极做好“武装全党”工作,对广大领导干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念教育与思想道德建设,使广大领导干部成长为最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践行者,真正让广大人民群众从领导干部身上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带来的力量,进而使更多人民群众愿意加入到社会主义实践中来,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endprint
(二)贯彻人本价值理念以解决民生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过程中渗透大众化理念,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应积极关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并解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疑虑。这是达成大众化目标的根本。具体来看,党和领导干部乃至一切思想政治工作者应积极关注民生问题,正视政策、方针存在的问题,并积极调整政策给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得以实现;思政工作者应积极关注人民群众的人民内部矛盾,并采取协调性措施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政府部门应坚持不懈地走群众路线,深入群众内部,倾听人民意见与建议,改善现行的政策与方针,保障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唯有先人民群众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核心践行者——思政工作者对其的关心与呵护,使人民群眾的个体利益能够得到保护而不被集体利益吞没,才能让人民群众从思想感情上认同马克思主义,并积极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参加社会主义实践建设;继续打造小康社会,让所有人民群众都享受到改革开放成果与现代化发展成果,增强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积极调整社会共同利益结构与质量,让群众尽可能获得更多的利益,保障人民群众获得利益满足,进而更认同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作用。
(三)借力传播工具与社会大众互动
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促使信息技术更新换代,如在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体的基础上,依托互联网平台的新兴媒体出现与发展。相较于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新兴媒体具有更强的互动性与即时性。因此,在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渗透大众化理念时,要积极借助现代媒体的作用。对此,可利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作用,如向人民群众发送网络新闻、马克思主义的博客解读文章等;积极出版电子版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让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熏陶,进而积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实践相互结合起来,并由此开创新的学习局面;构建红色网站,详细介绍符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马克思主义实践信息,真正以网络文化的形式逐步让社会大众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无处不在。数据显示,自新媒体出现后,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进程就明显加快,社会大众在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过程中的地位也显著提高。
大众化思想是表现马克思主义内在价值诉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得以充分展现其实践性与现实性。然而,只知大众化理念的实践性与现实性,却不在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过程中落实大众化,“大众化”将成为空中楼阁,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进程也将受到阻碍。因此,必须要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紧紧把握大众化理念,坚持不懈地走群众路线,让马克思主义原理渗透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才能真正增强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从根本上看,在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过程中渗透大众化理念就是让广大人民群众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人民办实事,进而使人民群众在无形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参考文献:
[1]马福运;张书慧.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4(12)
[2]王丹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话语难题及消解[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5(6)
[3]王东震.互联网环境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2):20-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