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制助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017-12-23王正坤
王正坤
2012年以来,宜昌市夷陵区针对乡镇中小学校缩减,资源相对分散,中心学校管理效能不平衡,城乡间、区域间办学水平差异较大,大量农村学校学生涌入城区学校的实际状况,突破地域限制,创新体制机制,根据经济流向和教育均衡发展需求,撤销原12个乡镇中心学校,设立5个学区,学区内实行人事、经费、业务、考核等统一管理,盘活教育存量,实现资源共享,成为全省首个率先探索学区制管理的地区。
背景:失衡 低效 择校
夷陵区地处鄂西山区和江汉平原接合部,是享誉世界的三峡大坝、葛洲坝工程和长江西陵峡所在地,区域面积3424平方公里,总人口52万。作为宜昌市人口最多、地域最广、经济总量最大、资源最集中、品牌最多样、最具发展活力的区域,集城区、坝区、库区、矿区、山区和特色新区于一身,全区70%以上的学校在农村,80%的学生、75%的教师在城区、郊区,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突出。
城区作为优质教育资源的聚集地,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农村生源想方设法奔涌而来,而农村学校则如同大海中的孤岛渐渐被人们“选择性遗忘”。在城区,有的小学高峰时期的班额达到甚至超过75人;而在农村,有的鄉镇仅1所初中1所小学,学生数多年不足千人,有的班级人数不到30人。然而,班额小并没有带来教育质量的提升。
作为管理一方教育的乡镇中心学校十分尴尬。“学校少了,学生减了,但管理者还是那么多。”原鸦鹊岭镇中心学校总干事田军说,下面学校的教师也有怨言,认为中心学校管理者比一线教师还多,无作为。“我们想组织教师搞教学研究,但我们乡镇就一所学校,‘比教学根本‘比不了。老师走不出去,优质资源进不来,要想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实在是没有什么办法。”
陈先生家住邓村乡,为孩子读书的事情伤透了脑筋。他说自己读书少,吃尽了苦头,决不能让孩子跟自己一样。他想尽办法将孩子转到城区学校,从小学到初中,一直在学校附近租房,每年房租费近万元。“如果是在本地读书,学生可以住读,食堂生活也不错,家里就不用操多少心。现在虽然经济压力大,但为了孩子,只好拼了。”陈先生说。
“各乡镇之间各自为政,学校之间、区域之间壁垒重重,教师专业成长缺少平台,教师流动没有机会,学校间研讨打不通渠道。好的学校生源好、师资好,而部分学校因为管理不善、观念落后、办学没有特色,老师和学生都不愿意去。择校和择师似乎是无奈又必须之举。但说到底,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这种状况必须改变!”区教育局局长郭道林说。
改革:合并 合作 竞争
夷陵区从体制机制破题,让区域教育均衡优质发展。2012年,夷陵区将分乡镇、黄花镇两镇中心学校合并试水学区制管理,2013年全面推行。按照不同办学水平以及地理位置相对集中,区教育局将乡镇中心学校合并,分别设立小溪塔、分黄、雾樟下、邓太三乐、鸦龙五个学区。每个学区都由2个以上的乡镇合并而成。合并后的学区管理人员集中办公,统一岗位职数,精简人员,富余人员就地分流。邓太三乐学区由4个乡镇合并而成,一下子精简了40多人到教学一线。学区内所有中小学教育教学、教研培训等活动统一安排,校长、教师实行统一调配使用,在全区城乡交流的基础上实行再流动,校长、教师评价实行统一标准。
为进一步缓解中心城区“大班额”问题,夷陵区将小溪塔学区内的四所优质小学区实验小学、小溪塔二小、小溪塔三小、冯家湾小学分别与城郊接合部的四所薄弱小学丁家坝小学、仓屋榜小学、官庄小学和黄柏河小学合并,实行一校制管理,以强带弱。
为彻底打破教师编制障碍,2017年秋,夷陵区在全市率先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区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实施“三统四管五配套两步走”四大举措,成立教师发展中心,教师实行编制区级统管、人员区级统配、经费区级统筹,全区一盘棋,统筹教师配置。
为缓解城区小学教师严重紧缺的矛盾,启动城区小学紧缺学科教师配置机制,从乡镇中小学在编在岗公办教师中选调50名教师配置到城区小学任教。
“合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对有限的资源进行科学整合,合理调配”,夷陵区教育局局长郭道林说,“统一管理让各校、各区域不再各自为政,为均衡发展扫清了障碍。”
“合并以后,学区内学校多了,教师交流的平台搭起来了,流动的渠道畅通了。”分黄学区总干事李先华如是说。
邓太三乐学区总干事燕代春形容自己的工作状态像“陀螺”,每天忙个不停。过去他只担负三斗坪镇1所初中2所小学的管理任务,而今,他要担负4所初中8所小学6所公办幼儿园的管理任务,即使是最偏远的邓村乡江坪小学,每月他也必须去一次,雷打不动。“教师流动有了制度化保证,教师看到了希望,服务农村教育就有了动力。今年邓村乡仅1名教师辞职,是辞职人数最少的一年。”
变化:教师流动 清泉自爱江湖去
“教师动起来,教育活起来”。近年来,夷陵区每年安排城区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交流任教,农村学校派出教师到城区学校学习。但是,编制问题仍然限制了教师深层次流动。打破这一局限的,是学区制的施行。
2017年,夷陵区城乡教师交流83人,而五个学区内教师和管理干部交流近百人,其中邓太三乐学区23人,分黄学区24人,雾樟下学区28人。
江坪小学是邓太三乐学区、更是夷陵区学校位置最偏远的农村学校,距离城区200多公里。长期以来,因地处偏远,生活不便,本土教师逐渐退休,外地年轻教师辞职等原因,教师配置成为一大难题。2015年新招7名年轻教师,如今只留校长郑林一人坚守。2017年暑假,邓太三乐学区加大学区内教师资源统筹配置力度,调剂9名教师到江坪小学,加上城区学校支教3人,所有学科教师全部配齐,并有了1名区级学科带头人、2名区级骨干教师,45岁以下13人,成为学区12所中小学中平均年龄最小的学校。作为校长,看到这些“新”老师的到来,郑林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作为人大代表,她曾为此连续多年提议、呼吁,如今终于得到解决。“如果没有实行学区制管理,如果没有今年实施的‘区管校聘教师管理体制改革,江坪小学缺教师的矛盾将很难解决。”
直接将强校的管理人员输送到其他学校,带动发展,雾樟下学区、分黄学区可谓大刀阔斧。2017年,雾樟下学区校际间交流管理干部10人,雾渡河初中副校长刘广新到下堡坪中小学任校长,宜昌市“十大师德标兵”、樟村坪中小学政教主任张道鲲到下堡坪中小学担任教学副校长,下堡坪中小学教务主任黄德武到赵勉河小学担任校长,为下堡坪的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黄花初中是分黄学区的一所三校合一学校。教师人数多了,合并初始并没有带来1+1>2的效果,一度出现没人愿意担任校长的局面。2014年秋季,黄艳临危受命,从整体管理水平、办学质量较高的分乡初中校长任上调到黄花初中担任校长。在她的带领下,很快扭转了黄花初中的被动局面。今年,黄花初中调出8名管理干部分别到黄花小学、分乡小学、南垭小学和张家口小学任职。刘金华,原黄花初中副校长、数学教师、省劳模,在城区交流学习回来后,又被派到分乡小学任支部纪检委员。“从初中到小学,并没有不适应感。”他觉得分乡小学的学生非常可爱,每到下课,他的学生就围在他身边,总有问不完的问题。
“我们完全是根据学校工作和教师个人发展需要来流动。”分黄学区总干事李先华介绍说,“南垭小学党组织建设比较薄弱,我們就安排张光红到该校担任支部书记。分乡小学缺一名得力的德育主任,我们就将分乡初中年轻的政教主任黄亮同志调过去。”
“教师流动起来,资源均衡配置,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与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夷陵区教育局副局长林文彬说。
教学研讨 忽如一夜春风来
2011年6月,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在全省中小学开展“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的通知》,全省掀起“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夷陵区为此先后出台了“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两个“三年行动计划”。“‘计划落地见效,得益于学区制的施行。”区研训中心负责人汪宏军说。
实行学区管理后,学区内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如一夜春风,学区内学科竞赛、教学研讨、教研培训、管理论坛如火如荼。尤其是邓太三乐学区的青年教师晒备课、晒课堂、晒成果“三晒”活动、分黄学区的同课异构赛课活动、鸦龙学区学校的成果分享活动等,在全区影响较大,极大的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积极性,推进了学校整体水平提升。据不完全统计,夷陵区每年学区内、学区间组织的教学研讨活动有1000多场次,参加人数、学科全覆盖,大大提升了课堂效率与教学质量。
黄正英长期担任分乡初中英语教研组长。学区成立后,她兼任了黄花初中英语教研组长,每月组织两校教师开展一次英语教研活动。“以前,两校一年上一次公开课难上难,现在两校一月一次公开课成为常态。”黄正英感触颇深。现在,黄花初中英语教学教研水平快速提升,由追赶者逐步达到同一水平线,两校开始分别轮流主持承担教研任务。
为了丰富校际交流,发挥名师的专业引领、示范辐射和指导作用,2016年底,区教育局从全区推选了51位名师,成立了7个“名师工作室”,开展主题教研、支教送教、课题研讨等,开展校际间教学活动近80场次,参加人数近千人次,有效促进了教师教学教研能力的提升。
学区制打开了校际间交流的畅通渠道,以“合作育人”为主题的高效课堂建设取得明显效果。夷陵区如火如荼的教研活动,迅速变革的高效课堂模式,吸引了汉川市教育局领导的注意力。经过近一年的反复考察,2015年5月,汉川市教育局与夷陵区签订了教育合作交流意向书,为两地教育交流合作搭建平台,共同探索区域合作联办教育的新模式。目前,每年两地交流学习的教师和管理干部在500人次以上。
学校发展 不用扬鞭自奋蹄
推行学区制,下移了工作责任,激发了学区总干事及各学区学校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内部合作竞争的机制被激活。学区内各学校既抱团发展,强调团队精神,合作共赢,又互相竞争,形成了“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局面。
“学区内学校之间是一种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黄花初中校长黄艳认为,“我们和分乡初中既有合作,也有竞争。在学校管理、教学教研等方面实行全方位合作。合作,是为了抱团发展,同步发展。但我们之间也有竞争。因为我们每所学校都要争先进位,这种竞争,促使学校更优发展。”
学区内实行层级考核,学区考核校长,校长考核副校长,副校长考核处室主任,处室主任考核教研组长,教研组长考核教师。学区根据上级部署的工作和本学区实际情况,每月安排考核任务,一月一考核。校长们普遍反映,加强过程管理,比一学期结束后进行一次综合考评更有针对性、时效性,无论是校长还是普通教师,都容易接受。分黄学区探索的层级考核办法还受到了省教科所专家的肯定。
学区间,建立以学区为主体的综合目标考核,促使学区内所有学校的教育教学、教育资源、人员调配、考核监督等实行一体化管理。
“过去听说领导要来学校视察,都要提前安排师生做好准备。现在,随时可以接受检查,根本不用提前准备,因为学校的每一项事情都有人负责。”分乡初中校长赵炎奎说,实行层级管理后,学校面貌及教师精神状态发生了根本改变。
学校实现资源共享,统一管理,统一调配师资,统一招生,扩充优质教育资源,薄弱学校慢慢强大起来,成功实现了“华丽转身”。区实验小学与丁家坝小学一桥之隔,到实验小学就读的学生人满为患,而丁家坝小学冷冷清清,两校合并后不到四年时间,丁家坝小学生源数由不足200人,到现在突破了900人。
学区制改革催生了蝴蝶效应,产生了“高地”效果。近年来,夷陵区先后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湖北省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示范区等称号,许多经验和成果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先进典型。2014年,夷陵区代表湖北省出席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新闻发布会。乐天溪初中、分乡初中被华中师范大学、三峡大学确定为基地实验学校,雾渡河初中非遗文化特色课程被推荐为全国范例,梅林小学等4所学校被评为国家首批特色学校,黄花初中等5所学校被评为宜昌市首批诗意校园。《三峡夷陵中小学生“五会”行为规范梯级目标开发应用》等6项德育课题获国家优秀成果一等奖,区实验小学《美画美德——让德育寓于版画特色课程中》被评为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优秀案例,鄢家河小学“道德银行”德育品牌受到中央文明委肯定。
(责任编辑 杨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