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点亮传统文化 滋养精神世界

2017-12-23刘雪璠

黑河教育 2017年11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课堂

刘雪璠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文本中传统文化的内涵,领悟文本中的文化精华,让学生在品读课文中感受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灿烂,受到精神的熏陶。本论文以六年级课文《伯牙绝弦》为例,阐述如何让传统文化点亮语文课堂。如文字文化,从古文的字义体会中国文字的演变历史与汉字的精妙;意象文化,感知“泰山”“江河”这一意象特有的文化含义;音乐文化,欣赏《高山流水》这一古曲优美的韵味和魅力;知音文化,感受知音的重情重义和知音的难觅。让学生既学文化,又学做人。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课堂;挖掘内涵;滋养精神

中华文化是人类社会的一大瑰宝,它经历几千年的咀英嚼华积淀而成,是中华民族的根,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中华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完整的语文教学应该是语言文字、民族文学与传统文化三者的有机结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作用。”由此可见,语文学科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品读课文中受到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伯牙绝弦》是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课文讲述了在春秋时期晋国上大夫俞伯牙与打柴樵夫钟子期以琴相遇,以琴相知,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以谢知音的故事。全文共77字,5句话,语言简练,但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洋溢着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味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文化内涵,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滋养他们的精神世界。

一、文字文化

复旦大学教授申小龙说:“一个汉字就是汉民族文化的‘全息码,几乎每个汉字都可以解读出一部文化史。当我们面对文字的时候,不是简单地面对一种无意义的语言包装,而是面对一个有意义的自主的符号系统。”教学这篇文言文,首先要引导学生通过注释、查字典等方法来理解字词的意思,领会文章的内容。理解“绝弦”两字意思时,可出示金文的“绝”字,让学生了解,一团丝线的中间,有一把刀,表示人用刀断了丝线,后来演变成“绝”字,即左边是“纟”表示丝线,右边的“刀字头”表示刀,“绝”就是断丝,“绝弦”就是斩断了所有的弦,一根不留,表明了伯牙绝望的程度。通过汉字“绝”的演变过程,让学生体会中国文字本身就是一部文化史。

文中有两个“善”字,分别出现在“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和“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这两个“善”字意思是不一样的。第一个“善”字是“擅长”的意思,第二个“善”字是“好”的意思。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领会两个“善”字的不同意思,引导学生认识“一字多义”,从而领悟语言文字的精妙,体会祖国文化的灿烂。

二、意象文化

意象是中国文化特有的范畴,很早就出现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与文论中,是古诗词中一种突出的文化现象。文化意象是民族智慧和历史文化的结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化符号,有相对固定的文化含义,还能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和意义深远的想象。

《伯牙绝弦》一文中,有句子“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更要渗透“泰山”“江河”的文化意味,让他们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泰山,乃五岳之首,在古代是君王举行封禅大典的圣地,成为世人比喻君恩浩荡的文化象征,也是国家安泰、人民康健的象征。在中国文学史上,泰山作为一种文学意象,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推崇。它象征着向上和超越,象征着一种品格情操、一种处世态度。另外,“江河”在这里是特指长江和黃河,长江和黄河亘古以来就是流淌在华夏民族大地上的两条巨大的河流,发祥并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华夏儿女把时代气象和人文精神都融注到黄河长江这两大自然物象上,因此,黄河长江成为巨大的文化意象符号。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句子的意思后,更要引导学生思考:伯牙所弹奏的音乐仅仅是表现泰山和江河吗?其实,选取“泰山”和“江河”两个意象意在隐喻伯牙高远的志向,他是借音乐寄托自己像泰山一样屹立在人间的志向,像江河一样心胸宽广、能撑万里船的胸怀。在课堂上,教师如此引导学生认识并感受这两大文化意象,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领会人物的形象,也使课堂文化味盎然,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音乐文化

《伯牙绝弦》这篇课文被收录在六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中,本组教材的专题是“感受艺术的魅力”。要通过对本组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从而受到艺术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艺术和美的情趣。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知音典范之作——《伯牙绝弦》被定为本组教材的开篇之作,其一大缘由就在于文章蕴含着无穷的音乐艺术魅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伯牙和子期是通过音乐成为知音的,从而体会音乐的美妙,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新课伊始,可以以古筝曲《高山流水》导入,通过大屏幕出示一组诗句“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绝弦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弄,清风明月酒一樽;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在凄婉优雅的旋律中,教师深情诵读古诗句,然后介绍钟子期和俞伯牙流传千古的知音故事。凄婉的音乐、动人的故事、深情的诵读迅速将学生带入故事的意境中,使学生感受到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体会到伯牙失去子期时悲痛欲绝的心情。如此设计,不仅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营造一种典雅古朴的艺术氛围,也为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文本蕴藏的情感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得遇知音”这一环节中,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伯牙的“善鼓琴”,琴声不仅描绘了高耸入云的、顶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和汹涌澎湃的江河,更倾注了自己的志向和胸怀。还要理解钟子期的“善听”,子期从琴中声看到了巍峨的泰山、奔流的江河,更从琴声中感受到了伯牙“像泰山一样屹立在人间的志向,像江河一样心胸宽广、能撑万里船的胸怀”。音乐,使两个人的情感产生了共鸣,是音乐使两人互相欣赏互相悦纳,这也正是音乐艺术的魅力。同时,可以补充材料,介绍有关歌曲《高山流水》,让学生了解伯牙悲情创作的《高山流水》已成为中国十大古曲之一,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在课末,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试着背诵课文,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和音乐的魅力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

四、知音文化

《伯牙绝弦》里动人心弦的乐律,千年前就流淌在人们的心里。人们不仅为那传奏千古的音乐动容,更为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动人知音故事感动肺腑。《伯牙绝弦》已然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知音”最为生动、最为震撼的注解之一。教学本文时要注重挖掘文本中所蕴含的“知音文化”,以“知音”为主线引领学生了解与知音相关的故事,走进“知音文化”。如以“难觅知音——邂逅知音——痛失知音”为主线展开教学。课上,教师先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讲述故事,让学生体会伯牙知音难觅的落寞心情,接着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通过联想和想象来体会伯牙幸逢知音的欣喜之情。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伯牙和子期身份的悬殊,进一步体会这一对知音的“知心、重情、重义”,再通过拓展链接经典诗句,让学生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悲痛之情。最后,可借助资料袋和语文综合性活动,让学生阅读有关知音的故事和诗文,进一步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把“知音文化”的种子撒播在孩子们的心中。

语文课堂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应该充满文化气息。因此,要挖掘文本中的文化内涵,努力营造文化氛围,点亮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贺媛媛.语文教学之路,文化寻根之旅[J].语文学刊,2008,(6).

[2]李雪飞.语文教学应弘扬传统文化[J].语文教学之友,2014,(10).

[3]毛刚飞.文化视野观照下的古诗文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08,(15).

[4]王欣.试谈英语翻译中的文化意象[J].青海教育,2006,(4).

注:本论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立项课题“小学语文教学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研究FJJK15--324”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赵永玲)endprint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语文课堂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从《成功》走向成功——“让学”,让语文课堂“学多于教”
构建趣味盎然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