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古代服色的文化意义

2017-12-23李婷婷

青年文学家 2017年33期
关键词:文化意义

摘 要:颜色词语在人们的使用中被赋予了社会文化信息和象征意义,透过颜色词语可以窥见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古代服装颜色的礼俗及背后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服色;等级;文化意义

作者简介:李婷婷,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3--01

颜色一直客观的存在着,其实不仅语言和文字能记录历史,能让人交流和沟通,颜色也可以记录历史的变迁、人类文化的发展和情感的变化。西周时,人们将“青、赤、黄、白、黑”称作“五色”,也就是“正色”,而把“淡赤、紫、缥、绀、硫磺”等叫做“非正色”,即“间色”。有这样的一句话“色之用,别尊卑, 明贵贱。”说明了颜色在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下被赋予等级和尊卑,不同的服色代表了不同的等级地位和权利。

一、尊者服色——黄、赤、朱

古时候的衣服为上衣下裳,上衣要用正色,下裳则用间色,不能颠倒,不然就不符合礼仪。《易·坤》:“天玄而地黄”。古人崇拜土地,因此崇尚土地的颜色—-黄色。从隋朝开始,黄袍为皇帝的常服,到了唐朝只有皇帝可以穿黄色,并且明文规定士庶不得穿黄色。宋朝在服色上也遵循唐制,明清两代对黄色也非常崇尚,清代皇帝赐黄马褂给大臣,是对大臣极大的恩典。赤色为正色,自炎帝以来就在政治上被认为代表了正统的地位。和赤色地位一样的还有朱色,它们的地位仅次于黄色,深得王公贵族的喜爱。《诗经》中说道:“我朱孔阳,为公子裳。”这里的“裳”是衣、裳的泛称。意思是贵为“公子”者,应该穿朱色。《礼记》中也有记载:“天子居明堂太庙……衣朱衣,服赤玉”。这里“朱衣”指的是天子礼服。朱色和赤色在古人服色中的地位之所以如此的高,除了因为它们是正色外,还和古人对血、火、太阳等自然现象的崇拜有关。

二、卑者服色——绿

绿色在近代文化中象征着植物的生命力,但在古代的服色文化中,“绿衣”,“绿衫”在上古是地位卑微者的代名词。西汉著名哲学家扬雄的《法言·吾子》有这样的句子“绿衣三百,色如之何矣?”(注:绿衣虽有三百领,但却是杂色不可以进入宗庙。)可见在汉代穿绿色衣服的人是不可以进入宗庙参加祭祀活动的。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忆微之》中写道:“分手各抛沧海畔,折腰俱老绿衫中”,这里的“绿杉”指的是官位卑下的官服颜色。到了元朝,官府明文规定娼妓的男性亲属必须要戴上绿头巾。后来延伸成人们把妻子有出轨行为的男人称为“戴绿帽子”。

三、兼有尊卑的服色——黑

黑色一直都是极端的代表,往往扮演了至尊或至卑的角色。《礼记》曾有记载“夏后氏尚黑, 大事敛用昏, 戎事乘骊, 牲用玄。” 秦始皇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下,相信秦代替了周,是水克火的结果,因为周朝是“火气胜金,色尚赤”,那么秦胜周就是水德,颜色崇尚黑色。黑色被定为最尊贵的颜色,秦始皇规定大礼服的上衣下裳都要是黑色,他自己的常服也是“玄衣纁裳”。秦朝继夏周以后又一次掀起了“尚黑”的风潮。与此同时黑色还是仆役的标志。在《礼记·祭义》中有写道:“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黔”即黑色,黔首就是庶民,可見黑色是古代庶民的服色。“黑衣”一词曾是战国时期宫廷侍卫的代称。唐代对服色的规定中,明确要求不入品的杂役、士兵卒、庶民和商人只能穿黑白两色。

四、从卑到尊的服色——紫

孔子认为按照礼仪,君子的服色不能用间色,而要用正色。因此在“朱”和“紫”两色中,他认为“朱”是正色,紫色虽然好看,但它是间色,不能取代正色的地位。在《论语·阳货》中,孔子说:“恶紫之夺朱也。”可见“紫”在中国上古时期是遭到贬斥的。尽管如此却也无法抵挡紫色的魅力,很多人依旧喜爱和推崇紫色。在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和卫君喜爱紫色都是出了名的。到了唐代,紫色在服色中地位超过了朱色,“紫袍金带”成了高官厚禄者的代称,也是古代社会做官人追求的目标。紫色之所以能渐渐的成为尊贵的颜色,除了自身符合古人的审美观点,还和它的制作染织很难有关,物以稀为贵。

五、从尊到卑的服色——青

青色曾排在正色第一位,然而它在服色中的地位却是由尊到卑。上古的天帝喜爱“青”,他认为“青”是春天萌生的植物颜色,代表着万物生长。《礼记·玉藻》中提到,“君子狐青裘豹袖”这里的君子是士大夫。《礼记·月令·孟春之月》中也有这样的话:“天子居青阳大庙……衣青衣,服苍玉。根据这些记载,可知早期的礼仪制度中,皇帝天子和士大夫在祭祀中都要求穿青色。随着“青”色容易制染,它逐渐变成了卑贱者的服色。汉代以后卑贱者的代名词都和“青”有关,如“青衣”、“青裳”、“青衫”。“青衣”、“青裳”喻指婢女、童仆。“青衫”比喻官小位卑者。在唐代青色是八品、九品小吏官袍的颜色。

六、结语

色彩和文字相比,它不能为人类的沟通交流提供明确的信息,但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任何一个政权都借着各种关于服色的规定明道示礼,从帝王到商贾、庶民都对色彩及背后所代表的意思充满了敬畏之心。色服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符号的一种。

参考文献:

[1]李红印《现代汉语颜色词语义分析》 商务出版社 2007年.

[2]和裕祯《中国文化要略》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曹成龙《汉语颜色词研究》 2002年.

[4]姜澄清《中国色彩论》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8年.

猜你喜欢

文化意义
试析俄语颜色词“красный”的文化伴随意义
《红楼梦》定情信物及其文化意义
《诗经》的比兴艺术研究
高校内应对综艺活动教学研究
中美国家形象广告视觉文化意义的二元差异
“格义”:穿越文化之障
关于《奥赛罗》戏剧文化意义的思考
初探历史类型小说
论书评的意义及其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