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今词义范围的变化
2017-12-23宋凯凯
摘 要: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在汉语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很多词语古今词义是相同的,但很多词语的词义范围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本文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探究其变化的原因。希望可以使汉语学习者明确古今词义范围的变化,准确运用词语。
关键词:古今词义;范围;变化;原因
作者简介:宋凯凯,女,汉族,河南商丘人,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在读。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3--02
词作为一种语言符号,包括形式和意义(内容)两个方面,即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语音是词的形式,意义则是词的内容。词义包括词的词汇意义、词的语法意义和词的色彩意义。在此,主要讨论词的词汇意义即词的理性意义。词的理性意义又叫概念义,是词义中的核心部分,是词义众多成分当中最重要的部分,也即反映客观事物的那部分内容[1]。
谈及古今词义范围的变化,指的就是今义和古义所指称事物或现象的范围存在差异。从相对意义上来说,上古汉语中的词义是古义,中古汉语中的词义是今义;中古汉语中的词义是古义,近代汉语中的词义为今义[2]。在词义范围的变化上表现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和词义的转移等。
一、词义范围的扩大
词义范围的扩大主要是指词语所指称事物范围的扩大。指的是词语新出现的意义表示事物的概念,与原义表示的事物概念相比,在内涵上减少,外延上扩大。即新义所反映事物或现象的范围比原义大。如:
齿 古义是门牙。如《墨子·非攻》 :“古者有语,唇亡则齿寒。” 今义则泛指牙齿,包括口中所有的牙。在白居易《与元九书》中 :“未老而齿发早衰白。”就是此义。
脸 本来指脸颊,即眼睛以下的部位。如白居易《昭君怨》:“眉销残黛脸销红。”;而现在指整个面部,除了脸颊,眼、嘴、鼻子等都是脸的一部分。古今义二者是组成的关系,即脸颊是面部的一部分,“脸”由部分过渡到整体。
腿 古义指小腿,即脚以上膝以下的部分。《玉篇》:“腿,腿胫也。”胫指小腿。今义脚上臀下的部位,是大腿小腿的总称。
还有像“醒”古义指酒醒,今义指清醒或睡醒的状态;“集”古义指鸟聚集,今义指一切事物的聚集等。
二、词义范围的缩小
词义的扩大是词本身意义指称对象范围的扩大。而词义的缩小恰好与之相反。也即词义所指称事物范围的缩小。指的是词语新出现的意义表示事物的概念,与原义表示的事物概念相比,在外延上缩小,内涵上增加。即新义反映的事物或现象的范围比原义小。如:
臭 古义指一切气味,包括香气和臭味。如《周易·子辞》:“其臭如兰。”今义专指难闻的气味。
禽 古义是飞禽走兽的总称。如《华佗传》:“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今义词义范围缩小为专指鸟类,如“家禽”“飞禽”等。
趾 古义指足。如《诗·豳风·七月》“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今义指脚趾头。词义的范围由指脚的整体到指脚的一部分。
诸如此类的还有“子”指儿子和女儿,现在只指儿子;“金”古义是金属的总称,今义专指贵重金属黄金。
三、词义范围的转移
词义范围的转移即由一个意义转变成另外一个意义,两者之间没有隶属关系,也不存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范围没有扩大,也没有缩小。即指称的范围由甲转移到了乙。如:
涕 古义指眼泪。 《说文》:“涕,泣也。”毛传:“自目曰涕,自目曰泗。”现转指鼻涕。
脚 古义指小腿,《說文》里说“脚,胫也。”,但是今义指脚踝以下的部分,逐渐成了足、脚等意义。 词义范围发生转移。
币 古义指礼物。《苏武牧羊》:“置币遗单于。”今义已转移为“钱”的意思。
还有像“豆”原指盛东西的器具,后转指豆类植物或果实;“坟”原指高大的土堆,现转指坟墓。“羹”“寺”“走”等也都是词义范围的转移。
四、词义范围变化的原因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交际的工具,也是人们的心理现象、人们思维的工具。语言来自于社会,又反作用于社会,其演变与社会的变化、人们的交际息息相关。新旧事物的不断更迭,人们的思想也不断变化。词所承载的词义也就随之不断地变化,可以说词义的演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客观事物的变化引起词义范围的变化
词汇是来反映客观事物、客观现象的,客观事物或现象发生变化,词义自然也就随之发生变化。
第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客观世界涌现了新事物、新现象或新概念。而现有的语言中又缺少对该事物该现象的指称。通常会增加新词或旧词增加新义。由于语言追求经济的原则,所以大多会使词义系统增加新的意义。由原词承担新义,这样就造成一次多义或者词义囊括更大的范围。反之,客观世界旧事物旧现象的消失,词义就相对地缩小。第二,客观世界的事物或现象本身发生了一些变化,表示这些现象和事物的意义的范围也随之变化。
(二)人们的认知会引起词义范围的变化
词义是人们认知的结果,认知主体和认知方式都会大大影响词义的变化。概括地说,主要包括思想观念、认识的变化和认知方式(转喻和隐喻)两种动因[3]。
1.思想观念、认识的变化
语言是思维的反映,因此人们的主观意识是词义范围改变的一大重要原因。随着各种新事物的出现和社会生活的改变,人们思想观念也发生很大的变化,这必然导致词义范围的变化。如“朕”上古时期即古义为“我的、我”,每一个人都可以喊“朕”;秦时,秦始皇为了突出自己的独尊地位,将“朕”自称。从此“朕”就成了皇帝的自称。
2. 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方式
词义的变化与隐喻、转喻认知方式有关。词义的范围在这两种方式的影响下发生改变。隐喻以相似性为基础,从一个认知领域到另一个认知领域。如:“习”原指鸟数飞,今义指反复地练习,已不再指鸟反复练习飞翔。转喻以相关性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是双向的。一般用认知上显著度高的指向显著度低的。如:“秋”本是一年中的一部分,与一年有关,后来便由此用来指一年。
(三)语言内部的原因引起词义范围的变化
如果说客观世界的变化和人类的认识是词汇变化和词义演变的外因,那么语言系统内部的变化则是词义演变的内因。当语言系统内部的平衡被打破,某一词义发生变化,则其他词义也发生相应的变化[4]。尤其体现在词义的组合和聚合关系上,具体表现为:
1.相关词语词义的影响
一个词意义的变化可以引起与它有关联的另一个词的意义的变化。词义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同一语义场中的词语互相依存互相制约,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一个词语词义范围的扩大或缩小可能会影响到其他词语。同样,一个词的意义也会受到语义场内其他词语的影响。
如表示年龄的聚合中,古时候是“少、壮、老”,现在是“少、青、壮、老”,因此古义中,“少年”指三十岁以前,而今义的“少年”指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青年”指十五六岁到三十岁。其中,“少年”就是由于聚合中其它成员的增加,词义范围发生变化。
2.组合关系的变化引起词义的变化
词义大多在组合关系中才能够更加明确它的意义,所以组合关系上的固定联系也成为词义范围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如“赴”的古义是“奔赴”(凶险之地),如“覆汤蹈火”“舍身赴国难”等。后来不仅只有表示凶险之地的词语和“赴”组合。现在“赴京”“赴宴”也都能與之组合。说明“赴”的意义从古到今由于词义组合关系的变化而发生了变化。
词义范围的变化是汉语的常见现象。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人们认识的变化、词义系统内部的调整等,词义范围从古至今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主要表现为: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了解词义发展的原因,准确把握词义演变的规律和方向,能更有效地把握词语的真正内涵。
参考文献:
[1]曹炜.现代汉语词义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15.
[2]裴瑞玲,王跟国.汉语词义问题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社,2013:40,62-63,64.
[3]陈正仪.现代汉语词义变化与发展的探究[J].青春岁月,2015(20):87.
[4]侯敏.现代汉语词义的变化与规范[J].语文建设1989(5):27.
[5]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