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让“陷阱”习题毁了孩子的自信心

2017-12-23刘和平

湖南教育 2017年46期
关键词:出题者偏题陷阱

刘和平

别让“陷阱”习题毁了孩子的自信心

刘和平

一道看似简单的小学数学题在微信朋友圈引发热议,家长们开动脑筋一试身手,却算出了四种截然不同的答案。不是答案不唯一,而是前三种都是错的。问题就出在家长们大多没留意题干中的多处“陷阱”。有网友吐槽:“一道小学试题中竟然暗藏这么多套路,现在孩子可真累!”有网友质疑:“这样的题考查的到底是什么,练习这样的题又有什么用,考出来的分数又能代表什么?”(《扬子晚报》)

一道小学数学题,竟然让众多家长也没有把握,说明这样的题目对于孩子而言,绝对不是适宜的习题。尽管有专家表示,这样的题目可以锻炼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不值得大惊小怪。但笔者认为,为巩固知识而布置的练习题与检测题,要尽量规避各种带有脑筋急转弯式的“陷阱”,不要刻意玩弄心机与套路,让孩子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为这样依靠心机与套路设立的“陷阱”习题,很容易毁掉孩子的自信心。

义务教育关键是夯实知识基础,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与兴趣,要让孩子能够获得学习的快乐。而过去我们对义务教育的认知是存在一些误区的:片面追求分数。如何拉开分数,则靠偏题、难题,靠出题者绞尽脑汁想出种种办法设立各种“陷阱”。老师为应对这些偏题、难题,自然会在平时训练中加入各种“陷阱”供学生练习。这样的训练,对于少部分孩子而言,也许可以百炼成钢,提升能力。但对于大多数孩子而言,却是活生生的拦路虎。拦路虎长期挡道,孩子就会因为畏惧而失去学习的自信心。如果孩子失去了学习自信心,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谈不上对学习充满兴趣,乐学也就成了痴人说梦。

对于供学生巩固知识的习题,当然也不能都是“一加一”这样的难度系数,但是也绝不能过分地布设套路与“陷阱”。前者会误导孩子认为学习是很简单的事,失去探究知识的原动力;后者让孩子因为套路过多而失去学习自信。那么,什么样的习题才是好习题呢?笔者认为,应该是不超越课程标准,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编制习题;出题者不应刻意设置阅读理解障碍,更不得通过玩弄文字游戏设置“陷阱”。

面对网友对这道试题的吐槽,教育者不能见怪不怪,更不能自以为是,而要俯下身子,放低姿态,认真品味网友言辞中的言外之意,科学命制习题。

猜你喜欢

出题者偏题陷阱
挑战出题者
1,2,3,看这边!
准确界定核心概念规避“偏题”“跑题”
立准原点 系统构思
陷阱
神回复
浅谈小学高年段作文如何避免偏题问题
几何中的从特殊到一般
陷阱2
陷阱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