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6排螺旋CT对颈动脉脂肪斑块治疗前后的检查结果分析

2017-12-23张丹红林伯忠樊树峰

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颈动脉螺旋硬化

张丹红,林伯忠,樊树峰*

(1. 浙江省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台州医院放射科,浙江 温州 317000;2.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中医院,浙江 台州318020)

16排螺旋CT对颈动脉脂肪斑块治疗前后的检查结果分析

张丹红1,林伯忠2,樊树峰1*

(1. 浙江省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台州医院放射科,浙江 温州 317000;2.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中医院,浙江 台州318020)

目的通过16排螺旋CT对颈动脉脂肪斑块患者治疗前后进行检查,对比分析检查结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38例颈动脉脂肪斑块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成两组,实验组19例行以阿托伐他汀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对比二组患者治疗前后的16排螺旋CT检查结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易损斑块数量治疗后显著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稳定斑块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颈动脉脂肪斑块患者行以阿托伐他汀治疗,通过16排螺旋CT检查确定该治疗方案能够消融、稳定患者的脂肪斑块,所以,临床中对于颈动脉脂肪斑块的检查,采用16排螺旋CT检查的方式应用价值较高,适合推广。

颈动脉脂肪斑块;16排螺旋CT;影像;阿托伐他汀

颈动脉脂肪斑块目前在临床中的病例有所提升,对于该疾病,必须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1],所以,必须找出确实可靠的检测方法。临床中对于该病的诊断方法多为CT检查[2],但是哪种CT更为合适,目前还没有定论。本研究针对我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38例颈动脉脂肪斑块患者,采用GE16排螺旋CT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进行检查,对比影像表现,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38例颈动脉脂肪斑块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成两组,实验组19例,对照组19例。实验组包括男性12例,女性7例,年龄在54岁-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7.42±9.56)岁,脑梗死7例,TIA 12例,双侧病变14例,单侧病变5例,伴高脂血症9例,高血压8例,糖尿病2例;对照组包括男性11例,女性8例,年龄在53岁-8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7.19±9.87)岁,脑梗死8例,TIA 11例,双侧病变13例,单侧病变6例,伴高脂血症8例,高血压7例,糖尿病4例。二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变部位、并发症等一般资料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可以进行对比研究。

纳入标准:符合我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诊断标准[3];经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确定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依从性较高。

排除标准:合并了心、肝、肾等重要器官的重大疾病;存在精神障碍,合并了精神疾病。

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我院伦理学标准要求。

1.2 方法 (1)对照组患者口服阿司匹林治疗,每天一次,每次50 mg;同时每天口服心脑清胶丸三次,每次一丸;给予患者静脉通脉液滴注。治疗12个月为一个疗程。(2)实验组患者口服他汀类药物,每天一次,每次20 mg,治疗12个月。

1.3 评价标准 对所有患者通过GE16排螺旋CT机进行检查。具体检查方法为:对患者的主动脉弓一直到鞍上池30 mm处进行均匀扫描,从足向头侧进行螺旋扫描。管电压和管电流分别控制为120 kV以及300 mA,速度0.5 s/圈,矩阵为512×512、2.5 mm层厚,重建层厚设置为1.25 mm。对患者进行常规平扫后,经肘前静脉注入非离子造影剂100 mL-150 mL,选择碘海醇,速度控制在4.5 mL/s,造影剂注射完毕后继续注入生理盐水20 mL。通过对比剂智能团注跟踪技术对延迟时间进行精确控制,增强扫描。随后进行图像重建[4]。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治疗后稳定斑块从占比48.48%到72.73%,提升了24.25%,易损斑块数量明显减少,稳定斑块数量明显增多,对比治疗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稳定斑块从占比47.06%到61.71%,提升了14.65%,易损斑块数量减少,稳定斑块数量增加,但是对比治疗前差异不显著(P>0.05)。具体见表1所示。

表1 两组治疗前后16排螺旋CT检查结果对比

3 讨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 CAS)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的重要因素之一,动脉斑块具备一定的不稳定特征,进而对于ICVD的影响会更为显著[5,6]。导致ICVD的原因有很多,以往,我们更重视DSA,认为该指标是判断卒中风险的最重要标准之一。然而,虽然颈动脉狭窄程度能够对CAS导致卒中发生的风险程度进行一定的评估,但是经研究表明,出现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在70%以上的患者比例却不超过总数的10%。这主要是因为,动脉粥样斑块刚出现期间,血管正性重构会导致斑块移向管壁的外侧,虽然病变明显,但是DSA结果仍然是正常的[7-10]。通过近几年的进一步详细研究,发现,导致ICVD的风险与斑块的稳定性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稳定性本身又取决于斑块的成分和形态。颈动脉脂肪斑块的成分主要是纤维组织,钙化和纤维化比较常见,所以斑块也被称作是“硬斑块”,是稳定的斑块。斑块的组成成分不均匀,含有丰富的脂质和坏死物质,很容易破裂,不够稳定,这样的斑块可以被称为“软斑块”,也就是不稳定的斑块,这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最主要危险因素。不稳定的斑块很容易出现溃疡、破裂,进而保留出粥样物质或是导致斑块表面变得相对粗糙,血栓的发生率便会因此增大,进而造成缺血性脑卒中。因此,在临床中对斑块的稳定性进行准确区分的价值是很高的[11-15]。本研究中,通过对颈动脉脂肪斑块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的方案进行治疗,发现能够有效消融稳定易损斑块,通过16排螺旋CT的检测,确定治疗后易损斑块的数量持续下降,稳定板块的数量持续提升,这说明该治疗方案具备较高的可行性。

他汀类药物的主要成分是某种酶的抑制剂,能够有效抑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进而发挥出降低患者血清胆固醇含量的作者用,同时提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有效帮助清除LDL,从而令斑块的脂质核心合理缩小,并提升其坚固性,从而起到保护血管内皮,避免炎性细胞浸润,合理降低了炎症反应的发生率。因此,他汀类药物治疗方案在颈动脉脂肪斑块治疗中发挥的效果十分显著。

目前,对于颈动脉脂肪斑块的检查,颈动脉彩色超声以及颈动脉CTA都能比较准确清晰的观察到患者的斑块状况,对于多普勒超声手段,CTA能够通过精准测量值区分钙化斑块和非钙化斑块,同时还能发现相对较小的斑块,确定其稳定性和具体的形态、位置、长度。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由于人为因素、机器因素的限制,对于斑块数量和性质并不能准确判断。所以,我国医疗工作中,对于颈动脉脂肪斑块的检查多采用螺旋CT检查,常用的扫描机有64排和320排机器,这两种器械都能够准确分析斑块的性质和特征,参考病理学诊断,对应非常准确,能够合理分析斑块的稳定性。但是对于我国基层的医院来说,配备64排或320排CT机,还没有完全实现,但随着现在病人需求量不断上升及基础医院的发展,引进16排螺旋CT机的基层医院不断增多,所以,对于16排螺旋CT机是否能够准确评判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和数量,就成为了临床中需要研究的问题,这也是本研究的重点分析目标。而本研究的结果表明,通过16排螺旋CT能够相对准确辨别出颈动脉脂肪斑块的数量和稳定性,所以,该检查方式可以在广大基层医院中推广使用。

综上所述,颈动脉脂肪斑块的稳定性与否对于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程度具有重要的意义,临床中应当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确定该病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比超声检查,CT检查对于斑块的性质、形态、大小区分辨别更为精准,而基层医院中16排螺旋CT使用逐年增多,该检查方式也能有效判断斑块的稳定性。所以,临床中对于颈动脉脂肪斑块的检查,采用16排螺旋CT检查的方式应用价值较高,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1] 王焕君, 王晖, 代杰, 等. 320排螺旋CT对颈动脉脂肪斑块治疗前后检查分析[C]. 中国脑血管病大会2013论文集. 2013:68.

[2] 贾云生, 王焕君, 王欣, 等. 颈动脉脂肪斑块320排螺旋CT治疗前后检查分析[J]. 饮食保健, 2017, 4(17): 295-296.

[3] 贾云生, 高明洋, 王焕君, 等. 16排螺旋CT与320排容积CT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的比较研究[J].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6, 14(7): 21-23.

[4] 张丽, 沈加林, 韩立新, 等. 颈动脉斑块成分及性质的CT增强血管造影分析[C]. 全军第十六届放射医学大会论文集.2015: 143-151.

[5] 张丽, 沈加林, 华佳, 等.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与颅内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相关性[J].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08, 16(12):973-976.

[6] 曹建书, 刘树伟, 金焱, 等. 256层CT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及性质的分析[J].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3, 31(5):536-538, 542.

[7] 向宇燕. 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多排螺旋CT与MR对比分析[J]. 大家健康(下旬版), 2014(12): 66.

[8] 汪芳, 杨利莉, 平学军, 等.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分析——MDCT颈动脉成像研究[J]. 宁夏医学院学报, 2008, 30(6): 711-713.

[9] 唐向利. 多排螺旋CT和MR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对照分析[J]. 现代实用医学, 2015, 27(8): 1003-1004,1058.

[10] 崔庆周, 郭宏强. 64排螺旋CT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断价值研究[J].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5(6): 16-18.

[11] 王清. 256层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评价[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3, 30(4): 37-39.[12] 史伟, 白亚萍. 16排螺旋CT在头颈动脉的临床应用及价值[J]. 医学信息, 2016, 29(1): 298-299.

[13] 唐浩强. 多排螺旋CT与MR诊断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对比分析[J]. 医学信息, 2016, 29(32): 247.

[14] 齐旭红, 毕冬梅, 李娟, 等. 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多排螺旋CT与MR对照研究[J].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3,11(6): 28-30.

[15] 赵颖, 李天亮, 郝菲, 等. 超声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测脑梗死患者颅外颈动脉的临床价值[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2, 6(6): 1576-1578.

猜你喜欢

颈动脉螺旋硬化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旋风“螺旋丸”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
额颞叶痴呆伴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奇妙的螺旋
256层螺旋CT在肺撕裂伤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