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外科改良后肝素盐水封管液用量及方法封管效果观察

2017-12-23瑶,李婧,李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静脉炎盐水肝素

王 瑶,李 婧,李 贤

(河北省人民医院护理部,河北 石家庄 050051)

·论著·

小儿外科改良后肝素盐水封管液用量及方法封管效果观察

王 瑶,李 婧,李 贤*

(河北省人民医院护理部,河北 石家庄 050051)

目的对小儿静脉留置针封管液的用量及方法进行探讨。方法以2014年《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中规定的10 U/mL肝素盐水浓度作为标准封管液,选取于2016年3—12月收住河北省人民医院小儿外科的患儿172例,随机分为3组:A组使用1 mL标准封管液,分别于每天输液完毕和当日22:00进行封管;B组使用3 mL标准封管液,分别于每天输液完毕和当日22:00进行封管;C组每天输液完毕即使用0.9%氯化钠3 mL封管,并于当日22:00使用1 mL标准封管液再次进行封管。比较3种封管方式堵管、渗出、静脉炎发生率及留置针留置时间。结果3种方法堵管、渗出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在留置针留置时间方面具有优势。结论使用改良封管方法及用量,即生理盐水和标准肝素盐水分别进行封管,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延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同时可减少患儿肝素钠的摄入量,对患儿机体功能影响小,且极大地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儿科护理学;肝素;氯化钠;并发症

10.3969/j.issn.1007-3205.2017.12.023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各项护理操作技术更加注重人性化,静脉留置针的使用是一次护理技术的革新, 可以减少对血管的损伤和液体外渗,并减少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1]。在临床工作中,静脉留置针的使用及维护是护理工作的关键环节。2014年5月1日国家卫生计生委行业标准即《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以下简称《行标》)出台,但是《行标》中对小儿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封管液浓度及用量没有明确的解读,且《行标》要求封管液现用现配。由于小儿外科的特殊性,对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影响因素很多,这给临床中留置针维护造成了很大困难,不但增加了临床护理的工作量,而且加大了患儿痛苦和患儿家庭经济负担,也给临床工作中医患矛盾埋下隐患。为此,本研究对患儿的封管液用量及方法进行探讨,从而对封管方式进行改进,在符合《行标》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延长静脉留置针保留时间,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1 资 料 与 方 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12月收住我院小儿外科的患儿172例。入选标准:1~3岁择期手术患儿,均采用上肢静脉留置针穿刺。排除标准:①术前凝血4项结果异常患儿;②术后静脉留置针未重新穿刺;③术后出现感染等;④使用明显血管刺激性药物;⑤各种原因导致静脉留置针脱出。将172例患儿随机分为3组:A组58例,男性44例,女性14例,年龄(2.2±0.8)岁,使用1 mL标准封管液,分别于每天输液完毕和当日22:00进行封管;B组57例,男性41例,女性16例,年龄(2.1±0.7)岁,使用3 mL标准封管液,分别于每天输液完毕和当日22:00进行封管;C组57例,男性44例,女性13例,年龄(2.1±0.8)岁,每天输液完毕即使用0.9%氯化钠3 mL封管,并于当日22:00使用1 mL标准封管液再次进行封管。3组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①3组均应用24 G洁瑞Y型静脉留置针、3M透明敷贴,使用注射器进行封管,均由统一培训合格的护士进行留置针穿刺及封管操作。②由夜班护士和责任护士共7人成立实验小组,并对入组护士进行正压封管培训和考核,直至考试合格。由实验小组护士判断患儿是否需要非计划拔针,必要时由2人进行讨论决定。记录患儿留置针的穿刺时间、拔针时间和拔针原因。③责任护士每日对患儿输液情况进行全程评估,包括局部皮肤情况及液体滴注通畅性等。液体不畅的主要原因包括堵管、渗出、脱管、静脉炎等[2]。静脉炎分级标准[3]:Ⅰ度,穿刺点疼痛,疼或肿,静脉无条索样改变,未触及硬结;Ⅱ度,穿刺点疼痛,疼或肿,静脉有条索样改变,未触及硬结;Ⅲ度,穿刺点疼痛,疼或肿,静脉有条索样改变,可触及硬结。堵管:拔针后,对留置针进行显微镜观察有血栓形成,再连接输液器对套管针进行通畅性试验,确认液体是否排出顺利,判断是否血栓堵管。渗出:局部组织有液体渗出,输入不畅,拔针后观察血管内无血栓形成,通液试验通畅。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比较分别采用F检验和q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3组静脉炎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留置针堵管率和渗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留置针留置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C组长于B组(P<0.05),A组与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堵管、渗出、静脉炎发生情况及留置针留置时间比较

*P<0.05与B组比较(q检验)

3 讨 论

3.1封管液的选择 多项研究显示不同浓度肝素盐水封管留置时间均比0.9%氯化钠封管时间延长,不同肝素盐水浓度封管效果不同,但对于哪种封管液效果更佳没有达成共识[4-6]。主要是因为肝素钠溶液为一种酸性黏多糖,能降低血液黏稠度,防止血栓形成,增强内皮细胞的抗血栓作用,还可增强血细胞表面负电荷,防止血细胞聚集[7]。但小儿与成年人不同,特别是手术后患儿还涉及刀口愈合的问题,本研究观察到3组患儿均顺利出院,未发现肝素盐水封管液对患儿刀口愈合时间造成影响,但并没有对患儿手术后常规测量出凝血时间。有报道认为肝素与某些药物有配伍禁忌,肝素钠还有不良反应如哮喘、荨麻疹、结膜炎和发热,长期应用易导致一系列布朗反应,甚至有出血倾向[8-9]。因此,尽量减少患儿肝素的用量可以提高患儿输液的安全性。有研究显示用10 U/mL肝素钠盐水封管不会损害凝血机制正常的患者及不会给患者带来任何伤害,且配制方法简单,同时能降低堵管率,延长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值得在临床推广[10-11]。

3.2堵管、静脉炎、渗出 本研究结果显示,3组堵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在相同浓度肝素盐水浓度情况下不同用量对堵管发生率没有明显影响。堵管均为血液回流所致,显微镜下观察拔针后静脉留置针均无血凝块或血栓样物,与张艳等[12]研究一致。曹微[13]对500例小儿研究发现静脉炎的发生率可达18.40%,低于2岁小儿静脉炎的发生率可达29.45%。王磊[14]统计1 352例静脉留置针患儿静脉炎发生率为22.56%,可能与患儿静脉血管纤细、血管内壁薄有关。本研究静脉炎的发生率A组最高达27.59%,B组最低为10.53%,可能与本研究选择的封管液用量有关,另外本研究选择的年龄段为1~3岁,没有再细分年龄探讨对研究的影响。不同年龄人群同一时段的输液外渗率为2.3%,新生儿输液外渗率更是高达23%~63%[15],本研究显示B组的渗液率最高达19.3%,但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生药物外渗的主要原因是护理人员穿刺技术差、重复穿刺、患儿不配合、固定不牢固、应用刺激性药物等[16-17]。由此可见,液体渗出与封管液的浓度及量无相关性。

3.3留置针留置时间 《行标》规范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为72~96 h,但未明确规定小儿静脉留置针保留时间。有研究表明“U”形固定法可延长留置针使用时间,最长达15 d,但是针头留置时间越长,患儿感染的风险越大,细菌性静脉炎的发生率越高[18]。留置针超过120 h的患儿静脉炎发生率高达34.68%[13]。陈月香等[2]对1 565例患儿拔管统计分析认为,患儿留置针成功留置时间在72 h 最佳。可见患儿静脉留置针并非留置时间越长越好。

3.4改良封管方式的优势 1~3岁患儿术后,依从性差,此年龄段小儿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术后容易出现哭闹,易导致过度活动,家属在看护时不忍心约束患儿,故应用留置针时容易产生一些并发症。留置针的使用价值直接体现在留置的时间上,若封管液能延长留置针的留置时间而没有明显的并发症,那此种封管液无疑是最恰当的[19]。生理盐水维持人体正常渗透压与细胞外体液容量,是体内水盐平衡的重要物质,用其进行封管无血液凝固且对血管的刺激小,可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有效避免肝素钠不良反应的发生[20]。肝素属于一种黏多糖,在体内、体外均有强抗凝作用[21]。到目前为止,肝素盐水和生理盐水是临床最常用的静脉留置针封管液。对比研究发现,肝素盐水封管能延长小儿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减少堵管的发生率。另外,有文献报道同种封管液不同剂量也可能对封管效果产生影响[22]。有研究认为用生理盐水冲管维护的留置针中可能会产生附壁血栓,如若冲管,血栓会随着冲管液进入血液循环中,给人体埋下危险的种子,可能会导致血管栓塞等严重后果[23]。本研究采用生理盐水与肝素盐水封管相结合的方式,减少了患儿肝素的摄入量,降低了单纯使用盐水封管造成微血栓的风险。第一次于输液完毕用盐水封管可减少药物对局部血管的刺激,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易于操作,不用加入其他药物,避免了加药过程中的二次污染,不用加入肝素,降低了患者的次均费用[24],护士不必配置肝素盐水,减轻了护理人员工作量。第二次封管使用肝素盐水封管,时间统一,确保封管液现用现配,减轻了护理人员工作量,同时确保了静脉留置针内封管液的抗凝效果,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留置时间符合《行标》规范要求,提高了静脉留置针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本研究选用改进后的封管液用量以及方式进行封管,有效地保证了患儿静脉输液的进行,防止了静脉炎发生,减轻了患儿痛苦和护士负担,确保了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降低了静脉留置针使用风险。可见,封管效果与封管液的剂量和方式有关,选择规范的封管液浓度和剂量使用最佳的方式,可达到良好的封管效果。

[1] 余孟英.静脉留置针在小儿外科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5):310-311.

[2] 陈月香,朱俊清,彭晓红,等.小儿外周静脉留置针成功留置时间与拔管原因分析[J].安徽医学,2016,31(7):907-909.

[3] 郝建红,商临平.酒精湿敷预防静滴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5):333-334.

[4] 周利.小儿静脉留置针封管液选择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7):53-54.

[5] 饶庆华,元凤,栗暴里,等.小儿静脉留置针封管效果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0):624.

[6] 黄婉芸,周翠媚,周文敏,等.不同浓度肝素封管液在小儿静脉留置针封管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1,1(15):104-105.

[7] 黄娇.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封管效果的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3,11(9):163-164.

[8] 陈婵.静脉留置针封管液的临床研究[J].全科护理,2013,11(3):849-850.

[9] 张熠.儿科静脉留置针封管效果的对比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0,9(12):145-146.

[10] 付仲霞,孙宥涵,金斐斐,等.小儿静脉留置针两种封管液封管效果的比较[J].甘肃医药,2016,35(4):290-292.

[11] 刘玉娟,王兰云,王华.不同浓度的肝素封管液对早产儿浅静脉留置针封管效果的影响[J].社会医学杂志,2012,10(2):27-29.

[12] 张艳,王凤霞,王易.200例静脉留置针2种封管液的对比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5,28(9):903-904.

[13] 曹微.小儿静脉留置针输液引起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当代护士,2015,7(9):99-101.

[14] 王磊.小儿应用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危险因素分析及相关防治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7):144-145.

[15] 代群,文梦灵,罗冰梅,等.三种封管液对小儿留置针的影响比较[J].当代护士,2016,8(6):121-122.

[16] 李晓云.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预防及其护理管理[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28):144-146.

[17] 王丽菊,高冬梅.手术患儿浅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原因分析及对策[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8):218-219.

[18] 肖淑红,王建光.静脉留置针U形固定技巧的临床应用和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0):1914-1915.

[19] 黄桥,张咏梅,曾芬莲,等.静脉输液外渗性损伤的护理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5):114-116.

[20] 孟祥春.静脉留置针封管技术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7):1853-1854.

[21] 王建新,焦俊琴,谢艳丽,等.3种不同封管方法应用于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效果研究[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2,33(6):649-651.

[22] 田平,商玉环.不同封管液对小儿静脉留置针留置效果的Meta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24):2857-2860.

[23] 张丽红,王会敏,周园,等.不同封管液对静脉留置针相关静脉炎和堵管发生率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3,28(5):47-48.

[24] 张趁欣,崔占杰.0.9%氯化钠溶液用于小儿静脉留置针冲封管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4,7(8):94-95.

2017-04-18;

2017-10-24

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20100183)

王瑶(1971-),女,河北安平人,河北省人民医院主管护师,医学学士,从事临床护理学研究。

*通讯作者

R726

B

1007-3205(2017)12-1454-03

刘斯静)

猜你喜欢

静脉炎盐水肝素
高渗性药物导致静脉炎的研究现状
肝素在生物体内合成机制研究进展
盐水质量有多少
费森尤斯血液透析机中肝素泵的故障处理及日常维护保养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泉水与盐水
当冷盐水遇见温淡水
肝素结合蛋白在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
聚维酮碘治疗药物性静脉炎1例报告
低分子肝素改良注射法用于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后11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