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金融风险防控办法研究
2017-12-23尚珂陈姝
尚 珂 陈 姝
(台州市第一中学,浙江 台州 318000;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台州分行,浙江 台州 318000)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金融风险防控办法研究
尚 珂 陈 姝
(台州市第一中学,浙江 台州 318000;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台州分行,浙江 台州 318000)
经济新常态是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的客观规律,增速放缓、发展动力转换及产业结构和效率升级是未来发展的基本逻辑。新常态下各行业的规模和效益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冲击,而多年积累的各类风险也将快速显化。同时金融改革和创新进入高速增长期,不仅增加了金融风险的类型,同时也加剧了现有风险管控的难度。本文首先介绍了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以及主要经济部门面临的挑战,进而分析新常态下的主要金融风险的特征。最后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探讨了金融风险防控的措施。
新常态;下行;转型升级;金融风险;防范
一、序言
我国经济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保持了30年年均近10%的高速增长,随着固定资产投资饱和、产能饱和以及低水平消费需求的满足等传统边量的数量积累完成,从2012年起,经济增长率进入“7”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质的发展阶段,即新常态阶段。2014年5月习近平考察湖南时第一次提出了新常态概念,同时也是社会各界的共识。自新常态概念提出以来,国家政策都切实地秉承了新的发展理念,这表明国家层面开始真正坚决地转变发展模式,在阵痛和毁灭式的危机之间及时地做出了选择。成功把握住新常态的发展机遇期,我国的经济社会将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并在国际竞争格局中占据更加有力的地位。但国家和各行各业也将面临极大的挑战,尤为突出的是高杠杆和泡沫化的金融风险,金融市场化和创新,国际形势剧烈震动等多个不利因素叠加。全社会都应当深入学习新常态的内涵,并实践与自身活动中,朝着统一的方向和目标前进,才能平稳有序地实现突破。
二、经济新常态的特征
经济新常态的特征归纳为增速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动力转化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变化将对各行各业以及个人生活发展产生影响,将从本质上改变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态。
经济增速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速增长,一方面是我国现有竞争优势逐渐变弱的客观事实,也是平衡社会稳定和增长代价的合理选择。以廉价生产要素和劳动力价格,以及环境高容忍度为核心的竞争优势,随着要素价格和工资的上升,环境容忍度达到边界,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已经不具有明显优势。此外国内供应侧的过度扩展也造成了产能过剩,现有的业态和产品竞争白热化,价值挖掘空间快速缩小。此外,我国长期以高能耗和高污染为代价的生产方式,已经带来了较为严重的能源和环境危机。从可持续发展和治理回转角度出发,政府和社会都对经济增速持有更高的容忍度。
新常态不是不追求增长,也不是不作为,而是要更好地发展。因此在保持中速增长前提下,产业结构优化是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逐步由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的行业为主,转变为以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产业为主,尤其是服务业的质量和比重需加快提升。
以质量置换速度是为了从根本上转变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类型,资源、能源和环境的消耗不可持续,而且附加值较低。而以技术创新和专业服务为动力的增长模式能够提供更加持久的增长动力,并有利于抓住生产分工中的高附加值环节。
新常态是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同时也是风险显现的过程。转型升级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风险的爆发,尤其是高风险区域如房地产、地方债、影子银行等确有可能顷刻之间,而且连锁叠加效应巨大。如何在权力加快转型时稳住风险释放的节奏,需要国家和社会共同努力,而其中金融风险的防控是重中之重。
三、经济新常态下的主要金融风险
新常态的前中期内,整体实体经济处于下行通道,产生过剩普遍存在。而后期市场需求仍将不断萎缩,因此高库存企业必然面临市场销售拓展压力增加和利润率下降的困境。特别是原材料类大型国有企业背负了巨额的信贷,它们的信用违约将带来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坏账上升,进而侵蚀金融机构的利润。
我国银行体系的主要利润来源为生息资产,进入新常态后,货币政策开始收紧以及实体经济投资需求的迅速减少,银行资产规模逐年下降。随着资产规模的下降,银行的税后利润更是大幅度地下降。利润的下降不仅影响自身经营的维持,更影响到抗风险能力。不仅如此,商业银行还面临着行业开放带来的竞争冲击,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对传统银行业务持续深入分流。可以说传统银行体系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多重困境。
面对互联网金融的猛烈攻势,金融市场改革和创新“被迫”快速启程,而法规和监管制度很多没有做好准备。传统银行为了抵抗竞争及业务创新,实行多元化、综合化和产品复杂化经营。各种金融产品或工具、多个金融市场、多种金融机构相互交错融合。其中有很多“创新”是为了逃避监管,存在“虚化”的问题。信息技术在金融创新中被普遍应用,金融信息、产品和应用的传播复制变得异常简单,因此“羊群效应”的增长速度和规模都史无前例。金融风险有单发性、局部性向系统性、广域性发展的趋势明显。
产业升级和动力转化的重要方向是鼓励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其中就包括金融领域对民营经济的开放。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催生了多种新兴金融业态,包括第三方支付、众筹、P2P、互联网理财等。互联网金融对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弥补传统金融机构不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但其“野蛮生长”的能力也给监管和风险防范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首先是民间金融机构组建门槛低、运作管理混乱、业务过于灵活,隐含业务风险系数高、监管难度大等问题。其次,由于新兴渠道的灵活性,资金的流动更加频繁,流动方向更不具有规律性。对于国家经济和社会稳定来说,民营金融的发展不能过于自由放任,否则会对新常态下的金融风险“火上浇油”。
四、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金融风险防控
新常态下金融风险的防控,已经不是个别业态或者某类机构的局域性问题,而是全社会、各行各业都紧密关联的共同问题。金融部门和实体经济需要互相配合默契,才能确保国家经济这艘“大船”平稳地驶过“风暴区”。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金融风险防范需要通过国家、金融机构以及企业三方共同协作努力:
从国家角度看,我国的经济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指导下的市场化运作,因此“解铃还须系铃人”,国家的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等必须及时调整,并且需要十分谨慎。例如对于产能过剩的消化政策措施、对于房地产去库存和差异化管控,是沉淀的金融风险消化的核心影响因素。在消化的过程中,阵痛不可避免,但政府政策必须准确定位要害领域和要害区域,确保这些关键点的平稳着陆。国家除了需要严密监控沉淀的金融风险外,另一只手还需要快速培养风险消化能力。风险消化能力就是新的增长动力,包括拓展新的国际市场,高层次产业的快速增长等。只有经济转型的时间能够尽可能地缩短,才能减轻国家和社会肩负和消化金融风险的压力。近两年互联网+获得了国家的高度认可和推崇,它能够实实在在地提升生产效率,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以及国际市场的开拓。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互联网经济领域也出现了大量的泡沫,许多无效的创新浪费了很多资源和宝贵的时间。因此,政府部门在推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时,必须具备相应的管理和监督能力,才能将宝贵的资源和时间投入到真正能够获得产出的企业和领域。
传统金融机构作为新常态金融风险防范工作的核心角色,需要将风险防控和转型创新放在发展的首要位置,而不应过分地追求利润。首先,金融监管部门必须加大风险监管力度,严格审查管辖范围内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风险。在新常态下如果监管部门还是抱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那么很有可能是“自寻死路”。其次,金融机构自身必须客观和勇敢面对风险,加强自我审查和揭露,尽早发现问题才能尽快解决问题。当然,金融机构作为盈利性组织之一,也需要维持自身正常运转,同时也是社会责任。因此金融机构在治理风险的同时,还应重塑抗风险能力。金融改革趋势已经不可逆转,传统金融机构必须抱着开放的态度,积极迎接和应对市场竞争。通过组织架构变革以和业务创新等各种途径,提升自身“造血”能力。
针对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金融监管部门应当提升政策和制度制定的效率和能力。互联网金融的创新速度是传统金融无法比拟的,从形式上看,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周期已经缩短到季度甚至是月。大量游走在灰色或者黑暗地带的金融创新,给已经承受巨大风险压力的金融市场带来更多甚至更严重的不定时炸弹。从整体上看,应当在沉淀的金融风险消化没有进入稳定控制阶段前,适当控制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创新的发展速度。例如第三方支付和互联网理财的爆发,对传统银行的业务侵蚀过快,严重冲击了传统银行的抗风险能力。而目前主要的金融风险承担者还是传统银行,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必须出台一些保护措施,避免左右手互相搏杀,最终破坏大局。金融监管部门需要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包括对新技术的金融应用研究、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管理措施和工具的设计能力等。
全社会的抗金融风险能力,有赖于实体经济的更高层次的繁荣发展,只有健康发展的产业才能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好的投资方向,而金融机构科学的金融资源调配能够催生和促进“健康”产业的发展。国家已经下定决心进行供给侧改革,对于一些竞争力差、业务类别落后的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坚决淘汰和敦促转型。而对于一些面向未来的产业和企业,从财政和金融上都坚决基于充分的支持。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创新和新技术应用,应当更多地为创新型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着力培养面向未来的客户资源;而对于企业自身而言,一方面传统产业需要积极地面向全球开拓市场,快速消化库存和转移淘汰生产力,另一方面要实现快速转型升级,提升自身研发设计或专业服务的能力。
五、结语
从某种意义上讲,新常态下我们所面临的诸多金融风险问题,其中很大部分是泡沫经济对其他实体经济的吸血导致的,经济转型升级阵痛需要新的利润来源和增长动力来环节甚至治愈。新常态下金融风险的防范必须上下齐心,按照统一的政策和策略执行到位。一方面通过全社会创新创业快速培养面向未来的增长动力,另一方面科学消化已累计的金融风险。新常态下的金融风险防范不是简单的金融机构经营问题,而是国家政策和制度转型为核心,因此国家领导团队和各地政府需要彻底转变观念,提升新常态发展的管理能力。而各行各业都应当及时认清发展趋势,通过各种手段寻求转型升级,尤其是国有企业更应该引领变革,逐渐减少盈利不善而消耗其他实体利润的现象。
[1] 吴啸.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金融风险防控机制研究[J].知识经济.2015(23).
[2] 武鹏.中国经济改革的发展战略与路径选择研究——基于新常态背景下的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01).
[3] 高士英,许青,沈娜.经济“新常态”下的商业银行流动性研究与压力测试[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6(02).
[4] 陈思妤.浅析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地方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对策[J].金融经济.2016(22).
[5] 盛明.新常态下互联网金融潜在的风险及有效应对措施分析[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