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

2017-12-23潘广臣殷子惠山东农业大学

大陆桥视野 2017年22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大学生

潘广臣 殷子惠 聂 鑫/山东农业大学

新形势下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

潘广臣 殷子惠 聂 鑫/山东农业大学

探究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不仅能丰富完善少数民族教育理论、提供増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方法,而且更能在优化学生管理体系、创新学生管理模式的过程中保持与时俱进,推进高校整体学生工作的稳步发展。但是,目前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政教育观念亟待提高、管理长效措施尚未建立、管理队伍还未形成合力。高校必须不断创新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和思路、完善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机制,通过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从学习、经济、生活、心理、就业等五方面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困难,助力成长成才,为国家培养适合民族地区建设发展需要的合格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民族团结、文化交流和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队伍日益庞大,随之而来的,针对这一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关注度也日益攀升。据教育部统计,2005年我国高校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有99.52万人,到2012年,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数己増长至177.9万人。2016年少数民族大学生数量214.3万人。2016年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国家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应把民族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采取特殊支持措施,加大各项政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倾斜力度,快速提升各级各类教育普及水平和办学质量,实现民族地区教育跨越发展。

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其前期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差异性,在进入大学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之后,会与以汉族为主体的主流文化遭遇,表现出文化上的差异与冲突,进而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一些不适应问题。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目前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政教育观念亟待提高、管理长效措施尚未建立、管理队伍还未形成合力。面对这些新问题、新情况和新挑战,高校学生工作人员应准确把握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在发挥传统优势的基础上,遵循思政政治教育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积极加强理论研究,探索出科学的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完善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机制,有针对性得解决当前高校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知学生情、解学生难、暖学生心、引学生行”,确保少数民族大学生真正实现“留得住、学得好、走得出”的美好愿景,确保高效少数民族思政教育工作向前发展,为民族地区的发展输送更多优质人才。

一、准确把握新形势下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特点

准确全面地了解新形势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为高校学生工作改进思政方法、拓展教育管理渠道奠定夯实基础。

(一)有强烈的上进心、文体能力突出,但文化基础相对薄弱

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来自偏远山区或高原区域,相对而言,这些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落后,他们为了能在改变家乡落后和自身处境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十分珍惜在大学中宝贵的学习机会,内心中会产生强烈进取心和求知欲。同时,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体质和耐力方面优势突出,而且大部分都具有能歌善舞、多才多艺的鲜明特点。他们在篮球赛、足球赛中表现不凡,在社团、元旦晚会、迎新晚会以及毕业生晚会中载歌载舞,尽情展现民族特点。但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先前接受的教育大多数以当地语言为基础,汉语基础较差;同时,当地教育水平与汉族地区存在一定差距,在民族政策倾斜的基础上以较低分数进入大学学习,日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学习方法和习惯不科学、听课吃力、成绩不理想等情况,导致学习热情不高,偶尔出现逃课等厌学现象[1]。

(二)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多靠国家和学校资助

贫困山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作为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生源地,这些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普遍比较差。少数民族家庭一般孩子较多,对于贫困家庭来说供养一个或几个孩子上学的负担确实很重。所以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大多数都是依靠国家生源地贷款或者学校校内贷款,享受国家助学金资助、民族大学生送温暖补贴、民族大学生勤工助学等各项资助政策[2]。

(三)民族宗教意识较强,在校园中归属“小团体”现象明显

少数民族大学生从小生活在充满宗教色彩和特有风俗习惯的原生环境中,逐渐积淀形成本民族特有的民族宗教意识,这些主要体现在在文化、语言、信仰和饮食习惯等方面与汉族学生存在明显差异,期待汉族同学尊重自己的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虽然饮食习惯和行为方式不同,但是期待能够相互尊重,尽快融合。而大部分汉族学生缺乏对少数民族风俗的了解,也没有更多的去迎合和关注少数民族同学的各方面风俗习惯,容易产生误会和矛盾,使少数民族大学生不能很好融入到以汉族学生为主要群体的大学生活中。同时,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有限,会感到与本民族同学交流活动更加舒适与自如,导致交际范围更加狭窄,形成较为固定的活动群体,汉族学生也较难融入,逐渐出现“小团体”现象[3]。

(四)自尊感强,但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心理失衡现象

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自尊心较强,渴求被理解与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升入大学之后,换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虽然会更多地选择在已经形成的“小团体”中活动,但是特别渴望得到汉族师生对本民族文化、习俗、以及信仰等方面的理解和尊重,自我完善意识十分明确。但是,这种自我完善意识也会引发一些问题,如不被人理解时的孤独感,学习成绩不如人意或行为出现偏差而导致的自卑情绪,受到批评时的抵触情绪和把别人的好意理解为嘲笑等[4]。

(五)社会实践锻炼不足,就业与创业能力较弱

社会实践锻炼作为大学生第一课堂的必要补充,已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族团结意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风俗习惯、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交际圈子比较局限,往往产生心理上的担忧和顾虑,因此失去了很多接受社会实践教育的机会;同时,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科研能力相对薄弱,面对需要通过竞争获得的社会实践机会时,就会显得稍逊一筹,也会导致失去社会实践锻炼。

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普遍较弱,通常仅仅停留在比较简单的识记、操作层面上,缺乏更深层次的的探索和研究。而且,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就业和创业想法也很单纯,这就导致他们就业渠道少、就业信息不通畅、创业思路狭窄、创业行动力差等问题[5]。

二、因材施教,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特点提升教育管理质量

高校需要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准确把握新时期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特点和时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教育管理方案,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加快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锻炼、成长、成才的进程,帮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树立信心、成长成才,为民族地区的发展输送更多优质人才。

(一)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活动

高校少数民族团结教育是我国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思想阵地。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过程中,要运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基石的党的民族工作基本理论政策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同时,有意识地淡化民族差异,强化中华民族观念,教育学生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鉴定文化自信,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量身打造少数民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探索高校办学新形式,适当增加少数民族大学生预科环节,为本科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以保障学习进度和学习质量。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殊性,高校应研究制定专门的、适合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方案。打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基础,增强他们的专业学习兴趣和刻苦钻研精神,引导他们增强观察问题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推进不断提升少数民族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成绩考核、管理以及奖学金评定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实际情况,设置少数民族大学生专项奖学金,按照“单独评选、择优评定、表彰优秀、带动后进”原则,奖励德、智、体全面发展,在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6]。

(三)不断完善高校学业帮扶与资助管理体系

根据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基础单薄、学习能力较弱的现状,任课教师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要给予重点关注和辅导;安排学生党员、学生骨干与民族大学生“结对子”,成立“一对一、多对一”帮扶小组,构建“单科对单人、弱科有人补、新科有人促”的学习帮扶体系,形成全覆盖、多层次、个性化帮扶格局,搭建“导师制”“学长制”“成长共同体”和“教授工作室”帮扶工作形式全力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平稳过渡,直至顺利适应大学学习环境。

高校应该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经济方面的加大帮扶力度,精心帮助家庭困难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减轻经济压力;学校可以面向社会更多渠道筹措资金用来加大对少数民族同学的资助力度,同时也是拓宽资助困难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渠道;通过增添勤工助学岗位和尽量向少数民族贫困学生倾斜的方法,不让一个少数民族大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四)充分利用校内资源设施,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成长

充分挖掘和发挥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教育功能,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浓厚多元文化融合的校园环境,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大学生能歌善舞、多才多艺的特长,通过联欢联谊、民族文化展演、座谈会、发放节日补助等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民族传统节日之中,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在一致性。同时,引导他们积极参加社团活动,让他们能够与汉族学生加强交流,在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的同时,使他们之间形成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学习的良好氛围。锻炼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交往和表现能力,增强人际交往中的自信心,积极主动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搭建良好交流平台。

(五)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建立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邀请心理学专家组建心理健康辅导室,通过“朋辈辅导”、“个别咨询”“心理健康知识教育”等方式,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与其他同学和谐相处,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增强其心理自我调适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危机应对能力;构建心理健康咨询辅导平台,举办讲座,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有效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缓解心理压力,增强自我调节疏导能力,优化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六)积极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创造条件

社会实践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统一的重要途径和关键环节。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进一步打造实践基地,提供实践机会,拓展实践内容和方式,做好指导教师选配和加强实践团队指导等措施。通过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深入农村、基层、社区、民族地区开展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实践中长知识、增才干、获体验,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成效感。

(七)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要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建立党委领导下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形成工作合力。同时设立少数民族大学生事务管理办公室,专门承担处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相关事务。辅导员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中,要注重教育管理与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通过对民族地域文化、民族观念、民族风俗习惯的学习,加深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特点的认识和了解,从而辅助其更好地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工作。通过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增强民族教育师生的深度融合,及时掌握学生的最新思想动态、心理状态和合理需求,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出现的违规违纪问题,不能简单化处理,要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教育引导他们增强自律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及时解读国家最新政策纲领,发挥教师“领航人”的重要作用,全面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陈喆.对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研究[J].前沿,2012(10).

[2]王晓静.加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对策研究[J].高教学刊,2016(23).

[3]王建辉,李丽辉,白亮,杜学敏.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实践模式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05).

[4]袁淑清.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新途径[J].民族教育,2010(04).

[5]徐建军,陈迎明,欧旭理.教育细化 管理细致 服务细心——切实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5).

[6]衣长涛,丁连涛,朱宇,牛爽.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研究与思考——以东北地区某重点综合性大学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02).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民族大学生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