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角度下的县域经济金融探究
2017-12-23陈雅丽
陈雅丽
(泉州市鲤城区经济信息中心,福建 泉州 362000)
“精准扶贫”角度下的县域经济金融探究
陈雅丽
(泉州市鲤城区经济信息中心,福建 泉州 362000)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而农村地区是贫困人口聚集地,需要通过“精准扶贫”政策帮助贫困人口发展,这就离不开县域经济金融机构的支持,同时县域经济发展同样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然而近年来县域金融机构数量、信贷权限和信贷数量增长有程度不同的收缩,金融业在对县域经济发展方面的帮扶力度有所减弱,这无疑不利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本文从精准扶贫视角分析县域经济金融业面临的困境及其形成原因,并提出了相应措施,以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精准扶贫;县域经济
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国家已集中财力、人力与物力对农村贫困地区实施规模宏大的扶贫开发工作,期望经政府组织通过社会资本、人力资本、物资资本等逐渐缓解我国农村地区贫困,实现区域均衡发展。县域经济是将行政区划作为地理空间,遵循市场导向原则,以县级政权作为调控的主体,功能完备而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为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现阶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浪潮中,县域经济作为精准扶贫政策的重要实施机构,在扶贫开发问题的解决方面的作用达到了前所未有得高度。
一、精准扶贫的内涵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为社会主义本质,也是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祖国繁荣昌盛的根本。精准扶贫政策基本内涵为国家与政府通过识别贫困家庭与人口,对贫困等级及原因予以确定,并经有针对性、计划性的帮扶,从根本上将造成贫苦的各种障碍与原因消除,进而顺利实现2020年“现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这一政策的实施包含以下环节:精准识别贫困人员-贫困人员差异性帮扶-扶贫人员动态管理-扶贫成效精准考核和持续改进。目前精准扶贫工作在不同层级方面的分工十分明确,中央政府的职责是区域发展与片区开发,而地方政府承担着精准扶贫的职责。
二、县域经济金融与精准扶贫
在我国制定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工作中,精准扶贫为重中之重。而县域经济金融机构是扶贫的主力军,应助力于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县域金融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同时也是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近年来,尤其是2016年来“资本寒冬”的影响让县域经济中更多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遭遇了“融资难”的难题,而民营企业与中小企业乃至小微企业是我国落实精准扶贫的重要支撑,帮助他们做好融资问题十分重要。央行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大对小微企业支持力度,改善小微企业的融资环境,这就为金融业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及精准扶贫注入了动力。
三、从“精准扶贫”视角分析县域经济金融面临的挑战及形成原因
(一)“精准扶贫”视角分析县域经济金融面临的挑战
1.对于贫困人口缺少金融知识宣传,金融机构并无服务于贫困人口的意识
精准扶贫要想发挥实效,最重要的就是保证受众准确,而目前在城乡二元化结构的框架中,大部分贫困人口聚集在农村基层,他们对于最新的金融政策及相关法规并不了解,对于金融信贷产品更是缺乏了解,平常也接触不到,因此难以享受到金融信贷服务的便利。另外部分金融机构在思想上还未转变过来,其服务并不能满足扶贫工作与经济发展的需要,有的工作人员思想认知还存在偏差,认为农村地区的农民合作社、集体企业与小微企业等的投资属于蝇头小利,在农村地区并不能找到商机,甚至有的人认为贫困人口缺少良好的信用等,因此工作积极性较低,这对于金融扶贫工作有重大影响。
2.服务于精准扶贫的金融产品滞后,缺少扶贫金融创新
就面向农业、农民、农村的三农金融服务方面来说,县域金融服务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现阶段,新型农村土地经营承包权、荒坡、荒山、水域、林权等抵押贷款并未得到开展,部分银行金融网点已经撤离了乡镇农村地区。另外,面向扶贫与三农的金融服务功能与服务手段未及时创新,无法满足县域经济发展新形势的要求,困难群众难以从金融行业获得支持。
(二)“精准扶贫”视角分析县域经济金融面临挑战的成因
之所以现阶段“精准扶贫”工作面临各种挑战,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1)乡镇中的金融服务机构较少,国有商业银行肌肉的金融网点淡出了县域服务,如中国农业银行等,有的地区基层的金融网点撤并,甚至部分落后乡镇成为了金融服务的盲区;(2)我国现行信贷管理体制比较严格,导致乡镇企业难以获得融资,而贫困人口多聚集在农村,这部分人难以享受到县级金融服务的支持;(3)商业银行贷款的审批管理程序对于乡镇的小微企业来说并不适用;(4)面向农民合作社、乡镇小微企业的信贷产品较少,其金融服务也不佳;(5)贫困人口在偿还能力方面有欠缺,因此部分金融机构并不愿意提供金融支持服务。
四、从“精准扶贫”角度分析县域经济金融的对策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金融系统各级党组首先要深刻认识脱贫攻坚是党和国家“十三五”时期发展的重大使命,要对扶贫政策给予支持,对贫困地区给予信贷支持,进行资源配置及优惠政策授权倾斜。同时构建适合扶贫工作的监管体系、激励考核体系,开展脱贫攻坚金融技术创新、服务创新,于扶贫工作中寻找商机,为小微企业、农户提供高效、便捷而优质的金融服务,帮助精准扶贫工作顺利实施。这既是金融业必须承担的责任,同时也是金融机构需要扩大业务的方向。
(一)加强县域金融改革,构建与精准扶贫政策相适应的金融组织体系
一个多层次、功能完善的金融组织体系是脱贫攻坚的关键,落实精准扶贫政策,要处理好 “扶贫”和“脱贫”、“造血”和“输血”、“精准”与“粗放”的关系,真正发挥金融精准扶贫的“造血”功能,提高支农、支小、扶贫再贷款等货币政策支持作用,扩大扶贫贴息、小额贷款覆盖面。要加快联社转变为农商行的步伐,并推动农商行尽快上市转型,要不断深化金融机构改革,致力于打造优良的发展环境,要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法人治理与转换经营等相关机制予以完善,消除历史包袱,尽快回流吸取的农村资金。此外,还应对农村信用合作机构、邮储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和保险证券机构的支农功能予以完善,对支农领域进一步开拓,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加强农产品出口的信贷支持,发展互助合作金融组织与小额信贷组织,以便更好的服务于精准扶贫工作。
(二)对服务于精准扶贫的县域金融机构的服务方式加以改进
与城市金融不同的是,农村地区的金融业务具有总额大、单比小、品种多且分布广泛等属性。商业性金融机构要向贫困地区延伸服务网点,下沉金融服务重心,合理配置信贷资源,创新信贷管理机制,要创新农村生产要素担保方式,拓展抵质押范围,创建非盈利性小额信贷业务,要挂钩政策解决大额金融扶贫贷款的还款资金来源,要整合政府、社会和市场的资源分散和缓释扶贫信贷风险,有效支持贫困区域实体经济的发展。如江苏省省级金融机构颁布《扶贫小额贷款实施意见》,指导其辖区内的小金融机构强化扶贫小额贷款的管理,同时相关银行也积极响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出响应的实施方法,并单独研发适应农村小额贷款的产品,从而满足贫困地区的金融服务需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得我们借鉴。另外,为进一步加强精准扶贫工作的落实,还可发展形式多样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若有条件可在相应村镇建设“村镇银行”,通过“多户联保、不用抵押、整贷零还”的经营方式,尽可能迅速、准确的向扶贫村户中投入资金,帮助贫困群体发家致富。
(三)对县域金融生态环境予以改善
县域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属于系统工程,需从下述几个方面加以改善并加强: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与优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建优良的金融生态环境经济基础;加强法制建设,建设与地方具体情况相符合的各项规章制度,让各项金融业务能够“有法可依”;加强指标体系建设,完善细化扶贫金融统计及扶贫实效指标体系,以便于准确反映金融精准扶贫进展情况;加强执法力度,对金融债权真正落实,为金融机构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加强知识宣传和社会舆论引导,提高困难群众金融知识水平和信用意识,引导农业人口通过实干脱贫,正确诚信致富,营造诚实守信、踏实勤劳的社会氛围;合理开发利用个人与企业的信用信息基础数据,让金融机构为农村的微小企业等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强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有利于充分发挥扶贫金融的支持作用,促使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五、结束语
精准扶贫是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工作,也是关键工作,而县域经济是实现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载体。目前部分金融机构撤离县域、金融服务产品缺少创新等问题影响了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我们应加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关注,制定完善的金融业务服务制度,并不断优化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创新金融服务方式,致力于为微小企业及农村合作联社提供资金支持,并建立诚信机制,促进资金回收,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助力于县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人民脱贫致富,真正落实精准扶贫的政策精神。
[1] 周扬,李宁,吴文祥,等.1982-201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时空格局演变[J].地理科学进展,2014(1):102-113.
[2] 谢磊,李景保,袁华斌,等.长江中游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J].经济地理,2014(4):5-7.
[3] 罗庆,李小建,杨慧敏.中国县域经济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化研究:1990年~2010年[J].经济经纬,2014(1):1-7.
[4] 周金堂,张建清.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4(2):54-59.
[5] 王一涵.中国县域经济差异变化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4(9):135-136.
[6] 翟向前.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新思路[J].经营管理者,2015(31):158-159.
[7] 陈新风.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关系研究[J].经济问题,2014(7):65-66.
[8] 谭刚,赵军良.新形势下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J].江苏商论,2014(2):25-27.
[9] 陈国强.扶贫开发精准扶贫工作及存在问题与对策措施探讨[J].福建农业,2015(7):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