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国际贸易经常项目失衡的问题分析

2017-12-23滕彦凯

金融经济 2017年8期
关键词:国际收支顺差贸易

滕彦凯

(美国西密歇根大学,美国 密歇根州 卡拉马祖市)

中国国际贸易经常项目失衡的问题分析

滕彦凯

(美国西密歇根大学,美国 密歇根州 卡拉马祖市)

全球经济失衡是当前经济社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其主要为一国拥有庞大的贸易赤字,而贸易伙伴国却存有大量贸易盈余。全球资源分布不均,储蓄和消费的不均衡,国际分工的差异等因素,是形成国际经济失衡的首要原因。本文分析了造成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对外贸易政策的不健全致使经常项目多年来连年顺差;国家鼓励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导致资本项目常年出现顺差;内部经济失衡,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国际分工和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不利地位等。针对以上原因提出应对的策略:积极扩大内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出口导向型”贸易政策;实现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积极扩大进口;调整进出口商品价格机制;加强国际合作,营造良好国际环境等。

经济失衡;国际收支失衡;原因;对策

一、全球经济失衡问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2005年提出全球经济失衡的概念,全球经济失衡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国际收支失衡,国际收支失衡是指自主性交易的失衡,具体表现为长期大额顺差或者逆差。长期的国际收支失衡必将对相应国家的资源消耗、经济运作以及资本运行等带来极大的影响。中国外贸业务已多年出现了双顺差,甚至三顺差现象,但是在国际收支账面上的反映却是平衡的,然而,这种国际收支账面上的平衡是通过储备资产的调节来实现的,这种平衡在经济活动中并无实质意义(并未实现真实的平衡),只是由于国际收支失衡而动用的外汇、短期融资等补偿性交易手段造成的一种形式上的平衡,它是一种事后的调节手段和措施,从而通过这种手段实现表面的国际收支平衡,只能是被动的一种平衡。这种平衡具体表现在国际上为: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对外债务迅速增长,积累了大量的经常账户赤字,但中国和日本等一些主要新兴经济体则持有庞大的贸易盈余。自2001年起,中国对美国的贸易活动就一直存在大额顺差,中、美贸易失衡问题越来越严重,这种现象也逐渐成为了全球经济失衡的一个最重要的表现。在调整全球范围内经济失衡过程中,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大额顺差必将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等产生巨大的影响,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尤其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这种影响变得更为突出。

回顾中国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政策逐步给中国带来了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现实情况,这一方面决定了中国对国际经济风险的承受力增大,国际清偿能力的提高;但另一方面,在全球经济失衡的大背景下,双顺差的逐步扩大给中国社会持续繁荣发展、经济稳定等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和不利影响。除了不断恶化中国的贸易条件外,双顺差现象的持续,还与贸易伙伴国之间产生了更为频繁的贸易摩擦与冲突,促使了中国外汇储备的快速发展,超额的外汇储备必将增大人民币升值压力,而且大规模的贸易顺差连同大额外资流入,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货币政策的多策略地有效实施。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逐渐加快,国际经济交往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更大和更加复杂的发展,如何有效改善全球经济失衡状况下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已成为摆在中国经济学者面前的一个重大挑战。世界经济环境的关系与中国的经济发展也越来越紧密。同时,国际收支是否平衡也反映了国内经济运行是否在良性轨道的新常态上发展,国际收支状况归根结底取决于国内经济运行状况,更会对国内经济的和谐健康发展产生重要、深远的影响。另外,世界上每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失衡是动态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我国现阶段国际收支失衡的现实状况突出反映了中国在国际收支结构的脆弱性和薄弱性方面,还存在大量潜在的经济金融风险。因此,研究全球经济失衡问题就具有了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本文将分析全球经济失衡状况及其形成失衡的主要原因;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全球经济失衡问题对中国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以及根据实际情况,中国目前的应对措施或政策来如何调整国际收支失衡现象等问题。

二、国际经济失衡现状概述

从贸易顺差的实现情况来看,自2004年起,国际经济失衡现象持续不断恶化,在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后,这一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部分缓解。2009年,美国的对外贸易赤字占GDP的比重降到3%以下,但是中国、日本等经济体,同石油输出国的贸易盈余占GDP的比重则降到了6%及以下。中国、日本等经常项目顺差的国家将巨额贸易盈余又反过来投资于美国金融市场。截至2014年10月,日本持有美国国债余额约1.2万亿美元,中国持有美国国债余额大约为1.3万亿美元,美国利用这些廉价资金用于国内借贷或国际投资。同样,比如德国和比利时等国存在经常项目顺差,而法国、英国等国则有经常项目的逆差,即在欧盟内部各经济体之间也存在经常项目失衡现象,在资本项目上,欧盟主要投资于美国的证券资产,截至2006年,美国持有欧盟净证券资产余额约2800亿美元,欧盟持有美国净证券资产余额约为2000亿美元。因此,美国用吸引到的低成本资金对外投资以获取高额收益,凭借其强大金融市场和强势美元地位。这种情况也导致全球经济模式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不断地循环,即外围国家顺差,美国逆差,从而迫使外围国家继续用美元投资于美国低收益证券资产,为美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从国民储蓄和投资情况来看,国际经济失衡的另外一个表现是各贸易国国民储蓄存在极大差距。从总供给角度看,在开放市场经济环境中,国民收入详细地分为居民储蓄、居民消费、政府税收及进口;从总需求的角度看,国民收入又可分为居民投资、居民消费、政府购买及进口。根据国民收入恒等式[ 居民收入恒等式:居民消费+居民储蓄+政府收入+进口=居民消费+居民投资+政府支出+出口,上式消除同类项后可得这样的表达式,即:居民储蓄+政府收入-居民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居民投资和政府支出相加之和则是国家的总投资,而政府收入和居民的储蓄之和,是一个国家总储蓄,即一个国家总储蓄减其总投资为净出口。假如一个国家总投资大于其总储蓄,那么该国家就可能通过贸易赤字方法来达到均衡宏观经济目标的目的。反之,假如一个国家总投资小于其总储蓄,那么这个国家就可能通过贸易顺差这种方法来达到均衡宏观经济的目标的目的[引自参考文献[3]]。从1997年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工业化国家储蓄额下降30%左右,而亚洲新兴市场国家和中东等石油产出国的储蓄率反而长期增长,并持续创出历史新高。自2000年中国储蓄率大幅上升后,亚洲其他国家的储蓄率也保持在了较高水平。从投资率看,工业化国家投资率大多数已出现下降趋势,欧元区国家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投资率至2002年达到了历史最低点,但是美国投资率却能够保持在1997年的水平;另一方面东南亚等新兴经济体遭受亚洲金融危机的重创,投资率逐步下降,但中国的投资率却逐渐上升,于2005年达到了GDP的45%。因此,上个世纪90年代后,美国低储蓄率与新兴经济体和部分发达国家的高储蓄契合,形成了这些国家与美国的严重贸易失衡。

三、国际经济失衡原因及其治理

(一)国际经济失衡的主要原因

1.储蓄和消费失衡是国际经济失衡的内部因素。根据“储蓄缺口=外汇缺口”,即I-s=M-X+IF-RF的宏观经济等式[I-S是投资与储蓄差额,被称为储蓄缺口,M-X是进口与出口的差额,被称为外汇缺口,IF是外国在本国的投资与本国在外国投资的差额,RF是本国在外国的投资收益与外国在本国的投资收益之差(引自参考文献[2])]。从这个经济等式来看,经济外部不平衡是经济内部不平衡的反映,因此,经济内外部失衡互为因果,不能割裂开来、单独治理。

2.全球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是导致国际经济失衡的先天原因。根据H—O模型要素禀赋的国际贸易理论[即:以要素分布为客观基础,强调各个国家和地区不同要素禀赋和不同商品的不同生产函数对贸易产生的决定性作用),世界各国资源禀赋不同,形成分工与贸易优势不同(引自参考文献[2])],每个国家以自己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从事商品专业化生产或国际交换,就会在国际贸易乃至国际竞争中处于比较有利地位;如果以自己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从事专业化生产或国际交换,就会在国际贸易乃至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即出口物资总是以那些本国相对丰富的要素生产的产品为主,而需要进口的物资则是那些需要利用本国相对稀缺的要素生产的产品。

3.经济失衡的更深层次原因是国际分工的不同。发展中国家通常居国际分工链条的中低端,而发达国家基于对市场规则的制定和优势技术的把握则始终居于国际分工链高端位置。因此,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经济活动中的所得要远远少于发达国家,致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始终处于被动和不利地位,这种状况呈现恶性循环,且随着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发展中国家承接的往往是高耗能、高污染和低附加值的产业,因此,近年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继续呈扩大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际经济失衡。

(二)国际经济失衡问题的治理

就一个国家的内部来看,有效解决国际经济失衡的重要方面就是治理内部经济失衡,也就是要解决投资消费失衡或投资储蓄失衡的现象。就全球范围经济失衡问题来看,则是治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失衡。一方面,要解决好国际经济失衡问题,还必须重塑国际分工秩序和改革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另一方面合理调整投资、消费等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占比。这是个长远和需要协同运作的过程,各国之间,要下大力气加强贸易投资合作,积极发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国际组织的作用,克服贸易保护主义,打破贸易壁垒,努力形成互惠互利的国际政治经济良性秩序。

四、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

(一)内部经济严重失衡,有效需求刚性不足,储蓄率居高不下

上个世纪,自改革开放开始,一直依赖较为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使得中国产业结构不是十分合理,资源浪费较为严重,,贫富差距出现日趋扩大的势头,且社会保障机制不够健全。加之政府政策存在不延续性,导致储蓄率居高不下,国内居民消费刚性不足,有效需求没有充分得到释放,而政府盲目扩大投资,一味地追求GDP增长和吸纳就业,从而带来了部分过剩产能,只好寻求向国外市场进行投资的发展模式,加剧对外贸易顺差的产生。

1.国内储蓄、投资与国际收支关系的理论分析

在经济开放的条件下,通过国民收入恒等式,推导出储蓄、投资与出口、进口之间的关系,具体公式如下:Y=C+I+G+X-M→Y-C-G-I =X-M→S-I=X-M→CA=S-I。其中:Y代表国民收入,C代表消费,S代表储蓄,I代表投资,G代表政府支出,X代表出口,M代表进口,CA代表经常项目差额。如果CA>0,经常项目则是顺差;反之如果CA<0,经常项目则是逆差[引自参考文献[2]]。从以上理论不难看出,国内储蓄和投资主要作用于经常账户,对整个国际收支状况产生巨大影响,

2.居民消费刚性不足是加剧国际收支失衡的推手

对比国内居民总消费与总投资,总投资的增长率要远高于居民消费总支出增长率。2000年以来,中国每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均在25%上下,这种状况也导致了部分行业的过度投资和产能过剩。但消费需求才是最终需求,而投资需求只是中间需求,如果中间需求不能有效地转化为最终需求,那么投资需求引起的经济增长是难以持久的。因此,中国通过出口来有效地缓解产能过剩的矛盾,而国内有效需求继续存在不足的情况,恶性循环发展下去,也致使中国出现了国内过剩的产品到海外去寻求市场的发展模式,而这种状况在相当大程度上会产生对国外市场的严重依赖,同时也产生大量的贸易顺差,从而加剧了外部经济的失衡。

居民消费刚性不足的深层原因分析:

消费能力、消费预期是影响居民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消费预期基本上取决于居民对未来收支变动的合理预期,而消费能力主要由收入和财产的多少来决定。从这个理论来分析,中国国居民消费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居民收入增长缓慢,且收入在人群层级上分布不平衡,影响了消费支出的扩大。居民总体收入水平低是中国消费不足的首要原因。低收入群体(尤其是农民群体),在中国人口中所占比例过大,尽管其消费倾向较高,但缺少消费基础,因为他们的储蓄率在社会各层级中是最低的;中等收入群体潜在消费支出花销大,但由于存在高昂的房价、子女教育、养老等预期的不确定性,以及市场竞争激烈和收入稳定性不足等压力,致使消费的动力不足,因而消费空间有限;高收入群体的消费数额相对较高,但由于人数在社会各层级中所占比例较低,且收入的大部分用于投资,直接消费比例占总收入的比例仍然较低。因此,我国居民总体收入低下的原因,一是劳动力价格过低,二是收入差距过大。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在制造业当中的劳动力工资每年仅提高10%左右,长期低于劳动生产力12的增长幅度,而占中国劳动力主要部分的大量农民工的收入,增长幅度则更小。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广大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剩余加剧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竞争,而这种竞争进一步压低了劳动力价格。大量社会财富集中于占人口比重较低的富足阶层,占人口大多数的群体所拥有的财富较少,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总消费额仍然较小的现状,影响了总体消费支出的扩大。

第二,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影响了消费支出。我国居民对于失业、健康和养老普遍存在后顾之忧,其主要原因为社会保障、养老等制度的不完善,尤其是政府出台政策的不延续性(如养老政策),造成了收入支出的不确定性,产生了不乐观的消费心理。且长期以来,中国把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致使目前在中国,独生子女家庭所占比例较高,使人们不能指望自己年老的时候依靠子女抚养。在农村,这个问题则更加突出,养老设施和老年社会服务几乎都是空白,农村老年人口仍相对贫困。因此,大多数人不得不多储蓄,来提早准备“养老钱”。此外,中国目前在很大程度上,相应的医疗和教育费用仍由个人承担,加大了居民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只能拿出更多的钱用于储蓄“以防万一”。以上都是推动中国储蓄率提高的原因,也是造成居民消费不足的深层次因素。

(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下形成的政策引导效应导致了国际收支顺差

发展中国家借助出口贸易发展模式来实现本国工业化,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必然会造成经常项目长期出现大额顺差。并为本国工业化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但这一模式也为这些国家带来了无尽烦恼。自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国来看,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鼓励出口创汇政策的引导下,实行一系列的出口奖励政策,各级地方政府也纷纷将出口创汇工作纳入了重要工作内容,在国内形成了一种“出口情结”,持续演绎着出口热潮。

鼓励外商投资,导致中国资本项目多年顺差。国家层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来鼓励外商进行投资,尤其是沿海开放地区,在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各级地方政府和部门又不断配套了诸多更加优惠的政策,以缓解资金短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等,更希望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管理、设备和人才等资源。这一政策,在改革开放之初,为我国带来了宝贵的资金和急需的资源,但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吸引外商投资,重数量而不重质量,导致假外资层出不穷,落后技术、淘汰设备大量不当引入等,从而完全失去了鼓励外商投资的意义和初衷;引进大量外资,导致产能国内无法消化,只能出口国外,到国外市场去寻求出路。鼓励出口和大力引进外商投资政策的实施,造成了“出口”泛滥,盲目追求“世界工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多年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形成;甚至为了引进外资,弄虚作假,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导致国外不能发展的行业在中国境内急剧大量发展,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经济结构的良性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三)国内大量廉价劳动力供给引起国际收支顺差

相对于其它稀缺资源来说,中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口大国,庞大的人口,使劳动力资源异常丰富。因此,劳动密集型产业相对于其他人口缺乏的国家来说,具有较大比较优势。中国目前存在大量劳动力从农村转移至城镇就业的趋势和需要。由市场机制引导的收入分配模式,会非常有利于追逐资本和利润,而不是劳动力和薪酬,这就决定了我国劳动力价格始终处于低水平的状态。

从外商投资动机来看,利益最大化是投资的最大驱动力。如何吸引外商在中国投资并获取一定利润,中国必须有相应的比较优势。分析中国的现实情况,最主要的优势就是国内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根据产业转移规律,通常劳动密集型生产和服务率先以直接投资输出至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或地区,而其重要动因就在于利用资源的比较优势通过直接投资形成生产能力以获取高额利润。中国正好具备了丰富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正因为如此,亚太地区在继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把劳动密集型生产线转移至中国后,也把大量低端组装线转移到了中国,这些生产线、组装线生产的产品主要出口欧美国家,这在客观上加大了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在加工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增长双重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双顺差现象长期持续。

由于中国劳动力低廉,同时生产消费层次低,生产力不够发达,造成了中国在国际分工处于低端位置,这也是造成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泛滥,影响国际收支平衡

在国际产业梯次转移中,中国逐渐成为国际市场加工制造业基地,派生出了大量的出口业务。国际资本以直接或间接投资方式大量地将剩余资本投向了中国,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外商投资目的地。但是,在尖端技术、高科技产品及其技术输往中国的过程中,部分西方国家从自己的狭隘利益考虑,又设置了种种障碍和壁垒,严重地阻碍了中国进口贸易的进一步扩大。

五、中国治理国际收支失衡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国际收支失衡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

1.导致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资本金融项目多年来呈现顺差,从而不断地影响了国内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从而倒逼中央银行不断增加货币投放量,造成了市场货币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并存在通货膨胀的潜在压力,进而使国际收支顺差越演越烈。

2.致使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大。由于长期以来中国国际收支持续大额顺差,为摆脱这种情况,一些贸易国纷纷要求中国干预汇率,使人民币升值。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自2005年以来,不断要求中国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同时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大国也对中国展开了要求人民币更大幅度升值的政治攻势和压力,致使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越来越大,而人民币的升值,在目前中国的经济格局下,将不利于吸收、消化过剩产能,必将给社会经济带来负面影响,也会对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的产业政策和经济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3.外汇储备规模日益扩大,资产存在浪费的风险和面临巨额缩水的风险。对一个国家来说,虽然必要额度的外汇储备是必不可少的,但外汇储备也是有边际成本的,外汇储备过多,也意味着经济效率的损失,将最终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在美元作为世界主导货币,外汇以美元计价的情况下,美元持续贬值,必将导致中国巨额外汇储备存在巨额缩水风险。

4.国际贸易摩擦多发,影响了我国与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良好关系,甚至影响到贸易国之间的政治关系。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成为世界贸易大国、出口的超级大国,这使得中国成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者。

5.不利于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中国国际收支失衡,国际贸易存在大额顺差的情况下,因逐利动因的驱使,国外资本大量流入中国,依靠廉价劳动力,赚取巨额利润,而在吸引外资政绩的引导下,一些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等国外限制发展的行业陆续进入中国。同时,国内企业为享受产品出口优惠政策,追逐出口低附加值产品,缺乏产品升级换代的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

(二)中国应对国际收支失衡的策略

近年来,中国国际收支除在个别年份外,已经长期持续处于失衡状态。在2006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首次提出“必须把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作为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任务”。 中央在2007年初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国际收支不平衡加剧是当前金融领域中存在的主要矛盾之一”。因此,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改善国际经济关系,已成为统筹对外开放,实现国内经济和谐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要保证实现国际收支平衡,需要采取以下强有力措施。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不够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和失衡的经济结构是中国经济失衡的根本原因,这就需要由传统的依靠出口来带动经济发展和工业发展的模式,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经济发展的模式转变,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由单纯的依靠出口、投资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转变,由依靠增加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创造、管理创新、高端制造业发展和劳动者素质提高转变。因此,不断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是改善外部失衡、应对内部失衡的绝佳出路。

2.积极扩大内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消费份额却不升反降,从这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国居民并没有同等程度的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平均收入水平仍然偏低,居民消费动力不强,消费习惯没有升级。但从理论上来讲,产品只有通过消费主体的时候才是商品,而只有消费才使产品有了使用价值,产品价值的实现过程也是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的实现。因此,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就成为我国应对国际经济失衡的主要对策之一。一方面,扩大内需需要加快将政府公共支出更多的投入到关系国计民生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科教事业和卫生医疗设施建设等领域中去,为消费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持政府政策的一贯性和连续性,从而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积极引导居民合理消费,努力缩小贫富差距,提升国民幸福指数,只有这样,才能逐步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3.改变“出口导向型”贸易政策。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尽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出口导向型”的贸易政策但在中国粗放的出口创汇现象的不断扩大、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加剧、全球经济失衡的情形下,“出口导向型”贸易政策难以为继。应该来说,中国采取逐步淡出“出口导向型”贸易政策,实施进出口相对均衡的经济政策的要求已迫在眉睫。执行这一新政策时,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破除自中央到地方的对出口创汇业绩考核机制;另一方面,可以慢慢地取消对出口的各类商品的补贴和退税政策,来逐步实现鼓励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资源有效整合和优化升级,从而提高出口商品的附加值,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进而为实现国际收支平衡找到一个突破口。

4.促进实现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加工贸易在现阶段中国外贸出口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它对中国经常项目顺差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因此,不能为了达到国际收支平衡而限制加工贸易,应该在继续发展加工贸易的同时,逐步实现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针对技术含量不高、加工贸易国内配套产业的发展不够理想、加工贸易在国内的产业链短、加工贸易监管不力等问题,各级政府部门应采取各种政策积极推动经济贸易转型升级。同时,可以有效利用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鼓励国内配套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供更实惠的国产料件,创造使产业链“上申下延”的条件;鼓励企业自主研发;健全监管加工贸易的体系,通过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5.积极扩大进口,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出口导向型政策的引导下,货物进口备受冷落,进口业务对我国经济的促进作用在经济学界和现实工作中常常被忽视。但进口业务有其必不可少的作用,一是资源型产品的进口可以缓解中国资源相对缺乏的现状。中国因人口众多,一些重要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也将会影响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所以来说,短缺资源产品的进口工作,可使这一难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破解。二是进口高新技术、尖端设备等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尖端设备同高新技术的进口,可以很大程度上促进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装备水平的升级,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非常有利于传统产业的升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对改善中国产业结构尚存不合理的地方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装备密集型转化。三是可以逐步缓解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国际收支不平衡现象长期得不到根本改善,使中国同其他国家贸易摩擦、贸易争端不断发生,而促进进口则是减少贸易顺差和平衡进出口贸易的一个相对有效的方法,可以进一步改善贸易国同贸易伙伴国之间的经济关系乃至政治关系,在国际争端中寻求更多的统一体。四是抓住国际产品价格在低价位的有利时机,根据进口货物设备的价格发展趋势,可以考虑动用国家外汇储备,进口和储备战略物资和原材料进行,并以政府为主导建立战略能源、关键原材料储备库,避免受制于人。如:根据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建立国家战略资源储备制度,收储部分稀有金属等。我国应该通过增加战略物质如石油等商品的进口,来平衡国际贸易收支失衡问题,减少贸易伙伴国之间的纷争,但在扩大进口增长方面,中国也应该注意到:在扩大进口的过程中,要避免高价大量买入初级产品,使我国对外贸易蒙受巨额损失。五是适度降低部分产品的进口关税,建立完善的信息交流平台,为企业进口提供服务导向和平台等,改善进口环境,进而为进口创造有利条件。六是完善相关金融保险和法律等促进进口的政策,进一步简化进口手续;通过扩大进口,进一步缓解国际收支失衡的压力。

6.调整进出口商品价格形成机制。可以淘汰过时设备和落后产能,从而加大对相同类型出口型企业的整合和重组力度,并借此机遇,利用市场手段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规模效益,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强化行业协会的平台和引导作用,同时要加强对同类出口商品价格的管理、指导和引导,做到信息共享,避免盲目竞价,提高出口贸易产品定价议价的一致性。

铜陵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小微企业供给侧改革支撑企业融资研究(2016tlxy07);铜陵学院校级科研项目“铜陵市城市环境投入产出效率分析”(2016tlxy09)。

猜你喜欢

国际收支顺差贸易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国际收支分析
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间接申报问答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国际收支分析
贸易统计
形成我国经常账户顺差的原因分析
贸易统计
China international payment continues“double surp lus” in first quar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