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碳交易制度及中国的应对

2017-12-23林歆璐黎馨萍

北方经贸 2017年8期
关键词:交易市场交易制度

林歆璐,黎馨萍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州350202)

浅谈碳交易制度及中国的应对

林歆璐,黎馨萍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州350202)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很多地区仍然采取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我国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不断增大,所以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手段来控制和治理,其中积极利用碳交易制度是实现低成本温室气体减排的有效方式,碳交易制度能够有效降低环境成本,促进技术进步,发掘减排潜力,对助推经济发展低碳转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粗放型经济;碳交易制度;经济转型

一、碳交易制度产生的背景及其发展

自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开始,人类的各类工业活动和对各种能源的大量消耗,大量排放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甲烷等温室气体。现有的研究已经表明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是全球变暖,而全球变暖产生了一系列的严重后果,所以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来将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使气候系统免遭破坏的水平上是当前任务的重中之重。而碳交易恰恰是基于减排成本差异而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体系,是通过市场机制起到调控碳排放的目的。建立碳交易市场和实行碳排放交易是实现低成本温室气体减排的有效方式。

碳交易市场最初是在《京都议定书》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京都议定书》在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律文件的形式为发达国家确定了强制性温室气体量化减排指标,同时为帮助发达国家履约,规定了低成本的灵活减排机制:发达国家之间的排放交易机制(Emission?Trade,简称ET)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简称CDM)。目前国际市场上的碳交易内容大部分与《京都议定书》有关。部分没有加入《京都议定书》的国家则建立了本国自行实施的碳减排计划及交易机制。

自《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国际碳交易市场发展迅猛,西方发达国家已建成了全球性的碳交易市场,近年来全球碳交易量迅速增长,国际金融机构也积极参与碳交易市场。但是我国碳交易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

二、我国建立碳交易制度的必要性

(一)中国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的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长时期持续的、稳定的高速发展,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多依靠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而这种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则是较高程度的依靠能源和资源,更多的是以生态和环境的牺牲为代价。国家发改委原主任马凯曾表示,目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偏快,特别是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增长仍然过快。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5%,增速比轻工业快3.1个百分点。钢铁、有色、电力石油石化、建材、化工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20.1%,增幅同比加快3.6个百分点,这种产业结构重型化的增长格局不仅使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的危险进一步增大,而且使节能减排工作面临更大的压力。

目前,中国仍然是以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为主,虽然有部分产业已经在国家政府的支持鼓励下积极响应,通过以技术创新等手段往低排放、低污染、低能耗的集约型经济转变,但这也只是对小部分资金雄厚,设备完善,技术创新的大型企业来说,转变难度较小,但对大部分小微企业由“三高”向“三低”经济发展模式较为困难,基于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在短时间内我国根本无法向集约型经济转变。

(二)碳交易能促进经济转型

针对我国国情,有相应学者提出以社会经济发展为基本目标下分段进行,即:在中短期发展过程中,应采纳碳税和碳交易(相对减排目标)双策并举的模式进行减排,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应尝试运用碳税和总量控制和碳交易(绝对减排目标)模式推动减排;复合碳交易体系更符合碳市场的发展要求,即在碳交易市场中,首先通过碳交易制度促使企业主动选择“提高计划碳减排量”逐年降低碳减排量,并对碳超量排放采取处罚机制,通过征收碳税提高计划减排量。将碳交易和碳税组合使用,用排放权交易制度保证结果监控,靠碳税制度实施过程监督,找准二者的结合点,联合运用、取长补短;结合两种政策的执行现状和中国国情,我国应把握分工原则和适度原则建立碳交易与适度碳税相结合的复合政策,降低碳排量。

三、碳交易制度的积极作用

一方面,碳交易制度设定的排放控制目标强调了环境容量资源的稀缺性,又通过建立交易市场进行谈定价,使环境成本内部化。另一方面,市场机制为低碳技术、产品等提供了新的定价机制,节能减排等行为产生的环境效应在交易市场中得到量化,产生了环境的正外部性。不仅能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社会成本,还能激励节能减排行为,进而更为有效的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碳交易作为一种“创建市场”的减排政策工具,碳排放数据必须准确。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能耗和排放的主体,碳交易制度能有效促进企业碳减排,通过碳交易市场,企业能因减少碳排放而获得收益,积极性得到较大的激发,因此能够有效降低社会的减排成本。

除此之外,碳交易制度还能促进技术进步,挖掘减排潜力。中国近年来虽然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大多企业仍采取传统的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而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中国必须得广泛采用有效的节能减排技术、新能源技术、燃料和原料替代技术并实施技术转型,才能大幅度削减碳排放量。碳交易机制为排放实体选择这些治理技术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激励,激发企业开发和应用低成本治理技术的积极性,促进实现减排潜力并提高减排效率。

四、中国碳交易存在的不足

中国碳排放交易开放时间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等比较晚,发展相对不成熟,现阶段碳市场呈现出履约驱动型的市场特征:成交额和成交量短期内大幅增长,成交价格变化剧烈、碳交易被动定价、碳交易产品的收益率被低估等;中国现行碳排放交易存在许多特有缺陷,如履约成本与惩罚成本不匹配,碳交易市场流动性弱等;我国现有碳排放交易产品的品种较为单一,缺乏多样化的减排项目,减排产品多集中于低层次的减排领域,这使得我国碳排放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当前,我国作为碳交易市场最大的排放权输出国,难以掌握价格的决定权,导致碳交易价格持续走低,交易利润大幅度压缩,交易风险极高,碳排放交易制度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碳交易权的计价结算与货币的绑定机制使发达国家拥有很强的定价能力,占据碳定价和规则制定的优势,这使得我国所参与的碳交易活动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国外的买方掌握着价格的决定权,以较低的价格从我国收购大量的碳排放权指标,进入二级市场买卖来获取丰厚的利润,而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化程度不高,没有形成有效的二级市场,国内卖方的交易价格常常远远偏离其产品的真实价格。这种被动定价的局面成为阻碍我国碳交易市场迅速发展的瓶颈。

我国碳排放交易覆盖范围狭窄,不利于资源的流动。试点的省市碳排放交易市场局限于试点地区,互不联系,彼此独立,再加上试点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规模等都有所不同,有较大的差异,这就导致当地碳排放市场所覆盖的产业类别和企业数量有限,所以最终导致碳排放市场范围较为狭窄,碳排放权不能充分流动,资源效率配置不高,市场机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五、对策

建立功能完备的碳交易所平台,鼓励设立为碳交易提供服务的认证、审核、融资、咨询、评估、法律、会计等服务的中介服务机构。鼓励有资格进行碳交易的个人和各种组织,包括具有碳排放许可的国内各地区企业、政府、中介机构、投资商等积极参与交易,活跃市场;对交易主体规范管理,又规范的成员资格,有严格可控的规则制度,有明确的交易产品,将场所形成的排放限额或者指标价格和成交量等信息及时、系统地进行公布,增加市场透明性和公开性,让场外交易者了解碳市场行情;产品是市场交易前提,不同性质的产品分布在不同的市场,不同的市场提供不同的交易产品。所以中国在谈产品设计方面既要考虑国内地碳交易需求与供给,也要考虑国际市场地接轨与融合问题,是碳交易的产品多样化,满足不同需求,降低市场风险。

第一,关于我国碳交易市场的被动价格问题,我国应适当的解除关于碳交易产品的价格限制的国家政策,只有在取消价格管制的前提下完善交易机制,才能提高效率,真正实现定价的灵活与公平,另外,我们国家应提高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审批效率,缩短审批流程,缩小国内外市场价格差异来实现交易价格的自由波动,从而以此来真实地反映出我国碳交易产品的价格,才能走出定价上的被动处境。

第二,加快一体化碳排放市场建设,积极发展碳金融产品,促进碳排放市场发展。尽快建设全国一体化的碳排放交易市场,扩大市场覆盖范围,增加市场交易体量,促进碳排放权的流动,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立将会促进我国的碳减排,通过倒逼机制,促进企业重视减排,加大减排力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我国实行低碳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发挥作用。

[1]刘子畅.浅谈中国特色的碳排放交易[J].科技经济导刊,2016(32).

[2] 中山大学法学院课题组.论中国碳交易市场的构建[J].江苏大学学报,2012-1-14-1.

[3]陈冠伶.国际碳交易法律问题研究[D].成都:西南政法大学,2012.

[4]黄孙钵.积极利用碳交易制度助推经济发展低碳转型[J].海峡科学,2016(11).

[5]王璟珉,李晓婷,居岩岩.碳交易市场构建、发展与对接研究:低碳经济学术前沿进展[J].山东大学学报,2017 (1).

[6]雷立均.国际碳交易市场发展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4).

[7]黄 超,李晓庆.陈理飞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价值工程,2016.

[8] 王修华,赵 越.我国碳交易的定价困境及破解思路[J].理论探索,2010(3).

[责任编辑:方 晓]

F062.2

A

1005-913X(2017)08-0008-02

2017-06-07

林歆璐(1998-),女,浙江台州人,本科学生,研究方向:碳交易;黎馨萍(1997-),女,四川绵阳人,本科学生,研究方向:碳交易。

猜你喜欢

交易市场交易制度
中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市何以意义非凡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制度空转,是“稻草人”在作怪
大宗交易榜中榜
大宗交易榜中榜
某些单位的制度
东莞市果菜副食交易市场
大宗交易
惊人的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