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背景下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2017-12-23曾迎霄
曾迎霄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旅游管理系,郑州450046)
精准扶贫背景下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曾迎霄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旅游管理系,郑州450046)
在旅游业蒸蒸日上发展的今天,努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不但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解决当地人民的就业问题,还可以响应国家号召,实现“精准扶贫”的目标。在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同时,带动经济发展,使贫困地区的人民可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利用自己的优势和现有资源,把优秀的传统乡村文化展现出来。通过对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旅游业存在的优势与困境,并提出政府指导,统一规划;改善基础设施,增强服务理念等对策,以期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业实现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乡村旅游;旅游业;经济发展
一、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旅游业高速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民众收入的普遍提高,收入的增加带来的是人们由物质需求转变为精神和文化追求。休闲旅游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随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地方被民众所熟知,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在闲暇时间出去走走逛逛,看看外面的世界也放松身心。在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去名胜古迹游玩的时候,也有一部分人不爱名胜偏爱山水,选择去有山水的地方游玩。远离城市的喧嚣和烦恼。因此,乡村旅游就应运而生了。在中国,许多的山村依旧很贫穷,当地居民缺乏教育,所谓山里的孩子走不出来,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可以让山里的孩子了解山外的世界,也可以让更多的人去欣赏大自然的美丽风光。旅游业的发展,必然会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游客从出发地消费到目的地,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算是均衡财富的一种方法,所以开展以旅游业为核心的“精准扶贫”,可谓是一举多得。
(二)旅游的发展趋势
目前,旅游业正在成为中国最强劲、最有潜力的经济增长点。而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可以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使当地居民脱贫致富,更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利用大自然的馈赠,做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所以发展乡村旅游势在必行。
中国的农业旅游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始于大中城市的郊区,最初的目的是让久居都市的人可以体验乡村风情和田园时光,而后发展为休闲娱乐,形成了以“闲、静、雅、稚、乐、宜、纯、厚”的整体景观的特征。成为旅游业又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正因如此,21世纪农业旅游将出现下列的新趋势。
1.农业公园游览热。以展示农业种植业、养殖业和饲养业的生产技术和过程为主导的休闲娱乐活动。游客可以体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感觉。
2.民俗乡情热。利用地域文化、民族习惯、民俗风情的地方和村庄,让游客住进农家房,吃农家菜,干农家活,充分享受浓郁的乡村风情和民俗文化。
3.农园采摘热。这个活动具有时限性和地域性,主要是利用和开放成熟时期的果园、瓜园、菜园、花棚等。供游人入园观赏、摘果、采花,体验自摘、自食的园农生活,享受农园风光。
4.水上运动热。主要是利用池塘、水库等,让参与者钓鱼、驾船等来体验水乡的生活。
5.畜牧观赏热。在开放的牧场和合适的季节,可以让游人自行体验狩猎的感觉,感受那个马背上的时代,体验牧业的乐趣和生活。
6.登山热。许多地方都有山,虽然可能不像五岳和黄山那样出名,但也是闻名一方,现在许多人重视锻炼身体,登山不失为一种实用、简便的方式。
(三)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经济的影响
在21世纪,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了小康,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后,更需要的是文化和精神的追求。旅游业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旅游业不仅成为第三产业中最为活跃的产业,而且成为拉动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起着积极作用,特别是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旅游业在经济发达国家和较发达国家已经成为支柱型产业。2010年,中国的入境过夜旅游人次达到5 566万人次,先后超过英国、意大利、西班牙,仅次于法国和美国,成为全球第三大旅游目的地国家。旅游外汇收入458亿美元,居世界第四。在国际入境旅游发展的同时,中国国内旅游也蓬勃发展。2010年,中国国内旅游达21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1.26万亿元人民币。2010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次数则达5 739万人次。
二、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优势
(一)壮大规模,优化结构
近年来,中国发展了一批以农林业、渔业资源和山水风景为自然条件的旅游景点。以资源优势和乡土民情为优势吸引旅游者,为游客提供观光、运动、休闲、娱乐、餐饮、住宿、购物等综合服务的的乡村旅游景点。使旅游业充分切入农业,实现了与“三农”的直接对接,有力地带动了农村的经济发展。目前,中国的乡村旅游已经发展成为了全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旅游的人数占全国旅游者的10%。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带动了农村的产业结构格局发生改变。田地里的产品变成了旅游商品销售,绿色蔬菜和水果成为了市场的宠儿,甚至住农宅,干农活都成为了一种生活体验,变成了旅游活动。这一切的变化,刺激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但使很多地区脱贫致富,也为“精准扶贫”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二)乡村旅游与文化旅游的结合
随着现在人们出行方式越来越便捷,生活品质的提高带来的就是精神文化的追求和对原有田园生活的向往。于是,集休闲旅游和体验生活与一体的乡村旅游便成为了旅游业的新宠。中国适应这一发展潮流,发动和扶植有条件的乡村开展乡村旅游活动,利用乡村特有的文化习俗和独特的生活方式吸引游客,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旅游产品。
(三)设施的逐渐完善和国家政府的大力扶持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旅游者去旅游,所在意的除了当地的旅游资源之外,肯定也在意当地的服务和基础设施。只有交通便利了,才会有交流的机会,否则再好的资源也将错失良机。现在,中国的乡村旅游接待区的服务和设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应有的设施比如交通指示牌、停车场、旅游厕所、游客中心、标志牌等硬件设施日趋完善,交通问题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公路越来越平坦,铁路越来越发达。交通的便利带来的是出行的方便,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走出家门,愿意出去旅游。现在,乡村的公路通到了四村八乡,为周边城市的自驾游爱好者提供了便利。
(四)乡村旅游后劲十足
目前,乡村旅游发展形势十分良好,而且势头不减,发展后劲十足。已经建成的乡村旅游景区和景点正在积极追加投资,扩大经营规模。许多新开发的景区和景点也都竟相开工,抓紧建设,全国兴起了乡村旅游的热潮。乡村旅游以“离土不离乡”的形式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门路。秦皇岛市乡村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了15 000人,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缓解了农村人口转移的巨大压力。许多西方国家游客选择中国作为旅游目的地,恰恰就是看好中国历史悠久的乡村文化和多元的民族文化。因此,我们应该意识到,乡村景观,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具有自然与人文并蓄的特色。这是自然和悠久的历史、发达的农业赋予中国的一笔财富,为全国的乡村旅游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后天优势。
三、河南省乡村旅游中存在的困境
一是开发经营者的思想认识不足,不能把农业和旅游业有机的结合。平衡不好两者的关系,找不到合适的平衡点,在旅游业与农业之间,过于重视其中一方放弃另一方而适得其反。
二是乡村旅游季节性太强,旺季太旺,淡季太淡。
三是旅游地基础设施落后,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带给游客的体验并不是十分良好,导致游客印象变差。
四是产品单一,都是清一色的农家乐,度假别墅之类的,游客去过几个之后发现都差不多,会产生审美疲劳。
五是市场意识低,都只知道跟风去搞乡村旅游,却不知道如何才能形成有效的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四、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一)政府指导,统一规划
乡村旅游要想长久地发展下去,就必须要在统一规划下进行改造,将现有的蛋糕做大,才能吸引游客。目前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大部分都有盲目性,地方政府应该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确定好发展路线,充分考虑环境的承载力,市场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等因素,采取因地制宜的方法,合理布局,保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改善基础设施,增强服务理念
加快解决通信,交通,供电,饮水等方面的问题。让游客愿意来而不是因为受不了艰苦的条件而影响了旅游的体验。加强对当地农民专业知识的培训,不断提升当地居民的服务理念,让游客可以放心吃住,安心玩乐。
(三)提升产品内涵,打造独特的品牌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所以即便是同样的项目在不同的地方也都会有不同的样式,地域文化是不可代替的。愈是乡土的愈有特色。比如杭州龙井村在采茶季节推出的“做一天茶农”,就很受东西方游客的欢迎。
(四)注重产品的宣传,完善营销网络
对于目前大型风景区的大规模的宣传促销,乡村旅游的宣传力度远远不够。要推行相关的政策,去鼓励旅行社宣传乡村旅游,带动乡村旅游的认知度和知名度。完善营销网络,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打开销售渠道,如:网店等,把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销售出去。
现在,国家在提倡精准扶贫,而发展乡村旅游业,就是对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响应。响应国家的号召,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利用自己所拥有的优势,借鉴成功地区的经验和方法,在各个乡村都有属于自己的旅游业“致富路”。
[1]黄 颖.近郊型新农村“城乡田园”规划模式研究——以重庆市都市区为例[J].建筑遗产,2013,(6):318-319.
[2]王 乐.山东省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4.
[3] 肖鸿燚.“美丽乡村”背景下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旅游纵横:月刊,2015(9):65-78.
[4]史学楠.中国乡村休闲经济发展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2.
[责任编辑:王 鑫]
F590
A
1005-913X(2017)08-0159-02
2017-06-07
2015年度河南省社科联课题(SKL-2015-3255)
曾迎霄(1989-),女,郑州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