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教授的抗战词

2017-12-23李剑亮

新文学评论 2017年3期
关键词:词人抗战日军

◆ 李剑亮

民国教授的抗战词

◆ 李剑亮

民国教授大多经历了抗战的艰难岁月。正因为如此,他们将这一特殊的经历,作为其文学创作的表现题材,创作了不少颇具感染力与影响力的词作。这些词作,客观而形象记录了中华民族共同经历的这一特殊岁月,也较为成功地表达了教授们在这一历程中的独特感受。

教授们的抗战词创作,几乎贯穿了抗战的全过程。从1931年日寇入侵中国东北开始,到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教授们持续在自己的词作中,一方面揭露日寇侵略暴行,一方面记录各地军民奋起抗击的悲壮场面。这些作品,内容丰富,视角多样,成为民国时期抗战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反映抗战过程的作品

民国教授的抗战词,从写作时间看,几乎贯穿抗战的整个过程。在这些作品中,反映了中国军民在各个阶段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场面和英勇精神。

1. 抗战初期的作品

1931年9月18日夜,日军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日军的野蛮侵略,激起了东北境内各阶层人民的强烈反抗。据日方统计公布:1931年10月至1933年2月,东北义勇军平均每月反讨伐150次,一年半时间内共击毙日军将校官兵6875人。

对东北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勇壮举,民国教授以词纪之。刘永济教授的《满江红·东北学生军军歌》和顾随教授的《满江红·夜雪飞花》便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词作。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大部分师生被迫迁往北平。刘永济也随学校迁居北平。9月27日,“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在北平成立,车向忱、苗可秀等人组织了东北学生军,苗可秀任学生军大队长,归救国会直接领导。12月3日,刘永济在天津《大公报》上发表了《满江红·东北学生军军歌》。有关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词人在词序中是这样说明的:“辽吉沦陷,东北诸生痛心国难,自组成军,来征军歌以作敌忾之气。为谱此调与之。”词曰:

禹域尧封,是谁使、金瓯破缺。(此言吾中国于斯土,远自尧禹,今谁使其残破邪。《南史》梁武帝曰:我国家固若金汤,无一伤缺。)君不见、铭盂书鼎,几多豪杰。(此言吾国史册所载,多武功彪炳之豪杰)。交趾铜标勋迹壮,燕然勒石威名烈。(此言攘外侮之豪杰,若马援、窦宪,皆曾建奇功堪追念。铜柱,后汉马援征南蛮所立,以界安南者。燕然,匈奴中山名。后汉窦宪伐匈奴立石山上,班固为之铭,以纪战功焉。)忍都将、神胄化舆台、肝肠裂。(此言吾族乃神明之胄,岂容令其化为亡国奴邪。此诸生之所以肝肠痛裂也。)天柱倒,坤维折。填海志,终难灭。(此言诸生救国捍疆之志,躯体如精卫之填海,而坚固不坏,虽至天崩地坼而终不绝世。)挽黄河净洗,神州腥血。(此言诸生志在愤湔国耻,驱除蠢日腥膻之排也。)两眼莫悬阊阖上,只身直扫蛟龙穴。(此言诸生不宜徒效伍子胥伤吴之将亡,欲抉眼悬吴东门上视越之入吴。当如燕佽非只身与彼蛟龙为敌,而直捣其穴也。)把乾坤、大事共担承、今番决。(此言天下兴亡之大责,好男儿当共任之。此诸生今日所当毅然决定者也。)

词句后的注文,均为作者自注,阐述词人的写作目的。词的上阕,先是追溯了我华夏大地曾经拥有的一片辉煌,再写当下遭受外敌的入侵,悲愤之情溢于笔墨之间。下阙,表现此词的写作用意,那就是对东北学生军在民族危亡时刻勇于承担的壮举,给予高度的肯定与赞美。

除了为学生军创作军歌外,刘永济在给妻子写的一首赠词《满江红》中,也表达了对侵华日军的愤慨之情。该词词序曰:“入关寓居北平,避日寇也。赁庑愁坐,示内子惠君。”词的全文为:

憔悴尘埃,镇相向、无言深惜。还省记、芦帘书砚,绣屏刀尺。我似风流张绪柳,君如温润相如璧。便商量、琐屑到鸡豚,皆欢适。 年过往,如飞翼。人未老,情非昔。况惊乌南朔,乱蛙晨夕。但保东门綦缟愿,岂甘午夜牛衣泣。奈鲸鲵、驱海浸天来,今何日。

日寇入侵,给中国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词人运用《诗经》和《汉书》的典故,“但保东门綦缟愿,岂甘午夜牛衣泣”,表现全家人所面临的艰难困境。这样的困境,实际上也是中国当时千千万万家庭的艰难困境。

当刘永济将这两首《满江红》词寄给他的好友刘豢龙教授时,刘豢龙教授也写了一首《满江红》词作为响应。词曰:

举目河山,向何处、草间偷活。休回首,高楼杨柳,丝丝愁绝。细雨难温鸡塞梦,怒涛新卷龙江血。听吴钩、夜夜作悲吟,添华发。 弦上箭,谁能遏。刀下肉,何消说?舍卧薪尝胆,此仇宁雪。衔石欲填沧海日,挥戈直落扶桑月。问几时、城郭鹤归来。重收拾。

与刘永济教授一样,刘豢龙教授的词作,也对日本侵略者的行径表示了极大的愤慨,对祖国的美好河山沦落在日本铁蹄之下感到无比的痛心;同时也希望中国军民能“卧薪尝胆雪此恨”,直至“挥戈直落扶桑月”。

顾随于1933年创作的《满江红·夜雪飞花》词,也是反映东北军民在“九一八”之后奋起抗日的一首作品。词曰:

夜雪飞花,更映衬、宝刀如雪。看今夕、健儿身手,立功奇绝。星斗无光天欲泣,旌旗乍卷风吹裂。只衔枚、袭近敌营时,心先爇。 鸣画角,声清越。扬白刃,光明灭。冒枪林弹雨,裹创浴血。保我版图方寸土,是谁青史千秋业。算英雄死去也无名,肠如铁。

词中所反映的这次袭击敌人军营的战斗,当是“九一八”之后东北军民奋起抗战的一个缩影。

词以“夜雪飞花,更映衬、宝刀如雪”诸句开篇,说明此词所反映的是一次夜战。这与接下来的“看今夕”、“星斗无光”诸句相一致。“只衔枚、袭近敌营时,心先爇”诸句,表明这是一次袭击敌营之战。词的下篇,一是描写战斗场面:“扬白刃,光明灭”与“冒枪林弹雨,裹创浴血”;一是歌颂抗日勇士视死如归的英勇气概:“算英雄死去也无名,肠如铁”。

如果将顾随词中所描写的这场战斗的取材来源,与当时实际发生的战斗作一比对的话,或来自邓铁梅率领“东北民众自卫军”的夜袭凤城之战。

1931年10月下旬,曾任凤城警察大队长和公安局长的邓铁梅(1892—1934),为抗击日军、保卫家园,在凤城顾家堡宣布成立“东北民众义勇军”,后改称“东北民众自卫军”,建制上分3个大队和一个大刀队。同年12月26日夜,东北民众自卫军兵分4路,夜袭被日军占领的凤城。战斗至次日凌晨4时结束。共击毙日军10余名,缴获步枪300余支,轻机枪3挺,迫击炮2门和大批弹药,捣毁了日伪行政机关。解救出监狱中的抗日人士50余人。

如果说,顾随的这首《满江红》是以一场具体的战斗场面来表现中国军民抗战的无畏精神的话,那么,他于同年创作的《踏莎行·为老兵送人出关杀敌赋》词,则从一个老兵送人上前线这样一个看似单一的场面,来表现中国军民誓死保卫家园的坚韧精神。词曰:

百战归来,半身癃废。此生自分常无谓。晚来独看鸟投林,宵深相伴灯城穗。 笳鼓悲凉,河山破碎。阵前嘶马摇征辔。为君重爇少年心,为君重下青春泪。

全词采用代言体的方式,上阕,代一位“老兵”诉说自己身经百战的往事与目前的处境;下阙,则刻画这位“老兵”在送人上前线时内心激发出来的那股沸腾的热血。我们从这位被送者的身上同样看到了这位“老兵”当年的英姿。虽然,如今他已是“半身癃疲”,过着“独看鸟投林”、“宵声灯相伴”的凄凉生活,但面对因外地入侵而“河山破碎”的家园,昔日“阵前嘶马摇征辔”的戎马生涯,再一次呈现在他的脑海里。因此,他满怀激情地送一位年轻人奔赴前线,就像当年自己上前线一样。

2. 全面抗战时期的作品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抗战。“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与此相伴,民国教授也以他们的词篇记录了这一可歌可泣的历史。顾毓琇(1902—2002)的《满江红·古城烽火》,便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抗战作品。词曰:

琼岛瀛台,斜阳外,荒烟蔓草。空怅望,古城烽火,燕国归鸟。故国河山留半壁,何年战伐平三岛。愿中华、儿女誓同仇,仰天啸。 卢沟恨,终须报。奸伪耻,还当扫。数衣冠禽兽,腼颜啼笑。无定河边多慷慨,妙峰山顶兴征讨。要惊天动地与人看,黄龙捣。

从词中“卢沟恨”等词句可知,该词当作于卢沟桥事变之后。词的上阕,首先向人们呈现的是古都北平的荒凉景象。“琼岛瀛台”原本是那么的富丽堂皇,如今却被“荒烟蔓草”所遮蔽。古城烽火与燕国归鸟,进一步暗示沦陷后的北平已经物是人非。接着词人正面诉说国家此时此刻所遭遇的残酷现实:“故国河山留半壁”。由此,词人从心底发出“何年战伐平三岛”的提问,并希望“愿中华、儿女誓同仇,仰天啸”。

琼岛,即琼华岛。位于北京市城内景山西侧的北海公园内。瀛台,位于中南海南海。是明、清两朝帝王、后妃的听政、避暑和居住地。因其四面临水,衬以亭台楼阁,像座海中仙岛,故名瀛台。燕国,是周朝的一个姬姓诸侯国,建都蓟(今北京市房山区)。疆域范围大致为今天的北京、天津全部,河北、辽宁、山西、内蒙古、朝鲜的一部分,为战国七雄之一。这里喻指华北大地。三岛,指日本。“日本三岛”,是清末民初时常用的对日本的别称。指当时日本的本部领土:本州岛、四国岛、九州岛。清秋瑾《日人石井君索和》诗:“诗思一帆海空阔,梦魂三岛月玲珑。”

词的下阕则揭示了 “故国河山”为何只剩“半壁”的原因,那就是“卢沟恨”。词人为此一方面愤怒谴责侵华日军的暴行,一方面歌颂中国军民奋起抗击的英勇决心与行为。“无定河边多慷慨,妙峰山顶兴征讨”两句,一为用典,一为写实,以此来表现中国军民英勇抗敌的决心与行动。

无定河,黄河支流。位于中国陕西省北部。全长490多千米,流域面积约3万平方千米。无定河一名,见于唐代中叶的文献。该河浊流滚滚,泥沙沉淀于河床,使河身也难以稳定,故称“无定”。无定河作为文学意象而被人们关注,缘于唐代诗人陈陶的诗歌《陇西行》。《陇西行》共四首,第二首全文为:“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首二句,写将士忠勇,丧亡甚众。末二句,以“无定河边骨”与“春闺梦里人”比照,虚实相对,写牺牲者乃春闺少妇日夜盼望归来团聚之情人。在这首《满江红》词中,词人反用其意,将原本的凄楚之情,一转为慷慨豪迈之气,以表现中国军民奋勇抗击日寇的决心。

妙峰山,位于北京门头沟区北部,与昌平区交界处。“卢沟桥事变”发生后,由北平市的一些共产党员、青年学生等组成的“国民抗日军”,首先乔装夺取了北平的第二监狱,并在郊外的天门沟、妙峰山等战斗中打击了日寇。这支队伍在1938年7月被改编为晋察冀军区的第五支队(兼第五军分区)与第一军分区合并。改编为第五支队后,又在易县二道河伏击日军歼敌三百余,尔后重返平西地区屡立战功。

词以“黄龙捣”结尾,更是表达了词人对彻底打败侵略者的渴望。“黄龙捣”,即捣黄龙,出《宋史·岳飞传》:“金将军韩常欲以五万众内附。飞大喜,语其下曰:‘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黄龙,即黄龙府,为金人首府。捣黄龙,喻指彻底打垮敌人。在结构上,则与上阕“何年战伐平三岛”相呼应。

进入全面抗战后,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了无数次的正面作战。1939年9月到1944年8月期间,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以长沙为中心的第九战区就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激烈攻防战,史称“长沙会战”。其中,第二次长沙会战发生在1941年。那年9月,日军发动进攻,强渡新墙河,企图在湘北地区击溃第九战区中国军队主力。由于第九战区出现指挥失误,下达作战命令的无线电报竟被日军窃收并破译,中国军队陷入极大被动,虽多处与敌激战,但遭遇失败。月底,日军攻入长沙。中国第九战区于9月27日奉最高统帅部电,从各方调集增援部队陆续赶至战场投入战斗,将日军包围于捞刀河、浏阳河之间。与此同时,第三、第五、第六战区部队分别向日军发动攻势,包围了入侵长沙的日军,切断其与后方的联络线,并迫使其于1941年10月1日傍晚向北撤退。10月5日,中国军队恢复原阵地。

武汉大学刘永济教授以此为表现内容,创作了《雨霖铃·闻湘北寇警感赋》和《浣溪沙·中秋前夕闻湘捷》两首词,以艺术的手法表现这第二次长沙会战从开始到结束的艰难过程。

其中,《雨霖铃·闻湘北寇警感赋》词曰:

当这场会战结束后,刘永济教授又以《浣溪沙·中秋前夕闻湘捷》表现之。词曰:

电语流空夜正赊,将军雄剑断长蛇。衡云犹护梦中家。 分付清尊催皓月,安排长笛换惊笳。恨深愁极一欢哗。

该词词序有“中秋前夕”一语,1941年中秋节的时间为10月5日,与此次会战的结束时间相吻。

词的上阕描述了中国军队击退日军进攻长沙的情景。词人以“电语流空夜正赊,将军雄剑断长蛇”两句,对此决战过程加以高度概括。“长蛇”,喻指日军战阵。“衡云犹护梦中家”一句,即是对此次会战胜利的意义的形象阐述。

词的下阕,充分表达了词人对中国军队为击败日军进攻长沙而感到激动与兴奋的心情。其中,“分付清尊催皓月”一句,让人联想到唐代诗人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白日放歌须纵酒”诗句。“安排长笛换惊笳”与“恨深愁极一欢哗”两句,刻画词人在听闻捷报后的内在心情与外在动作的变化,犹如上引杜甫诗中“初闻涕泪满衣裳”和“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情绪变化。

卢前教授也曾为湘北之捷作《丑奴儿》词以记之。词曰:

汨罗江上横天堑,一捷长沙。再捷长沙,三捷长沙不自夸。 歌铙唤起中秋月,照见君家。又见君家,薛字军旗出海涯。

与刘永济教授不同的是,卢前在这首词中概述了长沙三次会战的情景。词尾的“薛字军旗”,即是歌颂以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将军指挥的参加长沙会战的中国军队。薛岳,广东人。故曰“出海涯”。

进入全面抗战时期,双方之间的战争也更趋激烈与残酷。教授们因此十分关心战况,纷纷在自己的词中加以反映,颇有唐代诗人杜甫当年以诗歌记录安史之乱的特点。刘永济教授1944年创作的《浪淘沙·风雨卧天涯》词,艺术地再现了1944年6月至8月的衡阳守卫战的惨烈场面。该词有一词序,曰:“衡阳之役,闻方军苦战四十七昼夜,将士伤亡殆尽,而援军不至,遂陷。死事之烈,亘古罕有,词以哀之。”

词序中的“方军”指方先觉率领的国民党军第十军。方先觉为第十军中将军长,1903年出生,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三期,先后任国民党军排长、连长、营副、团副、团长、副师长、师长、代理军长。衡阳之战前任第十军军长。

“方军苦战四十七昼夜”,指方先觉的第十军为坚守衡阳城与日军血战四十七天。衡阳之战,始于1944年6月23日,止于8月8日。衡阳市城区呈长方形,东西宽约500米,南北长约1600米,总面积不足1平方千米。在这如此狭小的地带,双方死战达47昼夜之久,中国军队牺牲7000多人,伤员也是7000多人。最终,中国军队因援军迟缓,弹尽粮绝,阵地全败。故词人发出“死事之烈,亘古罕有”的强烈感慨,并“词以哀之”。词曰:

风雨卧天涯,凄断金笳。故山从此战云遮。莫向蒿藜寻败壁,雁也无家。 残垒跕饥鸦,白骨叉牙。苌弘怨血晕秋花。新鬼烦怨旧鬼哭,无尽虫沙。

词人自注:“新鬼”句,用杜诗。

全词再现了此次战役的惨烈性。“故山从此战云遮”,描写衡阳城被战火笼罩的恶劣环境,颇有“青海长云暗雪山”的危急境地。由于“战云遮”,以至于到处都变成“蒿藜不生地”。“雁也无家”,写尽百姓无家可归之凄惨。下阕,词人运用古代诗歌中有关战争描写的典故,来刻画衡阳之战的惨烈程度。让人联想起唐代诗人刘驾《战城南》 诗篇:“城南征战多,城北无饥鸦。白骨马蹄下,谁言皆有家。城前水声苦,倏忽流万古。莫争城外地,城里有闲土。 ”“新鬼”句,词人已有自注,乃化用杜甫《兵车行》中的结尾句:“新鬼烦冤旧鬼哭”。而“无尽虫沙”,便是形容“新鬼”、“旧鬼”之多。“虫沙”,喻战死的兵卒。此典出自《抱朴子·内篇·释滞》:“三军之众,一朝尽化,君子为鹤,小人成沙。”可见,词人以多种手法表现衡阳之战的惨烈状况,从而揭示了抗战的残酷性与艰难性。

抗战胜利后,南京政府把衡阳定为抗战纪念城,蒋介石题写“衡阳抗战纪念城”碑铭,并颁书《衡阳抗战纪念城命名典礼训词》。1947年8月10日,衡阳抗战纪念城在岳屏山顶举行了命名奠基典礼,蒋介石在所颁“训词”里说:“我第10军残余部队,喋血苦守此兀然孤城者,历时48日之久,此为全世界稀有之奇绩,而我中华固有道德之表现与发扬,亦以此为最显著。”时任军委会副总参谋长白崇禧在题辞中写道:“民族圣战,喋血湘衡,精忠报国,白刃短兵,四十八日,世界闻名,金城永固,葆以光荣。”国民党元老张群在题辞中写道:“八年抗战,重固金汤,正义克申,上格苍苍。勒此负瑉,永志勿忘,为民族范,为国家光。”

刘永济教授在衡阳守卫战结束不久,即“词以哀之”,充分体现了其对抗战现实的高度关注,也反映了其抗战词的独特价值。

二 诉说战乱之苦的作品

战争给中国百姓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为了躲避战火,百姓背井离乡。民国教授也同样如此,他们找不到一张宁静的书桌,惶惶不可终日,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对此,唐圭璋教授与叶圣陶教授都在自己的词中加以表现。

全面抗战爆发后,叶圣陶全家到四川避难。1939年11月4日,叶圣陶在乐山创作的《水龙吟》词,叙述其因战乱而流亡的经历。词曰:

举头黯黯云山,秋心飞越云山外。风陵渡口,洞庭湖畔,捷音迟至。战士无衣,哀鸿遍地,西风寒厉。听连番烽警,惊传飞寇,又几处、教摧毁。 怅恨良朋悠邈,理舟车、愿言难遂。雨窗剪烛,春盘荐韭,谈何容易。江水汤汤,写愁莫去,够尝滋味。更何心、怀土悲秋,点点洒、无聊泪。

有关此词的写作背景,叶圣陶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下午,作成《水龙吟》一首,写近怀。首二句得之已多日,自以为切合当前情景。”可见这首词是词人心有所感之作。时值初冬,阴暗的云山更增添了词人的愁绪。抗战已经两年了,不但最初的鞭痕没有半点平复,而且创伤的范围越来越大,山西境内黄河北岸的“风陵渡”,以及长江以南的“洞庭湖”,均为主要战场。前方,西风寒厉,战士无衣,哀鸿遍地;后方,警报频传,敌机不断地狂轰滥炸,人民的生命财产化为寒烟。烽火连天,叶圣陶与滞留在上海的朋友们离得越来越遥远了。前途茫茫,东归无期,想象有一天久别重逢,接受老朋友的殷勤款待,又谈何容易。汤汤江水,流不尽亡国之恨,徒然愤恨,只能抛洒哀伤而又“无聊”的眼泪。《水龙吟》写的是诗人的“近怀”,反映的是那个时代最痛切的国难。中华民族的忧虑和悲痛,读来令人深思。

1939年8月19日,日军飞机轰炸乐山。乐山城内“炸去三分之二”,“死伤甚众”。叶圣陶的“寓庐被炸”,“所有家物器用书籍悉付一炬”,只好移居“城外野屋”。当年12月15日,叶圣陶将自己的这一遭遇通过《浣溪沙》(四首)词加以表现:

曳杖铿然独往还。小桥流水自潺潺,数枝红叶点秋山。 渐看清霜欺短鬓,稍怜瘦骨怯新寒。中年情味未阑珊。(其一)

尽日无人叩竹扉。家鸡邻犬偶穿篱,罗阶小雀亦忘机。 观钓颇逾垂钓趣,种花何问看花谁?细推物理一凝思。(其二)

野菊芦花共瓦瓶,萧然秋意透疏棂,粉墙三两欲僵蝇。 章句年年销壮思,音书日日望遥青。可堪暝色压眉棱!(其三)

几日云阴郁不开,远山愁黛锁江隈。乡关漫动庾郎哀。 风叶洒空疑急雨,昏鸦翻乱似飞灰。入房出户只徘徊。(其四)

词中所表现的是词人“尽日无人叩竹扉”、“家鸡邻犬偶穿篱”的离群索居的生活。正如他在1941年10月4日写的五言诗《二友》中所写的那样:“虽居稠人间,何殊孤岛守?”于此“孤岛”中,仅得“手杖”和“烟斗”两个朋友,“慰我无聊时,伴我郊野走”。可见,这组《浣溪沙》词中第一首的开篇“曳杖铿然独往还”,以及“渐看清霜欺短鬓”、“稍怜瘦骨怯新寒”等,都是词人对自己寂寞而哀伤生活的真实描写。

在表现手法上,叶圣陶的这几首词熔铸了许多典故。“曳杖”句出自苏轼《东坡》:“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未阑珊”出自白居易《咏怀》:“白发满头归得也,诗情酒兴未阑珊”;“罗阶小雀”出自《史记·汲郑列传赞》:“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亦忘机”出自李白《下终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细推物理”出自杜甫《曲江二首》:“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伴此身。”“远山愁黛”出自欧阳修《玉楼春》:“春山敛黛低歌扇”。“乡关”句因契合平仄规律而倒装,实为“漫动庾郎乡关哀”,缘自庾信的《哀江南赋》。而这些典故,在各自的原作中,本身也多为表现社会动乱不安的主题,故给人以自然贴切的阅读体验。

唐圭璋教授的《雨霖铃·流亡图》词,也是一首表现百姓因战火而流亡的作品。词曰:

风狂雨急,向前途去。不辨南北,乡关极目何处。但迷雾里,千山遥隔。负老怀婴,浑不管衣履都湿。只念念睡收。庐舍成灰火犹炽。 茫茫四野天如漆,问无村一饭何能觅。荒庐败苇深处,凝泪眼、几星磷匿。忍死须臾,伫望三军,扫荡腥迹。会有日万众腾欢,相伴还京邑。

词中表现了百姓因日军侵略而四处流亡的情景。“风狂雨急”、“迷雾里,千山遥隔”、“四野天如漆”等词句,刻画出流亡之路的艰辛与凄凉。而“庐舍成灰火犹炽”则从正面描写侵华日军将战火烧遍中国大地的罪恶行径。“问无村一饭何能觅”与“荒庐败苇深处”,更是展现了流亡百姓“食”与“宿”这两个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之不足。词以“忍死须臾,伫望三军,扫荡腥迹”作为结尾,一方面,使全词前后两部分形成强烈的对比,百姓之所以如此忍辱负重,就是希望有朝一日中国军队能将侵略者赶出中国。这也让人想起宋代陆游《关山月》中“遗民忍死望恢复”的诗句。“会有日万众腾欢,相伴还京邑”,更是表现了词人对抗战必胜的信念。

三 表现抗战胜利后的作品

经过长达14年的艰苦抗战,中国军民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军。对此,教授们便纷纷以词纪之,表达内心的兴奋之情。

抗战胜利时,夏承焘教授正在家乡温州。1945年9月5日,温州城区举行庆祝抗战胜利大会,晚上组织提灯游行,一连几天,人们一直沉浸在兴奋之中。夏承焘写下了《浣溪沙·九月九日温州观祝捷》词,曰:

犹有秋潮气未平,八方听角学春声。深杯莫问醉何名。 夜夜天心忘却月,家家人面好于灯。八年前事似前生。

词的开头两句,描写百姓为抗战胜利而内心激动,春声,春天的声响。唐元稹《和乐天早春见寄》:“雨香云淡觉微和,谁送春声入棹歌?萱近北堂穿土早,柳偏东面受风多。” 宋苏轼 《春帖子词·夫人阁二》:“细雨晓风柔,春声入御沟。”虽然时值秋季,但四处已洋溢着春的气息。词人以此来描写大家的喜庆心情。第三句,叙述大家因喜悦而畅饮。下阕,进一步描写百姓为欢庆胜利而在月光下游行。“家家人面好于灯”一句,当借用唐代崔护《题都城南庄》“人面桃花相映红”句意。不同的是,这里词人以灯光替代桃花,意象新变,用意相近,以此表示人们因抗战胜利而喜形于色。最后一句,则将今晚之情与前八年作比较。刚刚经历的“八年前事”终于过去了,那不堪回首的岁月好像发生在前世。可见,抗战胜利给人们在心理与精神上带来一种改天换地的感觉。

与此同时,有的教授在欢庆之后,即陷入了对战后现状与走向的沉思。刘永济教授1945年8月10日的《玉楼春》就是在“日本投降,战事结束”后“有感而发”之作。当时,刘永济教授随武汉大学迁居四川乐山。武大工学院电机工程系力讯社学生,在实验室电台上最先得知日本投降的消息,立即告知乐山《诚报》。上午8时许,《诚报》正式接获日本无条件投降消息后,当即印行《号外》,广为散发。同时,武大力讯社的学生以燃放鞭炮为前导,沿街高呼。乐山市民,闻此喜讯,皆纷纷自动买鞭炮燃放,以示庆祝。

刘永济教授在此背景下,创作了四首组词,全文如下:

瑶台昨夜传银电,芳事依稀知近远。擘开紫菂苦深含,抽尽红蕉心未展。 嬉春绣毂轻雷转,尽载笙歌归别院。余音闲袅落花风,迤逗新愁人不见。(其一)

银屏一曲天涯似,谁遣青鸾通锦字。零红断粉总愁根,忍作东风行乐地。 十年冉冉无穷事,似影如尘浑不记。劝君一盏碧蒲萄,中有红绡千点泪。(其二)

西园雨过风犹劲,细算无多春色剩。花心睡蝶漫魂酣,叶背流莺休舌侫。 双情缱绻凭谁证,锦段貂褕珍重赠。须知鸳枕有沧桑,好梦浓时偏易醒。(其三)

对于这四首组词,词人在1049年和1959年稿本中有若干自注。

其一:

“瑶台”,广播电台也。“银电”,即电讯。“擘开紫菂苦深含,抽尽红蕉心未展”此二句,上言日虽投降而我之人民甚苦,下言我人民心情仍难得开展,因所受之创伤未易平复也。“嬉春”二句,指日人投降后,援华美军闻讯狂欢,市人和之,痛也。“新愁”,指日寇投降后,蒋必发动内战,希图消灭共产党军,仍难望太平也。又注:下半阕则言美人将胜利果实攘夺而去,我则外患难平内忧方深,故有“新愁”之句。

其二:

“银屏”二句,讥蒋政府对人民之痛苦不闻不见,亦无告之者。“零红断粉”句,此言日人投降,何可便忘被侵时沦陷区人民之痛苦。“零红断粉”,指沦陷区孑余之人民也。“一盏碧蒲萄”二句,言此种快乐,乃千百人民之血泪换来者,何可忘邪?

其三:

“睡蝶”,指蒋,“流莺”,指阿谀蒋之人。此等人不知“春色已无多”而仍快乐如此。“双情缱绻”一段,此言美人表面援军,实则全不足信,在蒋政府以为是好梦,实则一噩梦也。“锦段貂褕”,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貂襜褕”,又“美人赠我锦绣缎”。此借以指美国救济物质。

其四:

“还恐”一句,此言日人既降,蒋必发动内战图灭共产军,兵连祸结,归期恐仍难必。“风池水皱”,“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乃冯延巳暗讥朝政昏乱,如风吹水皱也。故中宗闻之质问他,干卿何事。

根据词人的这些自注,可知这组词除了表现抗战胜利的欢庆之情外,更多的是表达对抗战胜利后国共较量的局势与走向。这就不同于一般的抗战词,体现了词人对民族和国家前景的深深忧虑与期盼。

四 自觉创作抗战词的词人

在众多民国教授词人中,先后任教于金陵大学、暨南大学和中央大学等高校的卢前教授,对于抗战词的创作有着很强的自觉性。他将自己在抗战时期创作的四卷词作汇编成册,名曰《中兴鼓吹》(今收录在2006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卢前诗词曲选》,以下所引卢前词,即据此本),即充分体现了其创作抗战词的自觉性。对此,词人分别在《中兴鼓吹》卷一开篇的《中兴乐·代序》和《中兴乐·代跋》中陈述了创作的动机:

渐觉摩胸剑气沉。问谁肯作狂吟。辛刘语,冷落到而今。 新词鼓吹中兴乐。雄风托。莫嫌才弱。将我手,写余心。(《中兴乐·代序》)

十五年间皕首词。也曾捻断吟髭。辛酸处,怕是没人知。 世儿都道邦兴矣。欢歌起。劝君须记。吾阁笔,是何时。(《中兴乐·代跋》)

著名学者杨宪益为《中兴鼓吹》所作的“序”中也指出:“在日本即将战败,中国即将复兴的岁月,他写了《中兴鼓吹》,自知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只能给这个大时代做一个鼓吹手,但对中国的未来,还抱着无穷的希望,渴望着文化复兴的到来。”(《卢前诗词曲选》第12页,中华书局,2006年)

卢前《中兴鼓吹》所收录的词作,既有描写正面战场的作品,又有歌颂英勇将士的,还有表现百姓支援前线部队的感人场面,表现内容涉及抗战诸题材。其中,描写正面战场的作品,有《浣溪沙·八月十三日敌复犯我上海》词:

还有《浣溪沙·黄浦江上空军之战》词:

两首词作所表现的均为淞沪会战场面。1937年8月13日上午,日军一个小队冲进上海横滨路、宝兴路地段,对当地中国驻军进行射击,并诡称中国军队先于商务印书馆附近攻击日军。下午,日军在八字桥、天通庵、宝兴路、宝安路一带,攻打中国军队。中国军队予以反击。第一首词即以此为表现内容。

第二首则反映此次战斗的空中场面。1937年8月14日早晨,中国空军的飞机分别从杭州笕桥机场、皖南广德机场出发,飞抵上海。第二大队第十一中队龚颖澄率领的编队飞临吴淞口上空,与第二大队第九中队分队长祝鸿信、射击手任云阁一起,炸伤日军第三舰队旗舰“出云”号。

在与日军的正面战场上,曾涌现出许多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平津保卫战中牺牲的佟麟阁与赵登禹便是抗战早期牺牲的高级将领。1937年7月28日,北平大战开始。当天拂晓,北平城外南苑,约40余架日军飞机对中国29军司令部轮番轰炸。面对强敌,副军长佟麟阁与132师师长赵登禹指挥部队英勇抗击,最后光荣牺牲。为此,卢前创作了二首《百字令》词,以表达对两位抗日英雄的悼念与崇敬之情。一首为《百字令·读冯玉祥悼佟、赵辞,复为挽章吊麟阁将军》词:

另一首为《百字令·吊赵登禹将军》词:

赵登禹将军牺牲前,已多处受伤。卫兵几次劝他下火线。他执意不肯,请卫兵转告自己的母亲:忠孝不能两全,请母亲勿悲。卢前词中“所恨孤身,难兼忠孝,抱憾惟慈母”诸句,即是对赵将军的写实之语,十分感人。

卢前歌颂英勇将士的作品还有《满江红·空军三勇士》(刘粹刚、高志航、乐以琴也)一词:

词中描述的勇士刘粹刚,生前为中国空军第5大队第24队中队长,曾击落敌机11架。高志航,中国空军第4大队大队长,曾击落日机5架。1937年11月22日,在日军轰炸周口机场时,高志航壮烈牺牲。乐以群,第4大队副队长。1937年12月3日,大批日军再次轰炸南京。乐以琴驾机迎敌,在栖霞山上空被埋伏在后的三架敌机袭击而身亡。

表现百姓支援前线部队打击敌人的作品,也是卢前抗战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满江红·咏棉背心》词,词人是这样陈述其创作动机的:“予倩作山歌云:‘拿起线来抽起针,想起我前方作战人。不绣鸳鸯与蝴蝶,替他作几件棉背心。’又云:‘一件一件的棉背心,也表爱国一份情。愿化作棉和絮,与我战士共寒温。’余感其言,词以咏之。”词的全文为:

词以百姓为前线战士缝制棉衣为表现内容,反映了百姓对抗日战士的拥护与支持。卢前的《清平乐·红带老妇》词,则是描写一位将自己的儿子都送上前线的事迹。词人在词序中交代其创作缘由:“北碚有老妇,三子俱投军去,有殉国者,长吏特赠佩红带礼敬之。”词曰:

据词序可知,这也是一首纪实性作品。全词的措辞与结构,有借鉴杜甫《石壕吏》一诗的痕迹,但其主题则与杜诗明显不同。词中“为国忘家吾敬爱”诸句,更是体现了词人对老妇人为代表的许多普通百姓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开阔胸怀的热情赞美。

需要说明的是,民国时期教授词人的抗战词,所表现的主要是正面战场的抗战活动。换言之,这些教授词人的抗战词,是以国民党军队的抗战为主要表现内容。换言之,他们的作品,较少表现共产党领导的抗战活动。以卢前为例,其《中兴鼓吹》中,表现共产党领导的抗战词只有《满江红·平型关大捷》一词。词曰:“奏凯平型,明日定、灵邱先复。知左翼、团河传檄,顽倭覆没。况有中军崞县在,东平一战风摧竹。蹋扶桑、三岛海东头,都沉陆。 看捷报,书盈幅。欢笑里,从头读。喜右锋宁武,雄威相续。指日朔州收拾尽,雁门关外燔倭骨。会王师、三路察绥边,安然出。”

注释

①刘永济:《诵帚词集》,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5页。

②刘永济:《诵帚词集》,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6页。

③刘永济:《诵帚词集》,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6页。

④顾随:《顾随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504页。

⑤顾随:《顾随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505页。

⑥《顾毓琇词曲集》,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第227页。

⑦刘永济:《诵帚词集》,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71页。

⑧刘永济:《诵帚词集》,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72页。

⑨《卢前诗词曲选》,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42页。

⑩刘永济:《诵帚词集》,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87页。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词人抗战日军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孤馆寒窗夜无寐
在日军南京大屠杀中拯救生命的“华小姐”
林逋梅妻鹤子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神头岭巧歼日军
词人的风骨
《天净沙.秋思》的审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