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生物的教学
2017-12-22王敏
王敏
摘要:如何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高中生物的热情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指挥家,而不是一个表演家,以下是我在这一方面的实践。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积极性;实物教学;教学方法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这无疑对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然而新的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物教学又提出了许多新的目标和要求,高中生物教师要使课堂教学的效果达到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同时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就必须设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笔者认为进行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恰当设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美国教育家波丽亚说过:“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问、启发诱导、启迪学生的思维,创造条件让学生去主动发现。这样做不但锻炼了学生积极思考的思维品质,而且让学生获得一种成就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种做法使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改变了他们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改精神的体现。例如在学习《植物的激素调节》一节时,教师可以如下设问:①植物為什么会向光弯曲生长?②什么是向性运动?③向性运动的产生是哪种激素调节的?④植物体内还有哪些激素?随着这些问题的解决,学生很自然就知道什么是植物的激素调节。
二、尽量进行实物教学
生物教学中,有很多生物学知识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但常见并不一定学生就了解,所以我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使用实物教学。如讲到“生殖的类型”的时候,带上一些蕨类植物,让他们直观地了解孢子、孢子囊。同样,在讲解“种子的形成过程”中带上一些新鲜的菜花,让同学们亲眼看看子房及里面的胚珠。讲到“微生物发酵”的时候,我找一些发面条的酵母菌液让学生闻一闻,感受其和一般的面粉液的区别。如果没有实物的情况下,我则尽量地使用挂图或从网上下载图片让学生观察。通过这样的方式使教学更有针对性,而且因为不存在认识上的盲点,学生能够更快地接受、更好地理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厌倦,最终会失去听众,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该学会多种教学手段。针对生科学科的特点,有些内容我们可以在教室上,更应该到野外上,如第八章《生物与环境》第九章《人与生物圈》中的许多内容,增强学生热爱自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另外可以应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多媒体、投影仪以及许多报刊等。比如高中“细胞有丝分裂”一课,以前教师对全体学生讲课时只能从板书到挂图,即使通过实验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也只是静止的分阶段的图象,无法把活的生命现象以动态展现在学生面前,也无法把微观结构真实地展示出来。我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一方面向学生播放了正常细胞和癌细胞有丝分裂的录像,另一方面,我利用Flash制作的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把生物的图像展现在屏幕上,我根据教材、课程进展的需要,调节图像、控制图像,使其能静止或连续滚动播放,分开或合并,前进或后退,再配上文字、色彩,让学生对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复制、分离有一个形象的概念。通过这样的实时情景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有丝分裂的有关内容,使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得到统一和发展。
四、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形象化
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极其抽象、难懂,例如染色体组的概念、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理等,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有较强的想象能力,善于把抽象内容形象化。例如在讲述染色体组的概念时,可以这样比喻:把一副扑克牌去掉大小王后剩下的五十二张牌看作一个细胞中的五十二条染色体,同一数字的四张牌看作同源染色体的话,所有的红桃、黑桃、方片和梅花分别相当于一个染色体组;介绍DNA的分子结构时可以把DNA分子与螺旋楼梯进行类比,把DNA的主链比作楼梯的扶手的话,那么DNA分子内部的碱基对就是楼梯的台阶。把抽象的生物学概念等一旦转化成学生熟悉的事物,学生理解起来就非常容易了。
五、适当补充一些生活常识
在教学过程中,只要精心准备,就会有大量的机会穿插一些生活常识于教学过程中。例如我在“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教学中,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外,还适当从营养的角度、饮食搭配等方面介绍了一些生活常识,如西红柿生吃营养价值不高应煮熟后吃,黄瓜不能与花生米同吃,吃羊肉粉时不能加醋,容易伤身;空腹不能吃柿子,小葱不能拌豆腐,豆腐不能煮菠菜,容易患结石病;拉肚子不吃梨子,感冒后最好不要吃鸡蛋,会加重病情等。虽然可以肯定这些知识考试中不会用到,但对学生来说可能是影响一生的生活常识,我认为这种教学不是浪费时间,而是课堂教学中有力的拓展,能更有效地让学生热爱生物学。
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教师的教而在于学生的学习,“授之鱼而不及渔也”的意思也表明最终的要求是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索学习。只要我们能激发出学生最初的学习兴趣,相信他们一定会对该学科着迷,最后会自己去探索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