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如何不偏离人类生存
2017-12-22崔中良王慧莉
崔中良++王慧莉
【摘要】技術为人类生存奠定了基础,同时也给人、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带来了空前危机。在梅洛·庞蒂看来,这种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传统离身的工具性思维在现代世界的不合理运用致使身体和世界的主观化和虚无化。梅洛·庞蒂认为解决技术所带来的危机需要通过身体、体验、习惯等维度的介入,将技术提升到生存论的维度对技术进行重新解读从而重建技术的意义。
【关键词】技术 身体 思维方式 生存
【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6619/j.cnki.rmltxsqy.2017.21.031
脱离生存的技术
自笛卡尔以来,现代西方哲学完全将心灵和身体看作两个实体而导致了身心二元论,心灵成为一个自为的系统,而身体和世界则作为一个为我的客体成为一个自在的客观对象,这就导致现代人类正在经历一个图像世界的时代。世界成为人类改造的客观对象,技术就产生于这个制造和使用工具过程中,在对世界的改造过程中产生了技术。在此思想观念影响下,工具性的离身思维就获得了普遍认同,技术成为心灵对身体和工具操纵的客观知识,人类技术也因此得到了迅速发展,但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在享受技术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似乎忘记了身体、生活和世界以及生存的意义。因此,梅洛·庞蒂希望通过批评传统技术思想分析技术的本质及技术的本真。
反对将身体看作是一种工具。传统的思想观点将身体当作心灵的工具,身体的各个部分成为隔离的器官,眼睛绝对不能捕捉声音,颜色也绝对不能被耳朵或者触觉所感触。因此,身体被分割成孤立存在的部分,它们之间没有任何关联,只是在感知外界的时候用耳朵听、眼睛看、嘴巴说,等等,最后再由心灵将这些器官获得的内部经验进行加工综合而获得对世界的所谓整体性看法。梅洛·庞蒂不赞同这种脱离身体的工具式思维反而强调身体统摄所有感官。他将身体重新拉回现实并作为感知世界的主体统一心灵、身体和世界。梅洛·庞蒂并没有将身体作为绝对的主体而否定心灵,绝对的主观化和绝对的客观化都不是其本意,心灵和身体本来就是混合在一起。并不存在通过我们的神经构造的偶然性,并且以生存条件的名义来接受“视觉思维”和“听觉思维”的各种特殊形式的思维之本质①。
世界并非人类改造的对象。在前科学的日常经验中,世界对于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真实存在的表象,人类的感官对于自然的观察被认为是可靠的。②技术的产生来自于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工具的使用和创造是技术存在的唯一目的,人类就成了技术和工具的操作者。技术被认为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工具和武器。但是这种工具式的离身思维会直接将技术客观化成为一个客观的实体,而人工物的创制和工程的建造只不过是技术在现实中的应用。梅洛·庞蒂对这种工具式的思维方式非常敏感,在《眼与心》中,他论述了镜子对于画家的作用不是一个显现自己的工具,而是具有将世界融入到镜子中、将我融入他者、将他者融入到我的存在的意义③。技术应该摆脱客观的和工具式的思维,这种思维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考虑技术,人们对于自身与世界的关系没有清楚地认识,只是盲目地使用技术,这种生存方式不是本真的,终究会被技术和工具所奴役,而这样的技术思想终究是不完整的和不全面的。在真实的生活中,技术不只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更是现实生活中连接我与世界的共在。
技术回归生存
技术的生存回归给予技术以存在的活力和生命的意义,同时也使得人类从使用技术转变为技艺人。在人们使用技术的过程中,技术与人、工具和世界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与世界的共在和实践增加了技术的体验形成了习惯,使得技术成为人类生存的一部分,人与技术完美结合到一起,但此时人们的生存也逐渐发生着变化。因此,技术具有一种生存意义。
习惯是技术生存的基础。技术的出现和更新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技术并非突然涌现,而是经历了长时间的积累才在人类的行为活动中显现。主体掌握技术不是通过表征的方式获得,而是将这些技术储存于身体之内。新出现的技术也并不是立刻能被得心应手地使用,因此会有一个习得的过程,在不断的实践训练和使用过程中,身体习惯也由此产生,技术成为与身体无法脱离的部分,世界也因此无法与技术分开。根据海德格尔的考证,技术一词的内涵在于技艺和精通技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表示手工行为和技能的名称,二是表示精湛技艺和各种美的艺术的名称。在古希腊,使用工具的制作和艺术作品的创作从一般意义上说并没有严格的区分。梅洛·庞蒂也顺延着海德格尔的思想,从技艺人的技术性制作和艺术作品的创作两个层面来界定技术的概念。在技术制作和艺术创作中会分泌出知觉经验,梅洛·庞蒂将其称为习惯。习惯承受了联系世界和身体的双向对话的能力④,通过习惯工具才能够成为上手之物从而摆脱了工具属性,人们忘记了工具的存在,就如同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我们并没有意识到我们在言说,在开车的时候并没有在看看自己的车,这时技术才获得了生存的意义,技术也让生活得以重新诠释。通过习惯,身体与心灵达到完全融合,因此,可以说技术的产生、发展和意义都是以习惯作为存在的基础,习惯联结着身体和工具,通过习惯的练习达到技艺的层面。通过习惯,我们可将工具内化为身体的一个部分,技术也内化为身体图式,与此同时,技术也分享着身体本身的体积与厚度。因此,“我们不再是一个感知的身体,而是一个携带着技术的身体”⑤。
意义是技术的灵魂。技术在工具性思维之下只不过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或者是一个使用或者制造人工物的手段,或者被当作一个绝对的客观实在。梅洛·庞蒂却认为技术天生就有意义,它具有其自为的独立意义,意义寓于技术中就像灵魂寓于身体之中,意义不在技术呈现的后面,而是附着在技术本身。“烟灰缸的意义不是与烟灰缸的感觉外观一致而只能被知觉理解为烟灰缸的某种概念,烟灰缸的意义使烟灰缸获得活动,显然体现在烟灰缸中”⑥,因此,烟灰缸并不只限于装满烟灰,它有其自身独立的意义,烟灰缸在打架的过程中也许就是一个武器,在喝水的时候可能就是一只碗。技术除了具有其本身的独立意义之外,它还先天地与人类和自然进行缝合连接,这种连接促使人类身体图式的固定和扩展。技术犹如身体中的血液,身体是整个世界有机体的心脏,二者共同为世界提供了运行的源动力,但是这种动力的发出必须以技术的使用作为导管来进行传递,因此技术的存在就在其整体的生命和实践意义中。对于一个盲人来说,“当手杖成了一件习惯性工具,触觉物体的世界就会退却,不再从人的皮肤开始,而是从手杖的尖端开始”⑦,手杖是改变盲人身体图式的原因也是触动世界正常运转的机制,因此,技术的意义使得技术能够存在和生存。传统的观点认为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为“技术是人类身体的延伸”思想提供了理论支持,但这只是对梅洛·庞蒂技术思想的部分阐述,在他的技术观念中更多地表现为生存论意义,它与身体和世界处于同一个层面上,“它不再把人的主观、主体、心灵、理智、科学作为技术存在基础,而是把技术确立在破除主客对立基础上的身体动作、行为、活动、实践方面来理解”⑧。在人类的实践过程中,技术得以产生和发展,但另外一个层面,人类天生就与技术共存,人类自出生以来就浸入到了技术的世界中,无法逃离对技术的依赖,因此技术就与我们的身体共同融合到人类的生存、成长和进化之中。技术犹如人类的骨架一样融入到人类的肉身之中,支撑着人类的生活,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着人类的生存。因此,技术是人类的生存方式,也是人类生存的意义之所在,技术与人类互相依存和互相附意。endprint
技术是人的生存方式。技术不只是对应着工具,更重要的是人类的生存方式。技术包括了语言、工具使用和艺术创作等。在工具性思维的观念中,我们意识不到这些技术对人类的重要性,仅仅将它们看作是人类沟通、生活和休闲的工具。但是在梅洛·庞蒂看来,工具的使用是生命的表达。技术的发展体现了人们生活的样式和状态,同时也保证了人类生存的延续,例如,语言通常被认为是人类交际或者表达思想的工具,但是梅洛·庞蒂却将其归为人类技术的使用,语言嵌入于人类的身体和行为中,可以说就是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人类才能够显现自身,也能够通过语言来联系、认识他人和世界,语言和主体间世界不再使我们感到惊奇,我们不再把语言和主体间世界和世界本身区分开来。⑨梅洛·庞蒂在塞尚的绘画及儿童画中认识到传统的科学客观主义和技术理性主义使得人类的生存意义几乎完全丧失,而绘画和散文能够给人类带来意义的填充。现代绘画的对象在我们的眼前“流出”和散发出他们的内容,它们直接向我们的目光提出问题,它们见证了我们借助于我们的整个身体与世界缔结的共在条约。⑩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几乎失去了记忆能力,但是通过使用笔和本子的记录能替代大脑病变而导致的记忆力不足,但此时并不能说笔和本子就是患者的大脑或记忆力,而是说通过技术的使用患者可以按照他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存或者存在于世界之中。严格地进行描述,学习看起来不是把这些刺激和运动之间的某些确定的联系增加到旧有行为中,而是对体现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其内容是可变的,而其意义是不变的)的行为的一次总体改变?,技术使人与人、人与世界联系得更加紧密。因此,梅洛·庞蒂将技术提升到了一个生存论的角度,认为技术是人与世界,人与人之间打交道和生存于世的根本方式。
简而言之,人在世界中的生存建构了技术,技术反映了人类开放性的本质力量。技术的演进和生活世界的开拓源于人性的开放性和未完成性,正是由于生活世界无止境地向前拓展和铺陈,人性的深度得以从潜在状况中显现出来?。梅洛·庞蒂对技术的强调也突出了人与人的主体间性的特点,技术天生具有社会性,技术绝不是某一个人的创造,而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创造。自此技术具有了一个新的意义和生存涵养。但是我们也应时刻看到技术对人与世界和社会的异化,技术具有超越性和离身性,异化的危险时刻潜藏在技术之本性中,这就要求我们时刻对技术进行反思,在哲学的原初梦想和生活的境况中追寻技术的本质。
注释
[法]梅洛·庞蒂:《行为的结构》,杨大春、张尧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303、148页。
[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张庆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第28页。
Maurice Merleau-Ponty, Eye and mind,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64, p168.
Patricia Moya, "Habit and embodiment in Merleau-Ponty",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2014 (8), doi: 10.3389/fnhum.2014.00542.
Maurice Merleau-Ponty, Child psychology and pedagogy,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2010, p438.
[法]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405、201、240页。
李宏伟:《技术阐释的身體维度——超越工程与人文两种研究传统的技术哲学理路》,《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年第7期,第30~34页。
[法]梅洛·庞蒂:《世界的散文》,杨大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71页。
曾国屏等:《赛博空间的哲学探求》,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7页。
责 编/马冰莹
Abstract: Technology has laid a foundation for human survival, and it has also brought an unprecedented crisis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nature and society. According to Merleau-Ponty, the root cause of this crisis is the irrational use of traditional physical thinking in the modern world, which leads to the subjectivity and nihilization of the body and the world. Merleau-Ponty believes that solving the crisis brought by technology need interventions from dimensions like body, experience and habit, and reinterpreting technology in the survival theory dimension in order to reconstruct the meaning of technology.
Keywords: Technology, body, thinking mode, survival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