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生态思想与时代启示

2017-12-22李斌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7年21期
关键词:生态思想唯物史观启示

李斌

【摘要】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真实地反映了马克思唯物史观中关于生态矛盾的观点,在当前生态治理进程中,基于唯物主义深挖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意蕴和理论价值,可从中获得有益的时代启示,对我国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目标导向和价值启示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 唯物史观 生态思想 启示

【中图分类号】 B03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6619/j.cnki.rmltxsqy.2017.21.026

唯物史观认为,人与社会的发展存在内在统一与相互促进的内生逻辑关系,人的全面发展总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中才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生态治理是一个不断发展、持续加深认识和实践创新的过程,贯穿着对人的终极关怀与对人和自然关系的辨析。马克思唯物史观中包含着马克思对人、自然界、社会发展之间共存和发展关系的思虑,强调了人作为自然界一部分的角色,同时也提出了生态问题的社会属性,对我国的生态环境治理具有积极的理论指导价值。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并重点从唯物主义视角提出在复杂的形势中既要有全局观,“又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①。当前,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任务仍然繁重,深挖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生态思想并从中寻求启示,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生态治理现实需求相结合的必然选择。

马克思唯物史观生态思想的意蕴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根基,马克思从唯物主义理论视角出发,揭示了社会发展与自然界运行之间的复杂关系,强调了社会发展的“自然的历史的过程”。

马克思反对人的纯粹自然性观点,认为自然属性并非是人的根本或唯一属性。马克思不主张用完全的“自然法则”来理解人的行为,而是将人视为自然界的具有能动性的“存在物”。一方面承认了人的自然属性和这种属性对人的行为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也强调了人的社会性,指出人既能“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又能“通过自己的劳动使自然界受自己支配”②。由此可见,人并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自然物”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人所拥有的超越其他物种的劳动本性和思维认识决定了人对生态环境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意识将对自然界的运行带来深刻的影响。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人现实的“生活要素”③,可见社会是人实现其作为自然要素而存在的重要条件。在马克思唯物史观中,人的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具有统一性,突出了人的劳动对改造自然的作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生态思想提出了自然界为人提供生活与生产资料的自然价值,指出“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④。因此唯物史观基础上的马克思生态思想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明确了人对生态环境的主体作用。

自然界对人的社会实践具有制约性。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社会中,人和动物在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具有相似性。人们同自然界的关系与动物同自然界的关系一样,都要受到自然的统摄和制约,人与动物的生存与繁衍始终受到自然规律的作用。因此,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生态思想强调了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指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性,辨析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马克思认为不同的主体在改造自然界中所运用的生产资料和方式存在差异性,因此在不同境遇下的社会主体所创造的生态结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也是截然不同。马克思认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表明了人的劳动是链接人与自然二元主体的重要媒介,突出了劳动的本质和马克思生态思想对物质、能量以及人与生态统一的自然观。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生态思想内含循环经济的观点。资本节约体现了马克思对人与物之间关系的思考。马克思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逐步扩大,生产排泄物即工业与农业的废料,消费排泄物即人的消费残留物也将不断增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也增加了沉重的环境负担,并对人与自然之间原有的物质变换关系造成消极影响,继而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为此,马克思注重对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依靠改良机器和科技创新为废弃物的再利用创造条件。以避免废弃物为生态环境带来更加沉重的负担,为资源节约、优化人与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营造有益的环境。

马克思唯物史观生态思想的理论价值

马克思唯物史观生态思想一是具有理论研究价值,其为当代生态问题研究者提供了理论研究的思路和范式;二是具有指导实践的理论实用价值,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优质的理论指导,有助于建立生态文明的发展目标,明确生态环境治理的价值导向。

创立了基于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生态问题研究新范式,为人类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探索奠定了基础。马克思关于生态问题所提出的观点和思路利用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和范式,从生态危机与人、社会、自然的关系出发,揭示了生态问题的本源与实质。以唯物史观和阶级分析法为主要方法,以资本批判理论为基本路径,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问题。当前部分学者对生态危机问题的研究范式包含了生态本体论、西方中心论以及坚持生态优先原则,体现出了自然权利和自然价值的倾向性,恰恰忽视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生态思想对人与自然不可分割关系以及生态问题社会属性的判断。我国采取的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论研究范式,继承和转化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生态思想的理论“基因”,反思和批判了近代以来人类中心论的理论观点,不仅要改善现代环境问题,更要福泽后代的持续发展,体现出唯物史观的联系与整体性理论思路。这表明,唯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研究范式才能够切中不同时代生态危机的本源和实质,才能形成具有时代价值的理论研究范式。

揭示了当代生态危机的生成根源,为人类社會发展的具体实践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马克思唯物史观是其生态思想的研究基础和出发点,马克思所提供的唯物史观的研究和认识方法有助于指导人类加强对生态危机的反思,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共生关系,对解释和解决全球生态危机困境具有高度的理论指导价值。在马克思看来,以趋利性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的制度与生产方式是造成生态危机问题的根源,马克思深刻地把握了资本扩张逻辑的本质,在未曾经历当代社会生态危机的情况下,遵循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和认识规律,仍然对当前全球化的生态危机进行了有益的前瞻性理论研究,高屋建瓴地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积极的理论指导。从马克思唯物史观角度出发,可以发现当代生态危机问题不仅仅是某一个国家或某一种制度下的社会所独有,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在生态危机形成中发挥了不同程度的消极作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生态思想明确了生态危机的主体责任,为人类社会寻求与自然和谐共存之法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导。endprint

马克思唯物史观生态思想的时代启示

重视生态保护是建立人与自然更优关系的必由之路。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很多唯物主义者都曾否认和割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联性,而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生态思想则突出了人作为自然界“一部分”的基本现实。人在面对自然的过程中,“既表现出能动的创造性的一面,又表现出受动的、受限制性的一面。”⑤马克思高度强调人对生态危机的主体作用,同时也突出了人的劳动性所赋予人本身的社会性,这启示我们无论在何种社会建设时期,都不能割裂人与自然的关系,应从马克思唯物史观出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正视人与自然的共生逻辑关系。不在唯人类中心与唯自然中心论中站队,而应兼顾经济建设与生态发展的双重效益。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围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目标,加强新常态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速产业结构升级。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进生态保护和建设。抓紧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⑥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生态思想深刻揭示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经济增长方式对生态危机的破坏性,资本主义的唯利益驱动的经济发展动机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这启示我国的生态文明与市场经济建设应注重从历史观和自然观的生态基点出发,以纵向思维反思改革开放以后粗放型经济增长的巨大代价,根据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生态思想理论方法和其所揭示的生态规律,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前瞻性的方法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激活第三产业的运行动力。注重创意型、技术型以及文化类产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化生态文明的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运行及生态资源监管机制。减少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对传统产业类型的依赖性,促进绿色循环经济的良好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观,将市场经济建设的可持续性变成现实。福斯特曾指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生态思想强调了要对废弃资源实现循环利用,这是马克思基于自然和历史两种维度对人的存世方式的双重思考,启示我们人类对资源的连续性利用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为保证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合理提高创造条件。为此,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要促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协调统一。从当前效益层面可保证现代人合理的资源利用需求,从未来效益层面应秉持积极负责的态度,满足后代人对资源的需要,力求市场经济建设和生态效益获取的同步性,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建设,着力改善民生,消减因贫富差距而衍生的生态矛盾。生态问题包含社会性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生态思想反映出的生态问题并不仅仅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双向度关系,而是发现和提出了生态环境问题所包含的社会属性。在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持续深化中,研究者对社会与自然的矛盾关系进行了深化,指出社會主体对其他社会主体的支配心理将引发人对支配自然的精神意识反应,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必将导致人与自然矛盾的生成,强调了人的解放与自然解放的正向关系。由此可见,当前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以优化人的关系为基本前提,坚持使全体人民群众共享社会建设的成果,加快推进社会各项体制的深化改革。建立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改善民生基础,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建立和谐理性的劳资关系。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发展好、实现好,争取和扩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广泛主体,使生态资源得到合理的共享。

总之,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生态思想具有自然与历史的双重属性,深刻地揭示了人、社会与自然生态之间的逻辑关系。还原了人作为自然一部分的角色设置,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方面具有积极的理论指导价值。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注重探索人与自然共存的新型实现形式,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全力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使市场经济的效率、公平理念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性实现有机统一。

注释

习近平:《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光明日报》,2015年1月25日,第一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26、301、301页。

罗川、倪志安:《论马克思生态思想“实践的三重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年第1期,第12页。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光明日报》,2017年3月6日,第一版。

责 编/马冰莹

Abstract: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ecological crisis truly reflects the ideas about ecological contradictions in the Marxis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n the process of the current ecological management, uncovering the significance and theoretical value of Marx's ecological thought based on materialism can help us to get useful insight from it and is of great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China's ecological progress.

Keywords: Marx, historical materialism, ecological thought, insight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态思想唯物史观启示
道教土地伦理思想探析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试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生态思想研究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
唯物史观与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