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形式化现象及其诊断
2017-12-22严伟良
文/严伟良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形式化现象及其诊断
文/严伟良
随着新课程改革地不断深入推进,一线体育教师对小学体育课堂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和细化,使体育课堂的面貌发生了巨大转变,“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全面渗透。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很多“形式化”现象,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对体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形式化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类,提炼出了在游戏、评价、情境教学、场地器材等方面的形式化现象,并对其背后的原因进行分析与诊断。
小学;体育课堂;形式化;诊断
一、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形式化”现象
1.游戏的形式化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并建议1~6年级的教学应充分发挥游戏活动的作用,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目前,游戏化教学已经被广大一线体育教师认可和接受,在日常体育课堂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实践,但在游戏法运用的过程中也容易出现为了游戏而游戏的“形式化”现象。
(1)游戏目标指向不明确
游戏本身并不是小学体育教学的内容,它是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课堂教学中游戏的选择并不能是随意的,基本部分的游戏应该围绕主教材的目标,课课练的游戏应该围绕本课发展学生相应的体能目标。在日常教学中有些老师只注重了游戏方法的运用而忽视了游戏的目的性。如某老师给六年级学生安排了“合作走”比快的游戏:学生分成四路纵队,每队前后学生双手互搭肩一起走路前进。该游戏与主教材快速跑没有关联,作为课课练游戏来说也达不到应有的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发展不了学生的身体素质。这样的游戏目标指向性是不明确的,表面上学生为了比赛获胜具有一定的练习热情和氛围,但对课的目标实现来说意义不是很大。
(2)游戏与教学对象不匹配
游戏的选择不仅要围绕课的目标,也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特点,否则容易出现虽然学生玩得开心、但教学效果低下的现象。如某老师在上三年级《多种形式的起跑》一课中在基本部分的最后设计了“抓尾巴”的游戏,作为前面多种形式起跑练习快速反应的运用。该游戏需要学生做出快速反应的动作以抓住“尾巴”,因此游戏的目的性很明确。但课堂的生成情况是学生在场地内进行绕圈跑而不是快速的躲闪,虽然学生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很高,也营造了快乐运动的氛围,但与教师的设计目标出现了很大的偏差,游戏过程脱离了本该发挥的练习效果,成为走过场的形式化游戏。笔者在自己的课堂中对该游戏也进行了实践,出现了同样的情况,表明以快速反应为目的的“抓尾巴”游戏不太适合三年级的学生,游戏的设计应与教学对象相匹配。
2.场地器材的形式化
体育课堂中场地器材的新颖独特能瞬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参与运动的动机。同时场地器材的布置也应该注重实效性和经济性,因为合理的场地布置和器材选择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果,反之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及身体安全。目前,学校的体育器材越来越丰富,老师们在教学设计时非常注重器材的选择和利用,但如果处理不好器材选择与课堂目标的关系,就容易出现精心选用的器材却有违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有违体育课堂的安全性原则,导致课堂“好看”但不实用。
如某老师上的六年级《双手胸前传接球》一课,利用高50公分的标志桶作为标志物,学生站在标志桶后。课的基本部分利用标志桶的空心圆口两人一组进行传接球游戏。首先,接球时需要手臂伸直接球,同时迅速引球至胸前。而利用该标志桶练习时,学生的课堂表现则是用标志桶口去对准来球而接住球,没有了引球的动作;其次,传球时需要手臂伸直后靠手腕手指发力,该练习时学生只是双手拿标志桶,球在桶上,利用手臂伸直发力进行传球,将手臂和手腕手指的完整协调发力动作进行了人为分离,违背了动作的规律。基本部分的游戏为移动中传球接力,即四个学生站在三个标志桶后进行三角跑动传接球,而学生站在标志桶后阻碍了学生的上步动作,造成学生只是利用手臂在进行传接球,脱离了课堂要求学会上步蹬地传球的目标。
再如,某老师上二年级《身体各种状态下的拍击球练习方法》一课,器材布置为两列垫子,垫子折叠放置,每块垫子上放置两个排球,前后各站一名学生。本节课前面所有的练习都没有用到该垫子,且在练习中该垫子成了影响学生安全练习的一个危险因素,有学生在抛接球时因垫子而绊倒。垫子的利用只是在最后一个练习——触球往返跑:两名学生分别站在垫子的两端,一人持球,一人绕垫子往返跑触球,并且学生在跑的时候也出现了在转弯处踩到垫子而崴脚的情况。因此这样的场地器材安排看似很丰富,实则具有危险性和低效性。
3.情境教学的形式化
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它在体育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使用。情境教学应用得当不仅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还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但“为情境而情境”的形式化会适得其反,阻碍课堂目标的达成。
如某老师上三年级《多种形式的起跑》一课的准备活动为“自由人”游戏,即学生在规定范围内听音乐自由跑动,而该老师创设了“森林探险”的情境,创设情境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语言:“同学们,想不想去森林玩啊?下面老师带领大家去森林里探险……”场地器材没有任何森林的布置,因此花了很多时间去描述所谓的森林探险情境,但这并不能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不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只是为了情境而情境的作秀,而且影响了学生的练习时间。
再如在五年级《弯道跑》一课中,利用飞机飞行的声音播放以及教师的语言描述,创设了飞机转弯的情境。学生排成四路纵队两手侧平举站在弯道上听着飞机飞的声音进行慢走、慢跑,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弯道跑的离心力以及身体姿势的变化。但弯道跑离心力及身体姿势的变化只有在快速跑动的时候才能体会,而该课正是由于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导致学生在弯道模拟飞机慢走、慢跑练习中完全不能体会弯道跑的离心力,违背了技术动作的基本规律和课程目标。
4.评价的形式化
适时有效的评价能激励学生、促进课程目标的达成。但在评价中由于评价方式、内容的不当常常导致评价流于形式,没有发挥评价的功能。如学生在完成蹲、坐、躺等姿势起跑练习过程中,教师分别口头或者竖大拇指的方式表扬了小组反应快的同学。再如学生在完成篮球四人小组三角传接球比快游戏后,教师评价这个小组第一名,那小组第二名……,只对学生的比赛结果进行了评价。这样的评价笔者认为只有评价的形式而没有评价的内容,课堂的即时评价应该围绕课的重难点,即时针对学生技能学习的情况,帮助学生指出改进方法和努力方向。针对多种形式起跑这一案例,如果教师采用这样的评价:刚才老师发现这些同学的起跑非常快,请问你们是怎么做到的?学生的回答和展示后,教师总结动作要点:蹲、做、躺姿势起来后,腿要稍屈,重心向前,后脚抬腿要快。下面我们根据学生的经验和老师的提示再做一次练习,跟自己和同伴比一比有没有进步。该评价则首先鼓励表扬了起跑快的同学,同时也给其他同学指出了改进的方法和努力的方向,有效地发挥了评价的功能。如果教师在宣布传接球比赛名次后,请冠军组给同学们进行展示,老师再根据冠军组展示的技能达成情况,结合课的重难点进行总结引导,这样的评价才能给学生一个指引和方向。
二、小学体育教学存在“形式化”问题的诊断
1.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场地器材等不匹配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只有达成教学目标的体育教学才能称得上是有效体育教学,这也是体育教师所追求的目标。各种教学方法、场地器材的选择必须是在目标引领下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的。在当前的小学体育教学中,老师们在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利用新颖的场地器材,追求气氛活跃、学生感兴趣的体育课堂,这是一种好的趋势。但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误区,刻意地追求新的教学方法,试图用这些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殊不知不合理地运用这些方法导致脱离了课堂教学目标;片面追求场地器材的新颖,使教师教学设计时被场地器材所束缚,围绕这些器材设计的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甚至背离教学目标,产生为了器材而器材的现象。
2.对技术动作的规律把握不准
对所教教学内容技术动作的正确理解是设计教学方法的依据,是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教师对技术动作的理解模糊不清,容易造成学生本来轻松能学会的动作而经过老师教了后反而不会的现象。如在二年级《单双脚跳》一课中,学生学会单跳双落动作应该是比较简单的,课的重点应是连续单双脚跳的节奏问题。某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安排了小组比快的游戏,结果学生为了快全都是垫着脚快速前进的,没有了单双脚跳动作。
3.对体育课堂的即时评价认识不够全面
课堂即时评价就是教师运用语言等方式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方法、效果等方面进行即兴点评的过程,它主要起着反馈、激励、调控和导问的作用,帮助学生后继学习。构成体育教学评价的基本要素包括为什么要进行教学评价?谁来进行评价?评价什么?怎么评价?一节课中教师说一些“好”与“真棒”,或简单的公布成绩,都会显得单调而失去对学生持续激励的作用,使评价只是流于形式。而应根据学生课堂学习的具体表现,在练习的适宜时机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与评价语言,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从教师的评价中明确自己的学习状况和努力方向,同时又受到鼓励和促进。
G633.96
A
1005-2410(2017)08-0017-02
(浙江杭州市卖鱼桥小学 3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