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休闲农业的新潜能
2017-12-21郝庆禄范拥军
郝庆禄 范拥军
【摘要】休闲农业作为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体,赋予了农业旅游休闲功能,使农业产业链得到延伸,增加了农业附加经济价值。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状,各地区应加强对休闲农业的引导。加强产业融合发展,深度挖掘地方特色农业资源,进一步推进休闲农业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休闲农业 产业融合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休闲农业是借助地域内农业种养殖条件、自然景观和特色民俗资源来发展生产,集综合游览、休闲功能于一体的一种综合性农业新业态。休闲农业链接旅游业、服务业、加工业,带动了农村交通、通讯的快速发展,实现了以农业为中心的多产业融合协同发展。
休闲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辟新路径
休闲农业链接农业的种养、加工和服务环节,延长农业产业链,成为农民就业增收和产业脱贫的重要渠道,也是传承和保护乡村农耕民俗文化的重要途径。休闲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有助于促进地区农业产业良性发展,推动扶贫开发和美丽乡村建设,提高农业产业融合度,破解目前重雾霾地区工业发展受资源环境严重制约的难题,为精准扶贫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辟新路径,也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经济基础。同时,休闲农业的迅速发展和城乡人员的交流互动,也为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增加农民收入创造了条件,有利于进一步加快中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
当前,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有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的局限性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日趋严重。中国农业发展也出现农产品供求结构性失衡、要素配置不合理、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等问题,农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等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迫在眉睫。当前,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休闲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领域深度融合,延长农业产业链,成为各地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
各地休闲农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消费结构亦随之升级,人们越来越注重融入自然,越来越向往接近田园。从城市近郊到偏远山区、乡村,由早期的观光农业节、休闲观光园到现在文化、科技、绿色环保、休闲度假综合一体化的多功能休闲农业,中国休闲农业在市场经济推动下得到了快速发展。如北京的“沟域经济”打造的民俗京郊休闲农业;台湾“以工养农,以农养工”观光农业构建的休闲农业;自主经营为主、政府扶持为辅发展起来的成都特色农家乐;结合农业特色文化,挖掘自然资源建立的南京“嘉年华”等。各地休闲农业呈蓬勃发展之势。
近年来各地政府都认识到休闲农业发展对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休闲农业在各地发展很快,但国内休闲农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普遍问题。一是国内休闲农业发展的特色还不鲜明,对民俗和乡村人文资源挖掘还不够,卫生、交通等基础设施较滞后,缺少整体规划;二是休闲农业项目功能较为单一,对自然生态要求高、投资收益慢且少,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休闲农业的发展;三是在传统农业转型过程中,相关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一时难以适应休闲农业这一新型经营方式,因此,目前休闲农业领域还缺乏一批专业经营管理人才,这直接影响了企业经营规范、创新和推广营销等环节的工作,在农作物种植模式、采摘体验、相关生产技术应用等领域也缺少受过专业培训的农民;四是,目前休闲农业发展缺乏品牌建设意识,不能很好地和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扶贫工程、美丽乡村建设和特色小镇有机结合。
加强对休闲农业的引导,培育休闲农业品牌
各地方要主动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规划区域休闲农业发展,按照产业融合思路整体推进,找到休闲农业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传统乡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精准扶贫、特色小镇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契合点,突出地方乡土风情,实现休闲农业的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着力改善当地基础设施和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为休闲农业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如实行财政补贴和收费减免政策,建立休闲农业发展的财政专项支持资金,支持有潛力的休闲农业项目。制定各地方休闲农业行业标准,引导企业规范化经营,同时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建立健全服务与质量监督和制约机制。加强相关人才的培训工作,提高经营者管理水平。
以产业扶贫推动地方休闲农业发展。因地制宜地实施“造血式”产业扶贫,挖掘贫困地区资源禀赋优势,培育地方特色农业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发展。借助地方农业特色文化发展采摘园、农家乐,将民族传统工艺传承发展与产品生产销售相结合,带动地方农副土特产品的发展,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多山地区要依托山地资源,整修荒山丘陵,吸纳农村劳动力参与发展山区农业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项目,引导农民种植绿色农作物。要结合当地自然和人文资源,整合产业链,优化产业布局和产业体系,促进产业链深度融合。各地方可依托本地名特优种植基地或规模种植的优势,开发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延长产业链,同时也可带动当地交通等基础设施和餐饮旅游业的发展。利用名胜景区、历史文化的地方优势,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文化旅游的延伸和补充。利用各地非遗文化资源和优美的乡村风光,盘活地方乡村古建筑资源,将优势资源与非遗文化相融合,传达民俗创新发展的文化理念。同时让这些旅游项目适度互联互通,将地方特色农产品、美食与旅游项目进行深度融合。
培育休闲农业品牌。在整合优化的基础上,提升休闲农业的用户体验感,用质朴的农耕活动吸引游客参与。提升产品特色和品质,突出民俗风情特色,丰富休闲农业产品,通过传统民俗特色塑造属于本地区的休闲农业特色品牌。推动休闲农业示范点和特色小镇建设,开展精品景点线路推介活动和品牌创建活动,扶持休闲农业示范点,培育地方品牌。找准属于本区域的休闲农业民俗文化特色,鼓励各地举办特色鲜明的农事节庆活动和特色产品宣传推介活动,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等宣传平台,开展休闲农业精品景点宣传推介会,打造农业旅游品牌。
挖掘地方特色农业资源。深度挖掘本地特色农业资源,尤其是发掘地方乡村自然和人文资源,抓住市场需求,形成地方特色农业文化、环境资源优势。实现区域之间的错位发展,发挥地域优势,打造区域“梯度和谐”的休闲农业发展格局。加强休闲农业与地方传统乡土民俗文化遗产、生态旅游的融合开发,加大对传统村落民居的保护力度,尤其注重对地方特色手工艺文化遗产项目的开发和传承。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地域特色,把握地方各类资源的核心亮点,利用农村休闲的生活方式和独具特色的生态风光塑造品牌影响力,提升休闲农业的吸引力。休闲农业发展应该统筹考虑地方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保护地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协调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实现休闲农业与生态保护之间的良性互动。在此基础上,借助良好的自然环境,选择具有资源优势、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度强、带动作用大的项目,发展绿色生态休闲农业。把休闲农业发展与区域环境保护结合起来,突出区域特色,形成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格局。
(作者分别为邢台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邢台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2017年度河北省社科基金课题“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冀南地区沟域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课题编号:HB17YJ104)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刘益彤:《黑龙江省休闲农业品牌化发展研究——黑龙江省休闲农业发展略论》,《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16年。
②郝庆禄、张瑞霞等:《冀南地区特色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年第4期。
③杨阿莉:《从产业融合视角认识乡村旅游的优化升级》,《旅游学刊》,2011年第4期。
责编/刘芋艺 赵橙涔(见习) 美编/于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