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罩”的解读及对当代室内设计的启示
2017-12-21李佳
李佳
摘 要:“罩”作为明清时期重要的室内空间营造空间分隔与组织要素,它从物质和精神方面对室内空间营造起到重要作用,蕴含巨大的价值。本文从罩的历史渊源分析罩的功能作用,并从美学内涵和精神价值对罩进行深入解读,并试图从中发掘出对当代室内设计创新的有益营养。
关键词:罩 室内空间 装饰 分隔与组织
空间分隔界面的处理,是中国传统室内空间营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到了组织空间秩序和塑造室内空间性格的重要作用。其中“罩”作为一种中国本土独一无二的空间分隔与组织的特色手法,在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都对当代室内空间设计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 建筑空间再组织的演化——“罩”的历史渊源
“罩”作为中国室内空间营造的要素之一出现较晚,约至明清,盛于清。其功能是用于分隔和组织室内空间,其技术与结构上属于非承重的木构件,属于“小木作”范畴。为了进一步探究罩的内涵,我们有必要对罩的历史渊源进行简要梳理。
1.建筑空间的二次组织——帷幔帐幄
基于技术进步,秦汉时期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完成了自身原型的初步进化,确立了中国古建筑“墙倒屋不塌”木结构为主的建筑技术基础,也构造了中国模式化和标准化的室内空间基本形态。此时古人尚席地跪坐,与之配套的低型家具与高敞的建筑空间强烈对比,从空间上产生了不协调的心理感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古人将原本用于户外狩猎、会觐、祭祀等功能的帐幄引入室内。帷幔帐幄首次完整和系统地完成了对中国古典室内空间的二次分隔和组织,同时利用华美的织物美化空间。自此至宋以前,中国古典建筑室内空间的内外区分(主要是堂与院落之间)以及室内空间的二次分隔组织,便以帷幔帐幄为主。其中,帷幔依附于建筑结构构件本身,通过悬挂在梁柱与墙壁上,成为建筑木结构空间分隔的补充要素,而帐幄以一种类似“屋中屋”的概念,嵌套入既有的建筑空间,两者均有效建立起室内空间分隔和组织系统,构成宋以前的中国古典室内空间的空间秩序。
2.帷幔账幄的小木作化——截间格子
自宋朝起,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大发展促进了木装修技术的不断精进,伴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木工技艺的发展和高型家具的推广,前朝的帷幔账幄逐渐被“截间格子”所代替。截间格子是指安装在室内柱子或室内外空间之间,用于二次组织建筑室内空间和分隔内外空间的木格子门,其功能传承帷幔帐幄,但是相较于织物为主的帷幔帐幄,以小木作为基础的截间格子更为实用,装饰效果也更加丰富。以木质为主要材料的截间格子比以织物为基础的帷幔更加坚固耐用,同时其空间操作手法也更加的多样。在需要对大空间进一步分隔的过程中,开合自由的格子门扇紧贴在建筑的梁柱之上,在封闭之后形成一个相对更加封闭的空间,同时“冬设夏除”的特性兼顾冬季保暖和夏季通风,其营造舒适空间的性能较帷幔帐幄优越很多。从審美角度,结合精湛的小木作技艺赋予截间格子多样的艺术效果,透过格心的光影营造出的空间颇具意境。帷幔帐幄的地位逐渐被截间格子取代,转而成为后者的补充。
3.室内空间的进一步细分——罩
罩的出现晚于截间格子,现存实物多为清朝之遗,其出现应不早于明朝。罩以木质为主,从外形上可以视为依附于梁、柱、门框或床架之上“花牙”的变形,其功能用于虚拟地分隔内外空间,以“完形心理学”的视角,在截间版帐、截间格子等分隔的空间基础之上进行第三次组织细分,进一步分隔出内外空间序列。罩的出现,不仅从功能上进一步划分出空间的“内外有序”,形成更加宜人的空间尺度,同时也因为其“隔而不断”的特性,形成了互相渗透,富有情趣的复杂空间体验,并且得益于清朝时期高度发达的木工技艺,罩上通常富有吉祥寓意的华美雕饰,常常成为一个室内空间主要装饰要素之一。至于罩的起源,首先李允鉌认为,“……‘罩是随着帷帐而兴起的,……其后就是用以‘模仿帷帐的装饰效果进而有替代帷帐之意”①,因此从外形上罩具有帷帐的古韵(类似帷帐收敛之形);其次从汉字角度,罩本身有“笼罩”“遮罩”之意,是用于笼罩和遮蔽的某种物体,亦是动词含义,据此也可以推测罩的命名即是延用帷帐笼罩的古韵。因此从某种角度上,罩可以视为帷幔帐幄与小木作的结合。明清尚古风,清朝更甚,据此也有理由相信罩的意匠参考了古代帷幔帐幄。
二、 “虚实相生”的营造手法——“罩”的内涵解读
1.“虚中有实”的美学内涵
“虚实相生”的道家思想从其诞生初期,就作为中国古典艺术和造物文化的哲学思想基础,其广为人知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理论言简意赅地阐释了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中对于“有”——实体与“无”——虚空之间的辩证关系,这是一种多样和谐、对立统一的思想。这种思想映射到建筑与室内空间营造的过程中,实际上作为空间塑造的实体部分——空间围合构造与其营造出来的虚空部分——容人纳物的空间之间的一种对立与统一关系。在“罩”这个空间分隔与组织的要素,所体现出的虚实观是一种“虚中有实”的美学内涵,它通过不完全的“虚拟”分隔,形成了一种似分若合、若有若无的模糊的空间划分。同时罩的工艺多采用透雕,边缘与“空”的入口处的轮廓通常也采用“非线性”的构图廓形,这些互相“渗透”处理手法进一步模糊了空间的界限,造就了“虚中有实”的空间效果。可见罩不仅仅进一步分隔了空间,而且进一步赋予了空间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置于其中,可以感受到比较明显的空间组织序列的同时,空间的流动性与整体性也没有因其打破,这再一次表现出中国传统空间营造思想与西方传统建筑空间和室内空间组织中“二元对立”思想的区别,在西方,这种暧昧空间思想直到六十年代的后现代思想才真正产生影响力。
2.“以人为本”的精神价值
建筑室内空间营造的核心是人,“罩”本身也蕴含了人文关怀的“人本”的营造思想。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文人士大夫阶层进一步壮大,其精神追求引领社会审美风尚转变,使得建筑与室内空间营造行为对人的感受和精神的重视不断加强,对器物功能和装饰界面本体的专注焦点逐步转移到了如何更好地满足人的心理需要。罩作为室内空间进一步细化的分隔组织要素,首先在空间的细化过程中,充当了从心理上缓解建筑高大内部空间对心理不良影响的角色。中国古典建筑(尤其是住宅)的内部空间的尺度通常较现今的空间要更为高敞,尤其在普遍采用“砌上明造”的南方建筑室内尤为明显。为了进一步降低空间的心理感受,在截间版帐、格子等空间分隔体系下,形成了“罩”这样一种更为细化空间分隔要素。依附于上槛、抱柱间的罩有效降低人们对于空间高大的视觉感受,从心理上形成更加宜人的空间尺度。其次,罩相对于其他空间分隔要素相比更加灵活多变,装饰效果更加丰富,可以满足人们更多样的审美需求。不同于截间格子这一类依附于建筑梁柱间的隔断,罩不需要完全依照建筑梁柱间的尺度和模数,也不必囿于传统的形制,给营造者们创造了更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因此在罩的形态便出现了几腿罩、落地罩、栏杆罩、床罩和天然罩等丰富多彩的形制,从装饰主题上看,各种暗含吉祥如意寓意的几何纹样、山水花鸟等装饰主题无所不用,更好满足了王室贵族、文人雅士们的审美趣味和精神追求,成为室内空间个性和主题的重要彰显之一。
三、 罩的对当代室内设计的启示
罩虽然出现较晚,但是以其独特空间魅力和精神价值成为明清時期室内空间营造的主要表现力之一。其带给我们的启发主要有以下两点:
1.空间界限的模糊化
罩基于中国古典思想中“虚实相生”的营造思想,进一步延伸了中国古典建筑室内空间分隔与组织的基本原则,扩大了室内空间营造手法,丰富和细化了室内空间的序列。其虚拟分隔、“隔而不断”的特征赋予了空间秩序的模糊化和多样化。中国古典建筑室内空间具有高度的通用性和适用性的特征,即建筑标准化的梁柱体系下,室内空间的功能可以通过调整隔断、家具和陈设的布局,实现空间的功能。而“似隔不隔”的罩的出现不仅进一步补完了空间封闭性——“隔”与空间的开放性——“不隔”之间的过渡,也进一步发挥了中国古典建筑室内空间的通用性和适用性,并通过空间的细化和装饰,进一步提高了功能性和艺术性,表现了中国古典室内空间对人行为多样性和精神价值的关注,体现了空间的人文关怀。在当代社会中,人们行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们对空间功能的理解也趋于模糊化和多样化,而罩所呈现的特征契合了当代室内空间诉求,为当代室内空间的营造者提供了一种新的空间分隔与组织思路。
2.装饰要素的扁平化
罩所体现出的空间营造思想是将扁平化的装饰要素运用到空间分隔和个性创造中。罩在建筑平面上并不占有建筑室内本身的实用空间,也不妨碍空间内的家具和陈设布置,具有“扁平化”的装饰特征。罩巧妙的利用了人的视觉角度的特点,最大限度增加装饰效果,也因其扁平化的装饰特征,有效降低了装饰成本和营造难度,可以说是以最小的介入达到了最大的装饰,具有良好的装饰“性价比”。但是罩的空间装饰扁平化不代表平面化,它并非空间围合界面的简单表面二维装饰,而是在维护了室内空间形态和功能完整的基础上,通过互相渗透、“隔而不断”的特点参与空间组织,丰富室内空间感受,提高了空间舒适度,赋予空间的功能分区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当代人地矛盾尖锐和人们对精神需求的不断高涨,导致了一种互相矛盾的现实问题,即人们对于空间日益复杂的实用功能要求与装饰美化的精神需求之间的矛盾,这种情况在小型空间中尤为突出。罩的空间分隔手法和扁平化装饰语汇给了我们在当代营造空间过程中更多启发与选择。
四、 结语
罩这一明清时期风靡一时的空间营造手法已经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基本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在呼唤回归本土文化,重新认识中国本土设计哲学价值的当下,通过研究罩和其他中国古典室内空间要素设计本质及其哲学思想,不仅可以跳出当下普遍存在的风格化、装饰化、表面化、简单化的中国本土设计桎梏,而且可以将中国古典室内空间营造优秀的哲学思想更加直接地触及到当代室内设计内核,使得中国古典室内空间营造的优秀资源进一步惠泽当代。
注释:
①李允鉌.华夏意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嘉兴学院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