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戏曲剧目《红楼梦》为例谈舞台行动的再现性与表现性

2017-12-21李瑞娜

艺术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表现性红楼梦

李瑞娜

摘 要:我国的戏曲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成为国民精神的一大体现,经典曲目有《霸王别姬》、《西厢记》等,之所以流传到现在,主要因为剧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或历史事件,具有历史代表性。如何把经典的戏曲剧目更好的传承下来,需要演员有着扎实的戏剧功底,同时在舞台上的表现形式尤为重要,这就主要体现在舞台的行动和动作上,通过再现和内容的整体表现,真实的反映戏剧所包含的主要思想,本文以越剧戏曲《红楼梦》为例,进行分析舞台行动的再现性及舞台动作的表现性。

关键词:舞台动作 再现性 表现性

一、 戏曲的出现

我国的戏曲从民间歌舞衍生出来,具有悠久的历史及丰富多彩的体现形式。它主要由民间的歌舞、说唱及滑稽戏三部分综合构成。发展历经汉唐,最终到宋金才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戏曲体系。古典戏曲融合许多表演艺术,需要演職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扎实的基本功。它包含了文学、舞蹈、音乐、美术,甚至是武术、杂技等艺术体现形式,我国的戏曲有360多个种类。发展到今天,主要形成了五大戏曲种类,分别是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和黄梅戏。

二、 戏曲的发展

从原始社会到现今,中国戏曲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每个时期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日趋成熟,戏曲艺术的发展充满了艰辛,但不得不承认,艰辛的背后是向前的发展。我们今天看到的戏曲是从古流传下来的经典之作,需要我们不断的将其发展下去。

1.萌芽时期

在原始社会,人们以部落为主生活,在人们闲暇时产生了原始的歌舞,随着原始社会氏族的不断发展和壮大,歌舞表演也在不断发展,如一直流传至今的歌舞类型“傩戏”,祭祀时的歌舞表演等,这些歌舞的产生,培养了一大批技艺娴熟的民间艺人,而民间艺人的产生,使得民进歌舞向着戏曲方面开始迈步。在古书《诗经》中的“颂”,以及《楚辞》中“九歌”,都是用于祭奠神灵而作出的唱词,在后续的汉魏时期,一直到中唐时期,又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百戏”,其中涵盖着以参军为题材的剧目,或者是生活故事的表演,这些都是早期的戏曲萌芽,为后续戏曲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发展时期

中唐以后,我国的戏剧开始得到迅速发展,这主要和当时的社会经济密不可分,中唐以后,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人们开始集中在艺术上进行发展和创新。这一时期的戏曲艺术开始独立门户,各种题材的诗歌丰富了戏曲的内容,同时,音乐和舞蹈的进步,使得戏曲的水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产生了歌舞类的戏曲剧目。到了宋金时期,出现了“院本”和“诸宫调”,为元杂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3.成熟时期

元代“杂剧”的出现,标识着戏曲进入了成熟时期,这一时期主要出现了著名的剧作家关汉卿,以他的剧本《窦娥冤》为元杂剧代表,后期出现的《汉宫秋》和《赵氏孤儿大报仇》等剧,把戏曲带入了繁荣时期。元杂剧之所以成为戏剧繁荣的标识,主要是因其独创的艺术价值,元杂剧最初在元大都流行,后期传播到北方。南宋消亡后,其在全国开始发展。元杂剧从艺术和社会现实两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从艺术表现上看,它是经过萌芽和发展时期的积累而最终得以成形和成熟的,存在着较高的艺术积累,而在经历了唐宋诗歌的繁盛时期后,元杂剧融入了唐宋诗歌的艺术精华。从社会现实来看,当时社会贬低知识分子,使得一大批文人远离仕途,无奈之下,他们只有把精神寄托在艺术创造上,所以元杂剧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现状,反映了文人的心声。

4.繁荣时期

戏曲到了明清时期,开始迅速发展,出现了南戏,是在元剧的基础上,结合了南方一些地区的曲调而发展成的戏剧形式。如《琵琶记》,到了明代中叶,汤显祖的《牡丹亭》把戏剧带入了高潮时期。后期又出现了明清传奇,涵盖了地方的声腔,其中影响最深的为昆山腔和弋阳腔。其中代表作品有《浣溪沙》。戏曲到了近现代进行了不断的改革与创新,辛亥革命后,一批戏曲艺术家开始对戏曲进行改良,主要的作品有《一缕麻》以及鲁迅的《祥林嫂》等,形成了集编、导、舞、美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新中国成立后,各种新秀剧目争相涌现,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如《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等,将戏曲与现代化相结合,展现了现代戏曲的艺术魅力。

三、 戏曲《红楼梦》中舞台行动的再现性

评论一部戏曲的好坏,不仅仅是通过一面来进行总结的,需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如舞台的设置、演员的语言、动作、神态、音乐的设置、服装等等,而最为重要的一点则是舞台上演员的行动。

1.舞台行动。是指表演者在舞台上的动作集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阐释“在规定情境中,人物按着角色的逻辑,执行角色有目的、有意识、有特殊方式的行动。”也就是说,舞台行动是配合舞台情境而表现出的肢体动作。

2.再现性。是指戏曲表演充分还原了原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使人身临其境,感受到作品中的精神魅力,生动再现了原著中的经典画面。再现性是艺术表演的真实目的,人们主要通过表演的再现性来感知作品的背景和所要表达的情感。

3.二者关联性。一部优秀的戏曲剧目需要用完美的舞台行动再现原著的精神内涵,向观众表达作品所传递出的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以越剧《红楼梦》为例,1962年由徐玉兰表演,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时至今日,它的影响价值依旧未减。越剧《红楼梦》之所以取得了成功,这与剧情的设置、演员的表演技能是分不开的。而这其中,演员的舞台行动把原著《红楼梦》的经典片段再现的淋漓尽致,即使没有读过《红楼梦》的人也感觉毫无违和感。剧目第一片段讲的是林黛玉初进贾府,剧目中,演员通过语言及神态表情,充分把林黛玉弱柳扶风、病如西子的体态表现的淋漓尽致。在初见宝玉之时,演员面部表现出生怯,动作往人群后面稍退,把林黛玉那种初见陌生人的胆怯向观众体现出来,同时又以打量的眼光观察贾宝玉,把揣测的眼神留给观众,再现了原著中林黛玉初见贾宝玉时对他的印象和评价。

在这里,演员就需要知道舞台行动的三要素是什么,即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只有对舞台三要素进行充分的了解和体会,才能把握自己在舞台上的表演,从而更加真实地再现原著中的精髓。在戏曲表演中,为了更好地充实自己的舞台行动,最好的方法就是用行动来完成预期的目的,比如用行动表达恳求、质问或者犹豫及性格等。在林黛玉初进贾府时,大家见面寒暄,一语未了,只听门外出现了一阵大笑声,进而出现了主要人物之一王熙凤,通过笑声我们了解到王熙凤的泼辣性格,同时也把原著中“先闻其声,后见其人”的画面展现在观众面前。

前苏联戏剧家查哈瓦说过“行动的目的永远是想要改变动作的对象,或者如彼,或者如此的改造它。”也就是说,行动是带有目的性的动作。在越剧《红楼梦》中,经典桥段是黛玉葬花,在这一片段中,演员通过忧愁的面部表情,细腻的语言,一系列收花葬花的动作,尤其是《葬花吟》的吟诵,这一系列语言、情感、动作的体现目的是向观众营造出林黛玉那种寄人篱下、孤苦无依、多愁善感的人物形象,同时,因为贾宝玉偷听到这一首《葬花吟》进而对林黛玉又刮目相看做铺垫,最后使得贾宝玉和林黛玉更加惺惺相惜,视对方为知己。试想,如果演员只是单纯的表演这一片段,那么根本就无法再现作品中所要表达出的情感,只有目标明确,知道自己怎么做,为什么做,才能更好地把剧目呈现在观众面前。

四、 戏曲《红楼梦》中舞台动作的表现性

首先,我们要区分舞台动作和舞台行动的差异性,“动作”和“行动”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二者不可等同。一个人的“动作”我们是可以看得见的,主要指的是肢体动作,也就是四肢的活动。而“行动”则是目的明确的,它是由动作和语言一同综合完成的过程,也就是说“动作”是包含在“行动”中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评价中国的戏曲表演是“有规则的自由动作”,不呆板、不僵化,真正的艺术表演是需要自由、灵活、准确的动作集合。

在越剧戏曲《红楼梦》中,林黛玉焚稿断痴情一幕中,林黛玉表演者通过手拿诗稿,在开始时眼含热泪,动作稍有迟缓,把林黛玉与贾宝玉那种割舍不掉的情感体现的淋漓尽致,到后来想到宝玉与宝钗成婚,毅然决然把诗稿投向火炉,体现人物内心的绝望与悲伤之情,最后眼泪枯竭而死,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把整个戏剧画面表现的淋漓尽致,呈现在观众面前,让人顿生悲戚之情,亦同情男女主角的悲戚结局。动作,不仅仅是肢体动作,还有表情动作、性格化动作等。如林黛玉主要从人物的表情动作可以看出的她的性格特点及内心活动等。性格化动作则是用于解释人物性格的动作,如王熙凤通过眼神微挑,看出她泼辣的性格。如此越剧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原因在于演员懂得表演动作的属性,所以在表演的同时更加得心应手,如果找不到自己的定位,那么就会产生无目的性的动作,只是为了表演而表演,则会达不到成功的效果。著名表演艺术家陈道明,曾在演戏休息的时候也要穿着戏服,原因就是他想真正感受所要表演人物的内心情感,想要真实的融入到剧中人物中,这样就要先失掉原来的自己,给自己冠上另一个人物的灵魂,这样才能感人至深。

五、 结语

我国的优秀戏曲剧目颇为繁多,优秀的剧目里面融入了太多的成功因素,而最重要的还是表演者的舞台形象。舞台行动及动作充分展现了整出剧目的完整性和可看性。舞台行动是演员在表演中必须要掌握的一项舞台要素,是戏剧表演的灵魂,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更是充分体现一个优秀演员的必备条件之一。而动作又是涵盖在舞台行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舞台行动和动作合二为一,可以充分再现原著中的画面情境,带给观眾视觉上的享受,从视觉上感知原著中的精神表现。充分掌握了舞台行动和动作的要点,在以后的戏曲表演中更加流畅的完成角色的塑造,这同时也是戏曲研究学者不断探讨的话题之一。

掌握了戏曲舞台行动及动作的表现特点,可以更好的发扬我国的优秀戏曲作品,把文化经典传承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粱伯龙,李月.戏剧表演基础[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2]查哈瓦.舞台动作,见《关于表演技巧问题》[M].中央戏剧学院,1956.

[3]陈茂林,张振民.话剧表演知识讲座[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4]郭晓俐.浅谈规定情境与舞台行动的相互作用[J].现代企业教育,2007(6).

[5]话剧表演艺术概论[M].中国戏剧出版社.

作者单位:吉林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表现性红楼梦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表现性教学提升策略
中国当代表现性水墨人物画的特色与发展
《红楼梦》处处都是慈悲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话中话:《红楼梦》直接引语中的元话语分析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表现主义元素对当代表现性水墨人物画的影响
数感的表现性评价维度与评价任务的开发
浅谈中国画的表现性